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义词的使用是古汉语成熟的一个标志,古汉语同义词的大量使用使语言更丰富多彩,更富有表现力。
《淮南子》一书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门客集体编写的,内容涉及到政治、哲学、军事、天文、地理、文化、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词汇容量较大。此书单音节词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本文主要考察和描写《淮南子》中单音节同义词相互依存的主要形式。现简要举例介绍《淮南子》中单音节同义词依存的主要格式。
一、并列连用。即两个单音节实词并列连用,以表达某个共同的义位,如果二者在训诂材料中存在训释关系,那么二者在这一义位具有同义关系
例如:《本经训》:“故小而行大,则滔窕而不亲;大而行小,则狭隘而不容”。《说文·阜部》:“狭,隘也。”《玉篇》:“狭,不广也”。“隘”的本义是两山之间的通谷。《广雅·释诂》:“隘,狭也”。“狭”指不宽广。“隘”指狭窄难以通过。
又如:《主术训》;“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说文》:“空,窍也。”本义是“空穴”,引申为空虚无物。《说文》:“虚,大丘也”。段注:“虚本谓大丘,大则空旷,故引申之为空虚。又引申之为不实之称。”引申为空虚无物。
再比如:《原道训》:“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因的意思是遵循,依照或沿用成法;《说文》:“循,行顺也。”两个词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侧重沿袭或依照成法,“循”侧重遵循法则和规律。
二、对言。一个句子中,两个对等的词组表示相同或相近的人、事、物,性状等结构和功能时,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可构成同义关系
例如:《原道训》:“登高临下,无失所秉;履危行险,无忘玄伏。”《说文》:“危,在高而惧也。”“危”的本义是“高耸”,引申为“危险”义。《说文》:“险,阻难也。”“险”的本义是地势难行,引申为危险义。又如:《原道训》:“未发号施令而移风易俗者,其唯心行者乎。”《说文》:“风,八风也。”本义是自然现象; 《说文》:“俗,习也。”本义是传统习惯习俗。“风”指个人的行为习惯,风格等;“俗”指范围较大,指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
再如,《原道训》:“周伯昌改道易行,吾无忧矣。”《说文》:“改,更也;”《淮南子》高诱注:“易,革也。”“改”和“易”与“变”,“更”,“革”等词递相为训。两个词的词义侧重点有所不同,“改”侧重于主观的改变,有时可以引起事物或事情性质的改变;“易”侧重客观的积极的变化,一般不会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
三、互言。同义词的一个重要功用是在相同的语境中可以互相替换而意义相同。互言 指不同的句子包括分句中同义词的使用
例如:《原道训》:“收聚蓄积而不加富,布施禀授而不益贫。”“加”是把一物放置于另一物上,义为“更加”,“益”的本义为“水满溢出”,引申为增加,“益”侧重于体积和重量的加大,“加”侧重于数量的增多。又如:《本经训》:“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异路而同归。”“殊”、“异”都可以指不同的、不同寻常的,“殊”侧重于指不同的特别之处,“异”仅仅指不同之处,不太强调特别之处。
再比如,《兵略训》:“甲坚兵利,车固马良,蓄积给足,士卒殷轸,此军之大资也。”《说文》:“坚,土刚也;”本义是土地坚硬,引申为坚固;固,四塞也,本义是险要的地理位置,引申为坚固。两个词的词义侧重点有所不同,“坚”侧重于坚硬,“固”侧重于牢固。
再例如,《氾论训》:“越城郭,踰险塞。”《说文》:“踰,越也;越,度也。”在《说文》中两词互训,“踰”侧重于跨越一定的高度,“越”侧重于跨越一定的距离。再者,“踰”的文言书面色彩明显高于“越”。
四、前后文表述同样的事件时,注意全篇的前后照应,在表达基本相同的语义时,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这些语词可以构成同义关系
例如: 《时则训》:“求不孝不悌,戮暴傲悍,而罚之以助损气。”下文中紧接着说:“诘诛暴慢,顺彼四方。”其中的“傲”,“慢”是同义词,均可以指“骄傲,傲慢”,用来形容暴虐傲慢的人。
五、用不同的词指称相同的人、事、物,性状和意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词可以构成同义关系。多是为避免等义词概念的模糊性而形成的异称词,异称词以名物词居多
例如:“狗”和“犬”:(1)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强弩藏。(《说林训》)(2)譬若旱岁之土龙,疾疫之刍狗,是时为帝者也。(《说林训》)《说文》:“犬,狗之有县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段注:“观孔子言,犬即狗矣,浑言之也。”《尔雅·释畜》:“未成豪狗。”郝懿行义疏:“狗,犬通名,若对文则大者名犬,小者名狗。”依此,二者的区别主要在形体大小上。在古籍文献中多用“犬”,其书面语色彩较重,“狗”的口语化色彩较浓且带有贬义色彩。另外,还有“国,邦”,“箭,矢”等等。
(蒋洪峰 曲阜师范大学学院)
《董解元西厢记》的处置式探讨 龚节之
处置式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句式,它产生于唐代。《董解元西厢记》(以下简称《董西厢》),金代董解元著。故事原本《唐人小说》中元稹的《会真记》,写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这部杂剧,基本上反映出了当时的语言事实,因而是我们研究当时语言状况的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董西厢》中共使用“把”字句152例,其中表处置的“把”字句共出现146例,占“把”字句的96.1%。因此,《董西厢》的“把”字句以处置式为主。鉴于此,本文着重对处置式进行考察,总结其句式,分析其结构,试图揭示《董西厢》语言中“把”字句式的一些特色和面貌。
处置式“把”字句中,“把”后面的宾语在语义上是谓语中心的受事,谓语中心对宾语具有处置作用。这是一种常见的“把”字句,与现代汉语的情形也是一致的。如:
1)想见彼中把名姓等?(p141)
2)马上笑呵呵,把贼众欲平蹉(p62)
3)把法鼓擂得鸣,打得齐钟响。(p39)
我们按句子的结构特点可以把处置式分成三类:(为了叙述方便,采用以下标记符号:P:把,V:动词,O:宾语,z:状语,C:补语)
一、以动词收尾的处置式:P+O(+z)+V
根据动词前有无状语,又可分为两类:P+O+V和P+O+Z+V。
1.P+O+V动词居末位,并且动词前没有修饰语。如:
4)手取金钗把门打。(p86)
5)莺莺闻此,道谢相从,着笑把郎供奉。(p99)
此类处置式“把”字句,动词前后都没有修饰限制成分,又称孤独动词。现代汉语“把”字句不出现这种句式,动词前后一定要有一些成分,否则不能用“把”字句。而在《董西厢》中这类处置式最多,共有65例,作谓语的动词多为单音节,41例。双音节动词24例,结构都是联合式,如
《淮南子》一书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门客集体编写的,内容涉及到政治、哲学、军事、天文、地理、文化、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词汇容量较大。此书单音节词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本文主要考察和描写《淮南子》中单音节同义词相互依存的主要形式。现简要举例介绍《淮南子》中单音节同义词依存的主要格式。
一、并列连用。即两个单音节实词并列连用,以表达某个共同的义位,如果二者在训诂材料中存在训释关系,那么二者在这一义位具有同义关系
例如:《本经训》:“故小而行大,则滔窕而不亲;大而行小,则狭隘而不容”。《说文·阜部》:“狭,隘也。”《玉篇》:“狭,不广也”。“隘”的本义是两山之间的通谷。《广雅·释诂》:“隘,狭也”。“狭”指不宽广。“隘”指狭窄难以通过。
又如:《主术训》;“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说文》:“空,窍也。”本义是“空穴”,引申为空虚无物。《说文》:“虚,大丘也”。段注:“虚本谓大丘,大则空旷,故引申之为空虚。又引申之为不实之称。”引申为空虚无物。
再比如:《原道训》:“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因的意思是遵循,依照或沿用成法;《说文》:“循,行顺也。”两个词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侧重沿袭或依照成法,“循”侧重遵循法则和规律。
二、对言。一个句子中,两个对等的词组表示相同或相近的人、事、物,性状等结构和功能时,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可构成同义关系
例如:《原道训》:“登高临下,无失所秉;履危行险,无忘玄伏。”《说文》:“危,在高而惧也。”“危”的本义是“高耸”,引申为“危险”义。《说文》:“险,阻难也。”“险”的本义是地势难行,引申为危险义。又如:《原道训》:“未发号施令而移风易俗者,其唯心行者乎。”《说文》:“风,八风也。”本义是自然现象; 《说文》:“俗,习也。”本义是传统习惯习俗。“风”指个人的行为习惯,风格等;“俗”指范围较大,指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
再如,《原道训》:“周伯昌改道易行,吾无忧矣。”《说文》:“改,更也;”《淮南子》高诱注:“易,革也。”“改”和“易”与“变”,“更”,“革”等词递相为训。两个词的词义侧重点有所不同,“改”侧重于主观的改变,有时可以引起事物或事情性质的改变;“易”侧重客观的积极的变化,一般不会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
三、互言。同义词的一个重要功用是在相同的语境中可以互相替换而意义相同。互言 指不同的句子包括分句中同义词的使用
例如:《原道训》:“收聚蓄积而不加富,布施禀授而不益贫。”“加”是把一物放置于另一物上,义为“更加”,“益”的本义为“水满溢出”,引申为增加,“益”侧重于体积和重量的加大,“加”侧重于数量的增多。又如:《本经训》:“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异路而同归。”“殊”、“异”都可以指不同的、不同寻常的,“殊”侧重于指不同的特别之处,“异”仅仅指不同之处,不太强调特别之处。
再比如,《兵略训》:“甲坚兵利,车固马良,蓄积给足,士卒殷轸,此军之大资也。”《说文》:“坚,土刚也;”本义是土地坚硬,引申为坚固;固,四塞也,本义是险要的地理位置,引申为坚固。两个词的词义侧重点有所不同,“坚”侧重于坚硬,“固”侧重于牢固。
再例如,《氾论训》:“越城郭,踰险塞。”《说文》:“踰,越也;越,度也。”在《说文》中两词互训,“踰”侧重于跨越一定的高度,“越”侧重于跨越一定的距离。再者,“踰”的文言书面色彩明显高于“越”。
四、前后文表述同样的事件时,注意全篇的前后照应,在表达基本相同的语义时,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这些语词可以构成同义关系
例如: 《时则训》:“求不孝不悌,戮暴傲悍,而罚之以助损气。”下文中紧接着说:“诘诛暴慢,顺彼四方。”其中的“傲”,“慢”是同义词,均可以指“骄傲,傲慢”,用来形容暴虐傲慢的人。
五、用不同的词指称相同的人、事、物,性状和意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词可以构成同义关系。多是为避免等义词概念的模糊性而形成的异称词,异称词以名物词居多
例如:“狗”和“犬”:(1)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强弩藏。(《说林训》)(2)譬若旱岁之土龙,疾疫之刍狗,是时为帝者也。(《说林训》)《说文》:“犬,狗之有县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段注:“观孔子言,犬即狗矣,浑言之也。”《尔雅·释畜》:“未成豪狗。”郝懿行义疏:“狗,犬通名,若对文则大者名犬,小者名狗。”依此,二者的区别主要在形体大小上。在古籍文献中多用“犬”,其书面语色彩较重,“狗”的口语化色彩较浓且带有贬义色彩。另外,还有“国,邦”,“箭,矢”等等。
(蒋洪峰 曲阜师范大学学院)
《董解元西厢记》的处置式探讨 龚节之
处置式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句式,它产生于唐代。《董解元西厢记》(以下简称《董西厢》),金代董解元著。故事原本《唐人小说》中元稹的《会真记》,写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这部杂剧,基本上反映出了当时的语言事实,因而是我们研究当时语言状况的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董西厢》中共使用“把”字句152例,其中表处置的“把”字句共出现146例,占“把”字句的96.1%。因此,《董西厢》的“把”字句以处置式为主。鉴于此,本文着重对处置式进行考察,总结其句式,分析其结构,试图揭示《董西厢》语言中“把”字句式的一些特色和面貌。
处置式“把”字句中,“把”后面的宾语在语义上是谓语中心的受事,谓语中心对宾语具有处置作用。这是一种常见的“把”字句,与现代汉语的情形也是一致的。如:
1)想见彼中把名姓等?(p141)
2)马上笑呵呵,把贼众欲平蹉(p62)
3)把法鼓擂得鸣,打得齐钟响。(p39)
我们按句子的结构特点可以把处置式分成三类:(为了叙述方便,采用以下标记符号:P:把,V:动词,O:宾语,z:状语,C:补语)
一、以动词收尾的处置式:P+O(+z)+V
根据动词前有无状语,又可分为两类:P+O+V和P+O+Z+V。
1.P+O+V动词居末位,并且动词前没有修饰语。如:
4)手取金钗把门打。(p86)
5)莺莺闻此,道谢相从,着笑把郎供奉。(p99)
此类处置式“把”字句,动词前后都没有修饰限制成分,又称孤独动词。现代汉语“把”字句不出现这种句式,动词前后一定要有一些成分,否则不能用“把”字句。而在《董西厢》中这类处置式最多,共有65例,作谓语的动词多为单音节,41例。双音节动词24例,结构都是联合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