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中年人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sheng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客机发生重大事故。飞机起飞不久,左侧发动机就爆炸了。机长很好地操控飞机,用一个发动机继续飞了40多分钟后迫降,结果只有一名乘客死亡、7人受伤。事后乘客纷纷对机长表示感谢,说她有“钢铁般的神经”。
  我想说的是这件事的一个细节。机长塔米·舒尔茨是一位56岁的女性。舒爾茨曾经在空军服役多年,驾驶的是F/A-18战斗机,而在参军之前,她大学本科学的是生物学和综合农业。


  舒尔茨能在关键时刻镇定自若,也许是因为她经历过很多事情。她有不同领域的综合经验,有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再比如2009年,全美航空的一架空客A320客机,也是起飞后不久就发生事故,而且是两个发动机都着火报废,飞机在完全失去动力的情况下,居然奇迹般地在纽约哈德逊河的河面上成功迫降,机上155人无一伤亡。机长萨伦伯格,当时57岁。
  萨伦伯格之所以能成功迫降——甚至他之所以能想到在河面上降落——很可能是因为他早年驾驶过水上飞机。萨伦伯格也在空军服役多年,专门负责调查飞行事故。而在加入空军之前,他拥有科学学士、心理学和行政学硕士学位。因为这个事故出名了以后,萨伦伯格又成了电视节目的安全嘉宾、演讲家和畅销书作家。
  美国有很多这样经验极其丰富的中年人在第一线工作。
  我以前搞物理,在美国做报告时,会发现下面听讲的大部分都是中年人。以我同一些人接触的经验来看,美国中年人的水平非常高。他们不但能接受新事物,而且玩得比年轻人还好——他们本身就是新事物的创造者。他们才是科学研究和各大公司技术研发的主力。当一个年轻人和一个中年人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我更多的是看到年轻人在向中年人请教。
  大概10年前,有个退休的知名物理学家,年纪很大,还得了帕金森综合征,可他每天都到我们物理系上班。物理系给了他一间办公室。他没有经费,也没有学生,更没有助手,颤颤巍巍,行动非常不便。我们的办公室相距很近,我看大家都很尊敬他,但是也没什么人主动找他。
  有一天,老头儿找到我,说看到我贴在楼道墙上的海报,他很感兴趣。我们就讨论了一下,他说他有些想法。很快他又来找我,他推导了好几页的公式,还整齐地排版后打印了出来。后来我们几个人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老人家现在已经去世,直到死,他都是一线物理学家。
  在美国人心目中,60多岁尚属中年,该干啥干啥。
  我妻子以前在IBM公司工作。有一次我们去她的一个同事家做客,这是一个60多岁的工程师——他一直都是工程师。聊到读书,我说Kindle是个很好的阅读工具,结果这位工程师和他的妻子都还没用过Kindle。我心想,你们真是老了,我把我的Kindle拿给他们看。
  但当聊到专业技术的时候,我感觉他一点都不老。他是研究打印机的,给我讲了几个技术细节和一些研发的故事,我都没记住,但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他讲到他们研发的一种打印机,打印时纸张往外排的速度之快,一个人就算全速奔跑都跟不上。他讲到这里的时候,眼睛里仿佛有光。
  这位工程师的妻子也挺厉害。她虽然是一位家庭主妇,但谈吐不凡,基本上各种事儿都知道。
  我家有个邻居,50来岁了,还在搞技术发明,他正在跟中国企业合作,准备创业开公司。我还认识一个人,本来是个中学老师,人到中年被查出癌症,不得不停止工作。癌症治好之后,他再次进入职场,居然成了一个大公司的部门经理。
  我儿子以前所在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的家长,也是个工程师,但是他居然对物理学很感兴趣,问过我一些特别专业的问题,还把与物理学有关的新闻发给我看,我跟他还有过一次关于全球变暖的辩论。我刚到美国的时候上“量子力学”,班上有两位70岁左右的老人,下课后还问我作业题。我就问他们,你们也是学生吗?他们说不是,我们是来旁听的,我们想学习量子力学。
  所以,在美国没有“中年油腻”这个说法。
  美国的人口出生率比中国大城市的人口出生率还高一点,但我的感受是,美国社会是由中年人主导运行的。在这样的社会,人们做事比较靠谱,老百姓的情绪也比较理性。
  有一次我坐公共汽车,正好坐前排,就跟司机聊了几句。司机问我是不是中国人,我说是啊。司机说,听说中国人抢走了很多美国人的工作。他刚说完,还没等我回话,旁边一位中年女性马上就说:“那是美国自己的原因。”
  我想这样的老百姓大概不会搞什么抵制外国货的运动。
  去年我儿子要上三年级了,我一看学校网站上的老师介绍,我儿子的数学老师之前所学的专业居然是体育。我当时心中有点儿不满,这不真成了“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了吗?可是跟这个老师一接触,我发现她还真是个好老师。她非常清楚要给孩子全面的教育,做了很多跟社会实践有关的教学内容。有一次讲城市建设,她居然还请来了一个真正的城市规划师。但是这位老师仍然热心体育,她专门请假一周去参加滑雪比赛,还让孩子们上课时在网上看直播。
  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解决复杂的问题。在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的同时,人也必须变“复杂”才行。美国社会的宽容度高,人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经历,哪怕年龄大一点,仍然有机会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事实上因为经历丰富、能力多样,年龄大不但不是劣势,反而是优势。
  据说曹操有一次接见匈奴使臣,觉得自己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就让一个长得漂亮的人假扮自己,他本人装作一个“捉刀人”站在旁边。结果事后有人问匈奴使臣魏王这个人怎么样,匈奴使臣说,魏王的确长得不错,可是我看他身后站着的那个捉刀人,才是真英雄。
  美国的高科技、大公司背后站着的那些中年人,才是真英雄。
  (子 悦摘自“得到App”《精英日课》,王 青图)
其他文献
大学生中村穿着薄薄的春装,略感寒意,他沿着幽暗的石阶,登上博物馆二楼。楼梯左边是爬虫类标本室,中村在进入标本室前看了看手表。“还好,还没到两点,来得还不迟。”中村喃喃地说道,心情略微轻松起来。  爬虫类标本室里十分安静,连看守的人也没有。屋里飘荡着一股防虫剂的臭味。中村看了看屋内的情形,伸开双臂来了个深呼吸,然后站到一个大玻璃柜前。玻璃柜内,粗大的枯树枝上缠着一条东南亚的大蟒蛇。这个标本室,是去年
期刊
问:作为作家获得的最大奖赏是什么?  答:有一次,我在哥本哈根闲逛,在一个人满为患的商场里随意看看。丹麦和格陵兰岛历史渊源颇深,而格陵兰住着很多因纽特人。从街上走进来几个穿着格陵兰传统服装的因纽特舞者。他们脸上画着油彩,穿着毛皮衣服,模仿野兽、怪物和某种神灵。他们是灵魂舞者,对人群发出咆哮和其他奇怪的声音。他們指甲细长,嘴巴里塞着变形器——就是让脸颊鼓起来、使表情很怪异的小木片。这些长毛的神灵抑或
期刊
熟悉的二手车、便利店、煎蛋早餐,吃不完的三明治,喝不完的威士忌,听不完的室内乐。村上春树小说中这些重复出现的标配元素非但没有让人觉得腻歪,反而感觉有点怀念。因为这是很多人最初对都市生活的向往。村上的都市永远干净快捷  村上虽然也对城市的犄角旮旯进行过详细描写,但总的来说,干净、快捷是村上笔下之城的基本特征。他的很多小说里都有着无死角照明的24小时便利店和通宵营业的茶餐厅,新干线路边的风景总是辽远优
期刊
连续十天或两个星期,爸爸一从守望山的图书馆下班回到家里,就急急忙忙跑到盖乌拉大街的东端,梅施阿里姆入口对面的邮电局,焦急地等待他第一本书的到来。他已经接到出版通知,有些人已经在特拉维夫的书店看到书了。于是他每天冲到邮局,却两手空空而归;每天他都信誓旦旦,说要是西奈印刷厂格鲁伯先生的包裹第二天还不到,他就去药店,打电话催促特拉维夫的查持克先生——简直令人无法接受!要是书在星期天还到不了,这个星期当中
期刊
1992年秋天,英国姑娘扶霞·邓洛普在一家港式餐馆里,与两瓣笼罩着硫黄色光晕的皮蛋相遇。  碍于禮貌,她夹了一块放在嘴里,随之三观俱裂——对她来说,这一坨脏兮兮、黑黢黢、绿幽幽、黏糊糊的东西,“如同闯入噩梦的魔鬼之眼,幽深黑暗,闪着威胁的光”。  从小就见识过土耳其、苏丹、伊朗、日本等各种“全球化”味道与绿色炒鸡蛋、紫色土豆泥等“超现实主义”菜肴,扶霞绝不是那种看见桌上端来蜗牛和腰子就吓昏过去的女
期刊
封面
期刊
最近我们一直在忙面试。有一天,我们面试了一个金融专家。我们问他:“你觉得一个好的生意模式,它最根本的特征是啥?”  他说:“是让用户回不去了。”这是我创业以来,听到的关于这个问题最精彩的回答。  对啊,所有的好产品,不都会让人无法想象没有它的生活吗?就像我们今天没有办法想象没有手机和手机里面没有微信的生活一样。  过去我们讨论商业问题,放在第一位的问题好像是竞争,也就是我的东西要比竞争对手的好。 
期刊
随着岁月的逝去,我的内心越来越富足  和青年时候不同,我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  同每个新认识的朋友,都一见如故  或者一定要用語言把思想塑成具体形状  他们来也好,去也好,在我看来是一回事  只要我能保有自我和坚强的意愿  只要我有力量在夏日夜晚爬上山去  看星星成群涌过来,在山的那一边  让他们去相信我爱他们,爱得比实际还要多  让他们去相信我非常在乎,虽然我一个人走  假如能让他们得意,对我又有
期刊
1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个曾孙女,现在在莫斯科的托尔斯泰博物馆工作。我曾采访她,如何看待自己的曾祖父,她的回答让人印象深刻。  她说,她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与所有人一样,是带着崇拜的目光来看托尔斯泰的。直到她开始研究博物馆收藏的五十万张托尔斯泰手稿,看到他在这些手稿上做了大量修改。她仔细研究这一层层思维的痕迹,“慢慢发现,他是一个和我一样的人,只不过很有才华”。她阅读他最初的草稿,写得并
期刊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而她16岁时还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学会补袜子。许多人尝试过教她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她电话机在哪儿,她仍一脸茫然。她天天乘黄包车去医院打针,接连去了3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她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