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里的廉洁文化:使使:从人,吏声,既表使节,又有出使之義。西汉张骞通使西域,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率人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前往西域。行至匈奴地区,单于将其扣留软禁,并软化拉拢。但张骞“不辱君命”, “持汉节不失”。十年后,张骞带领其随从逃出匈奴。大漠戈壁,飞沙走石,风餐露宿,备尝艰辛,沿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
张骞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以西。自此,不仅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此后,汉朝和西域各国经常互派使者,大者数百人,少者百余人,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
这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往西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即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司马迁称赞张骞通使西域为“凿空”之举,意为“开通大道”。
《后汉书·班超传》中,班超慕张骞之壮举,云: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古时出国,不能没有它凡有关卡,就有护照,所谓护照,就是通行证。自有国家起,中国就制定了严密的关禁和通行证发放审核制度。张骞作为汉朝使者,出使外邦,手持的汉节,既是身份的证明,更是国家的象征。中国古代的通行证器物虽小,却是维系国家安全的齿轮。“节”是古代中国早期臣下受君主的委托或特殊的任命,居关守职的一种象征和凭证。“节”在先秦时代往往与“符”并用。西周时期,诸侯朝觐周天子,就需要携带“节”和“符”这类信物作为凭证。到了春秋时,各个国家间的往来日益频繁,大量的使臣需要派遣。为了确定使臣的身份,“节”不再是诸侯国君享有的特权,使臣们也会领到“节”。 “节”也逐渐成为一种过关跨境的“通行证”。早期的“节”质地粗糙, “皆以竹为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不断兼并。为了显示出使臣背后代表的国家,往往会在使臣手中的“节”上下文章,于是铜节逐渐取代了竹节。唐朝建立了一套严密的“边关通行证”制度,唐代通行证名叫“过所”。所谓过所,字面意思就是“过所县邑河津之地,便利宿食”。据考证,过所在汉武帝太始年间(前96~前93年)就已经出现,并在魏晋时期成了信使的主要凭证。隋唐时代则正式取代了“节”,成为通关过城的通行证。过所的申请过程比较复杂,既要申请人备具牒文,按照规定详细说明外出的原因、人数、身份,还要有担保人具保、官府核实,违禁出关的惩罚也很严厉。
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率人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前往西域。行至匈奴地区,单于将其扣留软禁,并软化拉拢。但张骞“不辱君命”, “持汉节不失”。十年后,张骞带领其随从逃出匈奴。大漠戈壁,飞沙走石,风餐露宿,备尝艰辛,沿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
张骞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以西。自此,不仅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此后,汉朝和西域各国经常互派使者,大者数百人,少者百余人,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
这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往西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即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司马迁称赞张骞通使西域为“凿空”之举,意为“开通大道”。
《后汉书·班超传》中,班超慕张骞之壮举,云: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古时出国,不能没有它凡有关卡,就有护照,所谓护照,就是通行证。自有国家起,中国就制定了严密的关禁和通行证发放审核制度。张骞作为汉朝使者,出使外邦,手持的汉节,既是身份的证明,更是国家的象征。中国古代的通行证器物虽小,却是维系国家安全的齿轮。“节”是古代中国早期臣下受君主的委托或特殊的任命,居关守职的一种象征和凭证。“节”在先秦时代往往与“符”并用。西周时期,诸侯朝觐周天子,就需要携带“节”和“符”这类信物作为凭证。到了春秋时,各个国家间的往来日益频繁,大量的使臣需要派遣。为了确定使臣的身份,“节”不再是诸侯国君享有的特权,使臣们也会领到“节”。 “节”也逐渐成为一种过关跨境的“通行证”。早期的“节”质地粗糙, “皆以竹为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不断兼并。为了显示出使臣背后代表的国家,往往会在使臣手中的“节”上下文章,于是铜节逐渐取代了竹节。唐朝建立了一套严密的“边关通行证”制度,唐代通行证名叫“过所”。所谓过所,字面意思就是“过所县邑河津之地,便利宿食”。据考证,过所在汉武帝太始年间(前96~前93年)就已经出现,并在魏晋时期成了信使的主要凭证。隋唐时代则正式取代了“节”,成为通关过城的通行证。过所的申请过程比较复杂,既要申请人备具牒文,按照规定详细说明外出的原因、人数、身份,还要有担保人具保、官府核实,违禁出关的惩罚也很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