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谓修身,就是指加强个体的自身修养,其中道德素养是“修身”的核心内容。大学正是学生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承担着引领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任务,高校和教师都要将其效果提升作为工作重点。因此,本文结合笔者实践经验,就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學效果提高的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各位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策略
积极的价值观,是学生适应校园生活、社会工作环境的基础,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是高校帮助学生形成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其效果的提升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发展出发,对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升教学工作改革与创新的针对性。
一、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高校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提升道德修养。从当前的教学效果来看,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认知层面
为了提升专业影响力,高校普遍将人力资源和课时倾向于专业课程。这种情况下,学生难免进一步产生思政学习不是很重要的错觉,对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方面的学习比较忽视。也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并不是大奸大恶的人,不会犯法,所以没有必要再学习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方面的课程。
(二)知识理解层面
高校思政教师经过多年课程研究和熏陶,自身形成了较高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所以多站在宏观层面展开问题探讨,导致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处于比较浅的层次。当学生的知识基础达不到一定的层次时,宏观探讨对于他们而言是比较的空洞和枯燥的,他们难以吸收彻底吸收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价值观的改变也就无从谈起。长此以往,不但不能发挥课程本身的教书育人作用,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三)教学手段单一
随着教育教研工作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不断产生,这对于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提升而言有推动作用。但是,新教学理念从诞生到运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尝试新教学理念的应用之初,很多教学手段的创新难免因经验和理解深度的缺乏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价值。
二、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
(一)明确教育发展目标,加强对教学效果的重视
首先,高校要重视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实现育才与育德的统一。意识决定行为,而教师作为教学实施者,其行为将会直接作用与教学过程,决定教学效果。教师要意识到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在课程改革期间抓住机会,加大对教学手段的创新力度,从而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方式,提升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层次,帮助其获得在日常生活运用该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
其次,高校要将教育与教学视为统一的系统。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课程教学任务,同时也应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明确课堂教学目的、加强教学模式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环境对学生思想体系和法律意识的影响。比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为学生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从多个维度和视角,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价值观,并坚定理想信念。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引入一些真实的生活案例,帮助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意识到思想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应用价值,建立知识应用的思维模型。也就是说,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是无孔不入地介入学生学习和生活,通过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在学生行为中发挥指导作用。学生在思维活动层面学习行为,与具身实践相统一,避免身体处于离场状态,学习效果提升得以提升。
最后,要对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作用。备课期间,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在细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的、有一定针对性的、可实施的教学方案,使得教学实施更加符合学生诉求,以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育人效果,形成思政教学新格局。
(二)丰富思政教育形式,提升学生理解层次
高校和学科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发展对学生信息方式所带来的影响,加强学生学习方式、偏好调研。大学生不仅喜欢尝试新的信息技术,而且能够快速掌握其应用方式,并借助其提升学习效率和丰富娱乐体验。这个过程中,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量大而驳杂,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消极信息的影响。如果不重视对这些影响的消除,任由其发展,就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甚至有可能使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产生疑惑甚至抵触。为了不良的信息环境影响,教师要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大思政”理念,站在更高层次与学生交流,对教学内容和手段进行丰富,帮助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深入认知。例如,师生共同探讨热门事件,帮助学生做有智慧、有判断力的网民,而不是被舆论或者事件描述方式裹挟的从众者。
(三)丰富教学手段,营造良好师生关系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要与时俱进,将教学手段创新与教学技术的前沿发展相联系,通过对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提升教学与学生的友好度,促使学生主动配合教学工作。首先,作为教师要主动接触互联网,适应互联网对教学的改变,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问题,使得教学手段的创新符合学生期待。在主动应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了解到更多同行关于新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应用,为其进行教学手段创新提供更多思路和灵感。其次,教师要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思维模式,对教学理念和教材内容有独特理解,进而能够以独特视角和方式解读思想道德与法治知识,激活自身教学正能量。比如,每一名教师的成长经历不同,会形成个性话的能力优势,教师可以以自身的授课优势,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资源。再次,要加强第二课堂的开发,将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到校外实践活动中。最后,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手段的创新要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教师发展水平与方向差异的尊重,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心理健康,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助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思想。 (六)完善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教学评价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案调整的依据,也是教师工作的指挥棒,决定了教师的工作重心。比如,如果高校在教学评价上比较偏重于对科研成果的考察,那么一些教师的工作重心就会向科研方向偏移。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很难兼顾多个工作重心,在科研上所花的精力多了,自然就会相对忽视教学工作。教師一旦从内心减少了对教学的重视,那么教学效果自然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也会下降。此外,过于量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也是阻碍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学评价的设计比较片面,项目数量、论文数量、期刊层次作为学术研究的评价标准时,那么教师的精力难免也会集中在这上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项系统化工作,其效果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的双重保证。所以,要扩大教学评价主体、丰富评价方式,实施师、生、校三方联合评价,定性与定量结合评价,从而更好地通过教学评价反应教师工作成效,引导教师工作。当科研与教学评价的比重达到比较科学合理的状态,教师能力提升、教学实施的方向也更为明确,最终受益的将会是学生,教学效果自然得以提升。
(四)由“教”向“学”,提升教学效果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改变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构建方式,在教学设计工作中更多地考虑学生思想与能力基础、学生偏好、学生未来发展倾向。获得感思维告诉我们,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提升更多是取决于受教育者学生,比如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发展水平、个人发展趋向等。如果仅以“教”的角度出发,研究教学效果的提升,则是缘木求鱼,教师在教学创新与实施方面所付出的精力难以与收获成正比,甚至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位,使学生产生教师没有尽心、没有教好的错觉。所以,教师要围绕“学”研究教学现状、发现教学问题、提出创新策略。也就是说,教师要为“学”而“教”,重点考虑学生“要学生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的问题,将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针对学情开展教学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多了解学生,注重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收集教学数据,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积极性,避免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唱独角戏。
(五)推进教学“供给侧”,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是教学实施主体,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提升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资源。也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决定了高校的办学水平。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从根源上解决教学效果的提升问题,否则再多的教学创新也难以收到预期效果。这个根源就是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理论素养。作为教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新时代的新矛盾对分析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主流影响因素。作为学校方,也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通过帮助教师提升课堂驾驭能力,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比如,组织教师进行学术、经验交流,通过彼此思维的碰撞,激发教师提升内容的吸引力、个人亲和力与魅力的灵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升离不开学生主动参与作用的发挥,以及教师教学技能、学术能力的支撑。教师要围绕学生发展审视教学现状,然后针对性地将科学教学理念和先进教学技术融入到日常工作。同时,教学评价也要发挥引导职能,更好地指导教师工作,为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楠.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1(03):67-69.
[2]张君.跨越“话语鸿沟”:高校思政理论课话语转化路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6):10-12+54.
[3]陈春莲.从“知、情、意、信、行”五个维度讲好抗疫故事——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20(04):113-119.
关键词: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策略
积极的价值观,是学生适应校园生活、社会工作环境的基础,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是高校帮助学生形成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其效果的提升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发展出发,对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升教学工作改革与创新的针对性。
一、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高校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提升道德修养。从当前的教学效果来看,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认知层面
为了提升专业影响力,高校普遍将人力资源和课时倾向于专业课程。这种情况下,学生难免进一步产生思政学习不是很重要的错觉,对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方面的学习比较忽视。也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并不是大奸大恶的人,不会犯法,所以没有必要再学习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方面的课程。
(二)知识理解层面
高校思政教师经过多年课程研究和熏陶,自身形成了较高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所以多站在宏观层面展开问题探讨,导致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处于比较浅的层次。当学生的知识基础达不到一定的层次时,宏观探讨对于他们而言是比较的空洞和枯燥的,他们难以吸收彻底吸收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价值观的改变也就无从谈起。长此以往,不但不能发挥课程本身的教书育人作用,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三)教学手段单一
随着教育教研工作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不断产生,这对于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提升而言有推动作用。但是,新教学理念从诞生到运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尝试新教学理念的应用之初,很多教学手段的创新难免因经验和理解深度的缺乏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价值。
二、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
(一)明确教育发展目标,加强对教学效果的重视
首先,高校要重视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实现育才与育德的统一。意识决定行为,而教师作为教学实施者,其行为将会直接作用与教学过程,决定教学效果。教师要意识到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在课程改革期间抓住机会,加大对教学手段的创新力度,从而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方式,提升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层次,帮助其获得在日常生活运用该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
其次,高校要将教育与教学视为统一的系统。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课程教学任务,同时也应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明确课堂教学目的、加强教学模式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环境对学生思想体系和法律意识的影响。比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为学生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从多个维度和视角,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价值观,并坚定理想信念。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引入一些真实的生活案例,帮助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意识到思想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应用价值,建立知识应用的思维模型。也就是说,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是无孔不入地介入学生学习和生活,通过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在学生行为中发挥指导作用。学生在思维活动层面学习行为,与具身实践相统一,避免身体处于离场状态,学习效果提升得以提升。
最后,要对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作用。备课期间,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在细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的、有一定针对性的、可实施的教学方案,使得教学实施更加符合学生诉求,以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育人效果,形成思政教学新格局。
(二)丰富思政教育形式,提升学生理解层次
高校和学科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发展对学生信息方式所带来的影响,加强学生学习方式、偏好调研。大学生不仅喜欢尝试新的信息技术,而且能够快速掌握其应用方式,并借助其提升学习效率和丰富娱乐体验。这个过程中,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量大而驳杂,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消极信息的影响。如果不重视对这些影响的消除,任由其发展,就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甚至有可能使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产生疑惑甚至抵触。为了不良的信息环境影响,教师要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大思政”理念,站在更高层次与学生交流,对教学内容和手段进行丰富,帮助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深入认知。例如,师生共同探讨热门事件,帮助学生做有智慧、有判断力的网民,而不是被舆论或者事件描述方式裹挟的从众者。
(三)丰富教学手段,营造良好师生关系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要与时俱进,将教学手段创新与教学技术的前沿发展相联系,通过对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提升教学与学生的友好度,促使学生主动配合教学工作。首先,作为教师要主动接触互联网,适应互联网对教学的改变,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问题,使得教学手段的创新符合学生期待。在主动应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了解到更多同行关于新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应用,为其进行教学手段创新提供更多思路和灵感。其次,教师要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思维模式,对教学理念和教材内容有独特理解,进而能够以独特视角和方式解读思想道德与法治知识,激活自身教学正能量。比如,每一名教师的成长经历不同,会形成个性话的能力优势,教师可以以自身的授课优势,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资源。再次,要加强第二课堂的开发,将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到校外实践活动中。最后,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手段的创新要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教师发展水平与方向差异的尊重,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心理健康,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助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思想。 (六)完善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教学评价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案调整的依据,也是教师工作的指挥棒,决定了教师的工作重心。比如,如果高校在教学评价上比较偏重于对科研成果的考察,那么一些教师的工作重心就会向科研方向偏移。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很难兼顾多个工作重心,在科研上所花的精力多了,自然就会相对忽视教学工作。教師一旦从内心减少了对教学的重视,那么教学效果自然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也会下降。此外,过于量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也是阻碍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学评价的设计比较片面,项目数量、论文数量、期刊层次作为学术研究的评价标准时,那么教师的精力难免也会集中在这上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项系统化工作,其效果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的双重保证。所以,要扩大教学评价主体、丰富评价方式,实施师、生、校三方联合评价,定性与定量结合评价,从而更好地通过教学评价反应教师工作成效,引导教师工作。当科研与教学评价的比重达到比较科学合理的状态,教师能力提升、教学实施的方向也更为明确,最终受益的将会是学生,教学效果自然得以提升。
(四)由“教”向“学”,提升教学效果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改变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构建方式,在教学设计工作中更多地考虑学生思想与能力基础、学生偏好、学生未来发展倾向。获得感思维告诉我们,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提升更多是取决于受教育者学生,比如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发展水平、个人发展趋向等。如果仅以“教”的角度出发,研究教学效果的提升,则是缘木求鱼,教师在教学创新与实施方面所付出的精力难以与收获成正比,甚至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位,使学生产生教师没有尽心、没有教好的错觉。所以,教师要围绕“学”研究教学现状、发现教学问题、提出创新策略。也就是说,教师要为“学”而“教”,重点考虑学生“要学生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的问题,将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针对学情开展教学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多了解学生,注重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收集教学数据,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积极性,避免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唱独角戏。
(五)推进教学“供给侧”,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是教学实施主体,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提升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资源。也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决定了高校的办学水平。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从根源上解决教学效果的提升问题,否则再多的教学创新也难以收到预期效果。这个根源就是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理论素养。作为教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新时代的新矛盾对分析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主流影响因素。作为学校方,也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通过帮助教师提升课堂驾驭能力,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比如,组织教师进行学术、经验交流,通过彼此思维的碰撞,激发教师提升内容的吸引力、个人亲和力与魅力的灵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升离不开学生主动参与作用的发挥,以及教师教学技能、学术能力的支撑。教师要围绕学生发展审视教学现状,然后针对性地将科学教学理念和先进教学技术融入到日常工作。同时,教学评价也要发挥引导职能,更好地指导教师工作,为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楠.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1(03):67-69.
[2]张君.跨越“话语鸿沟”:高校思政理论课话语转化路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6):10-12+54.
[3]陈春莲.从“知、情、意、信、行”五个维度讲好抗疫故事——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20(04):1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