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组织员是专门从事党员发展、党员教育和党员管理等基层党建工作的党务工作者,是党委的参谋和助手。新形势下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存在组织员制度不健全、组织员专职化不够和组织员出路不畅三个方面的现实问题,应从健全高校组织员制度、选优配强组织员、做好组织员的培训和强化组织员的管理四个层面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不断推动高校党的建设工作。
关键词:组织员;党建;双线晋升
一、高校组织员制度的缘起
组织员制度是我党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特色制度。1945年,刘少奇同志在党的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提出:“要将发展党员的工作,委托给一些完全可靠的、在党的建设上有经验的、思想与作风都是纯正的工作人员去主持……这就是我们党的组织员”[1]。1951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指出建立管理党员的机构,选拔组织工作人员,自此,组织员制度开始建立,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组织员制度没有很好地贯彻和坚持下去。198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意见》指出,高校“要建立组织员制度,可以从教职员的党员中选择一些适合做这项工作的同志做兼职组织员”[2],这是首次提出高校设置组织员问题。1990年,中组部颁发《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明确了发挥组织员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作用,要求县以上党委和组织部门要重视组织员的选拔、配备和培训工作。
1994年,中组部下发了《关于在县(市、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通高等学校中设置组织员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高校设置组织员的任务、管理、编制等问题做了明确规定[3]。各地认真贯彻相关要求,全面加强了组织员队伍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推进党员发展及教育管理工作。然而,1999年开始的人事制度改革,高校岗位设置中取消了二级学院和基层单位专职组织员岗位,那时候相当长一段时间高校没有设置组织员[4]。2018年,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专门强调“每个院(系)至少配备1至2名专职组织员”,配齐配强党务工作队伍。[5]
二、高校组织员队伍现状
组织员主要负责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等工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一支讲政治、敢担当、业务精的组织员队伍,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组织员队伍的建设是严格党员发展质量、强化党员教育管理、落实“严实”精神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基础,也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无法满足党建工作的需求,具体来说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组织员制度不健全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对发展党员工作的总要求,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要求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确保发展党员工作有序、高效且规范化开展。按照中央文件要求,高校党委应在组织员的选拔环节层层把关,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注重组织员的成长与发展,切实提升组织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好他们在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党委组织部门应根据工作实际,至少配备1至2名组织员;每个二级学院(系)配备1至2名专职组织员,专门从事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但部分高校未严格按照配备要求执行,部分高校认为组织员配备不到位,主要是当前事业单位编制紧张,在没有上级明确政策的情况下,很难从在职人员中选拔专职组织员。有的高校组织员由党总支副书记、学工办主任、办公室主任、辅导员兼任;有的高校由在职教师兼任;甚至部分高校还没有配备专兼职组织员[6]。对组织员的评价与考评是强化组织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但是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科学的组织员评价与考核制度,有些高校的组织员考核用年度考核来代替,缺少日常工作考评的量化评价,其中既包括对质的评价,也包括对量的考核。
(二)组织员专职化不够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发展党员工作出现了新的挑战,组织员的工作也更加复杂与艰巨。这就要求组织员队伍必须实现专业化。组织员队伍专业化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党性修养好,党性原则强,作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原则,服务意识强,自觉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三是具备党务工作经历,熟悉党建理论和组织工作业务。目前高校的专兼职组织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对具体的政策规定和具体业务工作,如表格填写方法、材料文书书写要点和谈话技巧与方式等不是很熟悉。一般情况下,组织员应有3-5年党务工作经历,但是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的组织员是由入职不久的辅导员兼任或者由不熟悉组织工作业务的专任教师兼任,影响了组织员队伍的稳定性,造成了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和专业化亟待提升等问题。
(三)组织员出路不畅
2018年4月,中组部召开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之后很多高校开始启动组织员配备工作。根据会议精神,各高校党委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和细化,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工作扎实推进。按照相关文件要求,高校的组织员应是实质上的干部,应享有同级实质干部的政治和经济等待遇,但是有些高校的组织员职级最高达到正处级,有些高校上限正科级,有些高校党委任命了专职组织员,组织员的职级晋升和专业化发展路线没有下文。组织员的常态化培训机制、培养机制和发展机制,“双线”晋升通道,在政策层面尚未真正落實。如何使组织员干事有动力、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还亟需进一步厘清。 三、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高校组织员制度
组织、人事、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协商出台《普通高等学校组织员工作条例》或《普通高等学校组织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组织员的任职条件和工作职责,完善组织员在配备与选聘、发展与培训、管理与考核等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使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有章可循,克服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中遇到的编制、职数及晋升不畅等难题。根据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工作的要求,高校党委在“放管服”条件下,应该主动有所作为,结合学校实际,要及时选优配强学校党委组织部的1-2名专职组织员,协助学校党委认真履行好发展党员的职责。在二级院系和基层单位根据党员人数及重点发展任务配备适当数量的组织员,强化专兼职组织员队伍建设,注重从退居二线、离退休人员中选拔出党务工作经验丰富、党性强的同志担任党建特邀组织员,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和制度依据,确保组织员队伍建设的工作能顺利进行和有序开展。
同时细化高校组织员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日常管理、发展与培训及管理与考核。理顺组织员管理体制,明确组织员队伍“使用”与“管理”的归口和层级,合理设置组织部门和二级院系、基层单位共同领导、交叉管理的模式,实行学校党委直接领导,由党委组织部、二级学院、人事处、学生处(学工部)、教务处、科研处等管理机构共同组成的垂直管理方式,分别对组织员的日常工作、职称评定、培养发展和考核晋升等方面进行管理。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个管理机构是相互协调的关系,这样可以避免组织员的角色冲突,实现组织员管理科学化和组织员“双线晋升”的双重目标。(如图1所示)
(二)选优配强组织员
选优配强组织员是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组织员承担着为党把好党员队伍“入口关”的重任,要有良好的作风,公道正派,坚持原则,严于律己。要严格依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对照条件和标准,对组织员的工作经历、文化水平、业务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7],选拔出优秀的组织员队伍,既要避免出现无限拔高、脱离实际的情况,也不要出现随意降低选拔标准的现象。组织员的提拔应认真履行选拔组织员的有关程序,对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察,突出政治立场和工作实绩,选拔出一批讲政治、讲大局,有干劲、有经验,致力于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党务工作者。只有优化配强组织员队伍,才能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坚实的智力支撑。只有选优配强组织员,才能实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做好组织员的培训
加强组织员的培训是全面提高组织员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习近平同志曾强调,要认识好、解决好新问题、新情况,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而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8]党委组织部应做好组织员年度培训计划,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新”组织员着重培训业务知识和发展党员及党员教育、管理的具体政策规定的内容;“老”组织员的培训,要注重用新方法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信息化平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提升组织培训的针对性,效丰富组织教育培训的效果;组织员的培训需要一以贯之,从任前培训到任中培训到,确保培训不间断,人员全覆盖;培训方法上注意灵活多样,多采用典型案例剖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升培训实效。
(四)强化组织员的管理
组织员受学校党委组织部和院系的双重领导,学校组织部门是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的职能部门,各院系直接领导与管理该部门的组织员。对组织员的管理是否规范关系到组织员队伍的长远发展,组织员队伍的建设需要学校党委组织部和院系发挥合力,共同建设。党委组织部作为统筹协调部门,应定期召开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会,邀请业务骨干分享经验,听取组织员的意见,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问题,切实加强对组织员的业务指导;另外,不仅要“引进来”,即邀请党务工作专家进校指导,还要“走出去”,即到示范高校学习经验,不断提高组织员的业务工作能力。院系层面,要高度重视组织员的考核与评价,年度考核纳入所在单位年度考核范围,由所在单位组织实施,并将考核结果报送党委组织部备案,考核结果将作为岗位聘任和奖惩评优的重要依据。只有不断强化组织员的管理,提升组织员效能,才能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全面進步。
参考文献:
[1]张健华.新编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手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398.
[2]中央组织部办公厅.组织工作文件选编(1978-1984年)[G].北京: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出版社,1985:101-115.
[3]中央组织部办公厅.组织工作文件选编(1994年)[G].北京: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出版社,1995:136-137.
[4]蓝巧燕.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现实思考[J].黑河学刊,2015(5):56-57.
[5]崔倩倩.关于高职院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8):135-136.
[6]高原,许菲,李四平.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初探[J].北京教育,2015(12):56-57.
[7]冯建平.基层党务工作手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12.
[8]阎启英.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0.
责任编辑 姜淑娟
关键词:组织员;党建;双线晋升
一、高校组织员制度的缘起
组织员制度是我党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特色制度。1945年,刘少奇同志在党的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提出:“要将发展党员的工作,委托给一些完全可靠的、在党的建设上有经验的、思想与作风都是纯正的工作人员去主持……这就是我们党的组织员”[1]。1951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指出建立管理党员的机构,选拔组织工作人员,自此,组织员制度开始建立,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组织员制度没有很好地贯彻和坚持下去。198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意见》指出,高校“要建立组织员制度,可以从教职员的党员中选择一些适合做这项工作的同志做兼职组织员”[2],这是首次提出高校设置组织员问题。1990年,中组部颁发《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明确了发挥组织员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作用,要求县以上党委和组织部门要重视组织员的选拔、配备和培训工作。
1994年,中组部下发了《关于在县(市、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通高等学校中设置组织员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高校设置组织员的任务、管理、编制等问题做了明确规定[3]。各地认真贯彻相关要求,全面加强了组织员队伍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推进党员发展及教育管理工作。然而,1999年开始的人事制度改革,高校岗位设置中取消了二级学院和基层单位专职组织员岗位,那时候相当长一段时间高校没有设置组织员[4]。2018年,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专门强调“每个院(系)至少配备1至2名专职组织员”,配齐配强党务工作队伍。[5]
二、高校组织员队伍现状
组织员主要负责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等工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一支讲政治、敢担当、业务精的组织员队伍,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组织员队伍的建设是严格党员发展质量、强化党员教育管理、落实“严实”精神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基础,也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无法满足党建工作的需求,具体来说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组织员制度不健全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对发展党员工作的总要求,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要求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确保发展党员工作有序、高效且规范化开展。按照中央文件要求,高校党委应在组织员的选拔环节层层把关,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注重组织员的成长与发展,切实提升组织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好他们在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党委组织部门应根据工作实际,至少配备1至2名组织员;每个二级学院(系)配备1至2名专职组织员,专门从事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但部分高校未严格按照配备要求执行,部分高校认为组织员配备不到位,主要是当前事业单位编制紧张,在没有上级明确政策的情况下,很难从在职人员中选拔专职组织员。有的高校组织员由党总支副书记、学工办主任、办公室主任、辅导员兼任;有的高校由在职教师兼任;甚至部分高校还没有配备专兼职组织员[6]。对组织员的评价与考评是强化组织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但是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科学的组织员评价与考核制度,有些高校的组织员考核用年度考核来代替,缺少日常工作考评的量化评价,其中既包括对质的评价,也包括对量的考核。
(二)组织员专职化不够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发展党员工作出现了新的挑战,组织员的工作也更加复杂与艰巨。这就要求组织员队伍必须实现专业化。组织员队伍专业化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党性修养好,党性原则强,作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原则,服务意识强,自觉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三是具备党务工作经历,熟悉党建理论和组织工作业务。目前高校的专兼职组织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对具体的政策规定和具体业务工作,如表格填写方法、材料文书书写要点和谈话技巧与方式等不是很熟悉。一般情况下,组织员应有3-5年党务工作经历,但是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的组织员是由入职不久的辅导员兼任或者由不熟悉组织工作业务的专任教师兼任,影响了组织员队伍的稳定性,造成了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和专业化亟待提升等问题。
(三)组织员出路不畅
2018年4月,中组部召开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之后很多高校开始启动组织员配备工作。根据会议精神,各高校党委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和细化,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工作扎实推进。按照相关文件要求,高校的组织员应是实质上的干部,应享有同级实质干部的政治和经济等待遇,但是有些高校的组织员职级最高达到正处级,有些高校上限正科级,有些高校党委任命了专职组织员,组织员的职级晋升和专业化发展路线没有下文。组织员的常态化培训机制、培养机制和发展机制,“双线”晋升通道,在政策层面尚未真正落實。如何使组织员干事有动力、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还亟需进一步厘清。 三、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高校组织员制度
组织、人事、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协商出台《普通高等学校组织员工作条例》或《普通高等学校组织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组织员的任职条件和工作职责,完善组织员在配备与选聘、发展与培训、管理与考核等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使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有章可循,克服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中遇到的编制、职数及晋升不畅等难题。根据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工作的要求,高校党委在“放管服”条件下,应该主动有所作为,结合学校实际,要及时选优配强学校党委组织部的1-2名专职组织员,协助学校党委认真履行好发展党员的职责。在二级院系和基层单位根据党员人数及重点发展任务配备适当数量的组织员,强化专兼职组织员队伍建设,注重从退居二线、离退休人员中选拔出党务工作经验丰富、党性强的同志担任党建特邀组织员,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和制度依据,确保组织员队伍建设的工作能顺利进行和有序开展。
同时细化高校组织员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日常管理、发展与培训及管理与考核。理顺组织员管理体制,明确组织员队伍“使用”与“管理”的归口和层级,合理设置组织部门和二级院系、基层单位共同领导、交叉管理的模式,实行学校党委直接领导,由党委组织部、二级学院、人事处、学生处(学工部)、教务处、科研处等管理机构共同组成的垂直管理方式,分别对组织员的日常工作、职称评定、培养发展和考核晋升等方面进行管理。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个管理机构是相互协调的关系,这样可以避免组织员的角色冲突,实现组织员管理科学化和组织员“双线晋升”的双重目标。(如图1所示)
(二)选优配强组织员
选优配强组织员是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组织员承担着为党把好党员队伍“入口关”的重任,要有良好的作风,公道正派,坚持原则,严于律己。要严格依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对照条件和标准,对组织员的工作经历、文化水平、业务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7],选拔出优秀的组织员队伍,既要避免出现无限拔高、脱离实际的情况,也不要出现随意降低选拔标准的现象。组织员的提拔应认真履行选拔组织员的有关程序,对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察,突出政治立场和工作实绩,选拔出一批讲政治、讲大局,有干劲、有经验,致力于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党务工作者。只有优化配强组织员队伍,才能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坚实的智力支撑。只有选优配强组织员,才能实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做好组织员的培训
加强组织员的培训是全面提高组织员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习近平同志曾强调,要认识好、解决好新问题、新情况,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而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8]党委组织部应做好组织员年度培训计划,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新”组织员着重培训业务知识和发展党员及党员教育、管理的具体政策规定的内容;“老”组织员的培训,要注重用新方法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信息化平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提升组织培训的针对性,效丰富组织教育培训的效果;组织员的培训需要一以贯之,从任前培训到任中培训到,确保培训不间断,人员全覆盖;培训方法上注意灵活多样,多采用典型案例剖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升培训实效。
(四)强化组织员的管理
组织员受学校党委组织部和院系的双重领导,学校组织部门是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的职能部门,各院系直接领导与管理该部门的组织员。对组织员的管理是否规范关系到组织员队伍的长远发展,组织员队伍的建设需要学校党委组织部和院系发挥合力,共同建设。党委组织部作为统筹协调部门,应定期召开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会,邀请业务骨干分享经验,听取组织员的意见,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问题,切实加强对组织员的业务指导;另外,不仅要“引进来”,即邀请党务工作专家进校指导,还要“走出去”,即到示范高校学习经验,不断提高组织员的业务工作能力。院系层面,要高度重视组织员的考核与评价,年度考核纳入所在单位年度考核范围,由所在单位组织实施,并将考核结果报送党委组织部备案,考核结果将作为岗位聘任和奖惩评优的重要依据。只有不断强化组织员的管理,提升组织员效能,才能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全面進步。
参考文献:
[1]张健华.新编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手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398.
[2]中央组织部办公厅.组织工作文件选编(1978-1984年)[G].北京: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出版社,1985:101-115.
[3]中央组织部办公厅.组织工作文件选编(1994年)[G].北京: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出版社,1995:136-137.
[4]蓝巧燕.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现实思考[J].黑河学刊,2015(5):56-57.
[5]崔倩倩.关于高职院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8):135-136.
[6]高原,许菲,李四平.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初探[J].北京教育,2015(12):56-57.
[7]冯建平.基层党务工作手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12.
[8]阎启英.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0.
责任编辑 姜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