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空亭”意象研究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gy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倪瓒笔下的“空亭”意象平淡、简约,是画景既定,兴致未已下的选择,代表着倪瓒对于世俗社会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念。而目前对于倪瓒“空亭”意象研究集中为三个层面,一为对“空亭”意象成因探析,从个人经历与儒释道思想提供理论依据;二为对“空亭”意象的构图及情意的分析,分析“空亭”意象在画中的画眼功能及其背后的情感意蕴;三为对“空亭”意象的美学诠释,结合诗文与亭下无人的特点,分析其美学价值。
  ◆关键词:倪瓒;空亭;意象;研究
  作为元四家之一的倪瓒,绘画风格平淡天真、清新萧瑟,与其他三家相比,独有脱离纵横习气的逸气,自明代董其昌力推以来,其绘画思想、绘画风格、人格品质等方面历来得到广泛关注,而“空亭”意象的关注则显得暗淡。对于目前“空亭”意象研究,主要从“空亭”的成因、画眼与情意传达,以及美学诠释三个角度分析论述。
  一、倪瓒“空亭”意象成因分析
  倪瓒笔下的“空亭”意象以数量众多,简约平淡的风格特点区别于其他亭意象的刻画。根据朱仲岳的《倪瓒作品编年》与楚默的《倪云林年谱》中对于亭画的记载来看,直接以亭命名的作品不少于13幅,如《林亭春霭图》《松林亭子图》《林亭远岫图》《溪亭山色图》等,此外还包括以亭或者空亭为主的画作不少于9幅,如《东冈草堂图》《秋林野兴图》《西园图》《容膝斋图》《枫落吴江图》等等。可以看出,“空亭”意象成为了倪瓒笔下的固定符号,在弃家漂泊后,空亭”意象便逐渐固定位空旷简单的小茅亭形象。
  倪瓒的“空亭”意象是在对生活经历与体验自然山川的基础上创构完成的,“空亭”意象的演变受到倪瓒生活环境改变的影响。范雪梅在《浅析倪瓒画境中“空亭子”的符号意义及价值所在》中,根据风格演变划分为三个不同时期,在早期,即倪瓒三十岁之前,生活富足,向往安静归隐的生活,这一阶段是“空亭”意象的孕育阶段尚未形成。在三十至六十岁的中期,因战争动乱被迫弃家,漂泊异乡所产生的孤独感促使“空亭”意象的产生。六十岁以后的晚期,“空亭”意象以及画面更加萧瑟,平淡,反映出追求超脱、虚静的心态。朱良志也在《源上桃花无处无——倪瓒的空间创造》中对“空亭”意象的不同时期进行了区分,提出“空亭”意象是不断纯化的过程。同时吴丽燕在《倪瓒山水画中“空亭”的符号内涵》一文中以苏珊·朗格的情感符号作为理论基础,认为“‘空亭’作为一种艺术符号,是经由倪瓒的主观创造而成,是对情感的提炼与升华。”突出了在“空亭”意象的形成过程中情感的推动作用。
  除了情感因素的解读以外,董梅在《从儒释道思想看倪瓒“空亭子”的精神内涵》一文中,从倪瓒的《立庵像赞》所提出的“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的观点出发,分析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于“空亭”意象的影响。文章认为“空亭”意象中传达出的简、静、平淡等意味与道家的“虚”“无”观念相关联,以“心斋”“坐忘”的态度逃避世俗,转向自然,渴望寻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脱。禅宗也强调“空”,“亭的空,更接近于禅宗所强调的物我同化、心物合一的境界。”以“空”来表达与世俗绝缘,内心趋于一种超脱的平静。而儒家思想作为思想之源根植于倪瓒的精神深处,是“空亭”意象产生的前提。
  通过对以上两篇文章的梳理,人生经历、情感的变化与对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推动“空亭”意象的形成。在具有对“空亭”意象形成整体、概括认识的基础上,仍欠缺在时代背景、情感、思想中发掘对“空亭”意象更为具体而又直接的影响。
  二、倪瓒“空亭”意象画眼功能及情感表达
  倪瓒的山水画多采用“一河两岸”的三段式构图,画面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中景为河流,远景为远山,近景为坡石。坡石与远山相望,形成一種平稳,缥缈的构图,近岸上突显的“空亭”被普遍解读为画眼,引导画中气韵的流动,同时点出画中的情感。
  关于“空亭”作为画眼的论断,最初来源于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对倪瓒画中空亭的解读,“中国人爱在山水中设置空亭一所。戴醇士说:‘群山郁苍,群木荟萃,空亭翼然,吐纳云气。’一座空亭竟成为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和山川精神聚集的处所。倪云林每画山水,多置空亭,他有‘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的名句。张宣题倪画《溪亭山色图》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抄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宗白华将原本提供驻足,休憩的亭,升华为调节山川灵气流动的场所,以倪瓒画中的“空亭”意象尤为突出,起到收纳景色,推动气韵流动的作用。
  在此基础之上,楚默在《倪云林研究》中将画中空亭放入“一河两岸”的构图中进一步解读,认为“空亭,作为一个观察点,能观看天地万景。许多景画上不画出,心中能显现,真可谓无中生有。”画中空亭作为画眼,既是展开画面全景的一个观察点,也是引发观者无限想象的空白点。正是因为“空亭”意象中的空白,以静衬动,引发想象让观者感受到山川灵气的流动。
  刘茂斌在《空亭非空——论倪瓒山水中“空亭”的审美意蕴》一文中也论及“空亭”在构图中作为画眼的作用。除了在宗白华论述的基础上分析“空亭”引导的气韵流动外,从视知觉的角度来分析“空亭”意象的布局在观画过程中对视觉的影响,认为“空亭”意象影响周围的画面,形成一种空间模式。正因为这种空间模式,“空亭”吸引着观者的目光,从而引导视线在画中浏览与调节画面的气韵流动。
  “空亭”意象是对倪瓒个人经历的反应,其中蕴含着对于生活的诸多感受。在渤海大学于芳的学位论文《倪瓒亭房题材山水画研究》中,将其归纳为“释放忧愁”与“寻求归属”两个情感层次。赵启斌在《七月炎熇如流火,一声冰玉出空林——倪瓒“空亭”意象考释》一文中,认为“.....云林的空亭正是他胸襟、意绪的反映。这种反映中含有幽淡、宁静、冲漠、纤细的精神气息,有着淡淡的精逸空灵情调。”后者不同于前者对于倪瓒“空亭”意象离别愁绪与念家的情感解读,而是从静谧的“空亭”之中品读出脱离尘世之外的精神自由。
  对于“空亭”意象画眼功能的探讨与背后情意的解读,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窥见倪瓒心中隐逸脱俗的精神世界。然而,画面的逸气风格并非取决于“空亭”意象,是意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营构的氛围,因而,在聚焦于“空亭”意象自身的特点中,也仍需要加强连接远山、河流、枯树等意象之间的联系。   三、倪瓒“空亭”意象的美学诠释
  倪瓒画作风格迥异,无人烟世俗之气,清净萧瑟,被明人董其昌赞为“无纵横之气”,推为一代逸品。同样,“空亭”意象因空旷、简约的草草小亭形象,不免与逸气相结合,将其视为展现逸气风格的代表,内含幽远、广阔的意境。因而,“空亭”意象的美学诠释则更引以关注。
  “空亭”意象的美学意义的解读,集中在对《蓬庐诗并序》一文的分析。倪瓒总结数十载的人生经历,感慨道“人世等过客,天地一蓬庐耳。”在此基础上,“空亭”意象首先被看做对倪瓒生命的反映。朱良志所著《源上桃花无处无——倪瓒的空间创造》中认为“云林将人的居所凝固成一个江边寂寥的空亭,以此说明,人世匆匆过客,并无居所,漂泊生命没有固定的锚点。”诚然,从“空亭”意象中能明显的提炼出弃家后的离愁与悲痛的情绪,进一步来看,“空亭”意象是倪瓒个人在画中世界的化身,正如于秋立在《倪瓒“空亭”图像的精神指归》中点出,“空亭”意象是倪瓒深层意识的指归和潜意识的物化。其次,“空亭”意象以小见大,打破个人与自然空间的隔阂,相互连接,暗示着对人世的逃遁。同样是在朱良志的著作中以及崔莉莎的《“亭”泊——读倪云林山水绘画有感》一文中认为,将小小蓬庐放于广阔的天地之间比较,空间上,犹如一粒尘埃,时间上,人的存在不过一瞬间。从亭子的“小”逃脱到天地自然的“大”,实则是对倪瓒当下困苦生活的超越。
  除了诗文对于“空亭”意象的解读外,回到画中形象,亭下空无一人的形象也是对亭与人“在场”与“不在场”的讨论。孙伟伟在《“缺席”与“召唤”——倪瓒“亭下无人”的美学诠释》中聚焦于“空亭”意象中所呈现出亭下无人的空旷,即人的暂时退场。文中对此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本真的呼唤,扫除对生命的遮蔽,让生命自在呈现。二是,对观者的召唤,隐藏人物形象,以空白画面形成“召唤结构”,吸引观者的加入。三是,对于主客二分的突破,有意营造无人观察的山水世界,让世界本真自然呈现。
  无论是放于天地间的蓬庐,还是亭中无人的“不在场”,对其美学意义的探索的核心无疑是亭中的空白空间。一是以诗文为基础,作为对“空亭”意象的说明,对空亭作为主体生命的象征提供了依据。另一是则以图像本身为根,揭示出亭中的空白意味着人的退场,“空亭”意象得以自在呈现。
  四、结语
  通过对倪瓒“空亭”意象研究的文献整理,涉及到的著作2本,期刊论文9篇,学位论文1篇,以此看出对倪瓒的“空亭”意象得到了专题性研究有限,主要从“空亭”意象的成因,画眼功能和情意解读以及背后的美学诠释来看,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碍于研究的文献数量和对“空亭”意象的关注度,仍存在诸多的研究空白。一方面,“空亭”意象的成因研究与时代背景联系不足,尚未发掘民族等级压迫等社会现状与“空亭”意象的联系。另一方面,对“空亭”意象演化与发展的分析尚浅,应对不同时期“空亭”意象的差别的梳理与考究。总的来说,“空亭”意象对于倪瓒的独特性与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出现了不同的研究视角,但仍具有概括而论的特点,需要接下来更为深入的解答。
  参考文献
  [1]吴丽燕.倪瓒山水画中“空亭”的符号内涵[J].大众文艺,2018(22):122-123.
  [2]董梅.从儒道释思想看倪瓒“空亭子”的精神内涵[J].中国艺术,2013(03):118-119.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72.
  [4]楚默.倪云林研究[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64.
  [5]赵启斌.七月炎熇如流火 一声冰玉出空林——倪瓒“空亭”意象考释[J].中国书画,2003(11):38-43.
  [6]倪瓒.清閟閣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48
  [7]朱良志.源上桃花无处无——倪瓒的空间创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21.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其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本文立足于当前幼儿教育的基本情况,从教师情绪的有效管理方面出发,对教师情绪对幼儿教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教师有效管理情绪,提升幼儿教育的基本策略,希望能够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教师;情绪;幼儿教育  作为孩子们前进道路上的明灯——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
期刊
◆摘 要:随着近几年新课程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国家教育部门对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事业提出了崭新的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时,一定要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教育内容积极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丰富学生的德育知识体系,完善教育结构,更好地促进小学德育教育事业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作为韩国类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犯罪电影一直以其独特的选材立意,成熟的叙事结构,细腻的角色塑造,从众多类型片中脱颖而出,大有成为后起之秀的架势。前有影史留名的《杀人回忆》,风格独特的《亲切的金子》,后有推动现实立法的《熔炉》,口碑爆棚的《素媛》……本文注重探究韩国犯罪电影对文化的传递及其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对其背后的审美价值加以阐述。  ◆关键词:文化内核;现实意义;民族认同;审美价值
期刊
◆摘 要:在网络的带动下,各大高等学校要重视双创——即创新和创业教学的改革,使这一课程与俱进,合理施展出网络的优点,提升学习者的双创能力。目前,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对现有的教学现状进行改进,打造全新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高校要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的价值,使创新创业教育得到进一步改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
期刊
◆摘 要:本文选取法国两大报刊《世界报》与《费加罗报》作为语料源,分析两报于2015-2018年间对中国青年的报道,解读中国青年在法国媒体中的形象,对法国媒体所关注的的焦点进行探讨,进而为提升中国青年在法国媒体中的形象提出改善策略。  ◆关键词:法国媒体;青年形象;策略  中法兩国分别位于亚欧大陆两端,一个代表东方文明,另一个作为欧洲政治、经济及文化强国,亦是西方文明的象征。自1964年中法建交,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论断。儒家生态伦理中的爱物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人与万物同源”为前提,提倡追求贵人而不惟人,尽物而亦爱物的观点,涵盖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为我国现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儒家;生态;爱物  美国著名环境哲学家、环境伦理学家R·F纳什(R·F·Nash)在《大自然的权利》一书中曾提出:“东方的古老思想与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现象也日益泛化。而由此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最为普遍的隔代家庭教育问题受到众多学者关注。隔代家庭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孩子父母双方的压力,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老一辈人的教育观念落后,科学文化常识匮乏,在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同时,无暇顾及也没有能力顾及孩子的心理健康、学业发展等。况且留守儿童群体本就缺乏父母关爱,心理问题更加难以舒缓。  ◆
期刊
◆摘 要:在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中,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至关重要,辅导员应明确自身工作内容,同时对工作形式进行分析,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式,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对此,本文选择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研究对象,对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详细探究,保证所有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都能够顺利走入不同的工作岗位。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就业;指导  现如今,在高校日常工
期刊
◆摘 要: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班主任应该注重激励策略的运用,在肯定和激励的过程中,可以促使小学生获得良好的内心体验,享受到了喜悦和满足,这样他们就会主动规范自身言行,逐渐塑造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激励策略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注重完善激励策略,培养学生自律意识,要采取丰富教育方法,触动学生心灵,还要注重坚持适度性原则,激励与处罚相结合,从而
期刊
◆摘 要: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展早期阅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开展早期阅读教育可以使幼儿通过阅读学会学习的方法,帮助幼儿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开展早期阅读教育还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开展早期阅读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的配合,特别是农村家长。因此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认真指导农村家长,根据幼儿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