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风景区旅游规划的思考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3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政策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强生态风景区的建设,是促进国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还是旅游资源的开发,都是人们享受自然资源的方式。但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既要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建设生态文明,又要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是一个很难掌控的平衡点。本文将对现在的生态风景区存在的共有问题,提出一些规划建议,以期为景区管理提供参考。

一、生态风景区的含义


  生态风景区顾名思义是由一系列生态旅游景点组合而成的,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绿化覆盖率高,植被丰富,生态效益好,并且富含当地特色文化,能够吸引游客前往,供游客欣赏,从而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生态风景区具有明确的地域界限,且生态旅游景点、景物相对集中,不同的景区在资源、气候、自然风貌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虽然景区大多是原生的,有着自然性、可持续性,但其天生脆弱,很容易被破坏,极需要被保护。所以对景区的开发要严格遵循保护原则,合理开发,引入现代化、环境友好、低碳生态的旅游设施,减少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二、当前生态风景区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市场竞争力不足,游客浏览量难以提升
  生态景区中大多为静态旅游产品,仅富含观赏性、说教性、游览性等。景区的开发观念仍停留在资源依赖型阶段,对旅游创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开发的旅游产品多以传统观光为主,休闲度假设施、体验性旅游项目相对较少。一些景点简单乏味,体验性、互动性较差,只有静,没有动,只有文,没有武,缺乏游客所需要的激情飞扬、情景交融、尽情释放的内涵,从而缺乏竞争力,对游客很难产生吸引力。重游率也极低。
  (二)风景区有特点无卖点,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世界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每个人、每个城市、每个地区都不一样,都有差异,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说特点并不是一件稀罕的东西。仅仅根据景区的特色来打造旅游品牌,是现在很多旅游地都在犯的错误。不管是旅游景区还是小型的乡村景点,都不仅要有自己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有卖点,就是要有游客愿意消费的“点”。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不仅满足于吃饱穿暖,开始逐渐走出家门,追求游乐,去体验精神上的享受。越来越多旅游景区发展起来,人们的选择变多了,各类旅游景区相互间的竞争也就变大了。普通的卖点很难对游客产生极强的吸引力,所以必须提炼出大卖点、超级卖点。只有这样,景区才能成为热点和焦点。
  (三)市场化严重,丢失生态风景区初始定位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貌、气候不同,造就了我国生物的多样化,使我国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原生态的自然资源是生态风景区最大的财富,但纵观全国许多的生态旅游地,缺乏对景区内原本自然景点的保护与建设,一味地修建“网红”点来博取眼球,或是为了追求经济,修建过多旅游服务设施。一些建筑不仅破坏植被,而且会改变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不利于生物多样化的保护;并且促使人们前往参观的可能不再是景区自然风景的特色美,而只是某个修建在景区内的建筑,丢失了生态风景区建立的初衷。

三、生态风景区旅游规划的方向探索


  (一)完善风景区内基础设施,确保游客浏览便利性
  景区外部要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依托市区机场、高铁站、客车站等交通枢纽的建设和完善,促进景区与其他国家及国内重要客源市场、省会城市、著名旅游城市的连接,不断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确保机场、铁路、公路无缝换乘枢纽的分布,切实改善景区外部交通条件。针对景区自身的旅游现状,景区内部在支持人车分流,重新组织旅游线路,形成旅游主环线,促进景区内增设步行道、自行车道等特色旅游道,推动景区内部的交通升级。要加快推进自驾车服务设施体系,全力发展旅游公共专线体系,促进充电桩等新能源车辆配套设施的建设。在提升现有停车场的基础上,要新建生态停车场,并设置观光换乘区,增设特色游步道,增加游客的体验感。
  完善景区内现有住宿设施,逐步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具有景区特色的住宿服务体系,完成中高端民宿的梯次化有效供给。在景区内要鼓励发展生态、文化的星级酒店、度假酒店,以及充满地方特色的中小型家庭民宿、乡居等,还可以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产品作为样板,带动整个地区住宿业发展,提升景区住宿业整体档次与水平;成立景区内部旅游住宿业协会,建立住宿等級评定标准,对当地住宿经营者进行统一管理、组织培训,并鼓励当地酒店经营者外出考察学习;严格实行评级制度,优化住宿业行业环境,提升整体水平,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酒店集团和著名酒店管理品牌。
  要搭建旅游大数据服务平台,与电子信息化、数字化接轨,开展科学、实用的数字景区建设与运行模式,加快智慧景区建设,包括景区监管信息系统、门票网络预售系统、电子门禁系统、数字化指挥中心、综合视频监控系统、LED大屏幕信息发布系统等;建设一批旅游设施,重点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旅游解说系统、无障碍设施、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积极使用现代技术,加快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基于互联网与大数据,做到信息共享,实现多景区联票、线下联动。
  要升级改造商业聚集区,加强对景区内商业区的基础设施、交通设施、信息平台等建设,推动建设大型专卖市场,促进大型商贸服务企业和老字号品牌的推广。鼓励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融合发展,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特色餐饮街区,提高消费便利度和活跃度。
  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进一步优化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建立健全覆盖旅游消费环节的市场监管的综合执法体系以及旅游投诉受理机制,与电子信息化、数字化、国际化接轨,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旅游行政服务体系等,形成政府主导、服务完备、优质高效、现代便利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关注特殊、弱势群体,提供精细化、专业化的设施与服务。   (二)专项开展生态旅游项目研发,增强市场竞争力
  要打造一批新型文旅精品项目,加快优质资源旅游开发,引进国内国际旅游集团、高端度假酒店,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景区内自然与文化资源,以文化为轴、科技为工具,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IP,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旅产品;打造“旅游+科技”“旅游+文化”“旅游+教育”“旅游+运动”的复合型旅游产品,构建沉浸新体验。
  要顺应户外运动市场增长的趋势,依托景区现有的水资源、山地资源、森林资源等开展户外运动游乐,开发具有沉浸感、参与感和深度体验性的户外运动产品,全面推进户外运动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突出休闲性、健身性、教育性以及竞技性。要积极开拓“户外+乡村”“户外+教育”的新模式,鼓励登山、攀岩、露营、山地自行车、野外拓展、森林瑜伽等各类户外运动的项目发展,打造景区内健身步道、绿道和自行车道等慢行交通体系,促进多元化体育健身服务。并且,要在建立完善的户外运动旅游产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打造一系列赛事IP,以户外运动产业为依托,以各类营地、俱乐部为支撑,举办各类运动项目、赛事,开展赛事展览、运动培训、体验休闲等活动,孵化一批户外运动产业基地。
  要依托景区内的红色旅游资源,融合其他业态开展以体验为主的红色旅游,融入现代科技元素,通过为游客提供阅览、感受以及探索体验等互动参与的方式,开发和完善红色旅游产品;同时,加强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业态的融合发展,充分彰显红色文化内涵,使景区红色旅游兼具政治教育、文化传播、经济发展、产业融合等功能。
  要激活夜间经济,因地制宜设计开发具有地方文化内涵的“夜市、夜景、夜游、夜演绎、夜休闲”系列产品,打造独具特色、美观舒适的夜景,开发多样夜游项目。相关经营者可建设夜间经济街区,举办夜间娱乐活动,营造高品质夜间营商消费环境,大幅度提升特色小镇的活跃度,加快形成高水平夜间经济体系。要在符合规划并且安全的前提下,在交通方便、辐射范围广,具有住宿、购物、休闲等配套功能的地方建设特色夜市,一方面,规划发展健康有益的歌舞娱乐场所、休闲酒吧,满足游客和居民休闲娱乐的需要;另一方面,办好文化广场,开展夜间广场文化系列活动,并引进、推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夜间演绎节目或驻场演出项目,如民族风情表演、节日庆典演出、节日狂欢活动等,发展多元化夜间文化娱乐活动,以夜间文化联动夜间经济。
  (三)植根地区文化风景特色,充分发挥“生态”效用
  在传统观光游市场依旧占比很大的旅游背景下,开发和完善山地观光旅游仍为重点。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要依托景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度开展山地观光旅游,打造以景区特色地貌为主,以老街休闲文创街区为辅的观光体系。
  要将新时代的乡村旅游与度假相结合,以乡村居民住房为载体,融入当地文化、生态农业、乡村生活、田园景观、绿色农业食品等,形成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休闲生活方式。首先,要将区域内的农业、加工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作为度假产业的支撑并充分融合;其次,充分利用景区内优越的自然资源,深度挖掘本土文化,保留乡村自然肌理、田园景观、生产生活方式等,打造一批具有地方资源特色的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最后,加强农民服务意识培训、技能培训等,开发广泛而深刻的主客互动、交流与对话。
  要深入挖掘特色生态农业,深化循环生态理念,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环境优势,积极推进种植、养殖、采集等复合经营,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渠道,发挥“互联网+”等新兴手段做好品牌推广,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坚持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生态农业,推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打造水质洁净、空气清新、土壤安全的生态环境。
  推进景区项目开发的同时,也要促进景区的绿色循环发展。要坚持绿色、生态、循环发展理念,以循环经济聚集区为承载,加快景区特色工艺品加工、食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依托山水人文资源,把景区打造为一个休闲度假胜地;并开展生态保护区资源保护、生态移民搬迁、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河流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污水排放设施建設,打造绿色生态体系,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生态风景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综合景区现存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应该结合景区自身的特色和多样化的生态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构建自身的旅游发展模式,真正把景区打造成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景观和谐、基础设施完善、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的文明景区。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其他文献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物质水平日渐提高,对于休闲娱乐的需求日益强烈,旅游逐渐成为人们小长假放松娱乐的首选。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自然,森林旅游渐渐成为旅游行业中的热潮。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我国森林公园旅游总人数达到9.62亿,同比增长4.9%,占旅游总人数的19.23%,收入总额达到1 100.70亿元,同比增长10.56%。我国森林资源丰富,森林总面积达到22
期刊
引言  近年来,云南当地部分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村庄旅游项目日益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趁机把握好时机,借助本地区独特的环境自然资源的优势,在旅游项目的拉动下,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切实地实现了旅游扶贫的效果。然而,在开发当地旅游的过程中,也给当地的自然生态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开采大量资源,原生态自然环境受到影响,少数民族村庄特有的文化味道淡化甚至被同化,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冲突无法
期刊
引言  随着出入境旅游人数的逐年增长,对游客行为的研究是发展本国旅游业的重要内容。旅游审美行为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发生的审美活动,并在活动中产生审美差异的原因,包括文化背景差异、地理环境差异等,中西游客审美行为的差异直接影响旅游行业。一、旅游审美  旅游审美是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追求精神享受的需求,旅游审美行为的核心问题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关系问题。旅游审美主体审美观的差异
期刊
引言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学生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提出了更加细致化的要求。在现代化教学制度改革要求下,学生的教学理念已不再是传统应试教育中以“分数”为主,而是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化发展。在现代化社会发展条件作用下,促进研学旅行教育模式改革,通过与旅游市场高度结合,考虑到课程建设、高校发展等多方面要素,加强培养现代化人才。一、研学旅行与短线研学旅行产品
期刊
一、介绍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旅游人数不断增多,同时,由于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传统的旅游模式已然不能满足现代游客的多元化旅游需求,并且,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等新型的旅游形式为人们提供了多样选择。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全国旅游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中国国内文化和旅游市场的潜力不断释放,文化旅游成为人们的重要选择。文化与旅游的协同发展是可持
期刊
一、扬州美食文化需求与优势  扬州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在中国的历史上几乎是繁荣的象征。隋唐和明朝时期国家的财富和资本高度集中在扬州,是当时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金融中心,地位像当今世界的纽约。经济不断繁荣,提高了当地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衣食住行以及生活环境是否优质成为他们关心的实事,而自古以来食物是人们最关注的方面,投入的精力也最多。  中国人对
期刊
一、民宿旅游现状及池州市旅游资源剖析  (一)民宿旅游现状  要了解民宿旅游,首先要知道民宿是什么,才能对民宿旅游了解得更清楚和透彻。对于民宿的含义,已经有不少的专业解释,有人认为民宿是居民将自己的住宅以营利为目的出租给他人如游客等人居住,可能是整套出租,也可能是空余的房间出租,即提供类似于旅馆等服务。但实际上,这些住宅的出租用途并未取得营利许可。其实简单来说,按其字面意思理解,民宿就是居民以民宅
期刊
引言  近年来,在大政方针与政策措施的指引和推进下,我国的文化与旅游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国民经济多元化的进程。但是,我们也必须同时看到,我国发展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还面临许多障碍,尤其是地区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其中政策、法律法规、标准等保障环境不健全等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地区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在我国的创新、普及和发展。一、北京美食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2018年3月,我国设立了“中华
期刊
引言  义工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发展潜力大,但是目前义工旅游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无论是从义工旅游自身的层面,还是相关制度的层面,都迫切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探索。笔者通过网络文本分析法对义工旅游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义工旅游存在一系列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以期为义工旅游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从而使义工旅游能够更好地发展。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
期刊
引言  哈密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东部,素有“一日游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雄伟的天山将哈密市一分为二,形成了大漠戈壁、高温炎热的山南和雪山森林、清凉舒适的山北两个截然不同的气温带。而东天山风景区位于东天山北坡,东起寒气沟,西至松树塘,南自天山庙,北接鸣沙山,总面积120平方千米,距哈密市约70千米。被誉为“天然氧吧”的哈密东天山景区不仅是国家4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景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