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费县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试验组与参照组,每组50例。参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小开窗手术来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来治疗。观察试验组与参照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与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比试验组与参照组两组患者的优良率。结果 治疗后,参照组患者的VAS与ODI都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可以看出,试验组的优良率远高于参照组患者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功能障碍以及提高患者的腰椎功能优良率,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小开窗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5-0042-02
腰椎间盘突出是腰部的常见疾病,该病症的主要特点是患者的双侧下肢或一侧麻木、疼痛、腰痛等,该疾病在临床中有很多治疗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进步,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1-2]。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的效果,对比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和小开窗手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试验组与参照组,每组50例。参照组患者中,男 30例,女20例;年龄28~57岁,平均年龄为(40.53±6.46)岁;病程5个月~9年,平均病程为(5.41±1.20)年。试验组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9~59岁,平均年龄为(41.15±6.52)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病程为(5.41±1.20)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体征、临床症状、医学影像检查等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②治疗依从性高。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腰椎间隙狭窄者;②合并脊柱结核等脊柱疾病者;③凝血功能障碍者;④伴有严重心、肝、肺疾病者;⑤具有精神类疾病或认知障碍者;⑥患有慢性感染性疾病者。
1.3 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小开窗手术进行治疗,具体措施如下: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或全麻,采取俯卧位,垫起患者的膝下部位、肩部以及髋部,避免压迫患者的腹部。之后进行消毒,在突出的椎间盘做5 cm的一个切口,之后对皮肤组织以及肌肉组织进行逐层剥离,把椎板充分地暴露出来,切除黄韧带、切除椎板,充分地暴露出硬脊膜以及神经根,牵拉硬脊膜与神经根到内侧,切开纤维环,摘除突出的髓核,详细地探查神经根松弛以及受压迫情况,对于神经根内没有狭窄的情况进行确认。最后对手术腔进行清理,并放置引流管,最后进行常规的缝合包扎。
试验组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进行治疗,具体措施如下:给予患者局部浸润麻醉,采取俯卧位,让患者的腰部后突以悬空俯卧位置,在棘线上做好标记。透视目标的椎间隙,在患者的体表椎间盘上做好标记,以此作为穿刺路径。常规消毒,靶向穿刺标记的目标,进入病变部位后,在椎间盘内注射混合的显影液,之后进行造影。穿刺针退出后再插入导丝,在穿刺退出的部位做个小切口,沿着导丝插入软组织扩张导管,待椎间孔扩大后,再拔出导管。植入椎间孔镜系统与工作套管进行软组织的清除,清除干净黄韧带、椎间盘韧带,直到完全暴露出硬膜外间隙。在内镜的引导下进行修整或切除黄韧带,把神经根进行松解与解压,通过双极射频把破裂的纤维环进行消融。对于手术视野内碎片、残余组织以及出血情况进行确认,最后把皮肤切口进行逐层缝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评估试验组与参照组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术后3 d的疼痛评分与功能障碍指数。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数为0~10分,分数越大说明患者的疼痛越重;功能障碍指数采用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进行评分,分数为0~50分,分数越大,说明患者的功能障碍越严重。观察试验组与参照组两组患者的优良率,评估分3个级别,分别为优秀、良好、差,优良率=(优秀+良好)例数/总例数×100%,其中优秀表示患者经过治疗,该病症状完全消失,腰椎功能恢复正常;良好表示患者经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以及相关临床表现好转;差表示患者治疗之后,该病症状与功能无变化,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VAS评分与ODI指数对比
手术前,试验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与ODI功能障碍指数和参照组患者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 天,试验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与ODI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对比 对比试验组与参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可以看出,试验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4.00%(47/50),远远高于参照组患者的优良率74.00%(3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对于试验组患者采用的手术方式在现阶段临床治疗腰部疾病的应用中比较普遍,这种手术的好处就是可以完全在视野中进行切除腰椎间盘内的髓核组织,对于手术操作更直接、也更为安全。在内镜设备操作中,能够逐级切除关节突,并且能够扩大椎间孔,使工作套管能够插入椎管,以此松解与减压神经根[3-4]。
本次研究中,治疗后参照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与ODI功能障碍指数都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可以看出,试验组患者的优良率远远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同传统手术形式相比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并且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的手术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显著低于采用传统手术的患者[5]。这是因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属于微创脊柱手术,不会对患者脊柱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在保障手术效果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增加手术安全性,实际手术操作中,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是通过借助特殊形式的医疗器械经后外侧路径、经椎间实施椎间盘组织的摘除,从而实现硬膜囊、神经根减压的效果。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具有良好的视野,在实施突出组织切除过程中可有效探查硬膜外间隙以及侧隐窝等区域,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患者椎间孔出口的神经根、椎管内行走神经根,并准确辨认手术区域受影响状态,以此避免术中发生意外创伤[6]。孙勇等[7]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45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显效者有35例,治疗效果为有效者有10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00%,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本组患者的诺丁汉健康量表(NHP)评分更高,其腰椎功能障碍的评分更低;对此其提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可在椎间孔扩大后工作套管直接插入硬膜外腔,并且在内镜下能够直视摘除压迫神经根的椎间盘组织,因此是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椎间盘髓核摘除及神经根直接减压术。
综上所述,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手术方式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能够很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功能障碍以及提高患者的腰椎功能优良率,值得广泛应用[7-8]。
参考文献
[1]王建,董叶会,张国栋.探讨經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J].吉林医学,2020,41(3):657-658.
[2] 张凯,杨林.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39-41.
[3]孙凤龙,章耀华,李强,等.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2):75-78.
[4]徐熙,朱益品,陶秀传,等.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39(15):1786-1788.
[5]董婷,沈佳炎.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2018,40(15):1741-1743.
[6]张杰,方后山,陈家平.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2):133-135.
[7]孙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的脊柱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评价[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0):22-24.
关键词: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小开窗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5-0042-02
腰椎间盘突出是腰部的常见疾病,该病症的主要特点是患者的双侧下肢或一侧麻木、疼痛、腰痛等,该疾病在临床中有很多治疗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进步,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1-2]。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的效果,对比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和小开窗手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试验组与参照组,每组50例。参照组患者中,男 30例,女20例;年龄28~57岁,平均年龄为(40.53±6.46)岁;病程5个月~9年,平均病程为(5.41±1.20)年。试验组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9~59岁,平均年龄为(41.15±6.52)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病程为(5.41±1.20)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体征、临床症状、医学影像检查等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②治疗依从性高。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腰椎间隙狭窄者;②合并脊柱结核等脊柱疾病者;③凝血功能障碍者;④伴有严重心、肝、肺疾病者;⑤具有精神类疾病或认知障碍者;⑥患有慢性感染性疾病者。
1.3 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小开窗手术进行治疗,具体措施如下: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或全麻,采取俯卧位,垫起患者的膝下部位、肩部以及髋部,避免压迫患者的腹部。之后进行消毒,在突出的椎间盘做5 cm的一个切口,之后对皮肤组织以及肌肉组织进行逐层剥离,把椎板充分地暴露出来,切除黄韧带、切除椎板,充分地暴露出硬脊膜以及神经根,牵拉硬脊膜与神经根到内侧,切开纤维环,摘除突出的髓核,详细地探查神经根松弛以及受压迫情况,对于神经根内没有狭窄的情况进行确认。最后对手术腔进行清理,并放置引流管,最后进行常规的缝合包扎。
试验组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进行治疗,具体措施如下:给予患者局部浸润麻醉,采取俯卧位,让患者的腰部后突以悬空俯卧位置,在棘线上做好标记。透视目标的椎间隙,在患者的体表椎间盘上做好标记,以此作为穿刺路径。常规消毒,靶向穿刺标记的目标,进入病变部位后,在椎间盘内注射混合的显影液,之后进行造影。穿刺针退出后再插入导丝,在穿刺退出的部位做个小切口,沿着导丝插入软组织扩张导管,待椎间孔扩大后,再拔出导管。植入椎间孔镜系统与工作套管进行软组织的清除,清除干净黄韧带、椎间盘韧带,直到完全暴露出硬膜外间隙。在内镜的引导下进行修整或切除黄韧带,把神经根进行松解与解压,通过双极射频把破裂的纤维环进行消融。对于手术视野内碎片、残余组织以及出血情况进行确认,最后把皮肤切口进行逐层缝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评估试验组与参照组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术后3 d的疼痛评分与功能障碍指数。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数为0~10分,分数越大说明患者的疼痛越重;功能障碍指数采用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进行评分,分数为0~50分,分数越大,说明患者的功能障碍越严重。观察试验组与参照组两组患者的优良率,评估分3个级别,分别为优秀、良好、差,优良率=(优秀+良好)例数/总例数×100%,其中优秀表示患者经过治疗,该病症状完全消失,腰椎功能恢复正常;良好表示患者经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以及相关临床表现好转;差表示患者治疗之后,该病症状与功能无变化,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VAS评分与ODI指数对比
手术前,试验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与ODI功能障碍指数和参照组患者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 天,试验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与ODI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对比 对比试验组与参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可以看出,试验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4.00%(47/50),远远高于参照组患者的优良率74.00%(3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对于试验组患者采用的手术方式在现阶段临床治疗腰部疾病的应用中比较普遍,这种手术的好处就是可以完全在视野中进行切除腰椎间盘内的髓核组织,对于手术操作更直接、也更为安全。在内镜设备操作中,能够逐级切除关节突,并且能够扩大椎间孔,使工作套管能够插入椎管,以此松解与减压神经根[3-4]。
本次研究中,治疗后参照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与ODI功能障碍指数都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可以看出,试验组患者的优良率远远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同传统手术形式相比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并且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的手术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显著低于采用传统手术的患者[5]。这是因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属于微创脊柱手术,不会对患者脊柱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在保障手术效果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增加手术安全性,实际手术操作中,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是通过借助特殊形式的医疗器械经后外侧路径、经椎间实施椎间盘组织的摘除,从而实现硬膜囊、神经根减压的效果。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具有良好的视野,在实施突出组织切除过程中可有效探查硬膜外间隙以及侧隐窝等区域,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患者椎间孔出口的神经根、椎管内行走神经根,并准确辨认手术区域受影响状态,以此避免术中发生意外创伤[6]。孙勇等[7]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45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显效者有35例,治疗效果为有效者有10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00%,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本组患者的诺丁汉健康量表(NHP)评分更高,其腰椎功能障碍的评分更低;对此其提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可在椎间孔扩大后工作套管直接插入硬膜外腔,并且在内镜下能够直视摘除压迫神经根的椎间盘组织,因此是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椎间盘髓核摘除及神经根直接减压术。
综上所述,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手术方式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能够很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功能障碍以及提高患者的腰椎功能优良率,值得广泛应用[7-8]。
参考文献
[1]王建,董叶会,张国栋.探讨經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J].吉林医学,2020,41(3):657-658.
[2] 张凯,杨林.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39-41.
[3]孙凤龙,章耀华,李强,等.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2):75-78.
[4]徐熙,朱益品,陶秀传,等.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39(15):1786-1788.
[5]董婷,沈佳炎.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2018,40(15):1741-1743.
[6]张杰,方后山,陈家平.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2):133-135.
[7]孙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的脊柱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评价[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