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典的10个定义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dayang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经典就是你常常听人们说“我正在重读……”的那些书,而绝不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
  2.经典是这样的书籍,它给予已经阅读过或钟爱它们的人们以一种如获珍宝的体会;同时对于保留机会等到阅读的最佳时机来临的读者而言,经典所蕴含的丰富体会也丝毫不减。
  3.经典之书能带来特别的影响,无论是它们深深铭刻在我们想象之中难以忘却,还是隐隐藏匿于层层记忆之下伪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
  4.经典是每次重读都会带来初读时满满的发现的快意的书。
  5.经典是初读却感觉像重读的书。
  6. 经典之书对其读者所述永无止尽。
  7.经典之书带着前人理解的光环来到我们面前,尾随其后的又是他们穿过时光长河在各文化中(或者是不同的语言和风俗)所留下的痕迹。
  8.经典就是能在其周围造就一团批评争议的云雾的作品,然而它却能抖落其中的尘埃。
  9.经典是我们道听途说自以为知之甚多,却在真正阅读时发现它们愈加独一无二、出乎意料并且独具创意。
  10.经典之名可赋予那些代表整个宇宙,如同古代护身符一般的书籍。
其他文献
“心若小了,事就大了;心若大了,事就小了。”   一句睿智的禅语告诉我们,大与小从来都是相对而言的,“事大”缘于“心小”,而若想“事小”就要“心大”,即用一颗博大的心来给种种烦扰提供一个尽可能大的参照背景。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把大山大海纳入视界,一些烦扰事不过是不足道哉的微尘草芥。难怪,很多遇挫之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暂时性挣脱纷繁的世事,独自与大自然互相拥抱“相看两不厌”。  
期刊
20世纪初的中国,列强侵凌,国弱民贫,风雨飘摇。   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远赴重洋,足迹踏遍欧亚大陆;   有这样一群人,为了寻求先进科学技术与救国思想,探索中国革命的方向,万里跋涉,激情澎湃在异国他乡;   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救国图存的正确道路,引领人民走向解放,建立新中国。  日本:一本学费簿记录的学习生涯  9月9
期刊
到一位昔日朋友的博客,读到她的一篇博文《烧鱼说》,轻松俏皮的文字,描写的是她与母亲一起烧鱼的快乐情景。蓦然想起我早已过世的母亲,不禁眼眶湿润,于是留言道:“能有母亲共享快乐时光,同感生活温馨,多好!”当晚,便收到她的回复:“你的留言让我感动,有朋友关注的目光,多好!”   本是不经意的留言,却收获了共鸣与感动。这小小的事儿勾起我思绪万千。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中的经典故事。庄公是大儿
期刊
有一则禅宗故事。有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你年轻的时候都干些什么呀?”   师父说:“我就是砍柴、挑水、做饭。”   小和尚问:“那你得道开悟之后都干些什么呢?”   师父说:“我还是砍柴、挑水、做饭。”   小和尚问:“那有什么区别呢?你活了一辈子也没什么进步啊!”   老和尚说:“不对,有进步。我年轻的时候是砍柴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做饭。现在呢,我开悟了,我砍柴的时候就砍
期刊
一个人在餐桌上说,去俄罗斯,想吃鸡蛋但不会说俄语,结果十天下来,硬没在俄罗斯这片广袤大地上吃到鸡蛋。   走出国门旅行,现在已容易得像去隔壁串门,但语言的障碍是许多人的阴影。有人听说我要去异国他乡,就认定我会说流利的英语。我说,我连磕巴的英语都不会,人家就认定我谦虚。   其实,作为一个想看世界的行走者,语言不是问题,胆量才是关键。   一次在丁加奴岛,整日里吹吹海风走走沙滩,重头戏是到自助
期刊
时值金秋,于宋词里悠然漫步,也是一种浪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的《雨霖铃》尽写相思,堪称秋之情思之绝唱。秋蝉凄楚,执手相看。船就要开了,泪眼相对。恰是深秋时分,忧伤俱在心底。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期刊
战争摧毁了一切,而依然屹立于文士心目中的不倒山峰,是信念,这个世道终将清平的信念。他们时常回忆或向往一些美好的生活,然后留在他们的笔下,在这些特殊时代的文人看来,天堂虽然破灭,但只要坚持信念,便会在不久的将来,重新建起一个新的天堂。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
期刊
打开唐人诗集,我们会发现,关于“胡酒”“胡姬”“胡帽”“胡乐”的描写俯拾皆是;而类似“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意境也被做得雄奇苍凉,颇具胡人气息。鲁迅先生说“唐室多胡气”,移植到唐诗上,也可以说“唐诗多胡气”。那么,唐诗怎么就会同胡气联系起来?唐诗里的胡气又来自哪里呢?  这个问题,实际要探讨的是唐诗及其作者——唐代诗人群体的审美倾向问题。要较好地回答这
期刊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听到诸如“中华两千年文脉断绝”之类的感慨。若说这种论调是“久已有之”,倒不如说是“古已有之”更为妥帖:诸如“崖山之后无华夏”之言,确实是每个时代都未曾断绝。文脉究竟是什么,此问大矣,我自认不敢作答。然而这一番言论,却引起我一番感慨。   前阵子去河南鹤壁,听闻当地一条河流号称“中国诗河”。乍一听,心里一动,想以中国之大,敢以“中国诗河”冠名,口气可谓不小,而我本就很少听闻鹤
期刊
你想了解在古装偶像剧之外,一个生活在明清之际的女性的精神生活吗?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没有女权运动,没有自由恋爱,没有女性的公共空间,唯一能带给女性慰藉的,除了家庭,只有知识和宗教。尼姑和女塾师这两个特殊职业也就变成对女性而言十分重要的特殊职业,那么,这些职业如何工作呢?男性世界又是如何看待她们的呢?  ?筵 枯燥生活中的精神慰藉   明代一位治经学的读书人何英,他的妻子信佛。从早晨到傍晚,一定要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