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奔流》60年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m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因了这所名校,因了这所学校藏书颇丰的“长达图书馆”,我有幸在少年时代就读到过《奔流》杂志。
  杨绛、费孝通、何澤慧、彭子刚曾经是这所学校的学生,章太炎、蔡元培、叶圣陶曾经在这所学校讲过学,苏雪林曾经是这所学校的国文老师。这样的学校才会在《奔流》文学杂志刚创刊时就订阅上架。
  我是学校图书馆的学生管理员,课余时间帮助图书馆修补旧书、整理图书上架、阅览室值班。图书馆的老师见我服务认真细心,喜欢看书,破例给了我一些“特权”,以资奖励,那就是周六放学,我可以借一到两本新到的杂志带回家读,周一一早归还。于是,周六放学,我的书包里会有一本《奔流》。
  记得美术老师带领我们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上街去画壁画,我要画大跃进民歌《社员堆稻上了天》:“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阳吸袋烟!”一接到任务,便去图书馆找参考资料,一眼看到一本《奔流》杂志,封底正好是一首大跃进民歌的诗配画。“鼓足干劲惊天地,桂英自甘拜下风”,大意是打破天门阵的穆桂英怎能比得上当今女矿工。画面上是两个头戴矿工帽、身穿工作服手握钻头机正在钻煤的女矿工。于是,我画了高高的稻堆、稻堆上抽着杆烟的老农,背景是白云和红太阳。
  就这样,从1957年起,13岁的我,似懂非懂地读着里边的文字,初二开始,《奔流》逐渐替代了我曾经爱不释手的《少年文艺》。我在这所学校一直读到高中毕业,我不能说是《奔流》让我选择了中文系,但我要说,《奔流》这类文学杂志是我的文学启蒙。
  二
  大学读的是中文系。学校在徐州,紧邻河南,《奔流》作品的豫地背景、民风民俗与徐州很相似,去阅览室,《奔流》是我的必读。当代文学作业我选择了读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评析主人公梁生宝这个人物。我做了两种卡片,一是全书中有关梁生宝语言和行动的相关文字,一是报刊杂志发表的评论文章中关于《创业史》尤其是梁生宝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在后者的大量卡片中,有一些摘自《奔流》杂志。在我的印象中,《奔流》发表农村题材的作品较多,也有一些相关评析,于我认识和评价梁生宝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与《奔流》同步,留下了追求文学大浪最初的足迹:一个是把文学作为专业的中文系大学生,学写一些诗文,60年代中期的《徐州日报》《新华日报》留下了我最初的文字;一个是一本崭露头角的文学杂志,为承继鲁迅文学精神、培养新人作出了最初的努力。
  大学毕业分配回到母校,又踏进了“长达图书馆”。在复刊后的《奔流》第二期上,读到了上大学时教我们现代文学的吴奔星老师撰写的《读<天安门诗抄>》,尤感亲切。这段时间,我在《奔流》读到了牛汉、郭小川、苏金伞、王怀让、叶延滨的诗,刘再复、管用和、刘章、王幅明的散文诗,周同宾、卞卡、王剑冰的散文,贾平凹、叶文玲、刘心武、梅子涵、陈忠实、王小鹰、王安忆、范小青、黄蓓佳的小说,理由、李佩甫的报告文学,吴功正、杨匡汉、鲁枢元、陈辽、王先霈的文学评论。回望这样耳熟能详的名字,让我又见这些大家当年青春的脚步,也彰显了《奔流》培养文学新人不可磨灭的光辉业绩。而于读者而言,则从《奔流》汲取了文学的营养,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是的,作为一个青年语文老师,得益于《奔流》的阅读,促进了教学的改革,将杂志上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补充教材,引进时代的活水,搞活语文教学。不用说在《周总理,你在哪里》诗歌的备课中直接得益于苏金伞的诗《周总理的脚步》(刊1978年第1期《奔流》),单说这段时间我教学之余编辑出版了《少年晨读365》(与杨九俊合作)、《晨读365》(与秦兆基合作)、《中国校园诗100首》(与杨新合作)等书,均有直接或间接来自于阅读《奔流》的得益。我编选的《晨读》系列出版物中,曾经是《奔流》的作者,可以列出长长的名录(排列不分先后):邵燕祥、吴奔星、苏金伞、刘再复、李耕、刘章、管用和、叶庆瑞、刘增山、桂兴华、闫妮、丁一、赵丽宏……我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晨读365》获得了中南六省区优秀教育读物一等奖。
  正当我带学校振华文学社,组织学生编辑《牙牙语》时,读到《奔流》1981年8月大学生作品专号,这一期专号上有梁左、王小妮、赵翼如学生时期的作品;而这一时期我的学生杨新的习作,也从《牙牙语》走出,走上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的领奖台,走上《新华文摘》,一个13岁的女孩清秀的文章被全国几十家文学报刊同时转载,被白桦等老一辈作家看好并向小作者写信鼓励,女孩的文章上了《新华文摘》,振华文学社一批文学青年正在茁壮成长。作为文学社指导老师的我,正学着《奔流》栽培新人为发掘文学新苗努力耕耘。
  三
  1990年初,我为出版《报刊议论文选评》一书赴郑州与文心出版社洽谈。我带去了书稿,带去了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题词:“引进时代活水”。当文心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陪同我站在滔滔东流的黄河边时,一丝愁绪掠过我的心头,我在寻找《奔流》,我在呼唤《奔流》;而此刻,中原大地的《奔流》杂志已经因多种原因被迫停刊。我的内心向着奔腾的黄河水呼喊,什么时候,《奔流》再次急流勇进,成为时代的活水,在文学的长河里奔流不息!
  四
  退休后,摆脱了繁忙的教务,终于有时间可以随心所欲地写一些东西,也发表了一些诗文。我兼任苏州高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后,除了自己努力创作外,总是设法寻找一些机会,与高新区的作家朋友共同发展。在协助《西部散文选刊》编辑“苏州高新区作家散文专辑”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复刊后的《奔流》杂志有“地域方阵”这个栏目,在与编辑电话联系中得知杂志还办改稿班。
  放下电话,我便给《奔流》投稿。想到今年7月是“七七事变”80周年,便发了《西南联大旧址》组诗,7月号全文刊登。接着,8月号又刊发了我写老舍青岛故居的《黄县路12号》和杨绛苏州故居的《庙堂巷16号》两首诗。我也终于跻身在《奔流》作者队伍之中了。尤为高兴的是,我的一位15岁的女学生,她的组诗《从此刻开始》也刊登上了《奔流》杂志,“从此刻开始”,《奔流》杂志让15岁的小诗人优美的文字展开了飞翔的翅膀!
  这个夏天,我有幸带了我的学生一起参加首届奔流文学奖颁奖典礼暨第四届奔流作家研修班。难忘青龙峡研修班上单占生、王剑冰等名家的讲学和与学员的互动,难忘《奔流》总编张富领、常务副总编郑旺盛等领导和一些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编辑们自始至终的陪伴,难忘学员们真诚的交流和勉励,这是一个有温度的文学大家庭。研修班回来得知,有4位加入了中国作协,有多位学员出版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集、散文集。这是一个有档次的研修班。
  我与《奔流》杂志的总编、编辑、各个时期的作者多有交集,每每回顾,暖人心怀。我珍藏的知名作家赠我的墨宝与签名中,有不少曾经是《奔流》的作者(排列不分先后):贾平凹、郭风、邵燕祥、赵丽宏、王幅明、王剑冰、单占生、范小青……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他们在《奔流》留下了青春的足印,《奔流》是大家成长的沃土。
  今年我相继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两本散文诗集《姑苏十二娘》和《风润江南》。著名诗人、诗评家小海在《风润江南》一书的序中,说我“至今还保持着资深文青的理想主义与人文情怀本色”。说我的教学“从解放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入手”“让孩子们解套了放开思路去撒野”“关键是,他本人还身体力行加入写散文诗的队伍,和学生们一起撒野。”这不,这个冬季,我又要带上一位文学少年,同赴驻马店市老乐山,去欢乐,去“撒野”,去见证《奔流》创刊60周年的盛大庆典,去参加第五届《奔流》作家研修班。
  .一个刊物被纪念,这个刊物一定具有存在于这个时代的意义,一定会有与读者的情缘。从一个13岁的读者,到一个73岁的作者,到一个遵循《奔流》“繁荣文学,培养新人”宗旨不断引荐文学少年的忠实读者,一个甲子,有《奔流》陪伴,这是文学的追求,文学的携手,文学的情缘,也是一个普通读者与《奔流》结缘的一段佳话。
其他文献
自1957年1月河南省文联将《河南文艺》改出《奔流》至今,过去了60年。60年,不是简单数字的增添,也包含一个刊物在时世、际遇、挫折、生活以及知识的更迭中,追寻扎实前进路程的涵义。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复刊《奔流》,尤其是在纸媒不断走下坡路的当下?也有不少人认为,《奔流》会成为我越来越沉重的负担,甚至,压垮我。  是的,我的的确确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举步维艰。但同时,我也看到了有越来越多热爱
期刊
《奔流》的发展有几个阶段。最早叫《翻身文艺》,后更名为《河南文艺》。《河南文艺》办至1956年底,1957年1月改出《奔流》,开本由《河南文艺》的三十二开改为十六开。这是《奔流》的前身。再往前追溯,《奔流》的名称源自鲁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曾经办过《奔流》《莽原》《热风》等刊物,后来河南就沿用了鲁迅办过的刊物名称办刊。这也说明了我们河南省文联的文学刊物,就是要继承鲁迅的传统,发扬鲁迅的精神。 
期刊
我是1982年到1986年在《奔流》当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编辑,那个时候的编辑,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认真,所以辛苦。总是能见到老编辑晚上八九点钟还在办公室烟雾腾腾地改稿子。有些稿子真的是被红笔弄花成一片。而编辑送审的稿子,也是要先前动过的,起码错字别字和语句不通的地方都要红笔动过。若是稿子递上去没怎么动,被审看时发现再用红笔勾出来,然后退给你,那可真是汗颜不堪。  当时《奔流》编辑部是每稿必复,因为
期刊
我是1980年调到《奔流》的。我原来在商城县文教局,后来又调动到文化局。“文革”之后,《奔流》缺人,要从全省选拔人才,有两个条件:一个是高中语文教师,一个是发表过作品,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  我符合《奔流》选拔人才的条件,但当时父亲身体不好,我说我要晚点来。当时的主编是庞嘉季,他说那要请示老主席于黑丁。于老师得知我的情况,他说你这是孝子,等你两年吧。  另外,商城县不放人,信阳地区也不想让走。当时
期刊
《奔流》是我省创办最早的文学期刊,在其有生之年,曾为发现培养我省作者,繁荣和发展我省文学事业,作出过巨大的不可磨灭也无可替代的作用,当时我省的青年作家大多是从这里起步走向全国的。  我是1984年4月调进《奔流》做小说编辑的。1982年1月大学毕业后的我,先是在《妇女生活》干了两年,1984年春准备调到黄河文艺出版社,正要办手续的时候,接到时任《奔流》主编丁琳先生的电话,说是有要事让我去一趟。省妇
期刊
30多年后,我还在想,当年的小说处女作为什么没有投稿《奔流》呢?  那是一个什么年代啊!“文革”浩劫刚刚结束,思想解放大潮决堤,新时期之初的文学最先冲破精神桎梏,成为社会政治的风向标,作用甚至可以超过红头文件,往往一篇小说发表就炸开一片思想禁区,一期文学刊物问世就引来万众争购阅读。那时,河南省首屈一指的文学杂志《奔流》,对于豫西一个小县城的文学青年来说,多么神圣、多么神秘、多么神奇!记得在宝丰县文
期刊
一个人的命运有时候是真的不可自控。爱上文学,喜欢上舞文弄墨,缘于上世纪80年代我的同桌发表在《奔流》刊物上一首不到十行的诗歌,可想而知,在那个人人都敬重文化的年代,能在国内一级刊物上发表作品,是何等地风光!于是乎,一夜之间,我那长得尖嘴猴腮、与人说话一嘴酸臭味的同桌竟成了人人赞不绝口的“校园诗人”。后来他凭着作家、诗人的光环加入省作协会员,毕业后被当地文化部门作为优秀人才直接转为公职人员,那一刻,
期刊
伏牛山首巍然屹立,颍汝河水荡漾穿境;烟海绿波天地相融,大地青山披彩叠翠;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喜笑颜开……  这就是“烟叶王国”襄城县。一片灵动而充满希望的土地!  昔日,伟大领袖毛主席曾来此视察,放眼瞭望无际的烟田,他老人家豪迈地说: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一代伟人毛主席对襄城的赞叹,为这块热土增添了无限荣光。今天,全县广大干群在精准扶贫的征程中,转变作风,拉高标杆,众志成城,合力攻坚,
期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不太清楚《奔流》的名字是否取自于这样的诗句,2015年春天,我遇见它时,它却是带着这样的气势复刊了。  2015年第2期《奔流》发表我了的中篇小说《山雨欲来》,正处在文学创作停滞期的我,那些天,心中像有“种子”在密集地萌芽,那种不可遏止的内在冲动,几乎发狂的创作热情,时时鼓舞着我,在电脑前坐下来,开始,开始。  遇见《奔流》之前,我实在算不得一个严肃意
期刊
从文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奔流》携着中原大地几代人的文学梦想与文学情结涌动至今。六十载岁月如驹过隙,如同黄河,虽干涸时可见河中之沙,一逢雨水,便波涛涌动,气势惊人。  在琐屑般的生活和工作中回溯工作在《奔流》编辑部的日子,需居于自建的城池。城内不必红石筑墙,不必飞檐兽脊,不必波澜壮阔气势惊人,只需灵魂自由,精神纯粹,一如我们痴爱的文学。  文学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呢?没人能说得清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