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发展想象力,启迪智慧,加强各学科的纵横联系与相互渗透,又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完备而高尚的人格。
然而,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人们常常忽视甚至忽略了它的审美功能,其结果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导致了大量美育资源的流失和浪费。重视和突出语文教学的审美因素,有利于拓展语文教学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语文课的有限时空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领略美的魅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素养。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呢?
首先,“读”文,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语文课的阅读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名篇佳作、文章精华,是经过作家学者们千锤百炼的规范、优美的语言,是理想的母语教育范文。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入手。朗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教材中的语言可谓色彩斑斓:新颖巧妙的比喻、荡人心魄的情韵、精彩和谐的叠句、智慧隽永的警句、整齐优美的排比、精炼睿智的格言、风趣敏捷的谚语、机智含蓄的幽默等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培养语感,使阅读文本典范、优美的语言和文章本身的逻辑思维规律“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素质、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如果更仔细地朗读作品还能体味出不同作家不同的语言美。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欧阳修擅长于运用一唱三叹、委婉含蓄的语言形式,以烘托渲染出特定的氛围,透露和引发出追求美好的情怀,使他的散文语言呈现出情韵动人的特色;苏轼则于圆活流转之中,呈现出一种创新求奇的锐气和错综变化的美感。欧阳修的雍容委婉,王安石的刚劲峭刻,而苏洵以老辣纵横的风格独树一帜于北宋文坛。不同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不同的性格、气质和修养,显现出语言美的不同情致。朗读这些美的语言,会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其次,“品”文,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写文章特别是记叙文的重要目的就是刻画典型人物形象,文学作品多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又以形象感染和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一个美好而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学生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陋而猥琐的形象,则能让学生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而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真实客观的审美评价,达到一种新的境界,这种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仅仅靠“读”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品”,即在读熟、读懂、读透的基础上,对课文作深入分析、归纳和判断,从中挖掘出作品的形象美。
再次,“悟”文,领略作品的思想美
思想是文学的灵魂,是文学作品得以流传的精神基础。语文教材的多数作品寓意深刻,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观点以及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是学生认识生活的源泉,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形成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和时代的良心,学生领悟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和美的熏陶,而且会使学生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灵魂将得以洗礼,思想将得以升华,人格将变得崇高。
领略作品的思想美,必须靠“悟”。所谓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联想和想象,将熟悉的阅读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验等相互融合,并加以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使认识和思想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唯有“悟”才能把审美体验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完整而深刻地领略到作品的思想之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可以让怯懦变得坚强、让猥琐变得伟岸、让险隘变得豁达、让犹豫变得果敢的力量。
然而,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人们常常忽视甚至忽略了它的审美功能,其结果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导致了大量美育资源的流失和浪费。重视和突出语文教学的审美因素,有利于拓展语文教学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语文课的有限时空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领略美的魅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素养。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呢?
首先,“读”文,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语文课的阅读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名篇佳作、文章精华,是经过作家学者们千锤百炼的规范、优美的语言,是理想的母语教育范文。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入手。朗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教材中的语言可谓色彩斑斓:新颖巧妙的比喻、荡人心魄的情韵、精彩和谐的叠句、智慧隽永的警句、整齐优美的排比、精炼睿智的格言、风趣敏捷的谚语、机智含蓄的幽默等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培养语感,使阅读文本典范、优美的语言和文章本身的逻辑思维规律“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素质、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如果更仔细地朗读作品还能体味出不同作家不同的语言美。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欧阳修擅长于运用一唱三叹、委婉含蓄的语言形式,以烘托渲染出特定的氛围,透露和引发出追求美好的情怀,使他的散文语言呈现出情韵动人的特色;苏轼则于圆活流转之中,呈现出一种创新求奇的锐气和错综变化的美感。欧阳修的雍容委婉,王安石的刚劲峭刻,而苏洵以老辣纵横的风格独树一帜于北宋文坛。不同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不同的性格、气质和修养,显现出语言美的不同情致。朗读这些美的语言,会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其次,“品”文,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写文章特别是记叙文的重要目的就是刻画典型人物形象,文学作品多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又以形象感染和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一个美好而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学生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陋而猥琐的形象,则能让学生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而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真实客观的审美评价,达到一种新的境界,这种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仅仅靠“读”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品”,即在读熟、读懂、读透的基础上,对课文作深入分析、归纳和判断,从中挖掘出作品的形象美。
再次,“悟”文,领略作品的思想美
思想是文学的灵魂,是文学作品得以流传的精神基础。语文教材的多数作品寓意深刻,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观点以及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是学生认识生活的源泉,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形成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和时代的良心,学生领悟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和美的熏陶,而且会使学生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灵魂将得以洗礼,思想将得以升华,人格将变得崇高。
领略作品的思想美,必须靠“悟”。所谓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联想和想象,将熟悉的阅读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验等相互融合,并加以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使认识和思想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唯有“悟”才能把审美体验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完整而深刻地领略到作品的思想之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可以让怯懦变得坚强、让猥琐变得伟岸、让险隘变得豁达、让犹豫变得果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