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的战略布局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520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梦想要做“百年老店”的企业,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这本无可厚非。但现实实在太残酷,有的企业刚到咿呀学语的年龄就夭折了,有的成了别人胃里的食物。而目前众多企业执着战略转型的目的,正是为了摆脱这样的命运,使自己的企业基业长青。
  
  到底该选什么产业?
  
  企业战略转型中,到底该进入什么样的产业?这是企业家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和君创业的观点是:
  第一,要看这个产业的规模。不够规模的产业不可能成就一家大的公司。著名的跨国公司都是在一个有规模的产业之中成就的。
  第二,要看这个产业的结构。我们有时会犯常识性错误:选择产业时都选择成长性很好的产业。但实证性的分析证明:高成长产业并不意味产业中的厂商生活得最好,而一个长期没有成长的产业里却有许多做得好的公司,比如:可口可乐、麦当劳。而中国的旅游业,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20%以上的成长,未来也一定更好,但中国旅游企业却没有赚钱的。这是由这个行业内部的竞争结构造成的,无序竞争的局面根本不适合大公司生存,所以国旅和中青旅这样的企业都不赚钱。
   第三,盈利模式。你进入这个产业有没有现实的盈利模式?这个产业的利基总量到底有多少?在这样的总量中,你需要投入多少?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能达到什么样的市场份额?赚取多少利润?不能凭定量就说IT产业好,你要有模式能赚钱才行。
  第四,这个行业的资源和资产是如何分布的。如果进入石油业,一定要研究油田是如何分布的,如果你没有资源就不要进去。
  第五,这个行业的管制情况是怎样的。政府这方面的产业政策是怎样的,都会影响行业的结构规模和利基。也不能只看这个行业现有的地位,一定是看它在结构变迁中处于什么位置,是处于变革中的领导地位,还是被淘汰的地位。
  第六,这个产业的技术走势。这个行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谁的手里?如果进入这个产业,你能不能通过并购等方式拥有这个核心技术或者未来的核心技术?这也是必须考虑的。
  除此之外,在进入一个产业之前,还必须研究目标行业和现在行业之间的协同和呼应。
  
  转型成功靠什么?
  
  当企业选定了自己的产业方向以后,就开始了战略转型的过程。李肃认为:企业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同时还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工程。企业战略转型一旦失败,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而谁又能抓住这次产业重组的机会,找出真正的产业的立脚点,组成一个真正的领袖企业?这给中国所有企业提出了问题。
  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当然是战略的制定和组织的保证。战略是方向,组织是战略进行的保证。组织是指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结构优化、权责分配及组织控制系统的设计等。
  除此之外,企业转型还要关注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和文化才是战略落地的保证。中国企业家,特别是很多民营企业家特别“牛”,因为他过去的成功都是靠他自己一个人拳打脚踢干出来的,“我能从没有一分钱发展到现在的几个亿,我就能从现在的几个亿发展进入世界500强。”很多老总把自己界定为那种无所不能、不依靠别人的、自己决定企业一切的“神”了。但如果一个老板不能把自己从创业型企业家转型为企业的领导者,不能由一个人决定企业的命运转向企业家团队决策,企业就难以持续发展。
  而且因为中国的环境与国外不同,国外只要你有了战略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人,因为人力资源已经社会化了。但中国不一样,没处去找专业化人才,而且人与人之间还没有统一的意识,即使你招来了,也不一定能用。引进国外人才目前看也指望不上,很多企业都试过,但“水土不服”很严重。所以人力资源问题是企业必须认真考虑和解决的。
  企业文化方面,中国过去的市场是投机市场。而投机市场在企业身上打下了深深的投机文化的色彩,这就是一种“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游击队意识。民营企业要持续存在和发展,必须持续进行文化变革与创新。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寻找企业持续存在与发展的理念依据,即重新思考企业的使命与追求,重建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
  还有,许多民营企业的一个现实状态是:老板在外面接受了许多新观念,回到企业对员工讲,下面的员工觉得老板的话越来越听不懂,在说“鸟语”!而老板又觉得下面的员工悟性不足,听不懂自己的话,是“猪”!所以就出现老板在天上飞,员工在地上爬,彼此达不成共识的状态。于是企业的文化与战略难以落地,企业的文化理念与员工行为严重背离,企业分权分利就分心。因此,文化的变革与创新是企业转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没有文化支撑的企业战略根本无从落地。
  当战略、组织、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有保证的情况下,再把企业的决策和控制能力提上去,再解决企业的信息化和营销等内部管理问题。如图所示:
  


  
  先有思路 后有出路
  
  李肃认为:无论哪一种类型的企业转型,都必须先有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然后还必须拥有资本、资源、产业和管理四个方面的能力,才能使企业成功转型,五个方面缺一不可。
  但每一种转型模式最先拥有的能力却是不一样的,而无论你先有什么都必须经过以企业家为中心的一个循环,你才能成功转型。作为企业家,你对此的思路必须是清晰的。
  比如德隆的转型模式是这样的:他先拥有资本,由于资本能力强,开始进入产业进行整合,并购了几家企业,在某些产业做到了中国第一,有了概念,于是被资本市场看好。这时,他们发现光有空概念没用,自己缺的是资源,比如:上游产品番茄没有流通通道,于是并购汇源果汁,并购不成又与新中基联盟。这时必须还要关注新的管理模式,才能出利润,才能对资本有进一步的影响。
  而四通以前的路径一直是:企业家—资源—资本—产业—管理,当企业循环到产业和管理时却出现了路障。所以四通一直在寻找能长远发展的产业,而在正确选择产业的基础上,再加强内部管理,从而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
其他文献
在一个水草丰盛的牧场,一群羊在青翠美丽的草原上奔跑。好像一切是那么安详、和谐、美好、幸福。  每天夜晚来临,星星月亮的银色光辉照得草原特别光亮美丽,群羊跑了一天,也吃足了鲜嫩的水草,都偎依在草丛中睡着了。  天亮了,太阳光照亮了群羊,一只只羊开始睁开眼睛,原以为这是那么寻常的一个早晨……忽然,它们惊异地发现朝夕相处的同伴中少了几个!  (本刊提示:一切美好表象的背后,往往都蕴含着危机……而且越是在
期刊
“不学习也赚钱”的时代过去了    日前,我受汕头工商联与中山大学EMBA班潘主任之约,赴潮汕二市讲学。期间与当地多位企业主管有所接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人全身心投入到企业,他们抓住时机,吃透政策,搞好关系,以自己的远见做出了正确决策,铸就了今日的辉煌。在那个赤膊鏖战的时代,他们闪转腾挪,百经磨难,忙碌得几乎没时间看管理书刊。但近几年他们普遍意识到:那个不用学习也能赚大钱的
期刊
在麦肯特公司邀请下,世界著名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来到中国。站在本刊记者面前的波特,与想像中完全不同:他并不刻板,而充满激情;他并不内敛,而相当犀利。也许正是激情与犀利,使他能直言要害。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原先对于“差异化”的理解,竟都是错的!……    竞争就是“差异”    很多经理人认为竞争就是达到最好,于是总在通过找到某种最佳的方式来赢得竞争。实际上,任何一个行业都不是只有唯一的一
期刊
铸造蓝筹 Building blue chip companies  IBM前CEO郭士纳  以其经营切身体验说  “(公司)大很重要  因为规模就是杠杆  在深度和广度上可以容纳更大的投资  更大的风险  以及更长久地对未来进行投入”  巨型的,甚至是超巨型的规模,是蓝筹公司的一个普遍特征。其规模体现在公司市值、资产量、销售收入、利润、税收、雇员人数等各个方面。  用与你所熟悉的中国企业来做
期刊
零售商如何评价他们的供应商?供应商又如何评价零售商?各依据什么进行评价?各希望对方提供什么信息?彼此的需求都是些什么?这在今天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了。  2002~2003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IBM公司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原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合作,通过对170余份零售商和制造商的问卷调查和部分公司关键管理人员面对面的深度访谈,完成了中国零售行业的专项调查研究和《2003年中国零售商和快速消费品制造商
期刊
面对方正当时复杂的‘企业政治’,绝不能以复杂对复杂,为了化解一个危机再生出另一个危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事纷争,首先要解决企业战略和管理结构问题。  无论方正新班子怎样阐述企业新的发展战略,向公众公布怎样漂亮的业绩,但萦绕在人们心头始终挥之不去的谜团是:方正是在危机状态下被迫变革的。究竟5年前,当魏新临危受命从教授一步跨入深不可测的方正时,他是怎样看待方正集团的人事纠葛,以及如何化解人事危机的?
期刊
核心技术,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期求进一步成长抹不去的痛。  以成本优势进入制造环节的中国企业,正在面临盈利空间不断缩小的危机:家电企业的3C、6C认证之痛、几近被核心技术窒息的DVD之苦、日益频仍的低端反倾销之累、 WAPI标准最终难产之弱……似乎“以市场换技术”策略并没有给中国企业带来希望……而另一方面,在刚落幕的北京国际科博会映衬下,跨国公司们却仰仗其锋利的“技术刀叉”正在欢快地吞食中国盛宴…… 
期刊
为什么招聘时出彩的“人才”到使用时总哑火?有没有一种既“短平快”又可以考察到应聘者真实行为表现的人才测评方法?   某电器集团公司的华东分公司,一年前曾经面向社会招聘来一位总经理,这位总经理管理理论丰富,并有多年市场开拓经验,在面试过程中深得集团高层赞许。但一年多了,此君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在面试中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加上管理和协调能力较差,导致华东分公司人心涣散,内耗严重,销售业绩连连滑坡。眼见新一年
期刊
在企业界,咒骂ERP的人与赞颂ERP的几乎一样多,有时甚至就是一个人,只不过前后迥异。是的,ERP的光环越亮丽,一旦“破灭”,就越显得惨淡。而能够“拯救”ERP的,究竟是软件商,还是客户?    ERP:增效,还是减效?    某外国一家大型服务性公司决定实施ERP,引进了市场上最好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聘请了世界一流的咨询公司来负责实施,又对公司全体员工进行层层培训,光加班费就付了不知多少。经过
期刊
宝洁作为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在2002-2003财政年度,公司全年销售额达到了434亿美元,名列《财富》500强第86位。而同一年度,作为全球最大的专业化妆品生产集团的欧莱雅,位列《财富》第373位,营业收入135亿美元。  如果仅仅是从双方的营业额来分析,欧莱雅与宝洁并不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但是,如果我们落实到欧莱雅仅仅致力于化妆品行业的实际,落实到欧莱雅与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针锋相对的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