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怀亚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著名诗歌《别了,爱》代表性地显示了其十四行诗的写作风格及其独特的诗才。本文试从诗歌音韵的和谐共鸣、语言的意义深远两层面进行阐述,赏析其艺术特色,更好地解读这首诗歌。
关键词:怀亚特;《别了,爱》;艺术特色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它以最凝练的文字传递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理智与情感。诗歌本身包含的丰富社会生活内容和艺术内涵,诗歌语言的独特的美与和谐都使它们具有无穷的魅力。托马斯·怀亚特(1503-1542)正是具备创作诗歌才能的一位诗人,从意大利引进并创造了英国十四行诗诗体,从此,十四行诗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才有了英国文学史上真正意义的诗体学。他还在其文学生涯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广为流传的《别了,爱》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以往学者对怀亚特诗歌的研究,或侧重于其诗歌主题—“男怨”进行研究,或以全新的视角,对 本诗展开分析,例如,王禾,结合时代背景对怀亚特诗歌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体现英国诗歌的时代文学特征(王禾,2014)。这些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怀亚特诗歌进行了探索。
本文试从语言的音韵、语义两个方面对怀亚特的代表作《别了,爱》的艺术性与思想性略作赏析。
一、《别了,爱》的音韵美
诵读一首好诗犹如聆听一篇动人的乐章。“诗源于歌, 歌与乐相伴, 所以保留有音乐的节奏 ;诗是语言的艺术, 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 。”(朱光潜,1984)音韵和节律作为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 对诗歌的创作与诵读都极其重要。诗人正是借助这样具有音乐性、韵律性的语言,使得诗歌的语言不仅外在形式美观,而且内在表达情感丰富,让读者通过朗读来与诗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首先来源于押韵,依靠语流内同一元音或辅音的重复对比与谐振共鸣而形成一种萦回之美感(侯维瑞,1968)。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诗的第一句人人都会写,可要写出与第一句押韵的第二句来就非常困难了。”,可见要达到押韵这一目的不是件易事。英诗的韵律是依据音步包含音节的数量及重读音节的位置而加以区分的。英语诗行自身偏重于每行五个音步。传统的韵律共有六种:即抑扬格(Iambic)、扬抑格(Trochee)、抑抑扬格(Anapaest)、 扬抑抑格(Dactyl)、抑扬抑格(Amphibrach)及扬扬格(Spondee)。尤其在十四行诗这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中,押韵有了更严格的格式。正是节奏、韵式的各种变化,形成了诗歌的音韵美。
特节选了诗歌《别了,爱》原文第一小节:
Farewell love and all thy laws forever;
Thy baited hooks shall tangle me no more.
Senec and Plato call me from thy lore
To perfect wealth, my wit for to endeavour...
在音韵方面总结出本诗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诗歌第一、二小节的行际押韵格式为“ABBA”,在第三、四节转换韵律模式为“CDDC”、“EE”,韵律模式的转变极大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效果,句与句之间音韵萦回、丝丝入扣。第二,每一诗行都是抑扬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这种一轻一重、一弱一强反复出现的节奏, 正如人的心跳一般,自然而然给读者带来和谐的快感, 一方面引导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一口气把这首诗读完, 另一方面不露痕迹地将读者引入诗中的情感, 欣然体验情绪的不断变化。第三,细数全诗,舌位较高的后元音/?:/、/u/、/u:/音在文中频繁出现,尤其带/?:/音的词总共出现了15次,如第二、三、六、七诗行中的more、lore、sore、store等,在抑扬格五音步中,后元音的重复出现,使得诗歌情感更加深沉内敛、深邃。双元音/ai/在诗中出现了16次,音似叹息,读上去透露出一股惋惜、哀凉之感。第四,诗歌的四个诗节都有自己的韵脚,韵律非常整齐,读起来回环往复、节奏流畅、连绵不断。除第四小节前后诗行互相押韵/aim/之外,其余诗节的各单数行和双数行分别交替押韵/v?/、/?:/、/ts/、/ti/,形成韵脚的共鸣与呼应,使得全诗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这种节奏、韵式不仅体现出作者诗歌创作中极为传统而严谨的一面, 更重要的是它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使之更易于吟诵。同时,不同诗节之间的行际换韵和同一诗节内不同诗行之间的交替用韵使得整首诗产生一种多声回响、渐次展开、不绝于耳的音乐效果。
二、《别了,爱》的语义美
每个英文单词都有词义和涵义,词义就是字典上解释的意思,而涵义则不同,它是词在不同文体中所带有感情色彩的特殊含义。一个词的涵义只有细读前后文,认真体会才能琢磨出。一词一句,都透露着诗人的情感。
第一诗节以“Farewell”开头,“别了”似乎曾经的爱人这时就站在诗人的面前,再见,挥一挥衣袖,更像是永别,一种情感的铺垫,在接下来的诗行中再娓娓道来。值得推敲的还有第三诗行中的“Senec”和“Plato”,“Senec”即塞尼加,古罗马著名禁欲主义学派哲学家。“Plato”即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此处引出两位大哲学家,更加衬托出“我”的情感有多浓,爱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完全与大家的思想背离,诗中的“我”曾经竟然还那么愚蠢地笃信着爱人的一字一句,只因为爱使“我”蒙蔽了双眼。值得一提的还有,此处的“我”很有可能就是诗人自己,怀亚特有过这样一段历史,曾因被怀疑与密友(或许也是情人)的王后安妮·博林在婚前有过一段幽情,被关进了伦敦塔,其间,两人的爱与恨不得而知。或许正因为有如此的一段往事,或许才能将爱恨情愁挥洒的如此淋漓尽致,令每一位读者也无法不动容。 第二诗节中的“blind error”、“sharp repulse”,“blind”本是形容人眼睛失明而看不见,诗人在此处运用移就的手法来修饰“error”(错误),实际上是讲述诗中的“我”,曾经痴痴地眼里只容得下爱人的身姿、秀发,对于一切其他事物也视若无睹。“sharp”本是指物品尖锐,在此处也用到移就的手法形容爱人曾经对“我”的拒绝是如此残忍、狠心。我盲目的错误和你无情的拒绝,都无情地诉说着“我”有多么地傻,在这段感情中曾经错得多么地离谱。
第三、四诗节中的“Therefore farewell”与第一诗节遥相呼应,仿若在与爱人直接对话,“那么再见吧,我走了,过去的一切美好都已逝去,你去找别人吧”。而后诗人呐呐自语,罢也罢也,心已凉透,不管曾经有多爱,也无所谓了,不管曾经浪费过多少青春年华,也无所谓了。
可以说, 这首诗以最朴素而深刻的辞藻,展现出了一位男子最透彻的情感—爱与恨的纠葛。
三、结语
本文对怀亚特诗歌《别了,爱》从音韵、语义方面的艺术性与思想性进行了赏析。整诗极具音乐性,交替用韵使得整首诗产生一种不绝于耳的音乐效果,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辞藻简单却意义悠远,发人深省,一词一句,都透露着诗人蕴含的情感。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怀亚特十四行诗的独特语言魅力,也更能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诗人挥洒其间的真挚情感,感同身受。爱得多浓,恨得多深,只有读者细心去品读才能知。
参考文献:
[1] Fussell, Paul, Jr. Poetic Meter and Poetic Form[M].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69.p74-75.
[2] Wyatt,Thomas.Sir Thomas Wyatt:Selected Poems[M].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Hardiman Scott.Manchester: Carcanet Press Ltd.,1996.
[3]侯维瑞.英诗的韵律及其表意功能[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68(2).
[4]赵卫,李南.诗歌解读的评价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2(2).
[5]王禾.《别了,爱》体现的英诗时代特征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14,6(2).
[6]朱光潜.诗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148.
关键词:怀亚特;《别了,爱》;艺术特色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它以最凝练的文字传递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理智与情感。诗歌本身包含的丰富社会生活内容和艺术内涵,诗歌语言的独特的美与和谐都使它们具有无穷的魅力。托马斯·怀亚特(1503-1542)正是具备创作诗歌才能的一位诗人,从意大利引进并创造了英国十四行诗诗体,从此,十四行诗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才有了英国文学史上真正意义的诗体学。他还在其文学生涯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广为流传的《别了,爱》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以往学者对怀亚特诗歌的研究,或侧重于其诗歌主题—“男怨”进行研究,或以全新的视角,对 本诗展开分析,例如,王禾,结合时代背景对怀亚特诗歌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体现英国诗歌的时代文学特征(王禾,2014)。这些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怀亚特诗歌进行了探索。
本文试从语言的音韵、语义两个方面对怀亚特的代表作《别了,爱》的艺术性与思想性略作赏析。
一、《别了,爱》的音韵美
诵读一首好诗犹如聆听一篇动人的乐章。“诗源于歌, 歌与乐相伴, 所以保留有音乐的节奏 ;诗是语言的艺术, 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 。”(朱光潜,1984)音韵和节律作为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 对诗歌的创作与诵读都极其重要。诗人正是借助这样具有音乐性、韵律性的语言,使得诗歌的语言不仅外在形式美观,而且内在表达情感丰富,让读者通过朗读来与诗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首先来源于押韵,依靠语流内同一元音或辅音的重复对比与谐振共鸣而形成一种萦回之美感(侯维瑞,1968)。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诗的第一句人人都会写,可要写出与第一句押韵的第二句来就非常困难了。”,可见要达到押韵这一目的不是件易事。英诗的韵律是依据音步包含音节的数量及重读音节的位置而加以区分的。英语诗行自身偏重于每行五个音步。传统的韵律共有六种:即抑扬格(Iambic)、扬抑格(Trochee)、抑抑扬格(Anapaest)、 扬抑抑格(Dactyl)、抑扬抑格(Amphibrach)及扬扬格(Spondee)。尤其在十四行诗这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中,押韵有了更严格的格式。正是节奏、韵式的各种变化,形成了诗歌的音韵美。
特节选了诗歌《别了,爱》原文第一小节:
Farewell love and all thy laws forever;
Thy baited hooks shall tangle me no more.
Senec and Plato call me from thy lore
To perfect wealth, my wit for to endeavour...
在音韵方面总结出本诗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诗歌第一、二小节的行际押韵格式为“ABBA”,在第三、四节转换韵律模式为“CDDC”、“EE”,韵律模式的转变极大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效果,句与句之间音韵萦回、丝丝入扣。第二,每一诗行都是抑扬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这种一轻一重、一弱一强反复出现的节奏, 正如人的心跳一般,自然而然给读者带来和谐的快感, 一方面引导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一口气把这首诗读完, 另一方面不露痕迹地将读者引入诗中的情感, 欣然体验情绪的不断变化。第三,细数全诗,舌位较高的后元音/?:/、/u/、/u:/音在文中频繁出现,尤其带/?:/音的词总共出现了15次,如第二、三、六、七诗行中的more、lore、sore、store等,在抑扬格五音步中,后元音的重复出现,使得诗歌情感更加深沉内敛、深邃。双元音/ai/在诗中出现了16次,音似叹息,读上去透露出一股惋惜、哀凉之感。第四,诗歌的四个诗节都有自己的韵脚,韵律非常整齐,读起来回环往复、节奏流畅、连绵不断。除第四小节前后诗行互相押韵/aim/之外,其余诗节的各单数行和双数行分别交替押韵/v?/、/?:/、/ts/、/ti/,形成韵脚的共鸣与呼应,使得全诗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这种节奏、韵式不仅体现出作者诗歌创作中极为传统而严谨的一面, 更重要的是它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使之更易于吟诵。同时,不同诗节之间的行际换韵和同一诗节内不同诗行之间的交替用韵使得整首诗产生一种多声回响、渐次展开、不绝于耳的音乐效果。
二、《别了,爱》的语义美
每个英文单词都有词义和涵义,词义就是字典上解释的意思,而涵义则不同,它是词在不同文体中所带有感情色彩的特殊含义。一个词的涵义只有细读前后文,认真体会才能琢磨出。一词一句,都透露着诗人的情感。
第一诗节以“Farewell”开头,“别了”似乎曾经的爱人这时就站在诗人的面前,再见,挥一挥衣袖,更像是永别,一种情感的铺垫,在接下来的诗行中再娓娓道来。值得推敲的还有第三诗行中的“Senec”和“Plato”,“Senec”即塞尼加,古罗马著名禁欲主义学派哲学家。“Plato”即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此处引出两位大哲学家,更加衬托出“我”的情感有多浓,爱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完全与大家的思想背离,诗中的“我”曾经竟然还那么愚蠢地笃信着爱人的一字一句,只因为爱使“我”蒙蔽了双眼。值得一提的还有,此处的“我”很有可能就是诗人自己,怀亚特有过这样一段历史,曾因被怀疑与密友(或许也是情人)的王后安妮·博林在婚前有过一段幽情,被关进了伦敦塔,其间,两人的爱与恨不得而知。或许正因为有如此的一段往事,或许才能将爱恨情愁挥洒的如此淋漓尽致,令每一位读者也无法不动容。 第二诗节中的“blind error”、“sharp repulse”,“blind”本是形容人眼睛失明而看不见,诗人在此处运用移就的手法来修饰“error”(错误),实际上是讲述诗中的“我”,曾经痴痴地眼里只容得下爱人的身姿、秀发,对于一切其他事物也视若无睹。“sharp”本是指物品尖锐,在此处也用到移就的手法形容爱人曾经对“我”的拒绝是如此残忍、狠心。我盲目的错误和你无情的拒绝,都无情地诉说着“我”有多么地傻,在这段感情中曾经错得多么地离谱。
第三、四诗节中的“Therefore farewell”与第一诗节遥相呼应,仿若在与爱人直接对话,“那么再见吧,我走了,过去的一切美好都已逝去,你去找别人吧”。而后诗人呐呐自语,罢也罢也,心已凉透,不管曾经有多爱,也无所谓了,不管曾经浪费过多少青春年华,也无所谓了。
可以说, 这首诗以最朴素而深刻的辞藻,展现出了一位男子最透彻的情感—爱与恨的纠葛。
三、结语
本文对怀亚特诗歌《别了,爱》从音韵、语义方面的艺术性与思想性进行了赏析。整诗极具音乐性,交替用韵使得整首诗产生一种不绝于耳的音乐效果,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辞藻简单却意义悠远,发人深省,一词一句,都透露着诗人蕴含的情感。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怀亚特十四行诗的独特语言魅力,也更能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诗人挥洒其间的真挚情感,感同身受。爱得多浓,恨得多深,只有读者细心去品读才能知。
参考文献:
[1] Fussell, Paul, Jr. Poetic Meter and Poetic Form[M].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69.p74-75.
[2] Wyatt,Thomas.Sir Thomas Wyatt:Selected Poems[M].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Hardiman Scott.Manchester: Carcanet Press Ltd.,1996.
[3]侯维瑞.英诗的韵律及其表意功能[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68(2).
[4]赵卫,李南.诗歌解读的评价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2(2).
[5]王禾.《别了,爱》体现的英诗时代特征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14,6(2).
[6]朱光潜.诗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