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60年代末,Rosch提出原型范畴理论,对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产生巨大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中国后,对国内语言汉语和二语习得研究都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本文搜集了国内中文核心期刊30篇代表性文章,从其引进介绍、借鉴运用到批评与反思三部分综述,为原型范畴理论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综述;认知语言学
作者简介:王珊珊(1992-),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山东财经大学燕山校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外语课程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1
一.国外语言学界原型范畴理论研究
(一)原型范畴理论产生基础--对经典范畴理论的批判研究
经典范畴理论是亚里士多德在其Metaphysics 中关于[人]的描述(Vyvyan Evans 2015)。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许多人类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对此理论产生了质疑,主要围绕定义问题、概念模糊和典型性问题展开。
(二)原型范畴理论内容研究
原型理论定义:李福印(2008)提出认知语言学界对原型定义抽象化与具体化两类。原型理论的基本内容:Rosch(1978), Taylor(2003),综合如下: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范畴的边界有模糊性;范畴原型与该范畴成员共有的特性最多,与相邻范畴的成员共有特征最少;范畴具有不同的典型性;范畴呈放射状结构。影响范畴原型因素研究:语境、文化差异和个人因素等(李福印 2008)。原型理论应用研究:Kovecses(2006)指出原型理论存在于词汇意义、语言概念等语言结构中,如语音学中Taylor(2003)提出[t]的多种变体,形态学中Taylor 对于意大利语的指小后缀多义现象用原型理论做出解释等。
二.国内语言学界原型范畴理论综述研究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主题词“原型理论”搜索,限定CSSCI,以被引排序,出现604篇文章,以“原型范畴理论”搜索,限定CSSCI,出现103篇。综合关注度与搜索的文章,本文选取 30 篇对国内语言学界原型范畴理论研究综述,为后人研究提供借鉴。
(一)引进与介绍
1980s主要是认知语言学介绍与引进时期。主要集中在理论介绍如家族相似性、离散与模糊讨论。理论介绍阶段有:榕培在1991年翻译了约翰.泰勒著的《语言的范畴理论》,1992年翻译了D. A. 克鲁斯著的《原型理论与词汇语义学》引入中国;石毓智(1995)对《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 》评介。1999年后:原型理论内容讨论主要集中在范畴的离散与模糊(李基安 2012,陈维振 2003)和家族相似性(黄月华 2009),分别对范畴化本质以及原型理论的两个特征:模糊性以及家族相似性加以讨论。
(二)借鉴与运用
原型范畴理论引入中国之后,语言学者将其与相关的语言研究结合,在此,笔者将其研究领域分为词汇、语法、语义和翻译领域,根据统计其占比分别为23%、17%、4%和10%.
词汇领域研究主要关注点有汉语词类划分、英语词汇习得、动词搭配等现象。袁毓林(1995)基于原型理论提出汉语词类系统。刘润清(2003)运用原型化和类型学理论,探讨不及物动词带名词短语的现象及成因。王子春(2006)探讨了原型理论在英语词汇习得中应用。陈刚妮(2010)对于名词搭配与名词化过程研究来验证原型理论的解释过程。综上研究,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多方面进行了解释。
语法领域研究主要关注点集中在及物性、时态研究、句式研究。崔刚(2005)将从典型及物句式、反身及物结构、中动结构到典型不及物句式构成一个及物性连续体,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了中动结构的问题。李艳萍(2011)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论证了英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综上,语法原型范畴理论在国内应用范围较广,有进一步发展空间。
语义范畴原型理论主要集中在其语义原型理论研究、内部结构分析、语义模糊性研究。邵娟萍(2007)通过在对比分析原型理论范畴观与传统范畴观,运用原型理论来对语义范畴进行合理的诠释;梁彩琳(2010)综述了国内二十多年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对语义范畴的研究。综上所述,对于语义原型范畴的研究比较完善,但原型语义范畴有进一步的改进空间。
(三)启示与反思
随着原型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语言工作者对其在理论和应用上的启示进行了讨论。梁晓波,李勇忠(2006)提出启示如下: 外语教师应该在中国学生中注重涉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常用语法形式与结构原型,文化和语用语义原型 ,言語行为的原型特征,多义词的原型效应以及基本词汇的对比与讲解,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旨在使原型范畴理论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Aristotle, Alexander. 1999[1960]. Metaphysics. Trans,Richard Hope.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2] Labov,W,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综述;认知语言学
作者简介:王珊珊(1992-),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山东财经大学燕山校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外语课程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1
一.国外语言学界原型范畴理论研究
(一)原型范畴理论产生基础--对经典范畴理论的批判研究
经典范畴理论是亚里士多德在其Metaphysics 中关于[人]的描述(Vyvyan Evans 2015)。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许多人类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对此理论产生了质疑,主要围绕定义问题、概念模糊和典型性问题展开。
(二)原型范畴理论内容研究
原型理论定义:李福印(2008)提出认知语言学界对原型定义抽象化与具体化两类。原型理论的基本内容:Rosch(1978), Taylor(2003),综合如下: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范畴的边界有模糊性;范畴原型与该范畴成员共有的特性最多,与相邻范畴的成员共有特征最少;范畴具有不同的典型性;范畴呈放射状结构。影响范畴原型因素研究:语境、文化差异和个人因素等(李福印 2008)。原型理论应用研究:Kovecses(2006)指出原型理论存在于词汇意义、语言概念等语言结构中,如语音学中Taylor(2003)提出[t]的多种变体,形态学中Taylor 对于意大利语的指小后缀多义现象用原型理论做出解释等。
二.国内语言学界原型范畴理论综述研究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主题词“原型理论”搜索,限定CSSCI,以被引排序,出现604篇文章,以“原型范畴理论”搜索,限定CSSCI,出现103篇。综合关注度与搜索的文章,本文选取 30 篇对国内语言学界原型范畴理论研究综述,为后人研究提供借鉴。
(一)引进与介绍
1980s主要是认知语言学介绍与引进时期。主要集中在理论介绍如家族相似性、离散与模糊讨论。理论介绍阶段有:榕培在1991年翻译了约翰.泰勒著的《语言的范畴理论》,1992年翻译了D. A. 克鲁斯著的《原型理论与词汇语义学》引入中国;石毓智(1995)对《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 》评介。1999年后:原型理论内容讨论主要集中在范畴的离散与模糊(李基安 2012,陈维振 2003)和家族相似性(黄月华 2009),分别对范畴化本质以及原型理论的两个特征:模糊性以及家族相似性加以讨论。
(二)借鉴与运用
原型范畴理论引入中国之后,语言学者将其与相关的语言研究结合,在此,笔者将其研究领域分为词汇、语法、语义和翻译领域,根据统计其占比分别为23%、17%、4%和10%.
词汇领域研究主要关注点有汉语词类划分、英语词汇习得、动词搭配等现象。袁毓林(1995)基于原型理论提出汉语词类系统。刘润清(2003)运用原型化和类型学理论,探讨不及物动词带名词短语的现象及成因。王子春(2006)探讨了原型理论在英语词汇习得中应用。陈刚妮(2010)对于名词搭配与名词化过程研究来验证原型理论的解释过程。综上研究,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多方面进行了解释。
语法领域研究主要关注点集中在及物性、时态研究、句式研究。崔刚(2005)将从典型及物句式、反身及物结构、中动结构到典型不及物句式构成一个及物性连续体,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了中动结构的问题。李艳萍(2011)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论证了英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综上,语法原型范畴理论在国内应用范围较广,有进一步发展空间。
语义范畴原型理论主要集中在其语义原型理论研究、内部结构分析、语义模糊性研究。邵娟萍(2007)通过在对比分析原型理论范畴观与传统范畴观,运用原型理论来对语义范畴进行合理的诠释;梁彩琳(2010)综述了国内二十多年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对语义范畴的研究。综上所述,对于语义原型范畴的研究比较完善,但原型语义范畴有进一步的改进空间。
(三)启示与反思
随着原型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语言工作者对其在理论和应用上的启示进行了讨论。梁晓波,李勇忠(2006)提出启示如下: 外语教师应该在中国学生中注重涉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常用语法形式与结构原型,文化和语用语义原型 ,言語行为的原型特征,多义词的原型效应以及基本词汇的对比与讲解,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旨在使原型范畴理论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Aristotle, Alexander. 1999[1960]. Metaphysics. Trans,Richard Hope.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2] Labo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