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劳动教育与STEM课程:美国Tinker教育的经验启示

来源 :上海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age12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起于美国的Tinker教育注重自下而上的修补思维与创造性的修补能力,具有即兴、沉浸、迭代、开放的核心特征,是传统修补匠思维的现代延伸,是现代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Tinker教育强调整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鼓励学习者思考和生成想法与知识,以无意识的实践探索为学习基调,重视在好奇心驱动下自发即兴的学习探究,体现开放式设计与边界自由化,这为我国创新推进劳动教育提供了经验借鉴.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举世瞩目,其中蕴含的丰富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至今仍影响深远.由于中国古代科技在科学思维和实践方法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知识特征,其核心概念的命名往往呈现出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特点,相关术语具有独特复杂性.鉴于此,在中国科技典籍对外译介的过程中,核心科技术语的翻译往往成为难点.如何有效翻译中国古代科技术语成为中国科技典籍外译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从交际术语学理论视角出发,考察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作为跨语知识交互实践的交际语境复杂性,并籍此探究其语境化翻译策略,旨在对提升中国科技典籍外译有效性有
洋务运动时期的翻译活动具有国家翻译实践的典型特征,国家是翻译实践的主体,翻译活动具有“治理性”和“使命色彩”.洋务派意识到培养译才、翻译西书、师夷长技的重要性,设立官办翻译机构,以翻译活动促进国家治理,以制度化实现国家治理.翻译之“治”的实现要基于特定的翻译之“制”,即翻译制度化与制度化翻译.本文通过剖析洋务运动时期的国家翻译实践活动,揭示该时期国家翻译“治理”与“制度化”之间的关系,融通“治”与“制”实现翻译活动的治理效能,以期为当今国家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2006年以来,中国口译服务标准历经起步建设和繁荣发展两大发展阶段.本文以中国翻译协会官网推出的口译标准文件为材料来源,梳理了9部口译服务标准文件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性特征,并借鉴国外同时期相关口译服务标准文件,探究我国口译服务标准的发展特点.研究发现,我国口译服务标准呈现出主动适配语言服务行业发展需求及逐步与国际接轨的态势.为进一步推进行业标准化及规范化工作,本文认为标准应由多方联合参与制定,有针对性面向特定垂直领域,关注译员的口译能力和权利,融入技术要素,加强推广实施等.
作为在学科中位于更高层次、居于中心地位和处于鲜活样态的概念或观念,学科大概念有常理型、学理型和哲理型三种表现类型.在课堂教学的场域中,学科大概念有三重价值意蕴: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指向教师深度理解教材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操作上,寻找与确定学科大概念、显化与分化学科大概念、转化与内化学科大概念则是学科大概念的建构逻辑与设计模式.
“经验”一词存在动词、名词和形容词三种词性意义上的解读.从经验的三向度理解来看,经验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对教师教学方式的价值、对学生习得知识的价值以及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充分发挥经验的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知识与体验的脱节、探究与反思的割裂、教育与个人的疏离却时常遮蔽着经验的教育价值.因此,要对经验的教育价值进行解蔽,则需甄别知识的显与隐,践行体验教学;探寻行动与结果的关联,实行反思学习;关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推行个性教育.
项目化学习的本质是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主要通过“提炼概念—转化概念—抽象概念—反思概念”的过程来实现.具体操作时,可以从课程标准和具体内容中提炼概念;通过映射、联想、演绎转化概念;通过提出假设、制订预案、实践验证、迁移应用等环节抽象概念;在有效失败和有效成功后反思概念,从而实现对概念的深度理解.让问题设计从“灵光闪现”走向“关联性思考”,让概念理解从“自成一脉”走向“整体化建构”,是追求概念理解的项目化学习设计的价值所在.
日本教师工作负担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霸权化、失衡化与机械化,这使教师被动处于身心损耗的职业窘境,困惑于边界模糊的职业泥淖,更沉沦于旨归失落的职业深渊.为在此困境中寻求突围,日本政府以基于法制改革的时长限制实现自由性时间,以基于责任溯源的教育再分工实现意义性时间,通过回归教师天职与教育原点实现坚守教育初心的指向性时间.借鉴日本,我国面对类似问题需建立明晰的教师工作负荷管理机制,加强校内改革与校外协助对教师工作的支持,更要重塑学生为本的理念,确保教师减负与教育提质的兼得.
深度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与实践方式,基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实践经验,深度学习是否真实发生,可用“乐学善思”和“悟学省思”进行表征,相对应的课堂教学实践策略分别是:学生带着清晰目标在真实情境中更乐学,运用优质主问题链驱动更能让学生善思;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小结是有意义悟学,在成功与困惑之处的分享是有价值省思.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广泛传播于欧美国家的公共部门,并对教育系统产生了深刻影响,绩效管理成为学校组织的管理工具.政府对教育的过度垄断被教育绩效问责和公共教育市场化改革所打破,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被迫重新定位.顺应国际上教育绩效管理的趋势,最近30年来,绩效管理理念作为一种基本价值取向指导着中国义务教育学校的改革.从计划集权走向自主分权,从优质项目走向新优质,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全面推行以及学校依据绩效评价获取办学资本,均可以看成是绩效管理在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中的实践形态.绩效管理已经对义务教育学校
评估教学行为的效能,关注与辨析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完整构建是十分重要的考量指标.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必须梳理在构建过程中如何形成认知的脉络,即思考认知行为是如何形成的.本文结合对一节公开课的案例分析,就“基于既定认知脉络的学科认知方式”与“基于构建问题解决思路的学科认知方式”两种学科认知策略生成的试讲课与公开课的教学检测效果差异进行剖析,由此形成的教研观点对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