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总结昆明市2009-2014年病媒生物防制体系建立的具体工作措施及相关成效,及时清理存在问题及反思,为昆明市建立本地特色的病媒生物控制及督导模式。方法:昆明市利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契机,从五个方面开展具体的工作,同时也存在多个细节问题,需要有多方面的推动。 结论: 病媒生物防制体系的建立对昆明市降低病媒生物传染病发病率、提高卫生观念和健康行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积极和重大的意义,必须持久进行推广。
关键词: 病媒生物; 防控; 体系;探讨
传染病目前依然是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威胁,我国的39种法定传染病中,有近10种属于虫媒病,国内分布但非法定传染病的虫媒病有8种。病媒生物是指能够将病原体从人或者其他动物传播给人的生物,主要包括蚊、蝇、蟑螂、鼠等。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在我国每年传染病总发病病例中约占5%~10%,但其死亡数字占了传染病总死亡数的30%~40%。在全球范围内,病媒生物传播的各种经典和新发传染病每年都造成数亿人感染,数十万人死亡。同时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病种不断被发现,而经典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地域不断扩展,流行的频率不断增强。病媒生物防制是爱国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减少疾病传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卫生城市必备的十项基本条件之一。《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国家卫生城市蚊、蝇、鼠、蟑螂等四害密度需要有三项达到全国爱卫会标准要求,一项不超过标准3倍。昆明市作为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桥头堡建设战略的重要城市,经过20年艰苦工作,2011年通过国家级考核验收,顺利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所辖的郊县区陆续获得国家卫生县城称号,成为全国第二家、西南第一家国家卫生城市群。如何在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疆城市开展并建立病媒生物防控体系并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昆明市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组织管理
1.1 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领导,协调推进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有力开展,昆明市由分管副市长兼任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副组长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市卫生局长担任,成员包括14县(市)区分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卫生、城管、园林、工商等部门的负责人。只有多部门组成的病媒生物防制领导小组,才能落实目标责任,建立联络员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1.2 制度建设和法规防制 2009年10月,全国爱卫会、卫生部联合印发了《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1],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部门规章,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进程,标志着我国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昆明市在贯彻学习此规章的基础上,2009年11月8日颁布《昆明市病媒生物防制(暂行)管理办法》,以地方制度的形式确认病媒生物防制管理制度、规范和长效工作机制及评估考核体系。
1.3 专项经费 昆明市能按照每平方公里公共地段不少于四万的标准建立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专项财政经费。同时病媒生物专业机构的设备和设施能够满足开展日常消杀和检测工作的需要。
1.4 防制队伍 爱卫办、疾控中心有病媒生物防制专业技术人员。各单位、街道、居委会、乡镇、行政村有专职或者兼职的病媒生物防制人员。同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消杀服务机构,对城区公共空白地带(绿化带)、入滇河道和主次街路、背街小巷、餐饮集中路段的公共下水道每年开展“四害”防制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媒生物的危害,确保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现全市已有甲、乙级专业消杀机构14家。
1.5 行业管理 昆明市成立有害生物防制协会,规范行业管理和技术要求,对病媒生物防制行业实行有效监管、技术培训和防制效果监测评估。市爱卫办重点抓好PCO的准入和监管,制定适宜的资质评定管理条件和办法,落实日常检查和年终审核措施,引导促进PCO发展壮大,规范提升PCO服务质量。市疾控中心配合协会做好国家级有害生物防制员资质培训工作,并在现场工作中给予技术指导。
2 防制措施
2.1 宣传培训 采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对各部门、各单位专、兼职人员开展防制技能培训并对基层进行专业技术指导。一是抓集中培训。一是每年举办一次全市社区和单位卫生工作培训班,由市爱卫办和市疾控中心分别从行政口和业务口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各县(市)区爱卫办、街道、社区等共计466名基层业务骨干参加了培训。二是抓分级培训。为使灭鼠防病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居委会)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2.2 环境治理 组织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环境清理活动,健全保洁队伍和保洁制度;垃圾处理设施完备、布局合理、数量充足、管理研和、储运规范;无暴露垃圾和病媒孳生场所;截止2013年底,全市共有16个省级卫生镇、151个卫生村,30个市级卫生社区、628个卫生单位,239个无吸烟先进单位。通过建立和推进一个覆盖层次广泛、综合评比与专项创建相结合的创卫工作体系,全市正在逐步实现“全面覆盖、不留死角、长效管理、永久保洁”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2.3 防制活动 每年冬春季节组织一次全市方位内灭鼠活动,以四月爱国卫生月为契机,每年开展夏季三灭活动,鼠、蚊、蝇、蟑螂等主要病媒生物密度得到有效控制,选用的药物和器械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未发生病媒生物性疾病暴发流行。2010年6月以来,根据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季节消长和种群分布特点,组织全市开展了每年一次的夏季灭蝇、蚊、蟑螂活动、冬季灭鼠活动和春季灭鼠活动。根据全市的统一安排部署,各县(市)区紧紧抓住“人员、经费、灭效”三个环节,做到了精心组织、全面发动、明确责任、落实措施,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有效降低和控制了鼠、蚊、蝇、蟑螂的密度,防止了鼠传疾病和虫媒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3 监测自查
3.1 密度监测 昆明市依托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建立主要病媒生物的密度监测网络,做到方法科学、规范,数据真实可靠;
3.2 抗性监测 市疾控中心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系统开展蚊、蝇、蟑螂等等主要病媒生物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和杀鼠剂的现场灭效试验,方法科学、数据可靠。
3.3 防制评价掌握本地区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类、分布和季节消长以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变化,指导科学用药;有年度监测工作总结、分析,有防制工作效果评估报告。
4 现场检查
4.1 孳生地治理 市爱卫办印发了《关于继续加强孳生地治理的通知》,组织全市持续开展病媒生物孳生地治理工作。各级爱卫办加强对辖区相关职能部门治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每季度上报治理进度表。各区、各部门广泛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发动群众动手清理室内外环境,清除暴露垃圾,清除各类积水,填平洼地,疏通下水道,打捞河道漂浮物,有效控制和减少了病媒生物孳生栖息场所。针对屠宰厂、垃圾中转站、公厕、农贸市场、河道、中、小餐饮店、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难点问题,市爱卫办多次深入实地对孳生地治理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及时督促整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保证了整个治理工作顺利进行,从源头上有效地控制了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的密度。
4.2 防护设施的建设 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加强对宾馆、饮食店、食品店、食品加工厂、粮库等重点单位、重点场所防护设施的管理,建设、完善纱窗、塑料门帘(纱门)、灭蝇灯等防护设施,落实通风口、下水道防鼠设施建设,及时对地下破损管道进行修补。重点单位和一般单位重点部位的防护设施合格率达到95%以上。同时,积极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创建达标活动,完善设施、清理环境、规范管理,共创建了13条除四害综合防制达标街路,为全市进一步规范重点单位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树立了新的典型和示范。
5 访谈评测
群众对环境治理、孳生地治理、病媒生物密度的反映,对病媒生物控制效果及长效管理机制的满意度。
通过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昆明市市县两级政府普遍提高了对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颁布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加大经费投入等方式,建立了病媒生物防制长效管理机制,有力的推动了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开展。有研究显示,城市人均GDP数量多少对病媒生物防制效果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一个城市的经济条件不是影响当地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效果的关键因素,关键在于一个城市对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经费投入力度[2]。各个国家卫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自然条件不同,采取了不同的病媒生物防制模式,但是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抗药性监测和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监测工作对于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进一步加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工作力度,积极推动病媒生物防制法制化、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卫生部. 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2009.10.29
[2]汪诚信,刘起勇等. 有害生物治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0-75
关键词: 病媒生物; 防控; 体系;探讨
传染病目前依然是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威胁,我国的39种法定传染病中,有近10种属于虫媒病,国内分布但非法定传染病的虫媒病有8种。病媒生物是指能够将病原体从人或者其他动物传播给人的生物,主要包括蚊、蝇、蟑螂、鼠等。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在我国每年传染病总发病病例中约占5%~10%,但其死亡数字占了传染病总死亡数的30%~40%。在全球范围内,病媒生物传播的各种经典和新发传染病每年都造成数亿人感染,数十万人死亡。同时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病种不断被发现,而经典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地域不断扩展,流行的频率不断增强。病媒生物防制是爱国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减少疾病传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卫生城市必备的十项基本条件之一。《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国家卫生城市蚊、蝇、鼠、蟑螂等四害密度需要有三项达到全国爱卫会标准要求,一项不超过标准3倍。昆明市作为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桥头堡建设战略的重要城市,经过20年艰苦工作,2011年通过国家级考核验收,顺利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所辖的郊县区陆续获得国家卫生县城称号,成为全国第二家、西南第一家国家卫生城市群。如何在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疆城市开展并建立病媒生物防控体系并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昆明市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组织管理
1.1 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领导,协调推进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有力开展,昆明市由分管副市长兼任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副组长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市卫生局长担任,成员包括14县(市)区分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卫生、城管、园林、工商等部门的负责人。只有多部门组成的病媒生物防制领导小组,才能落实目标责任,建立联络员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1.2 制度建设和法规防制 2009年10月,全国爱卫会、卫生部联合印发了《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1],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部门规章,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进程,标志着我国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昆明市在贯彻学习此规章的基础上,2009年11月8日颁布《昆明市病媒生物防制(暂行)管理办法》,以地方制度的形式确认病媒生物防制管理制度、规范和长效工作机制及评估考核体系。
1.3 专项经费 昆明市能按照每平方公里公共地段不少于四万的标准建立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专项财政经费。同时病媒生物专业机构的设备和设施能够满足开展日常消杀和检测工作的需要。
1.4 防制队伍 爱卫办、疾控中心有病媒生物防制专业技术人员。各单位、街道、居委会、乡镇、行政村有专职或者兼职的病媒生物防制人员。同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消杀服务机构,对城区公共空白地带(绿化带)、入滇河道和主次街路、背街小巷、餐饮集中路段的公共下水道每年开展“四害”防制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媒生物的危害,确保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现全市已有甲、乙级专业消杀机构14家。
1.5 行业管理 昆明市成立有害生物防制协会,规范行业管理和技术要求,对病媒生物防制行业实行有效监管、技术培训和防制效果监测评估。市爱卫办重点抓好PCO的准入和监管,制定适宜的资质评定管理条件和办法,落实日常检查和年终审核措施,引导促进PCO发展壮大,规范提升PCO服务质量。市疾控中心配合协会做好国家级有害生物防制员资质培训工作,并在现场工作中给予技术指导。
2 防制措施
2.1 宣传培训 采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对各部门、各单位专、兼职人员开展防制技能培训并对基层进行专业技术指导。一是抓集中培训。一是每年举办一次全市社区和单位卫生工作培训班,由市爱卫办和市疾控中心分别从行政口和业务口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各县(市)区爱卫办、街道、社区等共计466名基层业务骨干参加了培训。二是抓分级培训。为使灭鼠防病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居委会)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2.2 环境治理 组织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环境清理活动,健全保洁队伍和保洁制度;垃圾处理设施完备、布局合理、数量充足、管理研和、储运规范;无暴露垃圾和病媒孳生场所;截止2013年底,全市共有16个省级卫生镇、151个卫生村,30个市级卫生社区、628个卫生单位,239个无吸烟先进单位。通过建立和推进一个覆盖层次广泛、综合评比与专项创建相结合的创卫工作体系,全市正在逐步实现“全面覆盖、不留死角、长效管理、永久保洁”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2.3 防制活动 每年冬春季节组织一次全市方位内灭鼠活动,以四月爱国卫生月为契机,每年开展夏季三灭活动,鼠、蚊、蝇、蟑螂等主要病媒生物密度得到有效控制,选用的药物和器械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未发生病媒生物性疾病暴发流行。2010年6月以来,根据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季节消长和种群分布特点,组织全市开展了每年一次的夏季灭蝇、蚊、蟑螂活动、冬季灭鼠活动和春季灭鼠活动。根据全市的统一安排部署,各县(市)区紧紧抓住“人员、经费、灭效”三个环节,做到了精心组织、全面发动、明确责任、落实措施,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有效降低和控制了鼠、蚊、蝇、蟑螂的密度,防止了鼠传疾病和虫媒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3 监测自查
3.1 密度监测 昆明市依托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建立主要病媒生物的密度监测网络,做到方法科学、规范,数据真实可靠;
3.2 抗性监测 市疾控中心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系统开展蚊、蝇、蟑螂等等主要病媒生物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和杀鼠剂的现场灭效试验,方法科学、数据可靠。
3.3 防制评价掌握本地区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类、分布和季节消长以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变化,指导科学用药;有年度监测工作总结、分析,有防制工作效果评估报告。
4 现场检查
4.1 孳生地治理 市爱卫办印发了《关于继续加强孳生地治理的通知》,组织全市持续开展病媒生物孳生地治理工作。各级爱卫办加强对辖区相关职能部门治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每季度上报治理进度表。各区、各部门广泛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发动群众动手清理室内外环境,清除暴露垃圾,清除各类积水,填平洼地,疏通下水道,打捞河道漂浮物,有效控制和减少了病媒生物孳生栖息场所。针对屠宰厂、垃圾中转站、公厕、农贸市场、河道、中、小餐饮店、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难点问题,市爱卫办多次深入实地对孳生地治理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及时督促整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保证了整个治理工作顺利进行,从源头上有效地控制了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的密度。
4.2 防护设施的建设 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加强对宾馆、饮食店、食品店、食品加工厂、粮库等重点单位、重点场所防护设施的管理,建设、完善纱窗、塑料门帘(纱门)、灭蝇灯等防护设施,落实通风口、下水道防鼠设施建设,及时对地下破损管道进行修补。重点单位和一般单位重点部位的防护设施合格率达到95%以上。同时,积极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创建达标活动,完善设施、清理环境、规范管理,共创建了13条除四害综合防制达标街路,为全市进一步规范重点单位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树立了新的典型和示范。
5 访谈评测
群众对环境治理、孳生地治理、病媒生物密度的反映,对病媒生物控制效果及长效管理机制的满意度。
通过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昆明市市县两级政府普遍提高了对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颁布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加大经费投入等方式,建立了病媒生物防制长效管理机制,有力的推动了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开展。有研究显示,城市人均GDP数量多少对病媒生物防制效果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一个城市的经济条件不是影响当地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效果的关键因素,关键在于一个城市对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经费投入力度[2]。各个国家卫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自然条件不同,采取了不同的病媒生物防制模式,但是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抗药性监测和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监测工作对于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进一步加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工作力度,积极推动病媒生物防制法制化、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卫生部. 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2009.10.29
[2]汪诚信,刘起勇等. 有害生物治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