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是高校中文系的一门基础课,但在高校中文系学生的《现代汉语》学习中却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不够重视,听课缺乏积极性,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眼高手低,对现代汉语知识的掌握并不牢固,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差。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受挫,难以圆满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启发式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较好的功效,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启发式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启发学生提出、讨论与分析问题
(一)启发学生讨论问题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解惑者;但是主导不是主宰。“导”是引导、诱导,有启发意。学生是主体,是知识的主人,是学习者又是探索者,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这正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依据。
比如我们知道动词后面能加时体助词,因而就有了“吃了/吃过/吃着”这一类的说法,而《读者》杂志2005年第1期封面上写着:袁隆平:科学着农民着。这里的“着”为什么能用在名词之后呢?
学生联系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讨论,有的认为这是名词活用;有的则认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是不存在的;还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作者故意制造出新的形式来引人注意。综合上述说法,我们得出了大家所同意的结论:
实际上,这里的“科学”是“科学家”的省略,与后面的“农民”相并列,这里两个并列项“科学家”“农民”音节不平衡,为了使其结构匀称和协调,因此把“科学家着”省略成“科学着”。我们认为,这里的“科学、农民”是名词活用做动词,是临时性的运用。
我们还可以接着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这种用法具有超常规性和新奇性,引人思考。
1.超常规性“着”表示进行态,是时体标记,一般用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而名词不与“着”搭配,一般不说“工人着、农民着”。这里把“科学着”“农民着”相并列,打破常规模式,给人陌生化的效果。
2.新奇性
趋新避俗是人类所共有的审美心理,对语言的感受也是如此。比较:
(1)袁隆平:科学着农民着
(2)袁隆平是一位科学家,又是一位农民。
例(2)比较常见,人们对于司空见惯的句子,是不会给以太多的注意的;而例(1)这种突破常规的句子,人们反而觉得它有味有趣。我们以为这与人们的认知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如正常而又自然地生长在果园中的桃树、李树等,人们是不会给以太多的注意的;而那些生长在小道边,生长得弯弯曲曲地的果树却很吸引人,人们反而觉得它们不同凡响、非同一般,觉得它十分美好。因为平常的事物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对它熟视无睹,而不正常的却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关心。
可见,这种造语奇特的表现手法,突破了常规语法的限制,给言语表达者突破和创新的驰骋天地,同时起到吸引听读者的效果,富有新意。
我们在上课时经常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问题,学生兴味盎然,因此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我们再讨论分析,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显著提高,思维和分析能力也不断提高。他们认为《现代汉语》已不再是“小儿科”,已不再是学了等于没有学,已不再把《现代汉语》的学习当成是去干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了。
(二)启发学生怀疑教材
有的学生把教材看成真理,是一字不能易的。实际上,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现代汉语》教材也不例外,其中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如大部分《现代汉语》教材在谈及动词的特点时就认为动词是能够接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的。实际上,有些动词是不能接受否定副词的修饰的,如“死亡、消失”等。
在我们提出这个看法之后,几天后就有学生问:“安静”与“迅速”是形容词吗?因为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第十六页把“安静/迅速”看作状态形容词。该学生认为“安静/迅速”能够接受“很”的修饰,也能受“十分”的修饰,因此可以说“很安静/很迅速”,也可以说“十分安静/迅速”;一般来讲,状态形容词是不能够接受“很”的修饰的,如不能说“很雪白”,这个学生的看法极富创造性,也极富道理,他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还提出自己的看法,难能可贵。
我在教学中把这个问题在上课的时候提了出来,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它们是性质形容词而不是状态形容词,但他们不敢怀疑书本上的知识也有误,实际上正是书本有误。从语法功能上来看,它们不仅能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而且还能做状语修饰动词,如:
(1)我是不是可以安静地离开,还是该勇敢地留下来。
(2)迅速撤离,那儿危险。
如果从重叠式来看,状态形容词的重叠式一般是AABB式,如“雪白雪白”,而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则为ABAB式。“安静”的重叠式为“安安静静”,而不是为“安静安静”。从语义上看,“安静/迅速”表示的是性质而不是状态。
因此,综合以上因素来看,“安静/迅速”是性质形容词而不是状态形容词。
这之后,学生掀起了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教材中问题的高潮。实际上,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来,这说明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鼓励,要在语言上多给予赞扬,同时可以在平时成绩上酌情加分。
(三)启发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语言
人们常说“学以致用”,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用。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言语效益观念在人们的认识中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现代汉语怎样为人们的言语交际实践服务,在学生的观念中越来越受到关注,而目前教材的主要内容仍是一般的理论阐述,对语言的应用论述得很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时多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我们在上课时曾举例:湖北省沙洋县城汽车站一位男性长者在卖东西时的叫卖语:
脆花生、脆麻花、鸡蛋、皮蛋、咸鸭蛋。
这里为什么这位男性长者说的是“脆花生、脆麻花”,而不说“脆花生、麻花”,其中原因何在呢?我们知道,“脆花生、麻花”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为什么这位长者反而不说呢?实际上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的这类现象在语言中是很常见的,如:
(1)大明的书包和大王的书包是黄色的。
可以简写为:大明和大王的书包是黄色的。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想到了汉语追求对称美,因此在音节上要求对称,而“脆花生、脆麻花”就符合这个要求;有的学生认为“脆花生、脆麻花”在语义上突出了“脆”字,这个“脆”字显示了这种花生的主要特点。
创新的首要内容,首先在于发现新的语言事实和新的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做出合理的解释与说明,我们深以为是。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有的教师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力图使学生积极参与各个教学环节,但却没有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其原因就是没有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没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如有的教师授课时一脸严肃,学生望而生畏,这样学生自然也轻松不起来。我们认为,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而且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也是必需的。
1.教学态度
教师要遵循民主、宽容的原则,关键在于教师对师生关系角色的定位:师生是平等的。上课时,教师要以亲切和善的微笑、真诚的态度来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与期盼。这种情形持续一段时间后,学生才有可能畅所欲言。有时学生会给我们教师出各种难题,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学生已经开始信任教师的一种表现,也是逐渐融入教师的教学中的一种表现,这时教师一定要保持宽松平和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
聪明伶俐的小张的女儿,今年已经上小学了。
这个句子是否存在歧义?我想了一会儿,回答不上来,我直接说,这个问题我暂时没有想好,下一节课再给大家答复。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实际上这就告诉学生,教师与他们一样,并不是全能的,也有不懂的东西。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亲近教师,也更喜欢同教师探讨问题。
2.教学用语
教学用语力求生动、简炼,富于肯定性。在师生互动的情况下,教师的评语要具有鼓动性与肯定性,主要表现在:
(1)对在课堂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提出自己问题的、勤于思考的学生要作出肯定与表扬。
(2)对学生在问题分析中的精彩之处给以肯定与赞扬,然后再指出还可从哪些方面去思考与比较,又有怎样的结论。
这样,恰到好处的赞扬能较好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的增强则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
(蒋华,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
语文教学语言的最高境界 李文伟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决定了语文教学语言不仅具有其他学科教学语言所共有的交际性,还具有语言的示范性。教师讲得优美生动,在无形中就展示了语言艺术的独特美。学生长期受到这种语言的熏陶侵染,势必能培养起较强的语言美感,获得对语言的敏感度,学得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对语文教学语言提出了比其他学科更高的要求。
著名教育家赵恒烈将教师语言分为三种境界,其中最高境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讲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教师选词有方,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思路清晰而使人受益”。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最高境界呢?不同教师的风格不同,驾驭课堂语言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无论那种风格的教学语言,都要做到以下七点:
一、规范准确、精炼缜密是最基本的要求
教师要讲普通话,发音准确清晰、语法规范、措辞精当不拖沓;层次鲜明、条理清楚,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做到句句有的放矢、字字力顶千钧。这是所有学科的教学语言都必须做到的,很多论文中都有论述,故本文不再详论。
二、深于传情
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感情,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想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教师必须细心揣摩作品的情感脉络,先使自己的心与作家的心产生共鸣,调动和酝酿起自己的情感,然后通过情感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调动起学生潜在的情感,让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共鸣。课堂上常用的情感传递手段有以下三种:1.引情,通过饱含深情的导语,创设一种情境:2.朗读,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能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3.讲情,以情深意切的语言讲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文中情”化为学生的“心中情”。
三、精选词汇
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形象思维要强于抽象思维。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形象思维,在形象的意境中切身感受和体会,必须注意教学语言中词汇的选择,多选用那些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较浓的描述性词汇,如色彩词、拟声词、形容词、叠音词、儿化词等。这些词汇,更易于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将语言文字转化为丰富多彩的画面,给他们带来具体可感的体验。如一位教师在讲述《荷花淀》时,先朗诵文章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接着用描述性的语言说:“淡淡的月色泻在大地上,薄薄的水雾笼罩在村庄中。清新湿润的空气里,还含有着荷花的清香呢!你闻到了吗?你看,湿漉漉的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水生嫂的怀里轻快的跳跃着,不时抖落下几滴清凉的水珠。你听,晚风中,隐隐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多么安宁静谧的水乡啊!可是,侵略者来了!他们开始蹂躏这美丽的土地,开始毁灭这和平、安宁,水生们和水生嫂们怎能不用鲜血和生命来保卫它呢?”这些优美形象的语言,诱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孙犁作品那种“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诗情画意的日常生活糅合在一起”的艺术特色。
四、积极选用修辞格
修辞格是人们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特定的表达作用和表达形式的特殊修辞方法,是语言形象化、艺术化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恰当选用修辞格,可以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深奥化为浅显、将枯燥变成风趣,使课堂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引用是课堂上最常用的修辞格,典故、俗语、名言、警句都可以为我所用。如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先引用宋人俞文豹《吹剑续录》里的话:“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喜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此典不仅能让学生对苏轼与柳永的词风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学习苏词的兴趣。此外,比喻、对比、夸张、排比、拟人等也都是课堂上常用的修辞格。一位教师讲《过秦论》的“天下云合向应,赢粮而景从”一句时,解释说:“‘赢’即‘背、担’,‘景从’即像影子一样跟着。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自费造反’!”教师巧妙运用“移时格”,引得满堂哈哈大笑,学生们对此训释的印象也变得非常深刻。
五、有启发性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之一便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语言应有启发性,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使学生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语言的启发性常通过巧妙的提问和适当点播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于漪老师在教学中就很善于在无疑处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她教《孔乙己》一文时,开篇就问: “孔乙己姓甚名谁?”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 门,随后,又因势利导,提问:“孔乙己为什么没有名字呢?”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中理解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
六、追求语言的音韵美
口语的特点是以声达义,音韵和谐不仅能悦耳,而且能愉心、增趣、陶情、益智。教师在课堂上的发音除了要做到准确清晰之外,还要音量适度、语气丰富,或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或娓娓而谈、亲切自然,还要把握好说话的节奏,时缓时急、有板有眼。一位名师在讲授《最后一次讲演》时,这样介绍闻一多的生平:“年轻的诗人闻一多,追求艺术的完美,编织鸳鸯蝴蝶之美梦;学者闻一多,埋头于纸堆中,目不窥园,足不出户,开发祖国宝藏;战士闻一多,在民族危亡关头,掀髯作狮子吼,拍案而起,怒对国民党的手枪……”精心设计的诗化语言,借助铿锵激越的声调,形成了感情节奏的热浪,震撼着学生的心扉。
七、充分利用体态语言
体态语是指伴随在谈话中的眼神、面部表情、头、手、脚以及整个身躯的姿态等非语言的动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举手、一投足、一顾一盼、一颦一笑,都可以传情达意。讲《范进中举》时,教师如果能形象地展示胡屠户接银子时“攥”“舒”“缩”“揣”的动作,必能增强教学活动的形象性,使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范读《最后一次演讲》,读到“不知他们是怎样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一句时,教师若猛捶桌子,将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闻一多演讲的现场,使闻一多嫉恶如仇、大义凛然的形象屹立在学生眼前。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教学语言的最高境界?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语文教师要有自豪之情,这是课堂教学语言提高的思想基础,也是课堂上饱满情绪的动力来源。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深厚文化的载体,教材所选的皆是名篇佳作,语文教师能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和学生一起感受文化的精髓、文字的魅力,是精神的幸福,更是文明的享受。
其次,要加强理论学习。除了学好语文基础知识外,还必须研究语言学、语音学、修辞学、教育心理学等,了解汉语的语音特点,熟练掌握各种修辞手法,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时把握语文教学及教研的新成果、新进展、新动向,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语文教师还要经常从广播、电视、电影及音像制品中学习精湛的语言表达技巧,也可以多欣赏些诗歌朗诵、配乐散文、话剧等,还应多读文学作品,学习作家运用语言的技巧。多听、多读、多模仿,再加上自觉的语言实践,会有助于语文教学的提高。
最后谈谈文化底蕴的培养。知识和语言是相互促进的,教师不仅要努力钻研语文教育相关专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还应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要懂一些,这样才能使语言形象生动、内涵深刻,富有吸引力。
(李文伟,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启发学生提出、讨论与分析问题
(一)启发学生讨论问题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解惑者;但是主导不是主宰。“导”是引导、诱导,有启发意。学生是主体,是知识的主人,是学习者又是探索者,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这正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依据。
比如我们知道动词后面能加时体助词,因而就有了“吃了/吃过/吃着”这一类的说法,而《读者》杂志2005年第1期封面上写着:袁隆平:科学着农民着。这里的“着”为什么能用在名词之后呢?
学生联系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讨论,有的认为这是名词活用;有的则认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是不存在的;还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作者故意制造出新的形式来引人注意。综合上述说法,我们得出了大家所同意的结论:
实际上,这里的“科学”是“科学家”的省略,与后面的“农民”相并列,这里两个并列项“科学家”“农民”音节不平衡,为了使其结构匀称和协调,因此把“科学家着”省略成“科学着”。我们认为,这里的“科学、农民”是名词活用做动词,是临时性的运用。
我们还可以接着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这种用法具有超常规性和新奇性,引人思考。
1.超常规性“着”表示进行态,是时体标记,一般用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而名词不与“着”搭配,一般不说“工人着、农民着”。这里把“科学着”“农民着”相并列,打破常规模式,给人陌生化的效果。
2.新奇性
趋新避俗是人类所共有的审美心理,对语言的感受也是如此。比较:
(1)袁隆平:科学着农民着
(2)袁隆平是一位科学家,又是一位农民。
例(2)比较常见,人们对于司空见惯的句子,是不会给以太多的注意的;而例(1)这种突破常规的句子,人们反而觉得它有味有趣。我们以为这与人们的认知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如正常而又自然地生长在果园中的桃树、李树等,人们是不会给以太多的注意的;而那些生长在小道边,生长得弯弯曲曲地的果树却很吸引人,人们反而觉得它们不同凡响、非同一般,觉得它十分美好。因为平常的事物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对它熟视无睹,而不正常的却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关心。
可见,这种造语奇特的表现手法,突破了常规语法的限制,给言语表达者突破和创新的驰骋天地,同时起到吸引听读者的效果,富有新意。
我们在上课时经常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问题,学生兴味盎然,因此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我们再讨论分析,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显著提高,思维和分析能力也不断提高。他们认为《现代汉语》已不再是“小儿科”,已不再是学了等于没有学,已不再把《现代汉语》的学习当成是去干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了。
(二)启发学生怀疑教材
有的学生把教材看成真理,是一字不能易的。实际上,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现代汉语》教材也不例外,其中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如大部分《现代汉语》教材在谈及动词的特点时就认为动词是能够接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的。实际上,有些动词是不能接受否定副词的修饰的,如“死亡、消失”等。
在我们提出这个看法之后,几天后就有学生问:“安静”与“迅速”是形容词吗?因为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第十六页把“安静/迅速”看作状态形容词。该学生认为“安静/迅速”能够接受“很”的修饰,也能受“十分”的修饰,因此可以说“很安静/很迅速”,也可以说“十分安静/迅速”;一般来讲,状态形容词是不能够接受“很”的修饰的,如不能说“很雪白”,这个学生的看法极富创造性,也极富道理,他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还提出自己的看法,难能可贵。
我在教学中把这个问题在上课的时候提了出来,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它们是性质形容词而不是状态形容词,但他们不敢怀疑书本上的知识也有误,实际上正是书本有误。从语法功能上来看,它们不仅能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而且还能做状语修饰动词,如:
(1)我是不是可以安静地离开,还是该勇敢地留下来。
(2)迅速撤离,那儿危险。
如果从重叠式来看,状态形容词的重叠式一般是AABB式,如“雪白雪白”,而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则为ABAB式。“安静”的重叠式为“安安静静”,而不是为“安静安静”。从语义上看,“安静/迅速”表示的是性质而不是状态。
因此,综合以上因素来看,“安静/迅速”是性质形容词而不是状态形容词。
这之后,学生掀起了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教材中问题的高潮。实际上,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来,这说明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鼓励,要在语言上多给予赞扬,同时可以在平时成绩上酌情加分。
(三)启发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语言
人们常说“学以致用”,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用。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言语效益观念在人们的认识中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现代汉语怎样为人们的言语交际实践服务,在学生的观念中越来越受到关注,而目前教材的主要内容仍是一般的理论阐述,对语言的应用论述得很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时多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我们在上课时曾举例:湖北省沙洋县城汽车站一位男性长者在卖东西时的叫卖语:
脆花生、脆麻花、鸡蛋、皮蛋、咸鸭蛋。
这里为什么这位男性长者说的是“脆花生、脆麻花”,而不说“脆花生、麻花”,其中原因何在呢?我们知道,“脆花生、麻花”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为什么这位长者反而不说呢?实际上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的这类现象在语言中是很常见的,如:
(1)大明的书包和大王的书包是黄色的。
可以简写为:大明和大王的书包是黄色的。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想到了汉语追求对称美,因此在音节上要求对称,而“脆花生、脆麻花”就符合这个要求;有的学生认为“脆花生、脆麻花”在语义上突出了“脆”字,这个“脆”字显示了这种花生的主要特点。
创新的首要内容,首先在于发现新的语言事实和新的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做出合理的解释与说明,我们深以为是。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有的教师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力图使学生积极参与各个教学环节,但却没有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其原因就是没有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没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如有的教师授课时一脸严肃,学生望而生畏,这样学生自然也轻松不起来。我们认为,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而且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也是必需的。
1.教学态度
教师要遵循民主、宽容的原则,关键在于教师对师生关系角色的定位:师生是平等的。上课时,教师要以亲切和善的微笑、真诚的态度来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与期盼。这种情形持续一段时间后,学生才有可能畅所欲言。有时学生会给我们教师出各种难题,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学生已经开始信任教师的一种表现,也是逐渐融入教师的教学中的一种表现,这时教师一定要保持宽松平和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
聪明伶俐的小张的女儿,今年已经上小学了。
这个句子是否存在歧义?我想了一会儿,回答不上来,我直接说,这个问题我暂时没有想好,下一节课再给大家答复。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实际上这就告诉学生,教师与他们一样,并不是全能的,也有不懂的东西。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亲近教师,也更喜欢同教师探讨问题。
2.教学用语
教学用语力求生动、简炼,富于肯定性。在师生互动的情况下,教师的评语要具有鼓动性与肯定性,主要表现在:
(1)对在课堂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提出自己问题的、勤于思考的学生要作出肯定与表扬。
(2)对学生在问题分析中的精彩之处给以肯定与赞扬,然后再指出还可从哪些方面去思考与比较,又有怎样的结论。
这样,恰到好处的赞扬能较好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的增强则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
(蒋华,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
语文教学语言的最高境界 李文伟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决定了语文教学语言不仅具有其他学科教学语言所共有的交际性,还具有语言的示范性。教师讲得优美生动,在无形中就展示了语言艺术的独特美。学生长期受到这种语言的熏陶侵染,势必能培养起较强的语言美感,获得对语言的敏感度,学得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对语文教学语言提出了比其他学科更高的要求。
著名教育家赵恒烈将教师语言分为三种境界,其中最高境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讲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教师选词有方,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思路清晰而使人受益”。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最高境界呢?不同教师的风格不同,驾驭课堂语言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无论那种风格的教学语言,都要做到以下七点:
一、规范准确、精炼缜密是最基本的要求
教师要讲普通话,发音准确清晰、语法规范、措辞精当不拖沓;层次鲜明、条理清楚,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做到句句有的放矢、字字力顶千钧。这是所有学科的教学语言都必须做到的,很多论文中都有论述,故本文不再详论。
二、深于传情
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感情,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想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教师必须细心揣摩作品的情感脉络,先使自己的心与作家的心产生共鸣,调动和酝酿起自己的情感,然后通过情感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调动起学生潜在的情感,让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共鸣。课堂上常用的情感传递手段有以下三种:1.引情,通过饱含深情的导语,创设一种情境:2.朗读,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能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3.讲情,以情深意切的语言讲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文中情”化为学生的“心中情”。
三、精选词汇
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形象思维要强于抽象思维。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形象思维,在形象的意境中切身感受和体会,必须注意教学语言中词汇的选择,多选用那些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较浓的描述性词汇,如色彩词、拟声词、形容词、叠音词、儿化词等。这些词汇,更易于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将语言文字转化为丰富多彩的画面,给他们带来具体可感的体验。如一位教师在讲述《荷花淀》时,先朗诵文章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接着用描述性的语言说:“淡淡的月色泻在大地上,薄薄的水雾笼罩在村庄中。清新湿润的空气里,还含有着荷花的清香呢!你闻到了吗?你看,湿漉漉的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水生嫂的怀里轻快的跳跃着,不时抖落下几滴清凉的水珠。你听,晚风中,隐隐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多么安宁静谧的水乡啊!可是,侵略者来了!他们开始蹂躏这美丽的土地,开始毁灭这和平、安宁,水生们和水生嫂们怎能不用鲜血和生命来保卫它呢?”这些优美形象的语言,诱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孙犁作品那种“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诗情画意的日常生活糅合在一起”的艺术特色。
四、积极选用修辞格
修辞格是人们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特定的表达作用和表达形式的特殊修辞方法,是语言形象化、艺术化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恰当选用修辞格,可以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深奥化为浅显、将枯燥变成风趣,使课堂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引用是课堂上最常用的修辞格,典故、俗语、名言、警句都可以为我所用。如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先引用宋人俞文豹《吹剑续录》里的话:“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喜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此典不仅能让学生对苏轼与柳永的词风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学习苏词的兴趣。此外,比喻、对比、夸张、排比、拟人等也都是课堂上常用的修辞格。一位教师讲《过秦论》的“天下云合向应,赢粮而景从”一句时,解释说:“‘赢’即‘背、担’,‘景从’即像影子一样跟着。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自费造反’!”教师巧妙运用“移时格”,引得满堂哈哈大笑,学生们对此训释的印象也变得非常深刻。
五、有启发性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之一便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语言应有启发性,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使学生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语言的启发性常通过巧妙的提问和适当点播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于漪老师在教学中就很善于在无疑处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她教《孔乙己》一文时,开篇就问: “孔乙己姓甚名谁?”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 门,随后,又因势利导,提问:“孔乙己为什么没有名字呢?”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中理解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
六、追求语言的音韵美
口语的特点是以声达义,音韵和谐不仅能悦耳,而且能愉心、增趣、陶情、益智。教师在课堂上的发音除了要做到准确清晰之外,还要音量适度、语气丰富,或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或娓娓而谈、亲切自然,还要把握好说话的节奏,时缓时急、有板有眼。一位名师在讲授《最后一次讲演》时,这样介绍闻一多的生平:“年轻的诗人闻一多,追求艺术的完美,编织鸳鸯蝴蝶之美梦;学者闻一多,埋头于纸堆中,目不窥园,足不出户,开发祖国宝藏;战士闻一多,在民族危亡关头,掀髯作狮子吼,拍案而起,怒对国民党的手枪……”精心设计的诗化语言,借助铿锵激越的声调,形成了感情节奏的热浪,震撼着学生的心扉。
七、充分利用体态语言
体态语是指伴随在谈话中的眼神、面部表情、头、手、脚以及整个身躯的姿态等非语言的动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举手、一投足、一顾一盼、一颦一笑,都可以传情达意。讲《范进中举》时,教师如果能形象地展示胡屠户接银子时“攥”“舒”“缩”“揣”的动作,必能增强教学活动的形象性,使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范读《最后一次演讲》,读到“不知他们是怎样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一句时,教师若猛捶桌子,将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闻一多演讲的现场,使闻一多嫉恶如仇、大义凛然的形象屹立在学生眼前。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教学语言的最高境界?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语文教师要有自豪之情,这是课堂教学语言提高的思想基础,也是课堂上饱满情绪的动力来源。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深厚文化的载体,教材所选的皆是名篇佳作,语文教师能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和学生一起感受文化的精髓、文字的魅力,是精神的幸福,更是文明的享受。
其次,要加强理论学习。除了学好语文基础知识外,还必须研究语言学、语音学、修辞学、教育心理学等,了解汉语的语音特点,熟练掌握各种修辞手法,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时把握语文教学及教研的新成果、新进展、新动向,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语文教师还要经常从广播、电视、电影及音像制品中学习精湛的语言表达技巧,也可以多欣赏些诗歌朗诵、配乐散文、话剧等,还应多读文学作品,学习作家运用语言的技巧。多听、多读、多模仿,再加上自觉的语言实践,会有助于语文教学的提高。
最后谈谈文化底蕴的培养。知识和语言是相互促进的,教师不仅要努力钻研语文教育相关专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还应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要懂一些,这样才能使语言形象生动、内涵深刻,富有吸引力。
(李文伟,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