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查发现,河北省农民体育锻炼存在着对体育锻炼认识不足、体育人口少、场地器材不足等现状,只有加强在农村的体育宣传,改善农村体育环境等才能改善农村体育的现状。
关键词:河北省;新农村;体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105-02
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增加体育人口,不仅可以提高一个国家人口的素质,对社会发展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1]32-33。农村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体育人口的增加,不但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而且可以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使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深化到农民生活中,促进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另外,对于促进农村的社会和谐稳定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河北省保定市20多个县(市)年满16岁以上在家务农的6 577人,其中,男性3 120人,占47.4%,女性3 457人,占52.6%。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报纸、河北省体育局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利用。
2.访谈法:通过走访和电话采访的方式与群众体育管理者、农村体育研究专家交流、了解情况
3.问卷调查法:问卷设计参考了2007年中国群众体育调查组制定的《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所设问题均由专家论证,符合效度检验要求。2010年2月至2010年3月由河北农业大学对农村学生发放问卷8 000份,回收7 558份,回收率94.4%,其中有效问卷6 577份,有效率82.2%。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新的年龄分段:16~44岁2 987人,占45.3%,45~59岁1 532人,占23.2%;60岁以上2 078人,占31.5%。
4.统计法:将文献资料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处理,运用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农民对体育锻炼的需求程度调查与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在初步解决温饱问题后,农民逐渐把提高生活质量提上了日程。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的体育,她的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各个历史时期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对体育的需要,而且参加体育活动的人需要的范围和标准也在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同时,体育也逐渐把获得足够自由与生存权利的人作为自己进一步发展的目标群体[2]24-28。
农民对体育锻炼的需求程度会直接决定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16~44岁的农民由于身体状况比较好,而且工作较忙,家庭事务重,往往忽视体育锻炼,只有26.3%的居民认为很需要体育锻炼。60岁以上的农民由于年龄问题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并且多数人有了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体育锻炼的需求较高,36.3%的居民认为很需要锻炼。
(二)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调查与分析
随着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劳动机械化的提高,农民业余时间也逐渐增多,农民也越来越注重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参加体育锻炼的农民群众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但是距离我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按照每周身体活动频数为3次(含3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在中等强度以上的人为“体育人口”。2008年我国体育人口的调查统计结果是体育人口达到37.1%。通过课题组调查发现44岁以下的农村居民从不参加锻炼的占73.3%,体育人口不足4.5%;45~59岁以下的农村居民从不锻炼的占67.6%,体育人口不足9.4%;60岁以上的农村居民从不锻炼的占62.3%,体育人口不足15.5%。
(三)农民参加体育锻炼项目调查与分析
跑步、散步由于对场地和器材要求比较低,另外不受时间限制,运动量也很容易控制,深受农民的喜爱,成为各年龄段农村居民参与最多的体育锻炼项目。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年轻人选择乒乓球、台球、羽毛球的较多一些,而老年人选择跑步、散步、民族体育的多一些。乒乓球、足篮、排球由于在农村场地器材不足,另外缺乏指导,虽然锻炼价值很大,在农村开展得并不广泛。
(四)农民对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行为科学大辞典》对动机的解释如下:动机是激励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人只要处在清醒状态,无论从事任何活动,这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3]138。需要时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是行为的原始动力。除了需要产生动机外,意识、意志情感、兴趣都会影响人的动机[4]20-23。有年龄、性别的不同,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也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调查显示,参加体育锻炼的农民都认识到了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年轻人参加体育锻炼更注重兴趣爱好、交友、塑造体形,老年人更注重休闲娱乐、陪家里人。
(五)民不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一方面,由于劳动强度大,精力无法分配;另一方面,由于体育锻炼知识缺乏,导致他们农忙时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体育锻炼,而农闲时又不愿意花时间去参加体育活动[1]。调查发现影响河北省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年轻人由于正处在创业阶段,还需要照顾老人和孩子,这些都成为影响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對体育运动没有兴趣、无场地器材成为影响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使农民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通过广播、电视、村宣传橱窗等载体宣传体育科普知识,传播体育文化信息,村文体活动中心要订阅体育报刊、体育科普书籍,指导农民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在农村积极营造全民健身氛围,从而提高农民的体育健身和参与意识[5]36-39。农民受传统意义影响较大,仍然存在体力劳动可以代替体育活动的观念。在农村农民读书看报较少,收听电台广播以及收看电视的人员比较多,所以体育锻炼的宣传工作应注重电台和电视台的宣传工作。
(二)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定期的体育比赛来带动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
围绕奥运会和一些世界级的重大竞技比赛,以及全运会的召开,都会出现群众体育活动的高潮。我国自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以来,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正逐步形成良性的协调机制,竞技体育的发展推动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反过来群众体育的发展也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6]。根据不同的地区,在农闲季节定期组织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项目比赛,是带动当地体育运动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比如,组织当地农民进行自行车慢行比赛、踢毽子比赛等,推动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
(三)充分利用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及师资资源开展运动项目
农村群众体育的现状和进一步发展都要求社会成员能够掌握现代体育文化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掌握完整体育价值观念和兴趣;拿握参与体育活动的技能并养成习惯。由此可见当前农村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要求是急需落实对体育文化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知识和体育完整价值观的传播;在此基础上传授体育活动的技能并养成习惯。学校体育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担负起这个重任,为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7]。农村学校毕业回家务农的学生成为我国新一代农民,也成为农村体育人口的主力军。时至今日,体育已经演变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而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服务于社会,借助学校教育体系发展农村体育本身就是教育功能的回归[7]53-55。另外,近年来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有了较大的改善,农民可以利用学校场地空闲时间进行锻炼,而且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对农民进行辅导。
参考文献:
[1]刘胜.我国农村体育人口偏少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3).
[2]傅振磊.浙江省小康农村农民体育需求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1).
[3]贾轶峰,李洪波等.行为科学词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
[4]张文静,田雨普.农民体育参与的行为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
[5]奚凤兰.山东省农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
[6]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7]刘航,孙庆祝.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农村体育的必由之路[J].体育文化导刊.2004,(8).
关键词:河北省;新农村;体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105-02
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增加体育人口,不仅可以提高一个国家人口的素质,对社会发展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1]32-33。农村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体育人口的增加,不但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而且可以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使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深化到农民生活中,促进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另外,对于促进农村的社会和谐稳定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河北省保定市20多个县(市)年满16岁以上在家务农的6 577人,其中,男性3 120人,占47.4%,女性3 457人,占52.6%。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报纸、河北省体育局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利用。
2.访谈法:通过走访和电话采访的方式与群众体育管理者、农村体育研究专家交流、了解情况
3.问卷调查法:问卷设计参考了2007年中国群众体育调查组制定的《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所设问题均由专家论证,符合效度检验要求。2010年2月至2010年3月由河北农业大学对农村学生发放问卷8 000份,回收7 558份,回收率94.4%,其中有效问卷6 577份,有效率82.2%。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新的年龄分段:16~44岁2 987人,占45.3%,45~59岁1 532人,占23.2%;60岁以上2 078人,占31.5%。
4.统计法:将文献资料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处理,运用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农民对体育锻炼的需求程度调查与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在初步解决温饱问题后,农民逐渐把提高生活质量提上了日程。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的体育,她的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各个历史时期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对体育的需要,而且参加体育活动的人需要的范围和标准也在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同时,体育也逐渐把获得足够自由与生存权利的人作为自己进一步发展的目标群体[2]24-28。
农民对体育锻炼的需求程度会直接决定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16~44岁的农民由于身体状况比较好,而且工作较忙,家庭事务重,往往忽视体育锻炼,只有26.3%的居民认为很需要体育锻炼。60岁以上的农民由于年龄问题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并且多数人有了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体育锻炼的需求较高,36.3%的居民认为很需要锻炼。
(二)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调查与分析
随着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劳动机械化的提高,农民业余时间也逐渐增多,农民也越来越注重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参加体育锻炼的农民群众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但是距离我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按照每周身体活动频数为3次(含3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在中等强度以上的人为“体育人口”。2008年我国体育人口的调查统计结果是体育人口达到37.1%。通过课题组调查发现44岁以下的农村居民从不参加锻炼的占73.3%,体育人口不足4.5%;45~59岁以下的农村居民从不锻炼的占67.6%,体育人口不足9.4%;60岁以上的农村居民从不锻炼的占62.3%,体育人口不足15.5%。
(三)农民参加体育锻炼项目调查与分析
跑步、散步由于对场地和器材要求比较低,另外不受时间限制,运动量也很容易控制,深受农民的喜爱,成为各年龄段农村居民参与最多的体育锻炼项目。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年轻人选择乒乓球、台球、羽毛球的较多一些,而老年人选择跑步、散步、民族体育的多一些。乒乓球、足篮、排球由于在农村场地器材不足,另外缺乏指导,虽然锻炼价值很大,在农村开展得并不广泛。
(四)农民对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行为科学大辞典》对动机的解释如下:动机是激励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人只要处在清醒状态,无论从事任何活动,这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3]138。需要时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是行为的原始动力。除了需要产生动机外,意识、意志情感、兴趣都会影响人的动机[4]20-23。有年龄、性别的不同,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也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调查显示,参加体育锻炼的农民都认识到了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年轻人参加体育锻炼更注重兴趣爱好、交友、塑造体形,老年人更注重休闲娱乐、陪家里人。
(五)民不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一方面,由于劳动强度大,精力无法分配;另一方面,由于体育锻炼知识缺乏,导致他们农忙时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体育锻炼,而农闲时又不愿意花时间去参加体育活动[1]。调查发现影响河北省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年轻人由于正处在创业阶段,还需要照顾老人和孩子,这些都成为影响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對体育运动没有兴趣、无场地器材成为影响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使农民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通过广播、电视、村宣传橱窗等载体宣传体育科普知识,传播体育文化信息,村文体活动中心要订阅体育报刊、体育科普书籍,指导农民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在农村积极营造全民健身氛围,从而提高农民的体育健身和参与意识[5]36-39。农民受传统意义影响较大,仍然存在体力劳动可以代替体育活动的观念。在农村农民读书看报较少,收听电台广播以及收看电视的人员比较多,所以体育锻炼的宣传工作应注重电台和电视台的宣传工作。
(二)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定期的体育比赛来带动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
围绕奥运会和一些世界级的重大竞技比赛,以及全运会的召开,都会出现群众体育活动的高潮。我国自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以来,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正逐步形成良性的协调机制,竞技体育的发展推动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反过来群众体育的发展也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6]。根据不同的地区,在农闲季节定期组织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项目比赛,是带动当地体育运动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比如,组织当地农民进行自行车慢行比赛、踢毽子比赛等,推动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
(三)充分利用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及师资资源开展运动项目
农村群众体育的现状和进一步发展都要求社会成员能够掌握现代体育文化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掌握完整体育价值观念和兴趣;拿握参与体育活动的技能并养成习惯。由此可见当前农村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要求是急需落实对体育文化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知识和体育完整价值观的传播;在此基础上传授体育活动的技能并养成习惯。学校体育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担负起这个重任,为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7]。农村学校毕业回家务农的学生成为我国新一代农民,也成为农村体育人口的主力军。时至今日,体育已经演变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而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服务于社会,借助学校教育体系发展农村体育本身就是教育功能的回归[7]53-55。另外,近年来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有了较大的改善,农民可以利用学校场地空闲时间进行锻炼,而且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对农民进行辅导。
参考文献:
[1]刘胜.我国农村体育人口偏少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3).
[2]傅振磊.浙江省小康农村农民体育需求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1).
[3]贾轶峰,李洪波等.行为科学词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
[4]张文静,田雨普.农民体育参与的行为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
[5]奚凤兰.山东省农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
[6]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7]刘航,孙庆祝.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农村体育的必由之路[J].体育文化导刊.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