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政治认同是其他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它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是学生创造美好生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是当前政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当下政治教师依赖强制性的灌输、说教和单纯的知识讲授,缺乏必要的情感价值的体验,远远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赞同和认可,难以实现对政治认同学科素养的建构。
[关键词] 学科素养;政治认同;师生探疑;合作探究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学科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其中,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也是其他三个核心素养有中国特色的共识。而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角度来说,学生必须经历对知识进行探究、辨析、反思和感悟的过程,从认知深化为情感内化成信仰,从而构建政治认同素养。
結合本校开展的“问题引导(引)、学生展示(展)、师生探疑(探)、梳理小结(评)”教学模式,基于师生探疑这一环节,在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的原则上,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下面结合课例必修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谈谈如何在师生探疑中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一、巧设教学情境
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设置有趣、新颖的材料背景吸引学生的目光,聚焦课堂,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好的突破口。当然选取的故事和材料反映的事实要紧扣教学内容并达到政治认同的某项目标。
教师设疑首先需要一个教学情境,布下疑阵。政治观点本身就比较抽象、枯燥,较为学生所排斥。因此,教师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熟悉的身边事例中探索感悟,触动学生的心灵,为培育政治认同素养提供素材。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例,设置情景如下:
由本班一位畲族同学介绍畲族的风俗习惯(饮食、服饰、宗教),通过图文展示,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的少数民族不仅语言文字不同,而且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独具特色,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
身边实例引起了学生兴趣,有了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景,还需巧妙设问,通过相关的问题的探究,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上设计问题,不能空谈,必须回归学科知识,理清教学目标、知识观点。因此,在教师设疑时,注意问题的设计,一方面,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注重情感价值体验,通过问题回归课本知识点,促使学生形成理论认知;另一方面,设问尽量简单呈现,不要让学生有读不懂的感觉,同时问题之间要层层递进,让知识润物细无声式生成,不露痕迹。
例如,以畲族同学介绍畲族的风俗习惯为背景材料,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1.增城区畲族村是自治区吗?为什么?
2.我国的自治区设置在哪些地方?为什么?
3.我国的自治区通过什么机构实现自治?
4.自治机关是什么国家机关,它的职权与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有什么不同?
这四个问题突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围绕知识主线展开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清晰思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国家政治制度“轻描淡写”地输进学生的心中。
二、小组合作教学
在师生探疑中,学生解疑是关键,学生通过解疑获得知识。如何高效地实现学生解疑呢?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其提供非常大的帮助。教师需要在平时建立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小组合作学习,组员间分工合作,责任明确,并建立积极的相互依存的学习关系。学习小组的学生通过完成个人的任务,积极主动地交流,既提高认知和表达能力,也能从交流中理解知识的内涵和价值。
教师在合作小组中要给每个学生分配明确的任务,以问题为主线,从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政策、方针及制度。
例如刚才以畲族同学介绍畲族的风俗习惯为背景材料,设计了四个问题,每个学习小组成员都分配一个问题。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问题,自主寻找课本知识,懂得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设置的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再通过小组内交流增强了学科知识的归属感,培育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感。
三、让学生学会质疑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而且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断质疑、反思。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把知识升华,从认知深化为情感,内化成信仰,从而构建政治认同素养。
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例如: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客观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个必然选择。那么,有学生就会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底好不好?
学生在自我提问中相互解答、相互补充,教师追问,引导学生深入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完善了知识体系,而且在质疑中体会到: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学生认知内化成认可,从而构建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也可以故意提出一个易错点让学生判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从质疑、比较、辨别中学会全面、理性、科学地认识事物,纠正错误的观点。
四、鼓励学生自主实践
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目的和归宿是学生自觉实践、行为认同。政治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例如参加学校的时事政治学习,养成阅读、收听和收看时政新闻,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参加共青团活动。在这些实践中,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
例如,我们的学生生活在汉族地区,受到实际情况和生活阅历所限,对少数民族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知之甚少。在新课结束后,笔者请学生结合《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查阅关于我们在少数民族取得的辉煌成就有哪些。通过亲自的体验,让学生感受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加强对政治的认同感。
基于师生探疑,立足于政治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到行为认同,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苏万永.问题导学:培育政治认同素养的有效模式[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8(6).
[3]谢亚蓉.基于政治认同培育的教学策略[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8(2).
[4]沈红娟.真实教学: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7(7).
责任编辑 邓 振
[关键词] 学科素养;政治认同;师生探疑;合作探究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学科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其中,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也是其他三个核心素养有中国特色的共识。而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角度来说,学生必须经历对知识进行探究、辨析、反思和感悟的过程,从认知深化为情感内化成信仰,从而构建政治认同素养。
結合本校开展的“问题引导(引)、学生展示(展)、师生探疑(探)、梳理小结(评)”教学模式,基于师生探疑这一环节,在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的原则上,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下面结合课例必修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谈谈如何在师生探疑中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一、巧设教学情境
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设置有趣、新颖的材料背景吸引学生的目光,聚焦课堂,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好的突破口。当然选取的故事和材料反映的事实要紧扣教学内容并达到政治认同的某项目标。
教师设疑首先需要一个教学情境,布下疑阵。政治观点本身就比较抽象、枯燥,较为学生所排斥。因此,教师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熟悉的身边事例中探索感悟,触动学生的心灵,为培育政治认同素养提供素材。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例,设置情景如下:
由本班一位畲族同学介绍畲族的风俗习惯(饮食、服饰、宗教),通过图文展示,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的少数民族不仅语言文字不同,而且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独具特色,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
身边实例引起了学生兴趣,有了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景,还需巧妙设问,通过相关的问题的探究,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上设计问题,不能空谈,必须回归学科知识,理清教学目标、知识观点。因此,在教师设疑时,注意问题的设计,一方面,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注重情感价值体验,通过问题回归课本知识点,促使学生形成理论认知;另一方面,设问尽量简单呈现,不要让学生有读不懂的感觉,同时问题之间要层层递进,让知识润物细无声式生成,不露痕迹。
例如,以畲族同学介绍畲族的风俗习惯为背景材料,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1.增城区畲族村是自治区吗?为什么?
2.我国的自治区设置在哪些地方?为什么?
3.我国的自治区通过什么机构实现自治?
4.自治机关是什么国家机关,它的职权与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有什么不同?
这四个问题突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围绕知识主线展开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清晰思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国家政治制度“轻描淡写”地输进学生的心中。
二、小组合作教学
在师生探疑中,学生解疑是关键,学生通过解疑获得知识。如何高效地实现学生解疑呢?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其提供非常大的帮助。教师需要在平时建立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小组合作学习,组员间分工合作,责任明确,并建立积极的相互依存的学习关系。学习小组的学生通过完成个人的任务,积极主动地交流,既提高认知和表达能力,也能从交流中理解知识的内涵和价值。
教师在合作小组中要给每个学生分配明确的任务,以问题为主线,从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政策、方针及制度。
例如刚才以畲族同学介绍畲族的风俗习惯为背景材料,设计了四个问题,每个学习小组成员都分配一个问题。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问题,自主寻找课本知识,懂得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设置的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再通过小组内交流增强了学科知识的归属感,培育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感。
三、让学生学会质疑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而且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断质疑、反思。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把知识升华,从认知深化为情感,内化成信仰,从而构建政治认同素养。
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例如: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客观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个必然选择。那么,有学生就会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底好不好?
学生在自我提问中相互解答、相互补充,教师追问,引导学生深入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完善了知识体系,而且在质疑中体会到: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学生认知内化成认可,从而构建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也可以故意提出一个易错点让学生判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从质疑、比较、辨别中学会全面、理性、科学地认识事物,纠正错误的观点。
四、鼓励学生自主实践
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目的和归宿是学生自觉实践、行为认同。政治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例如参加学校的时事政治学习,养成阅读、收听和收看时政新闻,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参加共青团活动。在这些实践中,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
例如,我们的学生生活在汉族地区,受到实际情况和生活阅历所限,对少数民族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知之甚少。在新课结束后,笔者请学生结合《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查阅关于我们在少数民族取得的辉煌成就有哪些。通过亲自的体验,让学生感受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加强对政治的认同感。
基于师生探疑,立足于政治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到行为认同,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苏万永.问题导学:培育政治认同素养的有效模式[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8(6).
[3]谢亚蓉.基于政治认同培育的教学策略[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8(2).
[4]沈红娟.真实教学: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7(7).
责任编辑 邓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