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听雨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_boy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夠用来听雨声而被记入诗词的植物,好的是芭蕉和残荷。
  残荷听雨,是夏末秋将至,天气转凉,多的是一分萧瑟凄凉。而芭蕉叶大,舒卷有致,承接的是春夏之雨,落上去的是自然界的天籁,灵动,清雅,最显芭蕉盛放伟岸的气势,那风雨更是助势。写芭蕉的诗词里,有闲散淡泊意味的是杨万里的那首《芭蕉雨》:“芭蕉得雨更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
  倘或雨直接落到地上,了无情趣。用宽袍大袖的蕉叶来托,珠圆玉润地滚在蕉叶经络分明的行间,吧嗒有声,则是“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听广东民间器乐曲《雨打芭蕉》,极尽雨打芭蕉之声、之状、之趣,活跃开朗的节奏,丝毫没有夜雨孤灯的愁苦。
  雨落蕉叶把一卷卷古诗词洇渍得厚重湿润,古代的文人移蕉近窗,听一分乡愁,听一分离情,读着又把人往悲情的路上引,反倒不合这种植物原本的粗犷豪放,那愁绪哀情,未必是几滴雨点能化得开的。
  俗话说“红配绿,丑得哭”,可芭蕉的绿常被与红色相提并论,也是恰到好处的搭配。韩偓很会捕捉颜色的对比,而且表达得很有绿肥红瘦的韵致:“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还有“绿了芭蕉,红了樱桃”的经典,更是配得轰轰烈烈,俗艳透顶,却又以大俗成就了大雅。这让我想起同样经典的搭配,《红楼梦》里的配色:葱绿配桃红,反倒妩媚淡雅。看似孩童做画,毫不掩饰地用尽调色板上的所有颜色,却仍然和谐,热烈而坦荡,奔放而天真,浓重而妥帖。
  蕉叶上题字,是文人兴之所至的雅兴。儿时误打误撞,撕蕉叶数条,那条状叶恰似练习本的分栏,惬意涂鸦,染满指绿汁的清芬。母亲大讶,把这些我引以为杰作的绿叶清扫,连同我不成文的散落的心思。芭蕉叶大,撕去数条,还是蓊郁,绿阴遮院。我们哪里是赋诗作文,那时是什么也不懂得,整个一嬉耍的童年。
  懂得的是怀素,在繁书浩帙中遇见一代草圣,折服钦佩。漫长的岁月也遮不住他的逸气真率。怀素有意种芭蕉,因为贫穷,因为毅力,芭蕉也为怀素提供了任其泼墨的万卷天书。以蕉叶代书,听芭蕉雨声,练他的字,饮他的酒,把方正的汉字写得那么飘逸,那么流畅,似乎永无困顿。万株芭蕉的茂盛滋养着一个自由洒脱的生命,成就了其啸傲尘世的气魄。行行狂草,直落蕉叶,绿叶墨色,是“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龙蛇走”的大气、从容、柔韧。
  诚然,何须怨芭蕉,是心的驿动,意的杂沓,不能在喧嚣或者波动中淡定得不受外扰。看来,怀素于千株万叶的纷乱中安然,才沉淀出了一番境界。
  (选自2009年6月29日《洛阳晚报》)
  【解 读】
  乍看标题,读者可能会预测全文抒发的是凄凉或者非常细腻之情,因为“芭蕉听雨”在古诗文中多表达羁旅、闺怨之情,但很快就会发现本文超出了自己的阅读期待视野。
  文章首段简洁而明快,开篇即快速引入主题,直接陈述“能够用来听雨声而被记入诗词的植物,好的是芭蕉和残荷。”第二段用夏末的残荷与春夏的芭蕉进行对比来衬托芭蕉经历风雨而愈加茁壮的伟岸,用残荷听雨的萧瑟凄凉来衬托芭蕉听雨的活跃开朗和闲散淡泊。第三段从听觉上指出雨打芭蕉丝毫没有愁苦之情。第四段进一步指出悲情与芭蕉的粗犷豪放的本性不合,第五段用绿和红搭配有绿肥红瘦的韵致,用“热烈而坦荡,奔放而天真,浓重而妥帖”来暗示芭蕉的绿中有积极的情绪,厚重中透着细腻。
  紧接着作者写自己童年惬意涂鸦,看似与全文关系不大,实则匠心独具,使文章在引用古诗词所呈现的典雅厚重(每当作者想表达什么,总能在古典文化中找到素材)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情趣,看似涂鸦,实则情趣和意蕴兼而有之,也暗示了作者和芭蕉结缘已久,进一步解释了作者看待芭蕉与众不同的原因,“芭蕉叶大,撕去数条,还是蓊郁,绿阴遮院”和全文所说芭蕉“大气、从容、柔韧”之品性相一致,段末的“我们哪里是赋诗作文,那时是什么也不懂得,整个一嬉耍的童年”引起下文,下文开头即“懂得的是怀素”,其实,不论是孩童还是书法家怀素都一样是随兴之所至,都是一种境界。
  最后一段点明主旨:在喧嚣或者波动中淡定得不受外扰,于纷乱中安然,才沉淀出了一番境界。“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达此境界的不仅是怀素,还有作者。
  文章层层铺垫而又层层深入,至最后一段点明主旨,可谓水到而渠成。
  [作者通联: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
其他文献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曾经有过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当时或许有过大义灭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见的是借义逐利的伪君子和假义真情的迂君子。那个时代过去了。曾几何时,世风剧变,义的信誉一落千丈,真君子销声匿迹,伪君子真相毕露,迂君子豁然开窍,都一窝蜂奔利而去。  据说观念更新,义利之辩有了新解,原来利并非小人的专利
期刊
看完小仲马《茶花女》,你是女主角,他口中最高尚最冰清玉洁的女人。  我就像是作者,亲耳听到阿尔芒·迪瓦尔所讲述关于你的悲欢离合、戏剧人生。你们因真挚爱情而奋不顾身,却又因为身份而不被长辈们认可,所有人都期望得到你,可他却妄想独占你的心。世俗眼光将你们染上悲剧色彩,其实不然。  作为烟花女子,爱过,便是一生最值得骄傲的剧幕。  他的一见钟情,听不进任何人的劝阻,哪怕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他的执着坚定,
期刊
终于在日落之前,登上鳌鱼峰顶。  黄山一直就在那里,一路上,我们牵挂的是云。动车在赣州换向的时候,飘过几滴雨。坐小车由黄山北站疾驰赶往汤口,抬头看,乌云在翻滚。登上缆车,很快就坠入雾中,四周白茫茫一片,缆车的玻璃,沾满细小的水滴,聚集成珠子大,缓缓滴下。抬头看天上的云,一路总有一些失望。便以李白的诗给自己希望,“云霞明灭或可睹”。  云上和云下,是两个世界。缆车上到玉屏楼,迎客松前,即是满眼阳光。
期刊
农民工是指进入城市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劳动、户籍仍在农村的劳动者。简单地说,就是“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他们为了生计,到处奔波,不管累活还是脏活都抢着干,过着“蚁居”“鼠居”般的艰难日子。据资料显示,2016年,我国农民工总量2亿8171万人,比2015年增加424万人,增幅1.5%。其中,本地农民工1亿1237万人,增幅3.4%;外出农民工1亿6934万人,增幅0.
期刊
阿赫玛托娃(1889-1966),俄罗斯女诗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她的诗触摸自然,深入生活,贴近灵魂,有着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尤为难得的是,愈到晚年,其诗愈是流光溢彩,闪烁着纯粹的诗艺光芒。写于1961年的《倾听歌唱》便是一首经典之作。  “像一阵风,女人的声音正在 飞行,  似乎是一个黑人在湿漉漉的夜晚,  那些易于触摸的事物——  全都变成了另外一种。  它如洪水泛滥伴随钻石闪耀, 
期刊
1.关 雎  又梦回了三千年前的那一片小洲,风中曳荡着嫩如黄金的柳条,地上绣满了灼灼欲燃的花朵,蚱蜢像酒徒那样吮吸朝露,蝴蝶莫非还在童年么,它们二三结伴,忽东忽西,戏耍正欢。  油油的草色,清清的河水,又让我心旌摇动。  我来而又去,三千年;我去而复来,一瞬间。太漫长了,也太短暂了。惟有那曼妙的姿影不曾被时间的橡皮擦得模糊,一次次情不自禁地怀念,那是世间第一位风华绝代的美女。  三千年,我寤寐求之
期刊
1914年生于上海的张充和,祖籍合肥,为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大姐元和,喜爱文学,情系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允和与语言学家周有光结为伉俪;三姐兆和因为作家沈从文的追求而名声在外;四妹充和,工诗词,擅书法。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最小的充和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充和3岁前就会背唐诗,七八岁学作对子,然后學写诗。考北大前一年的9月,参加姐姐兆和的婚礼到了北平,之后决定留在北平。家人和朋
期刊
【主题导语】  我喜爱湖。湛蓝如玉,波光粼粼,湖是一种美丽;浩渺无际,汹涌澎湃,湖是一种庄严,一种粗犷;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湖是一种情意。  读湖,读湖的美丽;读湖,读湖的情韵;读湖,读湖的境界。  【选文一】  迷人的青海湖  杨 芸  从西宁向西,穿越惶源峡谷,大约50公里便到达惶源县。这里曾是古代著名的“茶马互市”的市场,当时藏汉
期刊
现实世界,人与人之间,离不开语言的沟通。同样,在高考作文里,对话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写作技法,有待考生准确地把握,以达到形式创新之目的。对话体与其它文体不同的文本特征在于,它体现了对话者的在场性,显得真实可信,更易获得阅卷者认同。不过,这里所谈及的虚拟式对话,特指对话的内容紧扣命题主旨展开,但并不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对话,而是考生通过丰富且合理的想象,将历史上的某个细节、某个瞬间、某个人物予以艺术化
期刊
【技法阐释】  看图作文,就是先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按照命题要求并围绕着图画内容(或意思)写一篇作文。通常情况下,需要观察的图画可以是单幅的,也可以是多幅的,可以是油画、国画,也可以是速写、漫画;而要求写成的作文可以是对画面内容的生动叙写与赏析,也可以是对画面内容及其特征的客观说明,还可以是对画面含义及其所含哲理的揭示、分析与阐述。  看图作文是材料作文的一种,只不过所给材料不是文字,而是图画。大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