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射雕英雄传》中有个老顽童周伯通。他整天嘻嘻哈哈,无忧无虑,贪玩好动,而且身体健硕,寿高近百岁。金庸笔下这个虚构的人物,恐怕让不少现代老人羡慕不已吧?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玩。”其实,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但并不是孩子们的“专利”,老年人若能“贪玩”且“善玩”,则对身心健康十分有益,也是养生保健的好方法。
老年朋友们,不妨重新拾起曾经的童年游戏,滚铁环、跳皮筋、打陀螺、踢毽子、丢沙包……当一个从游戏中找回快乐和健康的现代老顽童。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多数人都知道的道理。但很多老年人被传统观念束缚,认为老人要沉稳持重,喜怒不形于色。即使参加文体活动,也仅限于练练太极、打打门球这类典型的老年运动,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缺乏生气之感。
反观生活中那些充满活力的“老顽童”,他们虽已进入老年,银须白发,却童心未泯。他们诙谐幽默,乐观自在、嬉戏玩耍,和青年及幼儿打闹逗趣,广交朋友,保持着令人羡慕的青春活力。
可见,老年人不光要运动,还要快乐地运动!单纯的运动虽然可以活动活动筋骨,使关节灵活、肌肉有力、血管富有弹性,保持健康的体重,却不一定能愉悦身心。
那怎样的运动才能既锻炼身体,又愉悦身心呢?非游戏莫属。
心不老,身才能不老。滚铁环、跳皮筋、打陀螺、踢毽子、丢沙包……这些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童年游戏,完全可以成为让老人们重新年轻起来的不可多得的体育运动。它们能够愉悦身心,使大脑反应敏捷,还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抗病能力,在游戏的竞争对抗中减少“人老了不中用了”的消极自我暗示,使不良情绪得到转移与消除,促进身心健康。
说了这么多,也许您已经摩拳擦掌,想要约几个老哥老姐们开始游戏了吧?
滚铁环,练就平衡感
清晨的公园里,一对夫妻在练滚铁环。丈夫说,以前在农村,根本没玩具,做个铁环就是那时的宝贝,每天滚着它上学,再滚着它回家,小小铁环给自己的童年带来无限乐趣。说完,他示范着玩了起来,他娴熟无比地推动着铁环,无论快、慢、转圈、拐弯,铁环都欢快地跑着。看着老公玩,妻子也心动了,拿过铁环就滚,可没几下就倒了;要不,就是铁环在前面越滚越快,她拿着杆在后面紧追……
这时,一个骑自行车的老人突然下车,接过她手中的杆子,悠闲自如地滚起来。过了一把瘾,老人说,他还是六七岁的时候,在家乡玩过这玩意,一晃70年了。看老人玩了,很多路过的人都想一试身手,一个中年人抢了先:“我一会儿要上班了,让我先玩吧!还是十五六年前玩过呢。”最有意思的是一位瘦高个儿,花白头发,戴眼镜的儒雅先生,在旁边看了好久,等人们都散开去才来玩,可一旦滚起铁环来,他就快乐得像个孩子……
滚铁环是将眼观、手推、慢跑融为一体的全身运动。游戏以跑、推为主,穿插着扭、转、拉等动作。在铁环滚动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持一定的速度,推力也应朝向倾斜的一方,铁环才不会倒地。这就要求玩家在跑动的同时,还要控制铁环的平衡,有利于身体定向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平衡感,对于肢体的协调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耍陀螺,巧减肥
家住沈阳市铁东区绿化街年过六旬的马志良,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陀螺爱好者。2004年,他买了第一个陀螺,退休在家没事就拿出来玩玩。后来他发现这竟是一项不错的全身运动,玩一会儿就浑身是汗,半年下来体重由原来的80多千克降到70多千克,身体素质也比以前好多了。
于是,每天早晚耍陀螺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事情。后来,小陀螺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运动需要,陀螺的重量逐渐增加,如今家中摆放着几十个大小不一的陀螺,最大一个有13千克,需要几个人才能玩转起来。
看着马志良的陀螺运动健身效果非常好,他周围越来越多的朋友也开始玩了起来,如令爱好此项运动的已有百余人。每天早晨、晚上,沈阳市的各大公园里都有耍陀螺一族的身影。
打陀螺是以眼观、甩臂、弯腰为主的半身运动。游戏中结合了抛、甩、抽、拉等动作。打陀螺可让臂腕部关节灵活,在用力甩鞭击打陀螺时,胸肌、肱三头肌、三角肌都得到了锻炼,韧带也得到了拉伸,使整个臂膀更加坚实有力,对肩周炎的康复非常有益。有诗为证:“鞭音响亮声声脆,陀螺飞舞转得欢。烦事愁事齐消散,宣泄压力猛打鞭。人人常打能体健,专治顽症肩周炎。睡得香来肠胃好,降低血脂肥能减。年年岁岁练硬功,强健筋骨寿南山。老少皆宜增春晖,防病去疾同地天。”
跳皮筋,优美的“中国芭蕾”
在今年春节的北京庙会上,几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儿老太太正在跳皮筋,本来是自娱自乐,没想到一些欧美游客围上来一看,举摄像机一拍,好似发出一个信号,哇,原来真正的民间芭蕾(一位法国人说的)这么美妙,还有那优雅的童谣合唱。于是,许多国内游人也围过来观赏。
只见老人们轻巧地举腿,用脚勾住皮筋,双腿在两道皮筋间跳舞。那绷紧的皮筋在“垂手”的位置上开始,每跳一节,皮筋上升一格,谁一次不停地从最低跳到最高,谁就是赢家。老人们的精彩“表演”引得外国友人们赞叹不已,举着摄像机说,一定要把这项活动带回自己的国家,让朋友们都学会这既健身又优美的“中国芭蕾”。
跳皮筋是一种两脚交替跑、跳中完成的全身运动。它以跳跃为主,穿插着点、迈、勾、挑、跨、碰、压、踢、绊、搅、绕、盘、踩、掏、摆、顶、转等十几种基本动作,同时还可组合跳出若干个花样来。经常做跳皮筋这种以跑、跳为主的游戏,不仅能有效增强内脏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增大肺活量,促进新陈代谢,而且能够增强腿部和腰部的灵活性,可对下肢骨骼产生一定的压力,使骨骼得到更多的血液和营养供应,发展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是提高弹跳力和平衡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患有骨关节炎,特别是膝、踝关节炎者不宜做此运动。
踢毽子,活关节
晚饭后,重庆市新山村街道的退休老人们准时聚到了一起,他们这是要跳“坝坝舞”了吧? 错。老人们聚在一起,可不是简单地跳跳舞,他们是重新拾起了儿时的游戏——踢毽子。原来,踢毽子除了可以一个人自娱自乐外,另有一种集体赛:选一块开阔地,在场地中央划约1米宽的“界河”,两队各站一区按规则往返踢毽,未踢过“河”或毽子落地一方为失分。每局10分,5局3胜。
您看,老人们三五成群,分立“楚河汉界”两边,彩色的鸡毛毽子在两边来回穿梭。参与者互相叫阵嬉闹,遇到谁踢出了精彩的一脚,场上场边立刻欢声雷动,这可比亦步亦趋地跳“坝坝舞”有意思多了!
踢毽子与其他运动相比,其独到之处在于对调节人的眼、脑、神经系统和四肢的支配能力有着特殊的功能。从运动学角度分析,踢毽子的技术动作需要四肢通力配合,是一项全身运动。其中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的动作可以让人体的关节得到横向摆 动,带动身体最为迟钝的部位,从而大大提高各个关节的柔韧性和身体的灵活性。另外,长期参加踢毽子还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踢毽子要求技术动作准确,使毽子在空中飞舞不能落地,每种动作需在瞬间完成,这样就会使人的大脑高度集中,心身专一,从而排除杂念,使踢毽者感到身心舒畅,活力无限。
踢毽子对糖尿病患者还有特别的帮助。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偏高,肢端循环不好,下肢会逐渐萎缩,出现糖尿病足等并发症。而踢毽子主要以腿、脚部运动为主,从而带动全身血液循环,这对防止糖尿病并发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另外,踢毽子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颈病和坐骨神经痛等慢性疾病也会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跳房子,跳走低血压
“拾粒小石头,地上划格子,大格子,小格子,画好格子跳房子。”让黄阿姨没想到的是,步入老年后。她还会和5岁的孙子重新唱起这首童谣,重新拾起儿时“跳房子”的游戏。
黄阿姨患有低血压,每当久立或久坐后突然起身时,就会感觉天旋地转、眼前发黑。她问过医生,了解到低血压光靠服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必须重视锻炼。在医生的建议下,黄阿姨选择了“跳房子”的游戏——用单脚跳提高平衡能力和跳跃能力,有助血压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每天晚饭后,黄阿姨就准时和孙子一起,叫上邻居家的孩子,在院子里玩跳房子游戏。虽然黄阿姨老胳膊老腿的。玩不过孩子们,在踢的过程中老是压线、出格,不过她仍然乐此不疲,比孩子们更高兴。孩子们也挺“照顾”老人,如果黄阿姨中途累了,还允许她在规定的“老窝”方格内休息片刻。
如果孙子不在,黄阿姨也常常一个人练习。她利用家里客厅的方形地砖,伴着节奏感强的音乐,变着法子跳。先慢后快,以不喘不累为原则,做不同花样的跳跃,越跳越有劲儿,血压也随着“跳房子”跳回到正常的水平。
保健专家将类似跳房子的运动称为“踏格运动”。这种运动的方式很多,可以单脚跳,一格一格朝前跳,也可以作“田”字型跳。可谓花样多多。跳的方式也可千姿百态,随心所欲。除了“跳格”,还可以“走格”、“跑格”,或一步一格,或一步一格半,可按您的年龄或体力而走,各取所需。单脚跳的好处很多,可提高平衡能力,强健下肢肌肉。此外单脚跳跃时,臀部肌肉的用力一张一弛,能促进肛门周围的血液循环,减轻静脉内的压力,所以经常单脚跳跃可防治痔疮。
不过,“跳房子”时要注意:着装应轻松,鞋子要柔软,动作要协调,不可太激烈,而且特别要防止地面打滑。以免发生意外。
编后:其实,除了上面介绍的这几种游戏,很多民间传统游戏活动都兼有娱乐和健身双重作用。这些民间传统游戏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流传和发展。已成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中华民族所共有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模式。在21世纪的今天,在各种文化和利益的冲刷下,重拾这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厚文化内涵,能为我们带来健康和美好时光的传统游戏。更显得弥足珍贵。
游戏安全小贴士
(1)要做力所能及的项目,不要勉强去做自己不能承受的剧烈的运动。中老年人与年轻人一起游戏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提高运动强度,容易造成损伤。最好是与同龄人一起游戏。
(2)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运动前要先热身。中老年人长时间的运动可能会造成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损伤,运动前热身可防止运动损伤。
(3)不可争强好胜。须知,游戏只是愉悦身心的一种手段,并不是非要分出个高下。过于激烈的竞赛容易发生运动损伤,也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4)忌头部位置变换。如前俯后仰、侧倒旁弯、各种翻滚、头低脚高、脚朝上的倒立等,会使血液向头部流动。老年人血管壁变硬,弹力又差,一旦经受不住发生血管破裂,就会造成脑出血。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玩。”其实,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但并不是孩子们的“专利”,老年人若能“贪玩”且“善玩”,则对身心健康十分有益,也是养生保健的好方法。
老年朋友们,不妨重新拾起曾经的童年游戏,滚铁环、跳皮筋、打陀螺、踢毽子、丢沙包……当一个从游戏中找回快乐和健康的现代老顽童。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多数人都知道的道理。但很多老年人被传统观念束缚,认为老人要沉稳持重,喜怒不形于色。即使参加文体活动,也仅限于练练太极、打打门球这类典型的老年运动,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缺乏生气之感。
反观生活中那些充满活力的“老顽童”,他们虽已进入老年,银须白发,却童心未泯。他们诙谐幽默,乐观自在、嬉戏玩耍,和青年及幼儿打闹逗趣,广交朋友,保持着令人羡慕的青春活力。
可见,老年人不光要运动,还要快乐地运动!单纯的运动虽然可以活动活动筋骨,使关节灵活、肌肉有力、血管富有弹性,保持健康的体重,却不一定能愉悦身心。
那怎样的运动才能既锻炼身体,又愉悦身心呢?非游戏莫属。
心不老,身才能不老。滚铁环、跳皮筋、打陀螺、踢毽子、丢沙包……这些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童年游戏,完全可以成为让老人们重新年轻起来的不可多得的体育运动。它们能够愉悦身心,使大脑反应敏捷,还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抗病能力,在游戏的竞争对抗中减少“人老了不中用了”的消极自我暗示,使不良情绪得到转移与消除,促进身心健康。
说了这么多,也许您已经摩拳擦掌,想要约几个老哥老姐们开始游戏了吧?
滚铁环,练就平衡感
清晨的公园里,一对夫妻在练滚铁环。丈夫说,以前在农村,根本没玩具,做个铁环就是那时的宝贝,每天滚着它上学,再滚着它回家,小小铁环给自己的童年带来无限乐趣。说完,他示范着玩了起来,他娴熟无比地推动着铁环,无论快、慢、转圈、拐弯,铁环都欢快地跑着。看着老公玩,妻子也心动了,拿过铁环就滚,可没几下就倒了;要不,就是铁环在前面越滚越快,她拿着杆在后面紧追……
这时,一个骑自行车的老人突然下车,接过她手中的杆子,悠闲自如地滚起来。过了一把瘾,老人说,他还是六七岁的时候,在家乡玩过这玩意,一晃70年了。看老人玩了,很多路过的人都想一试身手,一个中年人抢了先:“我一会儿要上班了,让我先玩吧!还是十五六年前玩过呢。”最有意思的是一位瘦高个儿,花白头发,戴眼镜的儒雅先生,在旁边看了好久,等人们都散开去才来玩,可一旦滚起铁环来,他就快乐得像个孩子……
滚铁环是将眼观、手推、慢跑融为一体的全身运动。游戏以跑、推为主,穿插着扭、转、拉等动作。在铁环滚动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持一定的速度,推力也应朝向倾斜的一方,铁环才不会倒地。这就要求玩家在跑动的同时,还要控制铁环的平衡,有利于身体定向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平衡感,对于肢体的协调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耍陀螺,巧减肥
家住沈阳市铁东区绿化街年过六旬的马志良,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陀螺爱好者。2004年,他买了第一个陀螺,退休在家没事就拿出来玩玩。后来他发现这竟是一项不错的全身运动,玩一会儿就浑身是汗,半年下来体重由原来的80多千克降到70多千克,身体素质也比以前好多了。
于是,每天早晚耍陀螺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事情。后来,小陀螺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运动需要,陀螺的重量逐渐增加,如今家中摆放着几十个大小不一的陀螺,最大一个有13千克,需要几个人才能玩转起来。
看着马志良的陀螺运动健身效果非常好,他周围越来越多的朋友也开始玩了起来,如令爱好此项运动的已有百余人。每天早晨、晚上,沈阳市的各大公园里都有耍陀螺一族的身影。
打陀螺是以眼观、甩臂、弯腰为主的半身运动。游戏中结合了抛、甩、抽、拉等动作。打陀螺可让臂腕部关节灵活,在用力甩鞭击打陀螺时,胸肌、肱三头肌、三角肌都得到了锻炼,韧带也得到了拉伸,使整个臂膀更加坚实有力,对肩周炎的康复非常有益。有诗为证:“鞭音响亮声声脆,陀螺飞舞转得欢。烦事愁事齐消散,宣泄压力猛打鞭。人人常打能体健,专治顽症肩周炎。睡得香来肠胃好,降低血脂肥能减。年年岁岁练硬功,强健筋骨寿南山。老少皆宜增春晖,防病去疾同地天。”
跳皮筋,优美的“中国芭蕾”
在今年春节的北京庙会上,几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儿老太太正在跳皮筋,本来是自娱自乐,没想到一些欧美游客围上来一看,举摄像机一拍,好似发出一个信号,哇,原来真正的民间芭蕾(一位法国人说的)这么美妙,还有那优雅的童谣合唱。于是,许多国内游人也围过来观赏。
只见老人们轻巧地举腿,用脚勾住皮筋,双腿在两道皮筋间跳舞。那绷紧的皮筋在“垂手”的位置上开始,每跳一节,皮筋上升一格,谁一次不停地从最低跳到最高,谁就是赢家。老人们的精彩“表演”引得外国友人们赞叹不已,举着摄像机说,一定要把这项活动带回自己的国家,让朋友们都学会这既健身又优美的“中国芭蕾”。
跳皮筋是一种两脚交替跑、跳中完成的全身运动。它以跳跃为主,穿插着点、迈、勾、挑、跨、碰、压、踢、绊、搅、绕、盘、踩、掏、摆、顶、转等十几种基本动作,同时还可组合跳出若干个花样来。经常做跳皮筋这种以跑、跳为主的游戏,不仅能有效增强内脏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增大肺活量,促进新陈代谢,而且能够增强腿部和腰部的灵活性,可对下肢骨骼产生一定的压力,使骨骼得到更多的血液和营养供应,发展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是提高弹跳力和平衡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患有骨关节炎,特别是膝、踝关节炎者不宜做此运动。
踢毽子,活关节
晚饭后,重庆市新山村街道的退休老人们准时聚到了一起,他们这是要跳“坝坝舞”了吧? 错。老人们聚在一起,可不是简单地跳跳舞,他们是重新拾起了儿时的游戏——踢毽子。原来,踢毽子除了可以一个人自娱自乐外,另有一种集体赛:选一块开阔地,在场地中央划约1米宽的“界河”,两队各站一区按规则往返踢毽,未踢过“河”或毽子落地一方为失分。每局10分,5局3胜。
您看,老人们三五成群,分立“楚河汉界”两边,彩色的鸡毛毽子在两边来回穿梭。参与者互相叫阵嬉闹,遇到谁踢出了精彩的一脚,场上场边立刻欢声雷动,这可比亦步亦趋地跳“坝坝舞”有意思多了!
踢毽子与其他运动相比,其独到之处在于对调节人的眼、脑、神经系统和四肢的支配能力有着特殊的功能。从运动学角度分析,踢毽子的技术动作需要四肢通力配合,是一项全身运动。其中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的动作可以让人体的关节得到横向摆 动,带动身体最为迟钝的部位,从而大大提高各个关节的柔韧性和身体的灵活性。另外,长期参加踢毽子还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踢毽子要求技术动作准确,使毽子在空中飞舞不能落地,每种动作需在瞬间完成,这样就会使人的大脑高度集中,心身专一,从而排除杂念,使踢毽者感到身心舒畅,活力无限。
踢毽子对糖尿病患者还有特别的帮助。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偏高,肢端循环不好,下肢会逐渐萎缩,出现糖尿病足等并发症。而踢毽子主要以腿、脚部运动为主,从而带动全身血液循环,这对防止糖尿病并发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另外,踢毽子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颈病和坐骨神经痛等慢性疾病也会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跳房子,跳走低血压
“拾粒小石头,地上划格子,大格子,小格子,画好格子跳房子。”让黄阿姨没想到的是,步入老年后。她还会和5岁的孙子重新唱起这首童谣,重新拾起儿时“跳房子”的游戏。
黄阿姨患有低血压,每当久立或久坐后突然起身时,就会感觉天旋地转、眼前发黑。她问过医生,了解到低血压光靠服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必须重视锻炼。在医生的建议下,黄阿姨选择了“跳房子”的游戏——用单脚跳提高平衡能力和跳跃能力,有助血压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每天晚饭后,黄阿姨就准时和孙子一起,叫上邻居家的孩子,在院子里玩跳房子游戏。虽然黄阿姨老胳膊老腿的。玩不过孩子们,在踢的过程中老是压线、出格,不过她仍然乐此不疲,比孩子们更高兴。孩子们也挺“照顾”老人,如果黄阿姨中途累了,还允许她在规定的“老窝”方格内休息片刻。
如果孙子不在,黄阿姨也常常一个人练习。她利用家里客厅的方形地砖,伴着节奏感强的音乐,变着法子跳。先慢后快,以不喘不累为原则,做不同花样的跳跃,越跳越有劲儿,血压也随着“跳房子”跳回到正常的水平。
保健专家将类似跳房子的运动称为“踏格运动”。这种运动的方式很多,可以单脚跳,一格一格朝前跳,也可以作“田”字型跳。可谓花样多多。跳的方式也可千姿百态,随心所欲。除了“跳格”,还可以“走格”、“跑格”,或一步一格,或一步一格半,可按您的年龄或体力而走,各取所需。单脚跳的好处很多,可提高平衡能力,强健下肢肌肉。此外单脚跳跃时,臀部肌肉的用力一张一弛,能促进肛门周围的血液循环,减轻静脉内的压力,所以经常单脚跳跃可防治痔疮。
不过,“跳房子”时要注意:着装应轻松,鞋子要柔软,动作要协调,不可太激烈,而且特别要防止地面打滑。以免发生意外。
编后:其实,除了上面介绍的这几种游戏,很多民间传统游戏活动都兼有娱乐和健身双重作用。这些民间传统游戏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流传和发展。已成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中华民族所共有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模式。在21世纪的今天,在各种文化和利益的冲刷下,重拾这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厚文化内涵,能为我们带来健康和美好时光的传统游戏。更显得弥足珍贵。
游戏安全小贴士
(1)要做力所能及的项目,不要勉强去做自己不能承受的剧烈的运动。中老年人与年轻人一起游戏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提高运动强度,容易造成损伤。最好是与同龄人一起游戏。
(2)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运动前要先热身。中老年人长时间的运动可能会造成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损伤,运动前热身可防止运动损伤。
(3)不可争强好胜。须知,游戏只是愉悦身心的一种手段,并不是非要分出个高下。过于激烈的竞赛容易发生运动损伤,也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4)忌头部位置变换。如前俯后仰、侧倒旁弯、各种翻滚、头低脚高、脚朝上的倒立等,会使血液向头部流动。老年人血管壁变硬,弹力又差,一旦经受不住发生血管破裂,就会造成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