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勋”等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b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勋”在现代汉语中几乎不能单用,它只能和与之同意相受的词语组成双音节词,而且这类词有较重的书面语色彩,如:功勋、勋劳、勋业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列出了“勋”的两个义项:①功勋;②勋章。本文旨在梳理“勋”词义的源流,使人们更加了解“勋”这个明显带有古汉语意味的词语。
  汉字“勋”的字体从古至今发生了两次转变。在《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注》中,我们可以看到“勋”字体第一次发生转变的情况。《说文解字·力部》:“勳,能成王功也。从力熏声……勳古文从员。”《说文解字注》“……勛古文勳。从員。具声也。周礼故书勳作勛。”原来,勋最初写作“勛”,后来写作“勳”,“勛”和“勳”是古今字的差别。至于今天的“勋”,就是后来的简化字了(除非特殊需要,下文我们不再对三者进行区分,统一写作“勋”)。
  记载“勋”的文献,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是《尚书》和《周礼》。《十三经注疏·尚书》:“其克有勋。”《周礼》中对“勋”和“功”做了区分:《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王功曰勋……[疏]辅成王业若周公。释曰……以周公摄政相幼君致大平还证成王是辅成王业之事故以周公托之……国功曰功。保全国家若伊尹。[疏]……释曰……汤崩孙太甲即位不明政事伊尹为数篇书以谏之……国家得以全……”
  《周礼》中对“勋”的释义“王功”,《说文解字》及其系列的字书都认为是“勋”的本义。但同时期和以后的文献并未将“勋”释为“王功”,而是与“功”混用,未做细分,如《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书曰。圣有暮勋……勋功也……”《搜神记·卷九》:“府公曰:‘汝所以延明而名器若此者,是卫府之勋耳’。”对于这种现象,马叙伦认为:“功勋同为舌根音。疑本是转注字。后世乃分别之曰成王功勋。以劳定国日功。其实古者以王表国。王国无分。勋功岂有别邪。”既然“勋”的释义“王功”中已有一个语素“王”靠不住,那么我们再将“王功”认为是“勋”的本义就有问题了。下面我们就从“勋”的字形以及与“功”的比较来推衍“勋”的本义。
  上面我们已经清楚“勛”原写作“勛”,从力,員声。員应是与“鼎”有关。鼎,三足两耳,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青铜器,也是我国先民的宝器,象征着国家和政权。它经常用于祭祀占卜的活动中,以增强活动的庄严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鼎”,进而是“員”义项中的一些义素:[+国家],[+大],[+稳固]等。根据汉字形声字声旁兼表意的原理,“勛”的词义应该也受着这些义素的影响。
  《说文解字》释“功”为“以劳定国”,我们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吴其昌分析:“……工字最初之夙义为伐木之斧之遗形也,以斧伐木是人类原始之工作,故工之本义为斧,……周礼天官序官玉府贾疏云:‘工谓作工’,是其证也。以斧伐木是工役也,故工义又衍而为功。虢季子白盤:‘庸武于戎工’,即庸武于戎功也。”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工”的本义是“斧子”,后来由表“劳动工具”演变为表“劳作”。又因为用斧伐木是有功的劳动,所以“工”又衍生出“功劳”义。至此,“工”的词义发展顺序是:斧子——劳作——功劳。“工”词义的发展让我们看出一个汉字最初本义所表示的事物或行为的特点甚至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后来新义项产生的源头。上文所提到的“鼎”这种事物的特点就影响了“鼎”作为一个汉字偏旁所组成的新字而表示的词义。另外,在分析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工”具有国家义,下文对“力”的分析中也没有。
  “力”是“勋”和“功”所共有的偏旁。《说文》释之:“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治功”就是“做出功劳,做出成绩”,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力”的词义里有行为义和功劳义,即[+行为],[+功劳]。
  三个偏旁,两个汉字。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勋”和“功”原义中的大部分义素:
  勋[+国家][+大][+行为][+成绩[
  功[-国家][-大][+行为][+成绩]
  上面的义素分析翻译出来:勋,通过某种行为取得的与国家有关的大的成绩。功,通过某种行为取得的成绩。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勋”和“功”词义上的差别并不在于对“国”还是对“王”,而是在于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勋,侧重指“国家”“大”,而功侧重“劳作”义。
  或许,我们得出词义的条件过于严格了一些,如当“功”大到一定程度时,也可以与“国家”发生关系,但这就与以后的具体语境和人们的使用习惯有关了,上文我们提到的“勋”和“功”不作细分,甚至今天“功勋”连用组成新词的情况都说明了这一点,但我们此处探讨的是它们造字之处的本义,而不是“后世之用”。“勋”和“功”的这种用法,也可以理解为浑言与析言的差别。上面的文献显示“勋”至晚是在春秋时期就可直接用“功”来解释了,也就是说,“勋”原本的[+国家][+大]等侧重点有所隐退,这时,“勋”可以认为是“功”的同义词,词义概括为“功劳”。
  在以后的发展中,“勋”又产生了“有功之臣”“官阶”“功章”“帅”等义项[8],下面我们就对这些义项逐一进行考较。
  “有功之臣”和“官阶”两个义项的起源在时间上有先后,“有功之臣”义项的产生应在南北朝时期。《古辞辨》:“‘勋’也指有功之臣,如:《晋书·陈骞传》‘帝以其勋旧耆老,礼之甚重’。”“六朝之后,为了应付那些理由军功的武士,历代朝廷设立各种荣誉官阶来赏军功。《唐书·白官志》‘司勋郎中掌官吏勋级……’”先有“有功之臣”之实,再有“官阶”之名,这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这两种义项一直沿用到近代,如《西游记·第十回》:“他本是英雄豪杰旧勋臣……”《颜氏家训·风操第六》:“名位未高,如为勋贵所逼,隐忍方便,速报取了……”笔者认为“勋”后来的“功章”义应该就是从官阶义发展而来的,由一种象征性的标识来代表一种级别。
  “帅”做为“勋”的一个义项,涉及到了转注的用法。《后汉书·蔡邕传》:“‘下获熏胥之辜’李贤注:‘诗小雅曰:若无此罪,薰胥以。薰,帅也。胥,相也。言此无罪之人,而使有罪者相帅而病之,是其大甚。”而在《诗经·小雅·雨无正》中只有“若无此罪,沦胥以铺”一句。对于“薰胥”和“沦胥”使用的差别,《经义述闻》“中解释说:“诗言沦胥以败、沦胥以亡,则此篇沦胥以铺……又案沦薰声相近,薰,率声之转,故《尔雅》,《毛诗》训沦为率, 《韩诗》训薰为帅(帅与率同)。”在《广韵》中,勋属于文韵,帅属于至韵,两者是旁对转的关系。《说文解字注·巾部》:“率与帅古多通用。如周礼乐帅故书帅为率。聘礼故帅皆作率……帅训率导、训将帅。而帅之本义废矣。”而且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中也提到:“‘帅、率’本同一词,后来分化,名词(将帅)读去声,所类切;动词(率领,率循)读入声,所律切。”据文证义,并且为了今人能更好理解,我们认为将“薰胥”中的“薰”解释为含动作义的“率导” 是比较妥帖的,它比“帅”更精确。
  至此,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勋”的词义发展脉络图。因为“率导”作为“勋”的转注义,不仅看不出它与其它义项之间的联系,而且也没有再产生新的义项,所以就将它单列出来:
  
  数词“亿”考释 郑铁生
  
  数词“亿”在秦汉之前,既表达两种不同的进位的实数,又是极言之多的虚数,而且后世演化逐渐统一。有些人对此不甚了解,常常造成古文今译的错误。《国语·越语》:“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这一例句经常出现在古代汉语的一些书籍里,其中对数词“亿”的解释,多数都译为“一亿”。如唐瑞琮《古代汉语语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2页),译为:“现在吴王夫差有一亿零三千人穿着水犀皮的铠甲。”楚永安《古汉语表达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16页),“按‘亿三千’即一亿三干。”汤可敬《古代汉语》(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此句译为:“现在吴王夫差穿着水犀皮的铠甲的士兵有一亿零三千人。”我们不用再列举了,根据当时中国人口的总数量去审视,没有也不可能有某个诸侯国拥有一亿人以上的军队。可见,上述翻译有误。
  对于“亿”表达不同的进位数,早在郑玄的注、孔颖达的疏已说的十分清楚了。《礼记·内则第十二》:“降德于众兆民。”郑玄注“万亿曰兆”,孔颖达疏:“云‘万亿曰兆’者,依如算法,亿之数有大小二法,其小数以十为等,十万为亿,十亿为兆也。其大数以万为等,万至万,是万万为亿,又从亿而数至万亿曰兆,亿亿曰秭,故《诗·颂》毛传云:‘数万至万曰兆,数亿至亿曰秭。’兆在亿秭之间,是大数之法。郑以此据天子天下之民,故以大数言之。《诗·魏风》刺在位贪残,魏国褊小,不应过多,故以小数言之,故云‘十万曰亿。’”(《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大版,第828页。)
  “亿”表达两种算法,在秦汉时期是通用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讲李陵以不满五千的兵马与匈奴转战时说:“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又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了这件事,“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杀伤匈奴亦万余人。”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讲到这件事很激愤,用“亿万”一词,概略地表达约近“十万”之敌,与事实上“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是一致的。
  目前出版的辞书和古籍注释常常把数词“亿”表达的不同的进位数平列地解释,使人难以把握这些不同的义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的演变。《汉语大词典》释“亿”:“古代或以十万为亿,或以万万为亿,今定为后者。”此说不确。古代向现代的演变,“亿”的十万之说逐渐消亡,而万万之说则随着社会交际和经济生活的需要,日趋明确。从数学史的记载来看,“亿”作为数词的义项早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统一于万万为亿。北周·甄鸾《数术记遗》中谈到“亿”的上中下三种进位法演变时说:“其下者十十变之,若言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京也;中数者万万变之,若言万万曰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也;上数者数穷则变,若言万万曰亿,亿亿曰兆,兆兆曰京。下数浅短,计事则不尽;上数宏廓,世不可用;故其传业惟以中数耳。”甄鸾讲的三种进位法当中,按十进位则不够用,按乘方进位则数量太大用不着,因而社会交际活动中大都以万万进位来表达。此书问世的六世纪或更早,直到宋元,均以万万进位记大数,所以,清末至解放前我国四亿五千万人口统称四万万五千万。
  (郑铁生,天津外国语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汉语中,要表达与衣着服饰有关的动作行为,常用的动词有:穿、围、套、披、系、裹、戴、佩等。其中最常用的有两个,即“穿”和“戴”。“穿”和“戴”在语义特征上有什么不同?它们后面各自带的宾语为什么自成体系?“穿袜子”、“戴手套”为什么不能说成“穿手套”、“戴袜子”?“穿衣戴帽”为什么不能说成“戴衣穿帽”?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一番解释。    一、“穿”和“戴”的语义特点  “穿”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
期刊
任何一种语言在利用音段音位组成一个表义系统的同时,也利用一些伴随音段音位出现的语音成素来表达某些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意义,这些语音成素被称为超音段音位,或称超音质特征。英语的重音就是其中一种。英语的重音不仅是语音结构的一部分,在由相同音位构成的词语中具有区别词义或词性的功能,而且还是语调和话语节奏结构的基础,是英语语音表达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英语被列为重音语言。然而,不同语言的重音表现形式不同,发
期刊
言语交际中,言语双方的言辞往往可以拆开来进行分析鉴赏,以证明各有各的妙处。但有时双方的言辞活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处于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说明的言语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就不能拆开,它们的妙处与意义也必须在一个前后联贯的整体中才能实现,将任何一方单列出来进行分析研究都是毫无意义的。这就涉及言语交际的一种特殊修辞活动一一续接修辞。续接修辞大致有三种模式:    一、仿
期刊
现代汉语词汇从来源方面观察,有固有词汇和外来词汇两个对立的词汇来源。固有词汇与外来词汇的对立是从汉语与外民族在语言上有来往开始的,所以,这两种对立的词汇的形成,比起其它类型词汇晚些,两种词汇所包含的数量也不平衡,外来词比固有词要少得多。    一、外来词中意译词的归属问题  确定外来词的标准,划定外来词的范围,至今看法不一。有人说:外来词是指本民族语言以外国或其它民族语言吸收进来的词。有的认为:一
期刊
一、概述  “偶要装台酷鸡,心至少是屁兔或菜羊,有一个1 5的纯平靓芒。对了,偶要上网冲冲浪,发发伊妹儿,有时间还要做个烘焙鸡,56K的猫是少不了的。至于老鼠嘛,随便买个新的。不过内存一定要大,偶可是要装温酒吧的。”网络新词层出不穷,一不留神就要掉队。一位知名女作家就此感叹道: “网络是对语言进行肢解的地方。”但总体而言,语言的多样化是语言发展的需要,网络语言是鲜活的时代语言。  “I goog
期刊
一、引言  商业广告是我们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来源,其终极目标是推销商品。广告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广告的语言。因此,广告主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费尽心思在语言上大做文章,创造出大量的超常搭配现象,以此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在此,我们结合语用学中的语用预设理论,来考察预设在广告的所起的作用。期望能够使广告语言设计方案更科学,最终帮助广告实现其应有的目的。  1.超常搭配  一个词能与某些词组合,而不
期刊
《现代汉语》是高校中文系的一门基础课,但在高校中文系学生的《现代汉语》学习中却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不够重视,听课缺乏积极性,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眼高手低,对现代汉语知识的掌握并不牢固,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差。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受挫,难以圆满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启发式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较好的功效,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启
期刊
网络作为一个交流平台吸引了无数网民在线聚集,网民的交流促生了一套网络语言,形成了一道新的文化景观。网络语言标新立异、个性鲜明、生动活泼,体现着时代特色和新新人类的年轻气息。另一方面,网络语言随意、混杂甚至粗俗不堪,给现有语言规范和网络交流秩序带来了冲击,其影响延伸到现实社会之中。如何正确认识网络语言现象这个w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  网络语言是网民在聊天室、新闻组、
期刊
无为县地处皖中,南濒长江,北依巢湖,无为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江淮官话,此方言中有一个虚词“吱”较为特别,它同时具有动态助词(表持续和完成)、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等多类用法。  一、无为方言的“吱”可粘附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相当于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  (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这时“吱”附于动词之后,一般不单用,而要和“在”结合起来使用,“在”用于句末,表现为“吱在
期刊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转自《光明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