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1岁的张丽波,最近有了自己的事业。虽然只是在商厦租个摊位卖服装,但对于一位从未经过商的家庭妇女来说,这把年纪还能迈出创业的第一步,着实不易。促使她走上创业路的,是吉林省四平市电视台播出的《创业天下》节目,特别是其中那期“刘馒头”的故事。
“刘馒头”本名刘辉,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人,他年过七旬才开始创业,凭一手“蒸功夫”和一身“倔精神”,硬是把馒头卖了个“遍地开花”。“他老刘头行,我咋不行?”张丽波深受触动。在她的带动下,姑娘、姑爷也和她一起加入了创业队伍。
“在每天各个黄金段位,我们投放了8档‘全民创业’主题栏目。去年年初,我们还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一个专门的电视创业频道。”四平电视台台长肖波说,创业频道开播后,4部热线电话应接不暇。
四平市的情况是吉林省的一个生动缩影。2003年起,在吉林各地,从机关干部到普通群众,突然感觉“创业”这个词前所未有地“热”了起来。一位市民这样形容:“领导开会讲创业,打开电视播创业,翻开报纸看创业,走在路上,一抬头,街边的公益广告牌也在说创业。”
“我们就是要通过全力打造创业文化,营造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让一切创业思想充分活跃起来、一切创业主体充分涌动起来、一切创业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荀凤栖说。
老基地振兴文化当改造
2003年,中央做出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吉林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全省国有经济比重大,非公经济不发达,这正是市场经济时期,东北地区经济活力不足、发展不快的主要症结之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振兴,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眼前的一组数字,让吉林省领导忧心如焚:2001年,我国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5%左右,而在吉林,这个比例尚不足10%;根据《全球创业观察2002年中国报告》,吉林省的创业指数(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的数量)为3.41,不仅大大低于北京(107.61)、上海(63.43)、浙江(31.89)等发达省市,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32)。
“传统的地域文化、落后的思想观念,像一只无形的手,形成了惰性氛围和锁定效应。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必须从吉林人的社会心理与文化层面进行改造,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市场经济文化。”吉林省社科院院长、省政府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邴正教授,将市场经济的文化内核解读为“创业精神”。
历史已经证明,创业文化的强弱,是区域经济贫富的分水岭。在这种背景下,大力弘扬创业文化,以创业精神改造和提升吉林地域文化,成为全省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成为事关吉林省经济跨越的战略性课题。
媒体齐上阵奏响创业曲
“破旧方可立新”,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姜凤国介绍说:“吉林省创业文化的建设,是从解放思想入手的。”
受既有文化熏染,不少吉林人“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意识、官本位意识”浓厚,这恰恰与创业文化格格不入。为解除这3条思想绳索,吉林省先后几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温州人“五把刀”闯天下的精神,崇尚创造、宽容失败、创业光荣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
在“大讨论”基础上,吉林省整合媒体资源,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网站等媒体,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开设“创业天下”、“创业者足迹”、“创业在吉林”、“与创业同行”等专栏、专题节目,宣传省委关于“全民创业”的决策部署,解读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讲述创业人物的奋斗历程,传播创业基本知识,介绍创业项目,营造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如今,“创业”已经成为吉林媒体唱得最响的一支乐曲。
37岁的张洪领,在部队服役约20年,面临转业时,媒体源源不绝的创业报道,点燃了他的创业激情。2006年9月19日,《新文化报》上一则关于“验房师”的报道,让学过建筑的他“眼前一亮”。他马上同撰写该报道的记者联系,咨询行业发展状况,学习验房专业知识。2008年,张洪领退伍后自主创业,开办了吉林省首家验房咨询公司。
发挥榜样力量奠定文化基础
长春市双阳区石溪白灰厂董事长武莲珍,人送外号“武则天”。十几年来,她在创业过程中饱经磨难,从经营小肉铺、小饭店起步,到今天成长为年产值近2000万元的民企老板,并累计拿出近百万元资金扶持困难群体。2005年,武莲珍被评为“吉林省创业先锋”,在全省进行巡回宣讲时,她历尽艰辛、从不言弃的创业历程,令听众们深受震动。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为了发挥榜样的力量,从2003年起,吉林省开展“创业先锋”评选表彰活动,迄今已举办3届,共评选创业先锋189名。此外,还开展了“感动吉林十大创业人物”评选。这些创业英雄的故事,在吉林省几乎家喻户晓。
为增强典型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吉林省还积极运用二人转、评剧、电影、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述创业故事,弘扬创业精神。其中,长影集团以创业典型陈云莲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喜莲》,深受观众喜爱,荣获华表奖。
武莲珍的创业经历,也被长春市双阳区评剧团搬上了舞台,剧名《三嫂》。送戏下乡过程中,《三嫂》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反响。2005年,在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上,该剧一举摘得最高奖项;2007年,该剧又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感谢执著勇敢的创业者,是他们让我有了不竭的创作源泉和无穷的创作动力。”《三嫂》的编剧、著名评剧艺术家张福先说,他近年来创作的十几个剧本,都是以创业人物为主角的。
在全力打造创业文化的过程中,吉林省还积极开展创业文化研究,成立了创业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了相应网站,目前已出版《创业指导》、《创业文化研究》、《创业文化建设导论》等一系列书籍,为不断向深层次推进创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强有力的舆论引导、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使吉林全省上下形成了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为推动普通群众踊跃投身创业实践,奠定了文化基础。”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姜凤国说。
“刘馒头”本名刘辉,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人,他年过七旬才开始创业,凭一手“蒸功夫”和一身“倔精神”,硬是把馒头卖了个“遍地开花”。“他老刘头行,我咋不行?”张丽波深受触动。在她的带动下,姑娘、姑爷也和她一起加入了创业队伍。
“在每天各个黄金段位,我们投放了8档‘全民创业’主题栏目。去年年初,我们还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一个专门的电视创业频道。”四平电视台台长肖波说,创业频道开播后,4部热线电话应接不暇。
四平市的情况是吉林省的一个生动缩影。2003年起,在吉林各地,从机关干部到普通群众,突然感觉“创业”这个词前所未有地“热”了起来。一位市民这样形容:“领导开会讲创业,打开电视播创业,翻开报纸看创业,走在路上,一抬头,街边的公益广告牌也在说创业。”
“我们就是要通过全力打造创业文化,营造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让一切创业思想充分活跃起来、一切创业主体充分涌动起来、一切创业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荀凤栖说。
老基地振兴文化当改造
2003年,中央做出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吉林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全省国有经济比重大,非公经济不发达,这正是市场经济时期,东北地区经济活力不足、发展不快的主要症结之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振兴,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眼前的一组数字,让吉林省领导忧心如焚:2001年,我国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5%左右,而在吉林,这个比例尚不足10%;根据《全球创业观察2002年中国报告》,吉林省的创业指数(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的数量)为3.41,不仅大大低于北京(107.61)、上海(63.43)、浙江(31.89)等发达省市,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32)。
“传统的地域文化、落后的思想观念,像一只无形的手,形成了惰性氛围和锁定效应。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必须从吉林人的社会心理与文化层面进行改造,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市场经济文化。”吉林省社科院院长、省政府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邴正教授,将市场经济的文化内核解读为“创业精神”。
历史已经证明,创业文化的强弱,是区域经济贫富的分水岭。在这种背景下,大力弘扬创业文化,以创业精神改造和提升吉林地域文化,成为全省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成为事关吉林省经济跨越的战略性课题。
媒体齐上阵奏响创业曲
“破旧方可立新”,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姜凤国介绍说:“吉林省创业文化的建设,是从解放思想入手的。”
受既有文化熏染,不少吉林人“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意识、官本位意识”浓厚,这恰恰与创业文化格格不入。为解除这3条思想绳索,吉林省先后几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温州人“五把刀”闯天下的精神,崇尚创造、宽容失败、创业光荣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
在“大讨论”基础上,吉林省整合媒体资源,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网站等媒体,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开设“创业天下”、“创业者足迹”、“创业在吉林”、“与创业同行”等专栏、专题节目,宣传省委关于“全民创业”的决策部署,解读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讲述创业人物的奋斗历程,传播创业基本知识,介绍创业项目,营造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如今,“创业”已经成为吉林媒体唱得最响的一支乐曲。
37岁的张洪领,在部队服役约20年,面临转业时,媒体源源不绝的创业报道,点燃了他的创业激情。2006年9月19日,《新文化报》上一则关于“验房师”的报道,让学过建筑的他“眼前一亮”。他马上同撰写该报道的记者联系,咨询行业发展状况,学习验房专业知识。2008年,张洪领退伍后自主创业,开办了吉林省首家验房咨询公司。
发挥榜样力量奠定文化基础
长春市双阳区石溪白灰厂董事长武莲珍,人送外号“武则天”。十几年来,她在创业过程中饱经磨难,从经营小肉铺、小饭店起步,到今天成长为年产值近2000万元的民企老板,并累计拿出近百万元资金扶持困难群体。2005年,武莲珍被评为“吉林省创业先锋”,在全省进行巡回宣讲时,她历尽艰辛、从不言弃的创业历程,令听众们深受震动。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为了发挥榜样的力量,从2003年起,吉林省开展“创业先锋”评选表彰活动,迄今已举办3届,共评选创业先锋189名。此外,还开展了“感动吉林十大创业人物”评选。这些创业英雄的故事,在吉林省几乎家喻户晓。
为增强典型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吉林省还积极运用二人转、评剧、电影、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述创业故事,弘扬创业精神。其中,长影集团以创业典型陈云莲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喜莲》,深受观众喜爱,荣获华表奖。
武莲珍的创业经历,也被长春市双阳区评剧团搬上了舞台,剧名《三嫂》。送戏下乡过程中,《三嫂》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反响。2005年,在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上,该剧一举摘得最高奖项;2007年,该剧又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感谢执著勇敢的创业者,是他们让我有了不竭的创作源泉和无穷的创作动力。”《三嫂》的编剧、著名评剧艺术家张福先说,他近年来创作的十几个剧本,都是以创业人物为主角的。
在全力打造创业文化的过程中,吉林省还积极开展创业文化研究,成立了创业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了相应网站,目前已出版《创业指导》、《创业文化研究》、《创业文化建设导论》等一系列书籍,为不断向深层次推进创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强有力的舆论引导、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使吉林全省上下形成了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为推动普通群众踊跃投身创业实践,奠定了文化基础。”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姜凤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