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镇店之宝的乐高大师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qi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晟晖

  “选择有前景的事业,还是兴趣爱好?一千个人选,可能有九百九十个人选择前者。”中国大陆首位乐高专业认证大师蒋晟晖庆幸自己没有时间犹豫,一切便已尘埃落定。

当事业遇上爱好


  蒋晟晖出生在江苏常州,7岁那年,亲戚从广州寄来一盒乐高玩具,花花绿绿的零件、拼好后的成就感,是他对乐高的最初印象。
  2010年,蒋晟晖从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前往澳大利亚留学。一次,他逛超市时看到乐高在打折就买了一套,拼好后又买了一套。“那时,拼乐高就成了我减压的方式。”2013年,蒋晟晖去美国后更加疯狂地爱上了乐高。“刚去美国读博就有很多科研任务,很不适应,但拼乐高时能放松下来,我挣的钱全用在了这上面。”半年后,蒋晟晖把家搬到一家乐高店对面,即使不买,每天也要到店里去看看。他有专门的储藏间用来摆放乐高,不到四年时间就储存了约3吨重的乐高。随着拼搭技艺的娴熟,蒋晟晖成为乐高的资深玩家,并开始帮助国内玩家建设社区,交流经验。
  2017年7月,乐高集团想在中国大陆招募一名乐高专业认证大师,推广乐高。乐高专业认证大师虽不是乐高员工,却是官方给予玩家的最高评价。当时,蒋晟晖已在美国创办了公司,从事医疗数据研究,前景广阔。做决定前,他给父亲打电话说想回国发展。“父亲问我回来做什么,我说我玩乐高,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成为乐高的商业伙伴。我比较惊讶的是父亲并不反对,他只说了一句,你自己决定就好。”
  经过三个月的层层选拔、多轮面试,蒋晟晖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首位乐高专业认证大师。按照约定,他要尽快成立工作室,承担起为中国大陆地区乐高授权专卖店定制“镇店之宝”的重任。“10月与乐高签约,11月就要成立个人工作室,期间我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处理美国的公司,并且筹集2000万元资金。”

打造“镇店之宝”


  蒋晟晖的工作室位于常州钟楼区一家闹中取静的创意园中,工作室靠墙的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上千个抽屉,里面装有1.3万余种乐高标准化零件,且大小、造型、颜色各异。蒋晟晖要用这些零件为乐高授权专卖店打造“镇店之宝”。“图纸怎么看,模块怎么分隔,我用软件写出了我们需要的效率。”从IT精英到乐高大师,蒋晟晖利用计算机专业所长,开发出模型结构分析的软件,并写出乐高搭建、分隔的小程序。“这就是计算机带给我的帮助。”蒋晟晖说。
  作为乐高玩家时,蒋晟晖很少发现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乐高作品。成为乐高商业伙伴后,他想弥补这一遗憾,向全世界的乐高玩家展示中国文化。因此,每次创作“镇店之宝”时,他都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标建筑作为原型,并充分了解它的历史。在为常州武进吾悦广场乐高授权专卖店打造“镇店之宝”时,蒋晟晖选择了文笔塔。它始建于南朝齐高祖萧道成建元年间,因形似文笔而得名。相传,常武地区历朝历代考生都会登文笔塔祈求考试顺利。文笔塔是楼阁式砖木结构塔,七级八面,塔身自底向上有收分,每級设有四个拱门,各层间拱门方向相互错开。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文笔塔,蒋晟晖多次到塔内、外拍照,观察建筑结构。他不仅发现了文笔塔区别于其他建筑的弯曲对开门,还摸透了塔的内部构造,最终高度还原了常州人家喻户晓的地标建筑。
  西安第一家乐高店开业时,蒋晟晖想打造一件兵马俑乐高模型。他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兵马俑入土前是彩俑,刚出土时也有部分色彩,后由于空气氧化才变得斑驳。“我当时就决定推翻原来的方案,打造一对兵马俑乐高模型,一件色彩艳丽,一件斑驳素色。我想告诉那些不知道这段故事的人,如今的兵马俑是有这样两个阶段的。”

用乐高传递中国文化


  2019年电影《复仇者联盟4》上映前,漫威在中国举行映前特展,主办方找到蒋晟晖做颗粒化英雄人物头像。为了体现中国特色,蒋晟晖混搭进京剧脸谱元素。“从设计到制作钢铁侠、美国队长等复仇者联盟初代六位英雄,总耗时十九天。我们用乐高最小单位的薄片一层一层垒,每个脸谱需要四个人忙五天,总共用了67万个积木。后来,作品放到上海人民广场展出,成为漫威粉丝的打卡圣地,当时超级有成就感。”蒋晟晖很多作品中都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他看来,乐高是一种媒介,文化中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可以用乐高来表达。
  近年来,蒋晟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解读创作出不少作品。为了创作以《红楼梦》为主题的作品,他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往大观园跑了五六趟,拍摄5000余张照片,根据照片一点一点地还原了大观园的细节。《清明上河图》虽有很多版本,但色调均是素净的,蒋晟晖选择了清院版,但难度依然很高——如何实现做旧色?如何控制整体颜色?如何实现颜色过渡?“我的计算机技能帮了我很多。”最终,他用200余万颗乐高颗粒1:1还原了《清明上河图》。
  如今,蒋晟晖的工作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打造地标模型,二是进行艺术创作。“我想用好乐高专业认证大师这个身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为中国玩家起到榜样作用,这是我的责任。”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其他文献
桃花潭石碑塑像门外景观标题  安徽宣城古称“江南奥壤”,境内多佳山秀水,多人文遗迹,素有“上江人文之盛首”的贊辞,更因众多文人墨客的歌咏,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唐代诗人李白多次来到宣城,足迹几乎踏遍宣城的山山水水,为宣城的山水景物、人文景观留下了八十余首诗作,“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传诵至今。  去敬亭山,纯粹是因李白那首《独坐敬亭
期刊
《发现之旅》这本书如同一座自然史学的博物馆,汇集了伦敦自然史博物馆内的数百幅珍藏品,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十次自然探索之旅。比如开篇的航向牙买加,达尔文的小猎犬号航行,以及最后的深海探测,让无数未被发现的动植物以水彩画的方式第一次在人们面前露了面。  承载着自然史艺术的自然素描图正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书中写道:“自然史艺术的起源,最早可以回溯到史前人类的岩洞壁画,它以多样的形式在不同
期刊
近日,读过青岛作家栾承舟的散文诗集《结合部》,感触颇深。《结合部》是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的“二十一世纪散文诗”丛书中的一本,分为《背着梦想在大地行走》《在花朵低垂的农事里低语》《灵魂中的另一种痛》三辑。  该书由散文诗作家耿林莽和青岛诗人栾纪曾作序,他们对作者散文诗的艺术风格做了十分精准且令人信服的评析,对读者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栾承舟以辽阔、凝重的笔触,生动、新美的意象,将城镇乡野、山海湖川、人
期刊
“以中立不倚之精神,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1916年,李大钊在《青春》一文中寄语中国青年。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上个世纪的年轻人,正如小说《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静那样,在寻找个人出路的过程中,看到国家的出路所在,为理想走出家门,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如今,李大钊当年播撒的
期刊
姚望(中)  路灯亮了,油坊桥的夜晚降临了,街巷商铺一下子被点燃。人声鼎沸中,下班的白领、谈笑聚餐的居民、往来穿梭的快递小哥……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欣慰、感动夹杂着一丝骄傲涌上姚望的心头。  自从来到莲花派出所担任所长,下班后姚望总喜欢在辖区的这条街道走走,看看他和伙伴们守护的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在南京市建邺区的莲花社区,4.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近10万人,外来人口占了60%以上。
期刊
陈超(左)参与家乡抗洪  清明前后,正是踏春的好时节。位于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笪村的龙吟湾亲子农趣文化创意园内热闹非凡,众多游客带着孩子来到这里,体验春耕播种、做春团、采茶、搭灶煮茶叶蛋……  看着小朋友们乐而忘返的兴奋劲儿,陈超很是感慨。当年大学一毕业,他返乡一头扎根土地,成为一名新农人。因为他看好家乡的青山绿水定是“金山银山”。从农业种植到亲子生态园的打造,从步履维艰到走上坦途,美丽乡村没有辜负
期刊
陈浩(右)  “认准目标就要全力拼一拼。”陈浩自从有了创业的想法后,便朝着这个梦想努力奔跑。经历过艰辛劳累和苦闷彷徨后,他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让青春熠熠发光。逐梦餐饮业  陈浩1992年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他非常羡慕做生意的舅舅,经常对同学说:“我长大也要像舅舅一样创业。”  2011年,陈浩考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那年暑假,他和几个同学到滨海公园摆
期刊
贾嘉(左)在泰兴分界镇教留守妇女编织  前段时间,贾嘉的户外“毛线动物城”刷爆无锡江阴网友的朋友圈,不少市民纷纷带家人前去打卡,为春天的敔山湾增添了一份活力。这不是贾嘉第一次让传统毛线手工编织以全新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关于她和毛线的故事还有很多。开创毛线编织新销售模式  贾嘉1985年出生于江西九江,学习手工编织是在2010年怀孕期间。刚开始学习织毛衣,遇到最困难的事是网上几乎找不到教学视频,贾
期刊
漆梦洁工作中  她在特殊人群管理的战线上默默坚守,10年来累计接手社区矫正对象3900余人,组织各类教育和公益活动150余次,无一例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她严格执法、用心矫正,她就是淮安市淮阴区司法局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漆梦洁。与社区矫正工作共成长  2011年,漆梦洁大学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分配至乡镇司法所工作。这对学理工科的漆梦洁来说是一个挑战。当时基层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很少,漆梦洁在陈所长的
期刊
赵亚夫  赵亚夫扎根茅山革命老区60年,终日坚守田间地头,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赵亚夫看农民、看土地、看作物时,眼里也总是满含深情。出国取经  1941年,赵亚夫出生于江苏常州。曾经,他的梦想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然而青年时下放农村的经历,让他感受到农民的疾苦。19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