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政治解题教学中,理解说明题是最难的,也是制约学生能力提高的一种题型,因为它不是一种单一结构的题目,而是一种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小问题综合而成的复合题。如果学生不明白这种题目的内容结构,则解题时就没有明确的思路,只能想到哪就答到哪,很难答得全面。下面就针对这种情况谈一点体会。
一、理解说明题在试卷具体题目中的提法
这种题型在具体题目中的提法主要有“如何理解”、“这说明”、“这表明”、“这告诉我们”、“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意味着”、“应如何看待”、“谈谈你的看法”、“作简要分析”、“作简要评析”等。不管用哪种提法,答题思路都一样。
二、理解说明题中选择题的具体思路
答题思路如下图:
关于上图的注释:
1、这四个角度实质上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小问题的具体化。
2、“方法”是指题干中所说问题的解决方法。
3、“原因”是指题干中所说的现象产生、发展、消亡的原因,观点成立或不成立的原因,采取某种行动的原因。
4、“要求”是指题干要求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
5、“意思”是指题干所要表达的本意或引申意,事物、现象的特点、本质,观点和行动的实质、本质、目的以及结果等等。
6、第2、3两点是我们从题外向题内看过去,是我们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题中情况;第4、5两点是从题内向题外看过来,是我们从题目中向外推导出其中含义。
7、题支如果符合上述四个角度中的任意一个角度都要选。
[例题一]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党。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事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意思”角度)
B、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原因”角度)
C、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领导和执政水平(“要求”角度)
D、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错支)
[例题二]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依然很重,这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不断采取措施加大解决力度。这表明:
A、解决农民问题有着十分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原因”角度)
B、必须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切实把农民的负担减下来(“方法”、“要求”角度)
C、只要解决了农民问题,也就解决了农村中的其它问题(错支)
D、党和国家在积极履行我国的国家职能(错支)
三、理解说明题中非选择题的解题思路
既然理解说明题是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小问题综合而成,那么,我们在解题时就将它再分解成三个小题来解答就行了。
任何题目的的已知条件(也称“要素”)可以分为三类,即事物现象类、观点类、行动类。其中,行动类要素又分为行动主体和行动内容。
1、“是什么”
答出题干所要表达的意思,包括本意和引申义;事物、现象的特点、本质;观点和行动的实质、本质、目的以及结果等等。
2、“为什么”
(1)“为什么”的含义
“为什么”就是寻找原因,包括三种类型:①某现象产生、发展、消亡的原因;②某观点成立或不成立的原因;③行动主体进行某种行动或采取某种措施的原因。
(2)寻找原因的方法
①某现象产生、发展、消亡的原因: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去寻找。
②某观点成立或不成立的原因:从观点的内容与外界实际情况的比较对照中去考虑。
③人们采取某种行动(行动类)的原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核心是找要素,也就是找出已知条件;审题思考原则是从“两头到中间”。问句的一般句式是:“××行动主体(人、机构、组织)为什么要××做?”如果题中不是一般句式,则我们应将其化为一般句式。
从“两头到中间”的具体审题思考方法是指用“为什么”这个词作为分界线,将问句分成两部分,再从前后这两部分中找出要素(已知条件)来,即前一部分是“行动主体——××人(机构、组织)”,后一部分是“行动内容——要××做”,根据所学知识,分别从这“两头”给出原因。“两头”是指行动主体和行动内容两个思考角度,而不是指题目只有两个要素。
(3)答题内容
从“行动主体”来看原因,其思考角度有行动主体的性质、宗旨、地位、任务、职责、职能、国家的制度等,根据具体情况答出若干项内容。
从“行动内容”来看原因,其思考角度有行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必要性就是必要条件,如果用“之”代表必要条件的话,必要条件就是具有“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特点的条件。例如:“水”对于“植物存活”来说就是必要条件。必要条件的语言表达形式一般是“只有……才……”、“如果没有……就没有……”,但在答题过程中不必具体区分得那么清楚。
重要性就是通常所说的作用、意义、好处、有利的一面等,语言表达形式一般用“有利于……”。重要性可以从四大领域去思考,即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文化领域(即精神文明领域)、社会生活领域。具体内容如下:
①政治领域中的意义。其语言表达一般有: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国家政权,推动国家机构改革,密切干群关系;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密切党群关系;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和祖国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有效抵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②经济领域中意义。要从经济概念的要素去思考。经济概念的要素有所有制、生产(答题中一般表达为“国民经济”)、分配(一般表达为“宏观调控”“资源配置”)、交换(答题中一般表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是资本主义国家则表达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消费(答题中一般表达为“人民生活水平或生活质量”,如果是针对三农问题,则表达为“农民生活水平或生活质量”)。这些要素的意义可表达为: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共同富裕;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或生活质量);有利于优化我国所有制结构,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③思想文化领域中意义。这一点有三种表达方式,即: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教、科、文、体、卫事业的发展。答题时根据需要在这三种表达中任选一种。
④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意义。这一点表达为:有利于社会稳定(或叫社会安定、长治久安),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发展。
(4)注意
①根据时事发展,应及时增删和调整相关内容,与时俱进。例如:党和国家近阶段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那么,政治、经济意义中应在最后内容中增加“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②上述内容是我们寻找意义时的思考角度,而不是说任意一个行动或措施都会在四个领域中同时产生意义,某个行动或措施一般是在若干领域中产生相应的意义。要在平时注意体会,答题时准确判断。
3、“怎么样”
“怎么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某现象、观点、行动的影响怎么样,包括有利的影响和不利的影响;二是我们应该怎么样行动,保持有利影响,应对不利影响。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要空泛地讲大家应该怎么样,而应讲清“我们”应该如何行动。
[例题三]一九九七年高考题第35题:“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人们对近些年来我国人才及其它经济资源由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这种经济现象的形象说法。应如何看待这种经济现象?
[参考答案](1)这是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市场机制调节资源的配置的结果。(“为什么”角度)
(2)这种经济现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任其存在,则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影响怎么样”角度,一分为二)
(3)为此首先要靠经济落后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还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倡地区间互相支援,特别是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援。(“我们应该怎么样行动”角度,从内外因两个角度论证原则)
一、理解说明题在试卷具体题目中的提法
这种题型在具体题目中的提法主要有“如何理解”、“这说明”、“这表明”、“这告诉我们”、“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意味着”、“应如何看待”、“谈谈你的看法”、“作简要分析”、“作简要评析”等。不管用哪种提法,答题思路都一样。
二、理解说明题中选择题的具体思路
答题思路如下图:
关于上图的注释:
1、这四个角度实质上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小问题的具体化。
2、“方法”是指题干中所说问题的解决方法。
3、“原因”是指题干中所说的现象产生、发展、消亡的原因,观点成立或不成立的原因,采取某种行动的原因。
4、“要求”是指题干要求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
5、“意思”是指题干所要表达的本意或引申意,事物、现象的特点、本质,观点和行动的实质、本质、目的以及结果等等。
6、第2、3两点是我们从题外向题内看过去,是我们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题中情况;第4、5两点是从题内向题外看过来,是我们从题目中向外推导出其中含义。
7、题支如果符合上述四个角度中的任意一个角度都要选。
[例题一]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党。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事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意思”角度)
B、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原因”角度)
C、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领导和执政水平(“要求”角度)
D、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错支)
[例题二]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依然很重,这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不断采取措施加大解决力度。这表明:
A、解决农民问题有着十分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原因”角度)
B、必须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切实把农民的负担减下来(“方法”、“要求”角度)
C、只要解决了农民问题,也就解决了农村中的其它问题(错支)
D、党和国家在积极履行我国的国家职能(错支)
三、理解说明题中非选择题的解题思路
既然理解说明题是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小问题综合而成,那么,我们在解题时就将它再分解成三个小题来解答就行了。
任何题目的的已知条件(也称“要素”)可以分为三类,即事物现象类、观点类、行动类。其中,行动类要素又分为行动主体和行动内容。
1、“是什么”
答出题干所要表达的意思,包括本意和引申义;事物、现象的特点、本质;观点和行动的实质、本质、目的以及结果等等。
2、“为什么”
(1)“为什么”的含义
“为什么”就是寻找原因,包括三种类型:①某现象产生、发展、消亡的原因;②某观点成立或不成立的原因;③行动主体进行某种行动或采取某种措施的原因。
(2)寻找原因的方法
①某现象产生、发展、消亡的原因: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去寻找。
②某观点成立或不成立的原因:从观点的内容与外界实际情况的比较对照中去考虑。
③人们采取某种行动(行动类)的原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核心是找要素,也就是找出已知条件;审题思考原则是从“两头到中间”。问句的一般句式是:“××行动主体(人、机构、组织)为什么要××做?”如果题中不是一般句式,则我们应将其化为一般句式。
从“两头到中间”的具体审题思考方法是指用“为什么”这个词作为分界线,将问句分成两部分,再从前后这两部分中找出要素(已知条件)来,即前一部分是“行动主体——××人(机构、组织)”,后一部分是“行动内容——要××做”,根据所学知识,分别从这“两头”给出原因。“两头”是指行动主体和行动内容两个思考角度,而不是指题目只有两个要素。
(3)答题内容
从“行动主体”来看原因,其思考角度有行动主体的性质、宗旨、地位、任务、职责、职能、国家的制度等,根据具体情况答出若干项内容。
从“行动内容”来看原因,其思考角度有行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必要性就是必要条件,如果用“之”代表必要条件的话,必要条件就是具有“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特点的条件。例如:“水”对于“植物存活”来说就是必要条件。必要条件的语言表达形式一般是“只有……才……”、“如果没有……就没有……”,但在答题过程中不必具体区分得那么清楚。
重要性就是通常所说的作用、意义、好处、有利的一面等,语言表达形式一般用“有利于……”。重要性可以从四大领域去思考,即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文化领域(即精神文明领域)、社会生活领域。具体内容如下:
①政治领域中的意义。其语言表达一般有: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国家政权,推动国家机构改革,密切干群关系;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密切党群关系;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和祖国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有效抵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②经济领域中意义。要从经济概念的要素去思考。经济概念的要素有所有制、生产(答题中一般表达为“国民经济”)、分配(一般表达为“宏观调控”“资源配置”)、交换(答题中一般表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是资本主义国家则表达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消费(答题中一般表达为“人民生活水平或生活质量”,如果是针对三农问题,则表达为“农民生活水平或生活质量”)。这些要素的意义可表达为: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共同富裕;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或生活质量);有利于优化我国所有制结构,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③思想文化领域中意义。这一点有三种表达方式,即: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教、科、文、体、卫事业的发展。答题时根据需要在这三种表达中任选一种。
④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意义。这一点表达为:有利于社会稳定(或叫社会安定、长治久安),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发展。
(4)注意
①根据时事发展,应及时增删和调整相关内容,与时俱进。例如:党和国家近阶段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那么,政治、经济意义中应在最后内容中增加“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②上述内容是我们寻找意义时的思考角度,而不是说任意一个行动或措施都会在四个领域中同时产生意义,某个行动或措施一般是在若干领域中产生相应的意义。要在平时注意体会,答题时准确判断。
3、“怎么样”
“怎么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某现象、观点、行动的影响怎么样,包括有利的影响和不利的影响;二是我们应该怎么样行动,保持有利影响,应对不利影响。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要空泛地讲大家应该怎么样,而应讲清“我们”应该如何行动。
[例题三]一九九七年高考题第35题:“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人们对近些年来我国人才及其它经济资源由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这种经济现象的形象说法。应如何看待这种经济现象?
[参考答案](1)这是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市场机制调节资源的配置的结果。(“为什么”角度)
(2)这种经济现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任其存在,则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影响怎么样”角度,一分为二)
(3)为此首先要靠经济落后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还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倡地区间互相支援,特别是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援。(“我们应该怎么样行动”角度,从内外因两个角度论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