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拯救ERP?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企业界,咒骂ERP的人与赞颂ERP的几乎一样多,有时甚至就是一个人,只不过前后迥异。是的,ERP的光环越亮丽,一旦“破灭”,就越显得惨淡。而能够“拯救”ERP的,究竟是软件商,还是客户?
  
  ERP:增效,还是减效?
  
  某外国一家大型服务性公司决定实施ERP,引进了市场上最好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聘请了世界一流的咨询公司来负责实施,又对公司全体员工进行层层培训,光加班费就付了不知多少。经过了数月的准备与调试,系统终于上线,一线服务人员原来每天业务需要而必须打开的三四个系统,现在全都整合进一个系统中,再也不用按“Ctrl”+“Tab”键在系统间切换;过去需要不少手工的半自动业务,现在只需轻点鼠标便可操作。
  可没想到的是,尽管新的系统有诸多先进性,上线后公司服务水平反而出现了下降,顾客的平均等候时间更长了,一线员工觉得还是“Ctrl”+“Tab”比点鼠标速度更快,导致怨声载道,普遍反映还是旧的系统好学好用。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中国常州一家服装企业身上。在花费数百万元上线ERP后,发现虽然有了自动化的界面,但工作量好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而原因可能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准确的数据。看到通过ERP提高效率的目的没有达到,员工们不免都有些失落。
  这样的事例其实并不是偶然,很多企业都有同样的经历。由于实际实施效果与预期的相差太远,由此丧失了对ERP的信任,这样的人决非鲜见。
  然而,上述现象其实很正常。对于一般人来说,无论经历什么样的变革,总需要有一个适应阶段,想当初电子计算器传入我国时,就有不少专业人士觉得它不如算盘打得快,可能至今还有部分人更习惯使用后者。而ERP所改变的,可不仅仅是一些技术和使用习惯,它对于一个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甚至企业文化都会有革命性的影响。德勤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ERP资深专家Clive Weightman就曾指出:“有时候企业一半以上的后台交易系统被替代,从而影响到90%的业务流量。因此,项目上线后随之而来的适应期是不可避免的。”他进一步指出:甚至那些在实施阶段非常顺利的项目,也无法避免新系统启动后的适应期。例如:交易处理效率可能从98%下降到90%,处理销售订单或者货品入库的速度都有可能减慢。
  对于变革的适应期是客观存在的,其负面影响是可以改善的,但这个阶段却是不能跨越的。了解了这一规律,企业对于ERP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和更持久的耐心。
  
  上线:终点,还是起点?
  
  “上线”,被一些实施ERP的企业看作是完成的标志,经过了上线的庆典,ERP项目基本大功告成,为此专门成立的项目团队也完成了历史使命。然而既然存在上线后的低潮,说明系统运转正常并不代表ERP已经获得了成功,如何成功地应用系统,事实上比系统上线要多花数倍的时间和精力。
  有分析指出:ERP项目30%的挑战来自技术层面,而其余的70%则来自人员和流程。技术的调试相对来讲比较简单,但人的适应则不然。你可以强迫人们使用新系统,但得心应手却是强迫不来的。缺少了人的因素,再好的技术设备也只是摆设,不但大笔投资成为浪费,效益可能反而不如没上ERP的企业,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于国内某些重型工业中了。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可ERP所蕴含的先进管理思想,意图通过引进ERP系统对本企业的管理进行大的提升。而这,首先就需要人的思维和行动的转变。因此,不仅在上线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上线之后仍需通过适当的培训、教育、沟通和推动手段,解除员工的抵触心理,让员工尽快度过适应期,让ERP尽快发挥应有的效用,这是每个实施ERP的企业必须完成的任务。何况,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个永续的过程,并非上线ERP就一劳永逸,无论是系统本身还是业务流程,都需要不断完善与更新。所以,系统的上线,应该说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投资:短线,还是长线?
  
  上线后遭遇低潮,这让企业领导们如何评估ERP的效果?尤其对于西方国家的上市公司,每季度都要公布财务报表,如果业绩不升反降,管理层该如何让股东相信信息化的巨额投资是值得的?
  其实,每一次谈起ERP的回报,软件厂商都会表示很难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作为一个良性的企业,即使不上ERP每年也会有一定的成长,难以严格界定哪些业绩增长是ERP带来的,哪些不是。而在ERP实施的前期,又往往是困难大于收益。这对于注重短期绩效的领导来说,的确是个难题。
  但是,ERP从来都不是短线投资。作为企业领导,在做出如此重大的决策之前,至少要先搞清楚ERP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需要上ERP,它能为我这个特定企业带来什么好处;大约需要多久整个项目才能基本走上正轨,到什么程度效果才能显现,在实施道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管理的提高是否值得我投入这么多资源和承受这么多风险……ERP不是形象工程,不是附庸风雅,不能因为世界500强都上了ERP我也必须上,如果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说明时机未到,还不如先做一些回报更好的事。而一旦下定了决心,在实施时就要一往直前,无论遇到什么沟沟坎坎,都不能摇摆不定。
  
  坚持就是胜利!
  
  我们都知道,在日出前的一段时间,是气温最低、也最黑暗的一段时间。但当渡过黑暗之后,太阳升起,大地一片光明。实施ERP同样如此,业内人士总结出一条“ERP幸福曲线”:当项目到了谷底,就会开始另一波的上升。关键是要坚持过最难熬的时光。
  而这种坚持,当然不是盲目的忍耐,而是寻找导致低潮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而信心与方向,则是不能变的。
  本文开头所说的两家企业,就都守得云开见月明,很快渡过了适应期。那家外国公司,尽管经历了数度起伏,但最高决策层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行新系统,渐渐地员工也发觉还是一个手指比两个手指更容易,于是认可和接受了新的系统,一度下降的服务水平迅速回升并超越了过去,原本就相当不错的公司业绩、声誉都跃居同业前两位;那家常州的服装企业先期上线的部分模块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采购订单出错率下降为原来的1/3,消除了订单的重复输入,订单合同的会签周期缩短了数倍,物料的发放和接收出错率下降了50%,产品成本分析统计进一步精确和细化,库存的信息准确率显著提高,大大提高了客户满意度。这样的成绩,仅靠企业自然成长是不可能达到的。
  幸福,一定是先苦后甜的。
  (本文第一作者系大连三洋冷链有限公司总经理)
其他文献
“ERP不是仙丹,不能包治百病;缺少真实的数据,ERP不可能成功。”作为我国第一个成功上线德国SAP公司 ERP系统的钢铁企业,涟源钢铁公司在“吃螃蟹”的过程中对于ERP真实本质的认识,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宝贵经验,更是其它想要实施ERP企业的共同财富。    ERP不是仙丹    在实施ERP之前,涟钢就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信息化运用基础,在整个湖南省都很有名。他们自行开发的销售、采购、库存、财务以及
期刊
《中外管理》:您认为:做战略就是做取舍。如今,中国企业也面临两个取舍问题:一是继续做目前大陆企业所熟悉的低成本加模仿的代工生产(OEM);二是开发新技术,自己掌握核心技能。前一种做法已经是台湾企业走过的老路,而第二种做法又面临着日美企业大量的专利壁垒,让中国企业很难在关键技术的研发上有所突破。您对此能否给中国企业什么建议?  迈克尔·波特:长期做OEM绝不会令你做得更好。目前中国人均GDP为100
期刊
在一个水草丰盛的牧场,一群羊在青翠美丽的草原上奔跑。好像一切是那么安详、和谐、美好、幸福。  每天夜晚来临,星星月亮的银色光辉照得草原特别光亮美丽,群羊跑了一天,也吃足了鲜嫩的水草,都偎依在草丛中睡着了。  天亮了,太阳光照亮了群羊,一只只羊开始睁开眼睛,原以为这是那么寻常的一个早晨……忽然,它们惊异地发现朝夕相处的同伴中少了几个!  (本刊提示:一切美好表象的背后,往往都蕴含着危机……而且越是在
期刊
“不学习也赚钱”的时代过去了    日前,我受汕头工商联与中山大学EMBA班潘主任之约,赴潮汕二市讲学。期间与当地多位企业主管有所接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人全身心投入到企业,他们抓住时机,吃透政策,搞好关系,以自己的远见做出了正确决策,铸就了今日的辉煌。在那个赤膊鏖战的时代,他们闪转腾挪,百经磨难,忙碌得几乎没时间看管理书刊。但近几年他们普遍意识到:那个不用学习也能赚大钱的
期刊
在麦肯特公司邀请下,世界著名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来到中国。站在本刊记者面前的波特,与想像中完全不同:他并不刻板,而充满激情;他并不内敛,而相当犀利。也许正是激情与犀利,使他能直言要害。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原先对于“差异化”的理解,竟都是错的!……    竞争就是“差异”    很多经理人认为竞争就是达到最好,于是总在通过找到某种最佳的方式来赢得竞争。实际上,任何一个行业都不是只有唯一的一
期刊
铸造蓝筹 Building blue chip companies  IBM前CEO郭士纳  以其经营切身体验说  “(公司)大很重要  因为规模就是杠杆  在深度和广度上可以容纳更大的投资  更大的风险  以及更长久地对未来进行投入”  巨型的,甚至是超巨型的规模,是蓝筹公司的一个普遍特征。其规模体现在公司市值、资产量、销售收入、利润、税收、雇员人数等各个方面。  用与你所熟悉的中国企业来做
期刊
零售商如何评价他们的供应商?供应商又如何评价零售商?各依据什么进行评价?各希望对方提供什么信息?彼此的需求都是些什么?这在今天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了。  2002~2003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IBM公司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原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合作,通过对170余份零售商和制造商的问卷调查和部分公司关键管理人员面对面的深度访谈,完成了中国零售行业的专项调查研究和《2003年中国零售商和快速消费品制造商
期刊
面对方正当时复杂的‘企业政治’,绝不能以复杂对复杂,为了化解一个危机再生出另一个危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事纷争,首先要解决企业战略和管理结构问题。  无论方正新班子怎样阐述企业新的发展战略,向公众公布怎样漂亮的业绩,但萦绕在人们心头始终挥之不去的谜团是:方正是在危机状态下被迫变革的。究竟5年前,当魏新临危受命从教授一步跨入深不可测的方正时,他是怎样看待方正集团的人事纠葛,以及如何化解人事危机的?
期刊
核心技术,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期求进一步成长抹不去的痛。  以成本优势进入制造环节的中国企业,正在面临盈利空间不断缩小的危机:家电企业的3C、6C认证之痛、几近被核心技术窒息的DVD之苦、日益频仍的低端反倾销之累、 WAPI标准最终难产之弱……似乎“以市场换技术”策略并没有给中国企业带来希望……而另一方面,在刚落幕的北京国际科博会映衬下,跨国公司们却仰仗其锋利的“技术刀叉”正在欢快地吞食中国盛宴…… 
期刊
为什么招聘时出彩的“人才”到使用时总哑火?有没有一种既“短平快”又可以考察到应聘者真实行为表现的人才测评方法?   某电器集团公司的华东分公司,一年前曾经面向社会招聘来一位总经理,这位总经理管理理论丰富,并有多年市场开拓经验,在面试过程中深得集团高层赞许。但一年多了,此君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在面试中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加上管理和协调能力较差,导致华东分公司人心涣散,内耗严重,销售业绩连连滑坡。眼见新一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