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理论研究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_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教育竞争和课程改革等因素促使现代学校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学校文化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性和进行自主发展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因此,以学校为主体进行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一种现代学校生存和发展战略。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是其自身自主发展与创建学校品牌、形成学校特色和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点与核心。[1]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契合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课程为核心推动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建设特色学校,个性学校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试图对校本课程理论做细致的研究,用访谈、观察的方法对校本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程文化;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建设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制的确立和实施,适应了不同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特别是校本课程,渗透着学校自身办学理念和教育理想,能够更加充分、灵活和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和研究意义、实践价值,它可以使学校真正拥有自主发展空间和自由选择余地,能够更好地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教育个性化发展,并为学校特色发展和现代化教育目标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和现实可能性。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三级课程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除了与国家、地方课程的共性之外,它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也正是这种“独特性”,决定了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之所在。
  一、理论研究
  (一)课程
  在西方,课程是从拉丁文currere派生出来的,原意是“跑道”,西方依据这个词源,将其定义为学习进程。据美国学者鲁尔统计,课程这一术语至少有119种定义。[2]华东师范大学张华教授总结归纳课程的三种涵义:1.课程作为学科;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他同时指出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3]上述定义说法都有道理,但笔者认为课程的两个重要特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那就是课程的教育性内涵与课程的文化性内涵。
  (二)课程文化
  1、课程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关于课程文化的内涵。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提出:学校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4]也就是说,将课程文化作为现代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生存方式,从而从理念和活动形态来加以把握。“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如保持课堂秩序、组织教材、激发学生兴趣、组织练习、评价学习结果等,要采取一定的方式,从而创设出一种课程文化。”[5]
  课程文化既是一种含有文化载体的内容,又是一种具有文化性质的形式。具体来说,它包括课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部分内容:
  课程物质文化常以具体形象的形式出现,主要是指付诸实施的课程客观物质条件和必要前提,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潜在影响;
  课程制度文化,主要指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机构制定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及课程规范和指导标准等,规范、保障课程体制的科学运行;
  课程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教育主体的特定办学理念、价值取向、人文意识以及科研态度等。
  2、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
  课程文化是按照现代社会的要求和青少年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对现代社会文化的选择、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6]课程文化强调的是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强调的是学生自发、自觉、自然地参与其中。因此课程文化研究的价值取向是人文化和文明化,即通过课程实施使学生获得自我提高,使学生作为现代人的文化程度和作为信息社会成员的文化含量获得自我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7]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是现代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形态。课程的科学人文性,就是指以人文精神为指导,规范、统领科学;以科学理性为基础,促进、提升人文精神,从而形成科学与人文相包相容、协调统一、浑然一体的关系。[8]
  (三)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国家课程的标准下,以学校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经过调研了解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并结合学校的课程资源和学校内部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学校自主商讨、开发、实践,最终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选择多样的课程的需求。[9]校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探究学生身边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以主动参与、亲历过程、协同合作、发展关系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探究性课程。[10]
  2、校本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
  校本课程的价值体现与国家课程相比,在注重基础性和同一性的特点之上,更加尊重学校教育的独特性、差异性,首先是使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并成为主体,其次是从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客观需要与具体环境影响,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并实施素质教育,从本质上保障学校发展的现代化和实现学校特色的个性化发展,这也是校本课程文化建设的最高理想与最终追求目标:现代化学校发展的个性化与学校特色发展的整体目标与全面价值诉求的最终实现。
  为了保障校本课程建设正确、顺利进行,避免盲目开发的实践活动,首先要了解校本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一是,学校自主决策;二是,教师参与开发实践;三是,合作、探究的开发策略。[11]   二、研究现状
  (一)课程文化研究
  课程文化研究在我国是近 20 年才开始的,并在之后呈现逐渐繁荣发展的态势。其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必然带来需学校文化建设层面的深入思考,学校课程与文化建设问题出现。
  钟启泉教授发表了《学校知识与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等论文,倡导适应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建设新的课程文化。他认为,学校知识是从一定的历史背景的文化体系中,根据某种价值判断做出选择并赋予教育价值的,“课程可以界定为教育价值的组织”,包括价值观、态度、技能、知识等的教育价值在社会中占一定的地位,维持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知识被商品化,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作业始终处于以他人为敌的竞争之中”。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一个标尺就是关注“方法论知识”和“价值性知识”。[12]素质教育改革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他努力倡导一场以研究性学习实施为主题的课程文化革命。
  顾明远教授从宏观上提出了要“正确对待教育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3]和“正确对待外国的教育思想和经验” [14]。
  靳玉乐教授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分析了课程建设的文化基础,提出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条件下应致力于“营建一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实现课程文化模式的转型” [15]。
  裴娣娜教授肯定了课程文化研究的积极意义,认为“学校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她认为对课程的文化学研究,既能拓展课程理论研究的视野,又能引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她主张在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积极倡导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新文化[16]。
  (二)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学校文化建设及研究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中以校为本的课程管理空间不断扩大、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校特色建设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浮出水面,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复探索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很多学校已经逐步认识到,校本课程不仅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众多研究中,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一批学者的研究较为系统。该校崔允漷教授认为,校本课程建设实际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开发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一方面,他从课程决策的角度,分析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历程,提出“走向课程决策分享”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另一方面,他从教师和学科专家两种学校课程开发主体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各自的优越性,提出校本课程建设是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补充。
  王斌华认为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包括以下环节: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而校本课程的实施包括原型评价、课程实验、校本课程的传播、采纳和推广,个别化教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几个方面。
  除此之外,陈桂生、张永谊、徐玉珍、付建明等人从不同角度对校本课程或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特点、价值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政策分析。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层面,我国部分重点学校都进行了具有“校本”意义的课程开发。但作为一种理念和模式,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仍处于初始阶段,至少在国家课程政策层面上受到的关注不足。目前有部分学校,通常是那些有较好设施和较强师资力量的示范性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活动。不过,这些学校取得一些优秀经验很值得理论工作者参与总结及分析,这有利于我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决策主体多元的、决策权力分享的课程政策。而且,这种开发模式的推广的先决条件是解决好国家、地方和学校在课程事务方面的权力和责任分配,建立合理的三级课程权力结构,并推进相关教育政策如课程质量管理机制的改革等问题。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为校本课程及其相关的教师培训的实质性开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与组织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钟启泉,崔允娜.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6]张燕.论校本课程文化建构[D].河南大学,2010.
  [7]程红兵.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8]吴中华.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9]张雯君.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4.
  [10]景怡光.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11]宝斯琴.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校本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2]钟启泉.“学校知识”与课程标准[J].教育研究,2000,(11).
  [13]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4).
  [1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典型分析[J].北京:教育发展研究,1999,(11).
  注释:
  [1]龙一芝.构建课程文化:现代学校发展的新命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9(6)
  [2][美]乔治·比彻姆.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69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7-71
  [4]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4)
  [5]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900
  [6]刘引.现代学校的文化使命[J].人民教育,2004(3-4)
  [7]余文森.新课程与学校文化重建[J].人民教育,2004(3-4)
  [8]彭钢.学校文化的自觉[J].江苏教育,2004(21)
  [9]李亚东,朱巧.试论学校课程管理体系的构建[J].基础教育研究,2003(4)
  [10]田芊,徐振明.谈谈校史研究室的工作[Z].第八届全国高校小时研讨会,2003
  [11]钟启泉,崔允娜,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5—228.
  [12]钟启泉.“学校知识”与课程标准[J].教育研究,2000,(11).
  [13]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
  [14]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310.
  [15]靳玉乐,陈妙娥.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哲学探讨[J].教育研究,2003(3).
  [16]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4).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经历了三年的课改之后,反思我们的做法和效果,越加感到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应该有个科学的、理性的、切实的理解。  一、怎样理解“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和“算法
期刊
学生要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抽象的数字、概念、公式更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许多做法也有损于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形成。如:在教学中采取“题海战术”,使部分学生长期处于疲劳之中,收效甚微,增加了他们对数学的畏惧和厌烦心理。抄作业的现象使几乎所有的老师头疼。不断的考试也使部分学生在屡遭失败后,失去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更有甚者,当学生在学习上遇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个封闭圈,它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以终极的意义解读为目标,过分地侧重于一种“技能”训练,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方法到评价,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现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略谈一些肤浅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反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导向和现实中考试压力的影响,长期以来
期刊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平台,是打造学校校园文化精神的需要,更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多方面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以学生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校园文化朝着正规化、人文化、多样化、艺术化方面发展。校园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民族文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
期刊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本身肩负着启蒙学生接触并学习抽象的理科思维的任务。如何将激发兴趣并培养抽象思维的教学任务做好,相对于简单地传授物理知识具有更大的意义。本文结合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简要探讨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及其创新。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教学创新  引言  初中物理课程的目标是在较为轻松的学习过程之中教授给学生物理学科的基本的试验方法和学科思想,为今后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思想和知识基础。也就
期刊
这学期新发了一本由吉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小学生晨读课本》阅读教材,内容有《新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老子》、唐诗、宋词等。利用每天晨读时间,学生在天天读着、听着、感受着、品味着。它便在孩子的心中深深地扎了根。我校紧紧抓住这一良好的教育契机,将古老而传流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这本书中得到落实,可谓“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一、建立必要的礼仪规范,强化
期刊
摘要: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熟知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从数学中找生活,想生活,在生活中学数学,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关键词:数学;生活;密不可分;实践  多少年的数学教学中,我深
期刊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数学教学也越来越需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会专注地听,会抓住重点、抓住关键词听;敢于说出自己的疑问、想法,能够说出对算理的理解、解题的思路;能自主的从读中获取知识、开阔视野;能在写中掌握规范,在写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耳朵听辨信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处理问题。因此,小学数学学习也要“听、说、读
期刊
摘要:阅读作为中学生最为重要和基础的语文基本功,是有效获取信息、提升学科认识、拓展学生视野的重要技能。本文以中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要议题,重点分析了当前中学生阅读现状,并以此给出了提升其阅读能力的针对性建议,希望能通过本文对加强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具有参考性帮助。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一、中学生语文阅读现状分析  (一)中学生对语文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基本的语文能
期刊
摘要:以往发现留守儿童在孤独感、状态焦虑、不良人格特质等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模型描述了个体特征、留守环境与儿童发展结果之间的动态作用过程。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保护性因素,以促进个体良好的社会适应,其中同伴关系是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保护性因素。文章继而探讨了同伴关系在拥有一般负性经历、家庭功能缺失等特点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保护性作用,从而论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