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论坛中的语言暴力现象分析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bru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网络论坛已经成为网民们发表个人意见的重要场所,其开放的语言环境激发了个人表达的欲望,但同时语言暴力现象也在这种环境中滋生。在社会道德与正义的庇护下,许多网民恶意地使用污秽、诅咒、带有攻击性的语言发表与散布一些过激言论与情绪。语言暴力现象日益严重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破坏社会的良好风气。
  【关键词】语言暴力人身攻击理性舆论
  
  一、网络论坛的语言暴力现象
  
  网络论坛已经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由于网络论坛的开放性,人们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发表个人意见的渠道,以前由传统大众媒体所掌握的话语权似乎有所松动,网民面对这一难得的机会纷纷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无可非议的是,在网民的参与下一些以往很难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特别是一些弱者的遭遇得到了社会的正视,其利益也得到了维护。但是也是由于网络论坛的开放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的帖子与跟帖,甚至在匿名性的掩护下一些网民对他人进行赤裸裸的人身攻击,发表与散布一些过激的言论与情绪。网络论坛中的语言暴力现象的日益严重,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语言暴力与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有所不同,它一般并不产生直接的攻击行为。搜狐公司CEO张朝阳对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是:“一个帖子或报道,描述一件大众感兴趣的,或能激发社会内在情绪的事情,被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传播平台演化成全民关注的公众事件,对当事人或组织造成不应有的压力,而且会影响事件的进程或司法判断,导致大大超过所犯错误的惩罚。”并进一步指出,“施暴者不是某个人,而是集体的无意识行为,是记者或者发帖者对后果的无意识,是网站编辑为制作吸引人气的内容的转载行动,是大众易于相信的惯性。”其实从更宽泛的角度来说,网络语言暴力就是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环境下出现的以语言为武器对他人进行的辱骂与人身攻击现象。他的行为主体既可以是某一媒体也可以是个人。
  例如在“铜须”事件中,“铜须”成为众多网民的讨伐对象,在各个论坛中都充斥着对其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铜须”受到了网民的人肉搜索,其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私人资料都被公布在网上,从而使“铜须”(身份为燕山大学的学生郑某)的现实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干扰。而在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网络(猫扑网与天涯论坛是网民讨论“铜须”事件的主要场所)与传统媒体(央视的《大家看法》栏目也针对这一事件制作并播出了《铜须在电视媒体回应网友讨伐》节目)都起到了很重要作用,而个体网民的参与无疑主导着这一事件的发展。
  
  二、对《从杭州飙车案看大众的盲目跟风与仇富心理》及其跟帖的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对一篇杭州飙车案中的帖子与其跟帖进行分析,以深入地揭示网络论坛中存在的语言暴力问题。
  杭州飙车案发生在2009年5月7日晚上8点左右,谭卓在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被胡斌所驾驶的改装三菱Lancer Evolution IX跑车撞飞后,送120不治。肇事者胡斌的“富二代”身份,以及杭州警方“当时车速在70码”的说法,引发舆论不满,天涯等论坛中都出现了对警方这一说法提出质疑的帖子并出现了许多激烈言论。
  2009年5月12日,一位网名为深蓝之心的网民在天涯论坛上发了一个名为《从杭州飙车案看大众的盲目跟风与仇富心理》的帖子。发帖者站在了与大多数网民相反的立场上批评网民对杭州飙车事件的关注及对肇事者胡斌的指责,认为网民的行为是受到了媒体炒作的愚弄与煽动的盲目跟风行为。
  发帖者把网民对肇事者胡斌进行人肉搜索比作借爱国之名实施打砸抢,以发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的反日游行。并使用了“自私”、“无耻”、“谩骂”等明显带有攻击性的词语来形容网民的人肉搜索行为。发帖者通过反复强调网民在这一事件中对肇事者胡斌“富二代”身份穷追不放,一再假设如果肇事者胡斌只是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他开的车也不是三菱跑车,网民将作何反应,来证明网民对这一事件的关注源自仇富心理。发帖者对网民的行为执否定甚至是批判态度,并且在表述当中使用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语言。
  从该帖子发出到5月23日14:41:59,期间约11天的时间内,共有40532人次浏览了此帖,跟帖889个。在这些跟帖中,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比比皆是,有的甚至纯粹是针对发帖者的恶意谩骂。在所有的跟帖中只有6个帖子表达的是与发帖者相同的意见,136个帖子的语言表达没有带有明显的攻击性语言,以陈述事件与发表个人看法为主,这两者相加占到了总跟帖数的约16%,而其余的747个跟帖的内容都或多或少含有对发帖者进行人身攻击的内容,或是对肇事者胡斌的谩骂。在这些跟帖中,用诸如:“问候你全家”、“问候你妈”、“拿钱发帖死全家”等语言对发帖者进行人身攻击的有81个,占到了总跟帖数的9%。
  从这一例子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发帖者还是跟帖者,在发表个人意见时都经常使用不文明甚至是带有人身攻击性的语言,语言暴力现象在网络论坛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位网名为“凭什么封我ID”的网民在其跟帖中就明确地说“不骂人就不是天涯了”,可见论坛在网民们心中的形象,似乎论坛大有演化成发泄个人不满情绪,对看不顺眼的事情大肆谩骂的地方。
  在杭州飙车案事件中,大多数网民都站在了受害人谭卓的一方,对杭州警方“70码”的发言提出质疑。而当事人双方的贫富差距又增加了这一事件的“卖点”,而指责网民的立场是由于其仇富心理也代表了一些人的态度。网民的争论焦点在存在不同意见时,往往表现为对不同意见的抨击,对发表不同意见者进行人身攻击,而不是追寻事实的真相,陷入语言暴力的怪圈。
  
  三、对网络论坛中语言暴力现象的思考
  
  网络所具有的匿名性为个人自由地发表意见提供了条件,但也为人们宣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提供了渠道。在匿名性的掩护下,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与行为规范失去了强大的约束力。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日益严重,这必然会引发各种不良的社会问题:
  1、对当事人造成伤害
  网民的行为甚至是语言暴力往往都披着道德的外衣,如“铜须”事件中对第三者的谴责,杭州飙车案中对弱者的同情,但在捍卫道德的过程中我们却看到了一种群体的盲目与理性的丧失。网民们在没有搞清楚事实真相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他们所认为的道德败坏的人进行人身攻击,追求一种表达的快感。然而这种表达的快感是建立在对当事人伤害的基础上的,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权,把当事的地址、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公布于网络损害了当事人的隐私权。
  在一个法治的社会,这种公然损害公民权利的行为是不允许存在的。即使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人们也要保持对法律的敬畏,不能因为要保护一个人的权利就去侵害另一个人的合法权益。
  2、破坏良好的社会风气
  网络语言暴力很容易激发社会的不良情绪,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与行为,特别是给青少年制造了一个污浊的网络环境。网络中网民们对他人进行谩骂与人身攻击,接触大量含有暴力因素的图片与语言,这种情绪带到实际生活中必将使现实生活产生许多不和谐的行为。而且在网络中,我们也有可能遭遇到其他网民的语言攻击,这又势必会影响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情绪。这些情绪与行为的积累就有可能破坏良好的社会风气,导致一些恶意的伤害行为。
  3、阻碍了理性观点的表达
  网络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无形中形成了一个隐形的群体,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个人很容易为了寻找群体的安全感而放弃少数意见的表达。个人融入群体而产生的安全感还会使他们倾向于放纵自己的行为,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处罚,进而更加肆无忌惮。所以网民的意见很容易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即使有少数反对的声音也会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唾骂淹没得销声匿迹。如 《从杭州飙车案看大众的盲目跟风与仇富心理》的发帖者深蓝之心就受到了恶毒的人身攻击。且不管少数派的言论是否正确,至少少数派言论发表后所受到的攻击就遏制了其他类似意见的表达。
  但社会是因为听取了各种不同的声音而不断进步的,这种民众的权力如果缺乏理性与法律的制约就很容易转化为负面的阻碍。一些丧失理性的民众权力往往刻意夸大自己符合社会正义的合理性,而缺少必要的反思与清理。长久的对“群众暴力”的沉默和放纵,也助长了一种不健康的“暴民意识”,而这是与民主、法治的精神是相背离的。
  因此我们应该警惕这种网络时代的“大众暴政”,即使它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但“一边倒”的舆论氛围仍可能
  遏制其他不同观点的表达,特别是少数人观点的表达,而这是不利于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M],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2]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3]胡珏,《新闻与舆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4]柳泽花,《网络新闻传播实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5]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6]钟瑛,《网络传播伦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鲁宏,《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J],《河北大学学报》,2006.1
  [8]王吉,刘训飞,《网络中的虚拟同辈群体刍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4
  [9]朱大可,《铜须、红高粱和道德民兵》[N],《东方早报》2006.6
  [10]金君俐《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和对策初探》[J],《新闻实践》2009.4
  [11]任敏,《网络语言暴力下的生活状态》[J],《安徽文学》2007.3
  (作者:均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系08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周蕾 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就地方电台新闻节目中经济报道策划进行了论述。认为找准经济报道的“切入点”是我们做好经济报道策划的关键所在。主要从三方面来论述做好经济报道策划,采写上要注重抓两头,即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找好“对接点”,寻找引发群众共鸣的“动情点”,编排上努力做到创新思路增“亮点”。  【关键词】经济报道策划 对接点 动情点    《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曾在他的 《总编辑手记》中说:经济报道要把重点
在医学界,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种,它是一种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的疾病,严重的哮喘发作可持续24小时以上,经过一般治疗不能缓解者称为哮喘持续状态。此时,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咳嗽,面部苍白或发紫,心率增快,常在每分钟120次以上。严重者血压下降,大汗淋漓,出现肺气肿,可神志不清而出现昏迷。 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如下方式做应急处理。  1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休息;或让患者抱着枕
【关键词】皮影 表演 制作    泛舟艺海,很多美丽的贝壳往往藏身于岩缝中,或为泥沙所覆盖。正如民间艺术,虽罕登大雅,却代代传承,经久不息,凝聚着汗水与智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皮影就是其中之一。  相传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起事故报道中的媒体之失的种种原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非是对交通事故处理提出疑义,而是提醒新闻媒体,关注弱势群体,更需尊重客观事实。  [关键词]酒后驾驶整治 交通事故 弱势群体    2010年7月10日,酒后驾驶整治的全国统一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序幕,一批酒驾者被曝光。说起酒驾,人们不禁又想起轰动全国的成都孙伟铭案和杭州青年飚车撞飞大学生的交通事故。几乎是同时,在安徽省合肥市
【摘要】本文从2009年元旦某台某栏目一则含有隐性广告的新闻出发,分析了“植入式新闻”现象的归属、本质、原因及影响。笔者认为,媒体通过“新闻植入式营销”来获得经济收益的行为会使新闻本应承担的社会监察守望功能被弱化,实不可取。  【关键词】植入式新闻 隐性广告    2009年元旦当天,某台《新闻某某某》栏目中,播出了一则引起众多观众和网友哗然的新闻:新闻一开始,姚明一边说着“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就
【摘要】商品包装在现代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令人瞩目。在市场营销学界,有的学者把包装称为与市场营销4P组合平行的第五个P。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杜邦公司的营销人员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后,发明了著名的杜邦定律:即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和装潢进行购买决策的。包装是商品的脸面和衣着,它作为商品的“第一印象”进入消费者的眼帘,撞击着消费者的心理。  【关键词】消费者 消费心理 品牌 商品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笔者奔赴灾区采访,在近一个月的新闻实践中,不仅发回了大量的报道,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难忘的经历,对地方媒体如何做好重大灾难题材的报道有了切身体会,积累了一定经验。     反映灾情与宏扬抗震精神    从灾区回来后,经常会有人问:灾区的实际情况怎么样?真是新闻里反映的那样吗?这样的疑问说明长期以来我们在灾难报道中,忽视对灾情的反映,甚至隐藏事实,形成了一个关于灾难新闻的报道模式:“
[作者简介]单兆伟 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内科及消化科主任,全国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江苏省中医学会脾胃病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单教授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30余年,尤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独具特色。  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腺体萎缩和炎症反应的一种慢性胃病,是由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而来。该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故中老年人多发此病。根据其临床有胃痛、上腹部胀满堵塞的症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于2021年1月6日发布一份报告,截至2020年12月23日,全美共有1893360人接种了第一剂辉瑞新冠疫苗,共报告了4393起不良反应事件(不良反应率约为0.2%),其中包括21起过敏反应。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2020年12月批准了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与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联合研发的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授权申请。这是第一款获批在美国紧急使用的新冠疫苗,被允许用于16岁及以
遗忘这门学问往往是讽刺性的。当我们碌碌半生后回望,本该遗忘的和不该遗忘的总是对调:世俗的观念一直在束缚了自己,青春时的誓言却已消逝在岁月的长河里……——Mickey  我是从来不相信遗忘可以让人感觉更快乐。  我不是阿Q,也不想成为阿Q。  既然有些事在我們身上刻下了伤口。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选择逃避?就让这些往事成为自己记忆中的珍藏,让它在发黄的日记中殷殷泛红吧。 ——Crimson   俗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