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搏大,渐成主流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H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滥觞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爱情电影,从九十年代开始进行类型化建构,历经十多年的市场检验,在票房和口碑的双重作用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它立足于中小投资规模,以小搏大,在国内外大片的强势挤压下成为了类型片创作的中坚力量。梳理近年来的爱情片创作,国产爱情片在主题、人物形象、叙事策略及形式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既沿袭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情感表达方式,又折射出时代变迁的斑驳世相。
  [关键词]国产爱情片 主题 人物形象 叙事策略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类型化的进程,国产爱情片历经十多年的市场磨练。在票房和口碑的双重作用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它立足于中小投资规模。以小搏大,在国内外大片的双重挤压下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越发生机勃勃,显示出强大的市场包容力。通过与其他电影类型的有效融合,它扩大了表现领域,增强了对现实的穿透力度,实现了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多重效益。毫无疑问,国产爱情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主流力量。
  梳理近年来的爱情片创作。国产爱情片在主题、人物形象、叙事策略及形式风格上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既沿袭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情感表现方式,又折射出时代变迁的斑驳世相。
  
  (一)爱情传奇的书写与现实困境的思考
  
  爱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和传奇,是现代人孤独心灵的最后救赎。完美的,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一遍遍被光影书写。重复着人们对纯真情感的渴望和向往。
  爱情片的基本主题是爱情至上。即用爱情来超越一切社会矛盾和现存的价值观。《我的父亲母亲》、《上海伦巴》、《理发师》、《情人结》、《云水谣》等影片就是这种爱情传奇的美丽书写。故事往往被放置在遥远的过去时空,对纯美爱情的讲述不仅是对传奇的向往,更是对逝去的纯真年代的追忆缅怀。当残酷现实中越来越不可能产生传奇,爱情的面目日益变得百孔千疮时,银幕上的传奇带着观众重温理想,回味感动。值得一提的是,《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是个与众不同的另类传奇。导演徐静蕾将茨威格的原著做了个人化的演绎,提炼出“我爱你,但与你无关”的爱情宣言。影片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不如说是现代女性独立灵魂的大胆表白。
  爱情传奇的书写一直是爱情电影的传统主题,它直接讴歌了爱情的伟大力量,满足了人们对爱情的永恒向往。与此同时,近年来国产爱情片也越来越多的将目光投注在当代都市人的生活中。表现他们面临情感困境时的挣扎、思考、选择。比如《开往春天的地铁》、《我爱你》、《绿茶》、《独自等待》、《阿司匹林》、《大城小事》等影片就展现了年轻人对爱情的追寻、迷茫、困惑,《一声叹息》、《两个人的房间》等影片则关注中年人的情感生活,引发人们对情感与理智,任性与守矩的深入思考。
  2007年的《爱情呼叫转移》和2009年的《爱情左右》是国产爱情片中别具情趣的作品,它们时尚、香艳如都市里的红男绿女。以戏仿、拼贴、魔幻等后现代风格生动的揭示了现代人在面临情感的无限可能性时的无所适从和焦虑无助。一部魔幻手机和一辆神奇小车象征了在开放的社会里男女之间相互选择的无限空间,但这种无限可能没有给主人公带来预想中的幸福反而增加了他(她)的惶惑和迷茫。从没有选择到太多选择。从一嫁(娶)终生到一夜情缘,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令人们兴奋激动地同时也头晕目眩找不着北。影片敏锐的抓取了这一社会现象。以荒诞喜剧的手法让观众在笑声中看清自己,审视内心。从飘浮的现实幻境中重新找回坚实的大地。
  同样,虽然披着“魔幻大片”的皮,《画皮》的内核其实是个亘古常新的话题——爱情遭遇诱惑,婚姻面临挑战。不过,与多年前那部《一声叹息》中灰头土脸狼狈不堪的婚外恋不同的是,《画皮》对这场爱情争夺战的处理唯美浪漫得多,反映出创作者对商业电影审美功能的自觉,对爱情片梦幻风格的精准把握。
  
  (二)多样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在古典爱情片中,人物形象一般是被高度纯化的痴男怨女,他们对爱情的追求不掺任何杂质,在各种命运的磨难面前无怨无悔,至死不渝。其感情的强度和热度足以上惊天地下泣鬼神。代表人物首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其他著名情侣还有《魂断蓝桥》中的玛拉和罗伊,《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和杰克,《卡萨布拉卡》中的伊尔莎和尼克,《人鬼情未了》中的山姆与莫莉等等。国产的爱情传奇中也诞生了许多这样的经典情侣:《我的父亲母亲》中的“父亲”、“母亲”,《上海伦巴》中的阿川和婉玉,《理发师》中的陆平和嘉仪,《云水谣》中的陈秋水和王碧云等等。
  这类永恒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经典情侣形象往往出现在古典爱情片里。他们是完美爱情的诠释者和代言人。在他们身上。承载着人们对于理想爱人的终极想象。而在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表现对象的爱情片中,罗密欧和朱丽叶们的形象更加多姿多彩,呈现出多角度多侧面的复杂面相。
  他们不一定是帅哥(如《爱情呼叫转移》中的徐朗,《非诚勿扰》中的秦奋),也不一定的美女(如《夜。上海》中的林夕,《李米的猜想》中的李米);他们不一定对爱情坚贞执着不离不弃,也可能在爱与不爱,爱与被爱问迷惘徘徊(如《开往春天的地铁》、《阿司匹林》);他们也不一定是妙龄少女青年才俊,还可能是半老徐娘情场浪子甚至“狐狸精”(如《桃花运》、《画皮》)。总之,这是一些相貌普通举止平凡的情侣,不是那么崇高无私,也没有那么坚定不移。经历的聚散离合也并不都那么惊心动魄,爱情关系里可能纠缠着利益的算计和私欲的考量(如《桃花运》、《非诚勿扰》)。尽管这些不太完美的“罗密欧和朱麗叶”也曾迷失在世俗的尘嚣和欲望的骚动中,但却以一份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打动着同样渴望爱情也同样在爱情中苦恼的观众们。如果说观众们在观看古典爱情片时认同的是那个理想中的“超我”,以此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那么,观众们在观看这一类影片的时候看到的就是那个不太完美的自己,认同的是那个真实的“自我”甚至“本我”。
  从神圣化到平民化,从典型化到多样化,银幕情侣形象的悄然转变折射出整个社会文化思潮的更迭嬗变。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现代化的冲击来势凶猛,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大行其道的后现代文化,以颠覆传统反叛经典为标志。深受青年追捧。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下,一批非典型非主流的人物形象登上银幕成为大众新宠也就毫不奇怪了。不再只有俊男靓女才能充当爱情故事的主角,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同样值得被讲述:不再是完美无瑕无可挑剔的超级偶像,人性的缺陷和弱点反而让银幕上的他们更加真实可信,更能赢得观众认可。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判断令银幕情侣的塑造摆脱了固定模式的束缚,呈现出七彩纷呈个性鲜明的多样面貌。   
  (三)形式的创新:叙事策略的现代化和類型杂糅
  
  古典爱情片和现代爱情片的叙事策略是不相同的。(1)在古典爱情片中,爱情的阻力往往来自外部的门第悬殊、家族矛盾,或者变幻无常的命运的捉弄,叙事线索是爱情的萌生、发展、波折、磨难直至最后的结局,叙事重点放在恋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外部的阻碍之间产生的冲突,以此来强调和渲染爱情的伟大和超越性。《上海伦巴》、《理发师》、《我的父亲母亲》、《云水谣》等古典爱情片,其情节发展的过程就是恋人们战胜阻碍他们恋情的外部力量,最终实现他们的爱情的过程。而在现代爱情片中,男女主人公并非一见钟情,恰恰相反,往往在影片结束时才确立他们的爱情关系。他们之间的爱情阻力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源于人物内部——自身的情感困境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隔膜。情节的发展过程既是男女主人公彼此交流沟通,发现他们彼此相爱的过程,也是他们发现自身的真正需要的过程。这类爱情片以美国影片《当莎莉遇到哈里》为代表,类似的还有《西雅图夜未眠》、《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电子情书》等,近些年“韩国爱情片的突破即在于这种类型影片的出现及精致化,其繁盛则在于这种类型影片的多样性变奏。”(2)代表作有《上网》、《承诺》、《美术馆旁边的动物园》等。
  国产爱情电影有不少就采用了这种叙事策略来表现现代人曲折多变的情感历程。比如《不见不散》中,刘元和李清是相识多年的朋友,虽彼此互存好感,但总是阴差阳错的成不了情侣。直到刘元略施巧计,谎称自己已经与其他姑娘订婚,大为嫉妒的李清才意识到自己早已爱上刘元。《大城小事》中,黎明和王菲饰演的那对情侣在故事一开始就分手了,原因是恋情太过顺理成章。困顿和厌倦随之而生。分手后的他们离得远了,反而把自己和对方看得更清楚。两人再一次相互走近,重归于好。还有《夜。上海》、《合约情人》等影片,都是让男女主人公在不断的碰撞和冲突中认识对方看清自己,猛然发现爱就在身边,在故事的最后幸福的走到一起。
  在现代社会,阻碍那种一见钟情式的男女相结合的外在因素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因此,如何翻新爱情片,如何表述后工业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沟通、理解、协调。必然成为现代爱情片的任务。反观近些年的国产爱情片,这类爱情片的数量虽已有所增多。但还没有出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与好莱坞和韩国此种影片的大量出现及多样化和精致化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
  除了越来越多的运用现代爱情片的叙事策略,中国电影人也自觉的进行类型的杂糅和融合,将爱情片与其他电影类型巧妙的“嫁接”,使很难出新的爱情讲述生发出别样的魅力。
  爱情片最常见的是与喜剧融合。形成爱情喜剧,在皆大欢喜的笑声中结束爱情的征程。这也是国产爱情片中发展得最成熟的一种样式,从冯小刚的《不见不散》开始,《没完没了》、《非诚勿扰》、《合约情人》、《桃花运》、《爱情呼叫转移》、《爱情左右》等影片都将爱情故事与喜剧色彩做了恰到好处的融合,烹调出色香味俱全的“爱情大餐”。尽管与喜剧类型的嫁接最是轻车熟路成效显著,中国电影人并不满足于此,积极开拓爱情片的叙事空间《如果爱》是与歌舞片的精彩融合,歌神张学友的加盟保证了影片的专业水准,华丽的歌舞魅影在制造了声色盛宴的同时没有忘记故事的细腻展开,歌舞元素和剧情的合理搭配使观众在为歌舞惊艳的同时得到了心灵的触动。《画皮》引进了持续走红的魔幻色彩,对本就具有神异色彩的聊斋故事进行现代性改装,让本来无情无欲的妖怪拥有了人的美貌和情感,上演了一场人妖之间的爱情大战。特别令人惊喜的是一部《李米的猜想》,爱情的等待和犯罪的阴谋,悬疑的气氛和人性的刻画。戏剧性的情节和社会的批判都有机的杂糅在一起,是爱情片和悬疑片结合的成功范例。
  此外,配合着叙事方式的多样,影片的形式风格也多种多样。既有时尚摩登的都市情调,烘托出都市人的迷离心绪《夜。上海》、《爱情左右》,也有唯美浪漫的抒情影像,书写着爱情童话的细水流长(《非诚勿扰》),还有凌乱嘈杂的现实录影,配合着凌厉爱情的温柔与残酷(《李米的猜想》)。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电影人在爱情片的精致化多样化上作出的卓越努力。
  
  结语
  
  历经十多年的类型化发展,国产爱情片在主题、人物塑造及叙事技巧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虽然与好莱坞及日韩的爱情片相比,无论是数量的丰盛还是品种的多样上都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它始终保持着可喜的增长势头,在中小投资的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类型片创作的中坚力量。中国电影产业要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不能只靠每年几部大片独领风骚,需要大量高水准的类型片充实活跃市场,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爱情片投资相对较少,市场容量大,观众群广泛,是一个深受观众喜爱且影响力深远的电影类型。大力发展国产爱情片,推动中小规模的影片成为电影市场的主力军,必将有利于中国电影真正的兴盛和辉煌。
其他文献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的通俗文化风潮影响下,影视剧作的改编与翻拍现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投资方、制片人利用“品牌效应”和受众的消费心理营造了一道媒介文化奇观。  [关键词]影视剧 翻拍 品牌效应 媒介文化奇观    近几年来,翻拍影视剧充斥着荧幕的每一个角落,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从《红岩》到《红楼梦》,从《上海滩》到《一帘幽梦》,题材涉及古典现代、革命历史、武侠言情,无所不包。据资料显示,中国一年产
[摘要]艺术教育并不局限于具体作品的鉴赏,从宏观的角度观照,艺术教育应是对各时域差异下呈现出来的文艺其主旋律一人文艺术精神的把握,其技法探讨、作品鉴赏都应是为其张本。艺术教育的范畴也较广,就古典文学艺术中的诗教、乐教理论而言,可谓涵盖艺术众象,其“尽善尽美”的主张可谓当今大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人文艺术精神的重要理论来源。  [关键词]艺术教育 诗教、乐教 艺术精神 传统 经
[摘要] “重庆”在电影这种媒介表述中是一个被高度有限符号化的地域形象。“历史”符号化、“物恋”符号化、“风景”符号化,借助于符号化,能够提供给传播者和接受者透明和统一的编码和解码图谱,但同时就是对未被涉及者的进一步拒绝和封锁。有着自身历史沉浮的重庆、有着自身城市化进程、独特的生活经验、色彩鲜明的重庆在这样的整体环境里哑然着。台湾影片关于个人、关于城市的电影表述方式,对于在电影里被有限表达的重庆,
【摘要】《宾虚》是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示范了经典的电影叙述模式。影片《宾虚》生动再现了一页发生在古罗马时代的基督教文化发展史,它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好的故事框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更为重要的是影片的主题思想反映出与时代精神的契合。  【关键词】《宾虚》 史诗 神话 基督教历史    一、引言    美国导演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于1959年拍摄的《宾虚》获32届奥斯卡提名十二项,
[摘要] 蒙太奇(Montage)与长镜头(Long Take),主宰电影世界的两大潮流,同文学体裁中相得益彰的小说和散文一样,在影视作品中不断呈现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推动着世界电影的高速发展。然而这两种表现方式抑或说是艺术形式,无论表现手法还是审美特征,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犹如光影世界中的两种节拍,共同奏响让人叹为观止的绕梁余音。  [关键词] 纵向对比 横向对比 蒙太奇 长镜头 
[摘要]电影《山楂树之恋》通过男女主人公上山下乡时期的一段爱情故事,集中反映了“至纯”之爱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代的“纯净”,二是人物生活、爱情产生的环境的纯净清明,三是男女主人公对对方情感的纯洁。影片“至纯”的爱情故事,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击,使观众获得了经久不息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山楂树 纯净 爱 传说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
[摘要]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是2009年暑假电影档期中杀出的一匹黑马。6500万票房成绩的取得,不仅归功于其深厚的漫画基础,还要归功于该电影散发出的独到的精神气息。  [关键词]《麦兜响当当》 价值 平民精神  麦兜是香港漫画家谢立文笔下的漫画《麦兜故事》中的角色,他是一只粉红色的,右眼上有一块胎记的小猪。这只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小猪,伴随着香港和大陆的民众度过了将近30年的光景,成为了一代人
[摘要] 《爱丽丝漫游城市》和《中央车站》这两部电影涉及到了我们人类对于追寻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追寻的层次(目标)、追寻的态度(主动或被动追寻)和追寻的结果(成功或失败),从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在这种追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超越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和对生命的内在诉求。  [关键词] 《爱丽丝漫游城市》 《中央车站》 追寻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
[摘要] 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他崇敬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无限奇思妙想的人。克里斯托弗·诺兰出生于1970年,刚过不惑之年的他,虽然截止到2012年一共只有8部商业影片,但已经是好莱坞如日中天的重量级导演,不仅在国际上享有极好的声誉,而且在观众群里拥有无数的粉丝,被誉为好莱坞最值得期待的导演。而身为新生代英国导演的他正在追随着前辈希区柯克的作者导演之路。
[摘要] 中国流行音乐的形成,经历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作曲家黎锦辉这里最终成型,并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政治、文化和商业的复杂互动中,呈现出了多层次的面貌,在都市文化语境中重新理清中国流行音乐、电影和文化政治的脉络,对我们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流行音乐 黎锦辉 都市文化语境    1927年,当时的先锋派作曲家,音乐开拓者黎锦辉创作的歌曲《毛毛雨》,普遍被认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