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诸多学科都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网络化教学模式。网络化教学模式的运用,给传统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课程的开发起步于网络时代,且网络化教育正逐渐融入学校教学的方方面面。当前,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中职学校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前沿。中职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更应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主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选用适合本校要求和特点的课程,既兼顾文化教育又主动促进专业发展,“职普渗透”,全面构建起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化”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利用;网络资源;中职教学;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8-012-02
一、做好中职教学“职普渗透”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专业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实施,最大问题是师资问题,如何将课改成果走进课堂,将课改进行到底,当前的重点应该是校本课程的实施。目前的课改基本解决了“学的东西要有用”的问题,但是“让学生学起来”的问题远远没有解决好。中职学生都是面向具有初、高中学学历的应往届毕业生、部队退役人员、青壮年农民工、失业人员以及在岗职工等进行招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专业技能更谈不上,甚至一些学生道德败坏,无心向学也被送到中职学校来,如果中职教育教学不考虑“职普渗透”,中职教育的任何课改都是一时的冲动和竹篮打水。任何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没有教师的参与,是不会成功的。如果说校本课程开发只涉及个别教师,或请其他编辑机构代理,那校本课程“实施”涉及到本专业的所有教师、涉及到学校配套的各个方面,岂不是自欺欺人。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都不改变,那么再精品的课程、再优秀的教材,也只是空中楼阁;用老的方法来教新教材,其教学效果可能比原来的还要糟糕。
中职教课改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学生普遍的“厌学”变成普遍的“乐学”,教师普遍的“厌教”變成普遍“乐教”;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对学生就业有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就有用。“有用的东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真正学起来了,才能实现课改目标。就当前而言,让学生学起来是第一位的。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学起来”,本人认为,根据我们中职学生的实际和生源的特殊性,做好“职普渗透”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是非常必要。因为,中职学校课程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要解决这些课程的“滞后性”,只有用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做支撑中职的教改才具生命力,校本课程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提升学校内涵的过程。没有校本课程支撑,中职的教改也只能是短命的,不能持续发展,校本课程弥补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网络信息资源是开发中职教学“职普渗透”校本课程的最有效手段
目前,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智能化、网络化的特点,为中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职普渗透”,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更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最重要辅助工具,为中职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提倡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策略,突出思维参与,注重学生主动寻找信息、综合分析材料能力的培养。网络校本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网络信息利用能力,这正是中职学生所必备的。通过课程开发,让学生更加深入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精湛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潜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掌握上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感。网络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调查研究,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多的课题选择、研究参考和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是解决中职教学“职普渗透”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得做好办法。
“职普渗透”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标准必须既是教材开发的标准、又是整个教学评估的依据。既包含了文化课的课标,又要兼顾专业课标和学生实际,否则就是对牛弹琴。校本课程不只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套学习材料即“学习包”,包括教科书、学习辅导材料、参考资料、习题册、音像资料等。教材的开发应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学习包”的开发为目标。校本教材开发的队伍是应该包括课程专家、行业专家、劳动部门(颁证部门)、高校专家、文字编辑、职校专业教师、文化课教师等。课改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心感中职学生可爱可教,落实“双师素质”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在教中学和做”的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形成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不仅让学生能就业,而且使其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要加强项目教材系列开发,建立一个系列的“以教材为核心的资料库”,提供一批被实践证明成功的“任务引领型”课程经典教学案例,供广大教师学习与选用。这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应该来自一线的课改实验,并形成“任务引领型”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实质就是以学生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以中职学校为物质基础,组织单位、联合用人单位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参与,由中职学校自主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一种课程的过程。所以,校本课程开发要考虑课程开发与课题研究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结合、课程实施与师生发展结合、团队合作与个人努力相结合,形成选修与必修两大板块,共有专业、体艺、人文、科普四类课程,从整体上构建了学校的课程体系。要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实行规范化管理,无论是开学初学生专业报读,还是途中分流培养;是期中对教师执教情况的考核检查,乃至期末的评价与奖励,都要形成具体有序、操作性强的管理模式。开学初学校进行全校师生动员,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行申报教学科目,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课程,教务处根据学生选择的结果进行协调和组织安排,形成校本课程实施计划,“教师教自己擅长的内容,学生上自己喜欢的学科”。学校开设何种课程由教师根据自己专长在暑假中申报,开学初学生根据学校提供课程菜单完全自由选择,形成教师自报教学课程、学生自选学习科目、教务处统一扎口的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服务,最好地满足了学生发展的不同要求,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爱好,提升了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中职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中职教改伟大进步
中职教育的培養目标非常明确,不仅强调文化素养,更突出专业性,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所在。中职校本课程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为学生择业、就业、升学、创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武装中职校本课程,既有利于教师对校本课程信息资料的收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基本操作等方面打下雄厚基础;又及时反馈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时代文化趋向,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但是,网络的开放性使网络资源鱼目混杂,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必须以扬弃的态度,有选择地将有效的网络资源加以收集和利用,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意愿、自主性、自控性、可选择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充分发展个性,提高实践能力,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网络信息资源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运用,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实际和需要,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师生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师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得到较大幅度的快速提升。
总之,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在让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教师的个体差异也得到了很好地开发,更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舞台,促使优质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崭露头角,促使许多教师由过去的“一专”向现在的“一专多能”发展,让教师隐性才能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逐步显露。开发校本课程是一个过程,其实是一种积累。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积淀了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学校应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依托,促使老师们用好网络信息资源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促进自己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华.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J].课程教材改革204(1)
[2]徐巧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方式和种类[J]辽宁教育204(7)
[3]董忠昌.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辩护、批判与建议.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职普渗透”教学与管理在农村中职学校的研究]开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文件:桂教职成[2015]2号,编号:GX20150504HC08。
关键词:利用;网络资源;中职教学;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8-012-02
一、做好中职教学“职普渗透”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专业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实施,最大问题是师资问题,如何将课改成果走进课堂,将课改进行到底,当前的重点应该是校本课程的实施。目前的课改基本解决了“学的东西要有用”的问题,但是“让学生学起来”的问题远远没有解决好。中职学生都是面向具有初、高中学学历的应往届毕业生、部队退役人员、青壮年农民工、失业人员以及在岗职工等进行招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专业技能更谈不上,甚至一些学生道德败坏,无心向学也被送到中职学校来,如果中职教育教学不考虑“职普渗透”,中职教育的任何课改都是一时的冲动和竹篮打水。任何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没有教师的参与,是不会成功的。如果说校本课程开发只涉及个别教师,或请其他编辑机构代理,那校本课程“实施”涉及到本专业的所有教师、涉及到学校配套的各个方面,岂不是自欺欺人。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都不改变,那么再精品的课程、再优秀的教材,也只是空中楼阁;用老的方法来教新教材,其教学效果可能比原来的还要糟糕。
中职教课改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学生普遍的“厌学”变成普遍的“乐学”,教师普遍的“厌教”變成普遍“乐教”;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对学生就业有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就有用。“有用的东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真正学起来了,才能实现课改目标。就当前而言,让学生学起来是第一位的。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学起来”,本人认为,根据我们中职学生的实际和生源的特殊性,做好“职普渗透”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是非常必要。因为,中职学校课程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要解决这些课程的“滞后性”,只有用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做支撑中职的教改才具生命力,校本课程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提升学校内涵的过程。没有校本课程支撑,中职的教改也只能是短命的,不能持续发展,校本课程弥补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网络信息资源是开发中职教学“职普渗透”校本课程的最有效手段
目前,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智能化、网络化的特点,为中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职普渗透”,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更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最重要辅助工具,为中职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提倡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策略,突出思维参与,注重学生主动寻找信息、综合分析材料能力的培养。网络校本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网络信息利用能力,这正是中职学生所必备的。通过课程开发,让学生更加深入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精湛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潜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掌握上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感。网络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调查研究,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多的课题选择、研究参考和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是解决中职教学“职普渗透”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得做好办法。
“职普渗透”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标准必须既是教材开发的标准、又是整个教学评估的依据。既包含了文化课的课标,又要兼顾专业课标和学生实际,否则就是对牛弹琴。校本课程不只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套学习材料即“学习包”,包括教科书、学习辅导材料、参考资料、习题册、音像资料等。教材的开发应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学习包”的开发为目标。校本教材开发的队伍是应该包括课程专家、行业专家、劳动部门(颁证部门)、高校专家、文字编辑、职校专业教师、文化课教师等。课改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心感中职学生可爱可教,落实“双师素质”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在教中学和做”的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形成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不仅让学生能就业,而且使其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要加强项目教材系列开发,建立一个系列的“以教材为核心的资料库”,提供一批被实践证明成功的“任务引领型”课程经典教学案例,供广大教师学习与选用。这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应该来自一线的课改实验,并形成“任务引领型”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实质就是以学生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以中职学校为物质基础,组织单位、联合用人单位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参与,由中职学校自主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一种课程的过程。所以,校本课程开发要考虑课程开发与课题研究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结合、课程实施与师生发展结合、团队合作与个人努力相结合,形成选修与必修两大板块,共有专业、体艺、人文、科普四类课程,从整体上构建了学校的课程体系。要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实行规范化管理,无论是开学初学生专业报读,还是途中分流培养;是期中对教师执教情况的考核检查,乃至期末的评价与奖励,都要形成具体有序、操作性强的管理模式。开学初学校进行全校师生动员,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行申报教学科目,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课程,教务处根据学生选择的结果进行协调和组织安排,形成校本课程实施计划,“教师教自己擅长的内容,学生上自己喜欢的学科”。学校开设何种课程由教师根据自己专长在暑假中申报,开学初学生根据学校提供课程菜单完全自由选择,形成教师自报教学课程、学生自选学习科目、教务处统一扎口的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服务,最好地满足了学生发展的不同要求,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爱好,提升了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中职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中职教改伟大进步
中职教育的培養目标非常明确,不仅强调文化素养,更突出专业性,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所在。中职校本课程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为学生择业、就业、升学、创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武装中职校本课程,既有利于教师对校本课程信息资料的收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基本操作等方面打下雄厚基础;又及时反馈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时代文化趋向,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但是,网络的开放性使网络资源鱼目混杂,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必须以扬弃的态度,有选择地将有效的网络资源加以收集和利用,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意愿、自主性、自控性、可选择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充分发展个性,提高实践能力,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网络信息资源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运用,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实际和需要,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师生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师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得到较大幅度的快速提升。
总之,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在让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教师的个体差异也得到了很好地开发,更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舞台,促使优质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崭露头角,促使许多教师由过去的“一专”向现在的“一专多能”发展,让教师隐性才能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逐步显露。开发校本课程是一个过程,其实是一种积累。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积淀了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学校应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依托,促使老师们用好网络信息资源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促进自己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华.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J].课程教材改革204(1)
[2]徐巧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方式和种类[J]辽宁教育204(7)
[3]董忠昌.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辩护、批判与建议.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职普渗透”教学与管理在农村中职学校的研究]开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文件:桂教职成[2015]2号,编号:GX20150504HC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