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uai6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师生关系制约着教育的质量和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师道尊严”,长期以来,学生在灌输式的学习中逐渐丧失了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丧失了好奇心和创造力;学生物质生活富裕,内心极度脆弱,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学科兴趣低,缺乏自信力和热情,原创贡献乏善可陈。正如钱学森教授的质问:“为什么学校培养不出杰出学生?”我们的教育哪里出了问题?我想,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阻碍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纠正了教育教学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要求教育要更加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倡导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领者和导航者,是平等的对话者,是学生生动、活泼成长的服务者,而学生则是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者和探索者。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育更民主、更人性。
  一、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听过胜利街小学周老师的一节课,这节课第一个教学环节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情境,同时引出下面的教学内容,周老师采用的方法是给学生拍照。周老师拿出相机,请愿意到台前照相的同学积极举手。顿时台下小手如林,被挑到的孩子们摆出各式各样的姿势表达自己的快乐。有的邀请好友一起拍照,周老师微笑着说:“跟好朋友分享快乐,真好。”有的在好朋友的脑后竖起两只“兔耳朵”,周老师哈哈直乐:“多么可爱的小白兔。”……有了老师的赞许,同学们的情绪更高涨了,先前有些羞怯的同学也高高举起了小手,教室里洋溢着欢乐,气氛和谐融洽。
  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深切的融入感,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一个”。他们由此生发的来自内心深处的自豪和自信,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悟到的来自人本身的力量感,必将影响其对这个学科的热爱,甚至为其人生观奠定美好的基调。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连接着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架起了多向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放松身心、解放思想、开启思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生命在愉悦中变得灵动。
  听光明路小学李霞老师上成语故事《水滴石穿》,其中一个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李老师首先指导学生读“水滴”的话,学生读过之后,感觉不太理想。
  李老师笑着说:“我想要读一读,你们帮我评一评。”范读不说是范读,于无痕处拉近了与学生心的距离。李老师读完后,学生不约而同地伸出大拇指,夸赞说:“李老师,你真棒!”李老师谢过同学们的夸奖,正待进行下个环节,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想给李老师提个建议,你有个字音读错了。”没有民主氛围的浸润,哪来勇气发出这不同的声音?李老师谦虚而真诚地说:“谢谢!我一定改正。”
  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的平等使思维的种子纷纷破土,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水滴说这句话时语气应该很坚定,李老师的语气太温和了。”
  李老师没有愠怒,依然亲切地说:“为什么该用‘坚定’的语气说这句话?能给我指点下吗?”
  于是,不等那个学生开口,乐为人师的孩子们已经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并随着相互讨论和碰撞向纵深发展,教师对朗读的指导真正成为学生解读文本和开启智慧的过程。而此时的课堂已然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利于学生适应社会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平顶山人杰地灵,是春秋战国思想家墨子、唐代著名诗人元结、宋代名将牛皋、清代小说家李绿园等名家的故里,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的家乡,也是世界刘姓和叶姓华人的祖地。这厚重的家乡文化的确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素材。2008年的春天,学校启动“探寻地方文化,培养语文素养”的仪式,开始对我市地方文化进行考察。
  考察期间,我们走向社会,深入农村,请教长者,访问贤达,翻阅典籍,实地考察,写出了数千篇的考察报告。这一活动,得到了社会、家庭的认同。家长们说:“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组织地进行社会调查,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拓展了知识面,帮助学生了解了家乡的文化,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学生们说:“走进社会调查传统文化,我们获取了书本之外的知识,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老师们说:“语文与生活同在,传统文化与生活同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更重要。”
  实践告诉我们,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使我们体会到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它更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新的学习方式,使人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当今教育的新形势下,作为教师,我们责无旁贷,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丰富自己,大胆创新,努力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一份丰富的精神食粮,为他们塑造一个全新而更具吸引力的课堂!
其他文献
【摘 要】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之一,看是语言能力新增的技能。文章以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Project板块的文本读写教学为例,基于文本可视化探究提高學生看能力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从语言、建构、内容和主题等方面形成多模态阅读思维的能力,建构对文本读写的整体意识,实现语言输出。  【关键词】文本可视化;看能力;Project板块;读写教学  【作者简介】李静艳,高级教师,英语教研组长,太仓市
期刊
【摘 要】“语文园地”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一些教师对其教学价值认识不足,大大降低实际教学中“语文园地”语文素养的培养功效。文章以朱旭光老师执教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园地”为例,提出创设“真”“情”“思”“美”兼具的“大情境”以贯通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系统整合的学习情境下有序掌握教学知识,切实改善“语文园地”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园地;大情境;语文素
期刊
【摘 要】图景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者在分析概述物理图景的概念、分类及其重要性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人教版高中物理运动学知识,对高中物理图景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即课堂中重视图景,学会读图;练习中强调图景,学会画图;训练中积累图景,学会用图;评价中突出图景,体现评价的实践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并理解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体会物理之美。  【关键词】物理图景;图景教学;物理规律  【作者简介
期刊
【摘 要】教材旁白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跨地区多角度研读教材旁白、基于学情的教材旁白二次开发方案进行研究,并从数学本质与课标要求、学生学习起点与认知水平、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与教学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并寻求最适合学生学情的旁白,这样的开发过程使得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得到了提升,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期刊
【摘 要】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校本课程相结合,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博物馆校本课程可以唤起学生的文化兴趣,释放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意,构筑学生和文化之间的情感世界,进而实现文化自觉意识提升的目标。基于此,研究者力图厘清课程思路、明晰课程目标、研发课程内容、探索实施策略、呈现多元评价,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化的博物馆校本课程体系。  【关键词】文化自觉;博物馆校本课程;汉画像石
期刊
新课程给教师提供了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创造性地活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不妨给学生铺设“台阶”,让课堂教学层层深入。本人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解一元一次方程(二)》第二课时——去分母的教学中,感受到了教材在问题引入、例题选材上存在目的性不明确以及跨度过大等问题。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挖掘教材内涵,创造性地活用教材,为学生铺设“台阶”,让学生手动起来、思维动起来
期刊
新课程标准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学生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维度体系,把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意识、全民健康意识和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培养,确保人人享受体育的乐趣,皆有所获,这无疑给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而适应这一形势和要求,真正充分认识新课程标准,转变教
期刊
【摘 要】若要更好地运用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思路进行单元知识的整体教学,教师应改变单篇单例的碎片化教学方式。言语重构式语用课堂的教学方式,以语言运用为教学重心重构言语实践模块,构建单元视域下的导读课、阅读课、整理课、拓展课、写作课、测评课六种新样态课堂教学课型,各模块教学构成整体,使语文要素的落地更扎实。  【关键词】单元教学;新样态课堂;语文要素  【作者简介】陈新福,高级教师,清流县小学
期刊
不少家长、教师普遍反映:现在的孩子不好管了。特别是早恋、性犯罪的增多,更是令人头疼,让人不知所措。我认为,应该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只要因势利导,只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这些现象是可以减少甚至是可以避免的。  一、正确看待性心理  当中学生由少年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自身生理变化,心理同时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进一步表现出对有关性知识前所未有的渴求和对异性的倾慕。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随着青春期性发育的
期刊
“学困生”,对一名学生来说是一个多么熟悉而又使人厌恶的字眼。扣上这一顶帽子,将使一个天真活泼、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将使他们承受更多的压抑和孤独,并在不知不觉中抑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发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自尊心是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然而,在我们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往往对学生的自尊心保护不够,不能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