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课堂上创设适当、有趣的情境并能激起学生的情趣,使孩子纯真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学得轻松、愉快,让孩子学习语文感到“易”、“趣”、“活”,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真正成为情感的课堂、交际的课堂、感悟的课堂,更好地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作为低年级的学生,自控力相对比较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注意从这出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满信心去学习。
在课文的导入环节,为了引起孩子的兴趣,课文中的题目、中心句等都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如教学《最大的“书”》,让孩子讨论题目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双引号?这本和我们看的书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再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课文中两次出现鹿弟弟说的话“你的玫瑰白栽了!”、“你的玫瑰没有白栽!”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白栽又说没有白栽?到底有没有白栽?又如教学《画风》一课,风在哪里?什么样的?怎么画?像这些充满讨论、探究欲望的问题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做更好的铺垫。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联系生活,感受情境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抓住语言转换枢纽,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转换语言,是促进创造性阅读,提高语言培养能力的一条好途径。在语言转换训练时,既要注意训练内容与课文内容、学生生活的整合,也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整合,力求达到一举多得的理想效果。例教学《我为你骄傲》,我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以情与境的交融点为语言转换枢纽,以“小男孩为什么要写便条,不当面向老奶奶道歉”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让学生通过语言完成对语言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了活用语言的能力。
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仅靠工具书是不能完全实现的,一切文章都是源自生活,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就要回到生活中,去感受,去理解,去运用,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思想,从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课文《难忘的一天》和《难忘的泼水节》这两课有个共同的特点是“难忘”,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难忘”上,老师带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一天是怎样的一天。学生通过分享彼此难忘的故事,感受这一天的特别,再回到课文中去寻找文中这一天的特别之处和作者的特殊感受。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提出的表面的、抽象的,缺乏思考和创造价值的问题,往往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情境性的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他们熟悉的,呈现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情感,激励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语言表达得到拓展。
三、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低年级学生活泼可爱,对表演十分感兴趣。课堂上,教师要是给孩子们佩戴上头饰,他们的兴趣可是到了极点,教学的效率自然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让学生扮演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形象展现,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角色扮演得越逼真,教学的氛围就越亲切、愉快、轻松。如教学一年级的《小壁虎找尾巴》,老师给学生带来了小壁虎等小动物的头饰,学生一看见头饰兴奋不已,纷纷举手。通过让学生扮演小壁虎向小动物们借尾巴,体会小壁虎因为借不到尾巴而伤心的心情,到发现尾巴重新长出来的惊喜,从伤心到惊喜这一情感体验是同学们通过亲身的表演得来的,并从中深刻的感受到动物的奇妙。再如教学《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可以有效地利用文中的几处对话,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此时头饰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让朗读的孩子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同学们又高兴,又激动,人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富有感情。在这欢乐的教学气氛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缩小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四、平等对话,融入情境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通过创设适当的情境,带领孩子们在情境中学习、感受、品悟,获得真实的情感,以此带动语文工具性的学习。
课堂是交际的课堂,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情景,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如教学《葡萄沟》一课,老师扮演维吾尔族老乡,请同学们走进葡萄沟欣赏葡萄沟的美景,夸夸葡萄沟,品尝葡萄沟的葡萄,请孩子们吃葡萄“一个劲地吃”、“吃了再吃”、“吃饱了还吃”、“吃不完的带走”……通过一系列的对话、表演,营造浓厚的平等对话教学氛围,引导孩子们置身于葡萄沟,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盛情。再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文,让学生扮演种田人和路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逐层深入式的对话。第一天,路人询问种田人在干什么?第二天路人再次看到种田人守株待兔对他的询问,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路人开始着急切地劝说种田人,在劝说对话的过程,让种田人明白也让自己明白,守株待兔是不劳而获的心理,明白守株待兔的结果是秧苗的枯死、稻田的荒芜,引出课文的中心“只有劳动,才有收获”。
总之,情境式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立体的教与学的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知识素养和生活素养的提高。当带领孩子走进情境中时,孩子往往会热衷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忽略整个情境的感受,这就需要教师配合语言的描绘,使儿童获得确切的丰满的感性知识。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课堂上创设适当、有趣的情境并能激起学生的情趣,使孩子纯真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学得轻松、愉快,让孩子学习语文感到“易”、“趣”、“活”,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真正成为情感的课堂、交际的课堂、感悟的课堂,更好地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作为低年级的学生,自控力相对比较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注意从这出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满信心去学习。
在课文的导入环节,为了引起孩子的兴趣,课文中的题目、中心句等都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如教学《最大的“书”》,让孩子讨论题目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双引号?这本和我们看的书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再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课文中两次出现鹿弟弟说的话“你的玫瑰白栽了!”、“你的玫瑰没有白栽!”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白栽又说没有白栽?到底有没有白栽?又如教学《画风》一课,风在哪里?什么样的?怎么画?像这些充满讨论、探究欲望的问题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做更好的铺垫。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联系生活,感受情境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抓住语言转换枢纽,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转换语言,是促进创造性阅读,提高语言培养能力的一条好途径。在语言转换训练时,既要注意训练内容与课文内容、学生生活的整合,也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整合,力求达到一举多得的理想效果。例教学《我为你骄傲》,我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以情与境的交融点为语言转换枢纽,以“小男孩为什么要写便条,不当面向老奶奶道歉”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让学生通过语言完成对语言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了活用语言的能力。
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仅靠工具书是不能完全实现的,一切文章都是源自生活,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就要回到生活中,去感受,去理解,去运用,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思想,从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课文《难忘的一天》和《难忘的泼水节》这两课有个共同的特点是“难忘”,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难忘”上,老师带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一天是怎样的一天。学生通过分享彼此难忘的故事,感受这一天的特别,再回到课文中去寻找文中这一天的特别之处和作者的特殊感受。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提出的表面的、抽象的,缺乏思考和创造价值的问题,往往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情境性的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他们熟悉的,呈现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情感,激励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语言表达得到拓展。
三、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低年级学生活泼可爱,对表演十分感兴趣。课堂上,教师要是给孩子们佩戴上头饰,他们的兴趣可是到了极点,教学的效率自然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让学生扮演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形象展现,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角色扮演得越逼真,教学的氛围就越亲切、愉快、轻松。如教学一年级的《小壁虎找尾巴》,老师给学生带来了小壁虎等小动物的头饰,学生一看见头饰兴奋不已,纷纷举手。通过让学生扮演小壁虎向小动物们借尾巴,体会小壁虎因为借不到尾巴而伤心的心情,到发现尾巴重新长出来的惊喜,从伤心到惊喜这一情感体验是同学们通过亲身的表演得来的,并从中深刻的感受到动物的奇妙。再如教学《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可以有效地利用文中的几处对话,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此时头饰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让朗读的孩子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同学们又高兴,又激动,人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富有感情。在这欢乐的教学气氛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缩小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四、平等对话,融入情境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通过创设适当的情境,带领孩子们在情境中学习、感受、品悟,获得真实的情感,以此带动语文工具性的学习。
课堂是交际的课堂,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情景,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如教学《葡萄沟》一课,老师扮演维吾尔族老乡,请同学们走进葡萄沟欣赏葡萄沟的美景,夸夸葡萄沟,品尝葡萄沟的葡萄,请孩子们吃葡萄“一个劲地吃”、“吃了再吃”、“吃饱了还吃”、“吃不完的带走”……通过一系列的对话、表演,营造浓厚的平等对话教学氛围,引导孩子们置身于葡萄沟,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盛情。再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文,让学生扮演种田人和路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逐层深入式的对话。第一天,路人询问种田人在干什么?第二天路人再次看到种田人守株待兔对他的询问,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路人开始着急切地劝说种田人,在劝说对话的过程,让种田人明白也让自己明白,守株待兔是不劳而获的心理,明白守株待兔的结果是秧苗的枯死、稻田的荒芜,引出课文的中心“只有劳动,才有收获”。
总之,情境式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立体的教与学的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知识素养和生活素养的提高。当带领孩子走进情境中时,孩子往往会热衷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忽略整个情境的感受,这就需要教师配合语言的描绘,使儿童获得确切的丰满的感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