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心 陶冶情操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run4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发展想象力,启迪智慧,加强各学科的纵横联系与相互渗透,又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完备而高尚的人格。
  然而,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人们常常忽视甚至忽略了它的审美功能,其结果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导致了大量美育资源的流失和浪费。重视和突出语文教学的审美因素,有利于拓展语文教学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语文课的有限时空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领略美的魅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素养。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呢?
  首先,“读”文,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语文课的阅读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名篇佳作、文章精华,是经过作家学者们千锤百炼的规范、优美的语言,是理想的母语教育范文。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入手。朗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教材中的语言可谓色彩斑斓:新颖巧妙的比喻、荡人心魄的情韵、精彩和谐的叠句、智慧隽永的警句、整齐优美的排比、精炼睿智的格言、风趣敏捷的谚语、机智含蓄的幽默等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培养语感,使阅读文本典范、优美的语言和文章本身的逻辑思维规律“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素质、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如果更仔细地朗读作品还能体味出不同作家不同的语言美。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欧阳修擅长于运用一唱三叹、委婉含蓄的语言形式,以烘托渲染出特定的氛围,透露和引发出追求美好的情怀,使他的散文语言呈现出情韵动人的特色;苏轼则于圆活流转之中,呈现出一种创新求奇的锐气和错综变化的美感。欧阳修的雍容委婉,王安石的刚劲峭刻,而苏洵以老辣纵横的风格独树一帜于北宋文坛。不同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不同的性格、气质和修养,显现出语言美的不同情致。朗读这些美的语言,会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其次,“品”文,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写文章特别是记叙文的重要目的就是刻画典型人物形象,文学作品多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又以形象感染和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一个美好而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学生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陋而猥琐的形象,则能让学生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而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真实客观的审美评价,达到一种新的境界,这种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仅仅靠“读”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品”,即在读熟、读懂、读透的基础上,对课文作深入分析、归纳和判断,从中挖掘出作品的形象美。
  再次,“悟”文,领略作品的思想美
  思想是文学的灵魂,是文学作品得以流传的精神基础。语文教材的多数作品寓意深刻,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观点以及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是学生认识生活的源泉,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形成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和时代的良心,学生领悟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和美的熏陶,而且会使学生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灵魂将得以洗礼,思想将得以升华,人格将变得崇高。
  领略作品的思想美,必须靠“悟”。所谓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联想和想象,将熟悉的阅读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验等相互融合,并加以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使认识和思想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唯有“悟”才能把审美体验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完整而深刻地领略到作品的思想之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可以让怯懦变得坚强、让猥琐变得伟岸、让险隘变得豁达、让犹豫变得果敢的力量。
其他文献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发展人的智力、开发人的个性放在首位,尽力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使学生的生命主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走出原我,改变自我,打破原有的教学习惯及模式。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中,在开放的过程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从而使自身的语文素养不断沉积,逐步提高。  一、开放的教学设计  真正的课堂,学生的个性是多层面
期刊
如何打破许多农村学生课堂上已习惯的沉默,使农村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个体差异得到尊重和体现时,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追求开放而有活力的农村语文课堂,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愿学、会学、乐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农村语文课堂因丰富多彩的学生个性而充满活力,让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活力四射呢?要实现这一目标,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开动脑筋,广泛实践,共同探讨。
期刊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美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
期刊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字面看,好像只有仁者才喜欢游山,只有智者才喜欢逛水。事实上,仁者、智者都喜欢游山逛水,借此抒怀。  张岱就是这样一位仁智者:隐居山林,寄情于山水。他一改古代的游记表面写景抒情,其实却多怀古讽今的风格,他的回忆西湖美景的散文 《湖心亭看雪》:景,只在西湖;情,只为景生。全文简短,仅仅一二百字,却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情趣。  世人都晓得西湖美,却很少欣赏西湖冬景之美。张岱在《湖心
期刊
借物喻理,就是借用某种事物的特点,来比喻某种道理或人的某种精神,使人读了有所感悟,受到启发、教育。如写青松不畏风雪、傲然挺立的特点,赞美它不怕困难的坚毅精神;写铺路石任人践踏而默默无闻的特点,讴歌它大公无私、不计报酬的品德;写牵牛花迎阳开放的特点,赞美它向往光明,向上进取的精神……怎样写好借物喻理这类作文呢?应该注意下面四点:  一、善于品味事物  要想写好借物喻理的文章,就必须写出自己对事物的独
期刊
新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情商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和渗透情感教育,又如何有效地促进语文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使学科教学更赋予情感性,从而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此项任务都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面前。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时时把此任务记在心上。教学之余,初有所得,与大家共探讨。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情感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语文情
期刊
语文课程改革,对于我们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回顾这么多年来的探索,我们更多的精力是投向了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环节,对于作业这一重要环节却并不关心,甚至是漠视。最近在网上看到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刘春生老师尝试作业改革的《作业的革命》,深有感触,那“可爱的作业”,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那平和温婉的批语,注重的是师生之间近距离心贴心的交流,真正是做到了让作业由负担向乐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文本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真诚对话与灵魂交流,阅读教学是在文本的平台上,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碰撞。在阅读教学中,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起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互动型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努力地要学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解疑合探”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解疑合探”的主要特征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为主,通过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的方式探究“设疑自探”中共同的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在探究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
期刊
一、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堪忧,存在诸多弊端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还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偏差。什么是作文?学生为什么作文?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老师们往往忽略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把作文教学当成纯技巧的训练,空洞的讲解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这种没有任何真情实感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的作文教学方法,是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的。教师徒费口舌,学生雾里看花如同嚼蜡。我们不是常常抱怨学生作文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