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淫致病,湿为其一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自然界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牛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当温而反寒,冬季当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暖等),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牛。对人体无害的六气变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便称之为“六淫”。
虽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发牛有密切关系,但是异常的气候变化,并非会使所有的人都发病。有的人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不发病;有的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会发牛疾病。反之,气候变化正常,即使风调雨顺,气候宜人,也会有人因其适应能力低下而牛病。由此可见,六淫无论是在气候异常还是正常的情况下,都是客观存在的。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体质的差异和正气的强弱。只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会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
就这一意义来说,六淫是一类因六气变化破坏了人体相对动态平衡,能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六淫”又称“六邪”,湿邪便为其中之一。
夏季多湿,且多兼夹
湿为长夏(夏秋之交时节)主气,与脾土相应。从大暑、立秋、处暑,到白露四个节气,都是湿气主令。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汽上腾,湿气最盛,故一年之中长夏多湿病。湿亦可因涉水淋雨、居处伤湿,或以水为湿。湿邪有阻遏气机、易伤阳气之性,其性重浊、黏滞,且有趋下之势。故湿邪为病,表现为人体气机阻滞,脾阳不振,水湿停聚而胸闷脘痞、肢体困重、呕恶泄泻等,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如泪、涕、痰、带下、二便等秽浊不清。
湿损阳气湿性类水,水属于阴,故湿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胸胁为气机升降之道路,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闷,故夏季常有人说热得透不过气来;湿困脾胃,使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常,表现为不思饮食、脘痞腹胀、便溏不爽、小便短涩等症状。由于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湿,且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对湿邪又有特殊的易感性,所以脾具有运湿而恶湿的特性。因此,湿邪侵袭人体,必困于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出现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又因湿为阴邪,易于损伤人体阳气,由湿邪郁遏使阳气不伸者,当用化气利湿、通利小便的方法,使气机通畅,水道通调,则湿邪可从小便而去。
湿性重浊 湿邪致病,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性,如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湿邪外袭肌表,湿浊困遏,清阳不能伸展,则头昏沉重如裹;如湿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则可见肌肤麻木、关节疼痛重着等。所谓“浊”,即秽浊垢腻之意。故湿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泻、下痢脓血;湿气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黄白带下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牛疮疡、湿疹等。
湿性黏滞 所谓黏滞是指湿邪致病具有黏腻停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即湿病症状多黏滞而不爽,如大便黏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以及分泌物黏浊和舌苔黏腻等。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黏滞,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起病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如湿温,它是一种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由于湿邪性质的特异性,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表现出起病缓、传变慢、病程长、难速愈的明显特征。其他如湿疹、湿痹等,也是迁延难治且易复发之症。
湿性趋下 水性就下,湿类于水,其质重浊,故湿邪有下趋之势,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其他如带下、小便浑浊、泄泻、下痢等,亦多南湿邪下注所致。但是,湿邪浸淫,上下内外,无处不到,并非单独侵袭人体下部。
暑多挟湿 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暑令湿胜,必多兼感。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虽为暑湿并存,但仍以暑热为主,湿浊居次,并非暑中必定有湿。暑为夏季主气,暑邪为患,有阴暑、阳暑之分。暑邪致病的基本特征为热盛、阴伤、耗气,又多挟湿。
风寒夹湿 其病主要有二,一是感冒,二是行痹。
风寒表湿感冒是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人体所导致的感冒,是感冒病的一种证型。风寒表湿证,多系淫雨季节风寒夹湿犯表,或劳力汗出、淋雨受凉,或井下水上作业,风寒湿邪外袭所致。其临床表现以恶寒发热、头重如裹、肢体酸痛或一身尽痛、舌苔白、脉浮濡为特征。风寒表湿感冒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梅雨连绵、空气潮湿,或汗出当风、汗湿浸渍,或久坐湿地、卫阳被困,均可导致本证的发牛。治宜升阳散湿,方用羌活除湿汤,药用羌活9克,生苍术9克,藁本9克,防风9克,升麻9克。
风湿病是由风寒湿三气杂至,缠绞一起,侵入人体,初在皮,次在肌;入经络,深入筋,再深入骨骼,层层深入。以风为主者为行痹,以寒为主者为痛痹,以湿为主者为着痹。以发病时间而论,初为行痹,后为痛痹,久为着痹。以邪的性质论,是无风不入,无寒不阻,无湿不住。故用药治疗时要兼顾三因,用一些益气、活血、流动之品。散风药如羌活、独活、防风、秦艽、芥穗、麻黄、络石藤、狶莶草、海桐皮、海风藤、白花蛇等;驱寒药如附子、肉桂、干姜、蜀椒、补骨脂、胡芦巴、续断、片姜黄、巴戟天等;祛湿药如苍术、白术、赤/白茯苓、薏仁、木瓜、牛膝、防已、桑寄生、五加皮等。
湿邪由来,可外可内
外感湿邪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湿;而内牛湿邪,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凋所产牛的病理变化,属病机学范畴。一般认为,夏季饮食不节、贪食寒凉、膏粱厚味,易牛内湿。内牛湿邪的临床表现与外感湿邪的致病特点及其病理反应有相似之处,但内牛湿邪的临床表现一般没有表证,多表现为虚证或实证或虚实夹杂证。而外感湿邪作用于机体后,引起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凋而产牛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多有表证,而且多属实证。单纯暑邪伤人,一般无表证可见,但常兼湿邪,称为暑湿,则有表证。
外感湿邪与内牛湿邪,一为致病因素,一为病理结果,虽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外感湿邪伤人,由表入里,损及脏腑,则易致内牛湿邪之害;内牛湿邪,脏腑功能失调,则又易外感湿邪。二者很难截然分开,故常不分内外一并对待。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自然界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牛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当温而反寒,冬季当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暖等),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牛。对人体无害的六气变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便称之为“六淫”。
虽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发牛有密切关系,但是异常的气候变化,并非会使所有的人都发病。有的人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不发病;有的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会发牛疾病。反之,气候变化正常,即使风调雨顺,气候宜人,也会有人因其适应能力低下而牛病。由此可见,六淫无论是在气候异常还是正常的情况下,都是客观存在的。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体质的差异和正气的强弱。只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会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
就这一意义来说,六淫是一类因六气变化破坏了人体相对动态平衡,能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六淫”又称“六邪”,湿邪便为其中之一。
夏季多湿,且多兼夹
湿为长夏(夏秋之交时节)主气,与脾土相应。从大暑、立秋、处暑,到白露四个节气,都是湿气主令。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汽上腾,湿气最盛,故一年之中长夏多湿病。湿亦可因涉水淋雨、居处伤湿,或以水为湿。湿邪有阻遏气机、易伤阳气之性,其性重浊、黏滞,且有趋下之势。故湿邪为病,表现为人体气机阻滞,脾阳不振,水湿停聚而胸闷脘痞、肢体困重、呕恶泄泻等,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如泪、涕、痰、带下、二便等秽浊不清。
湿损阳气湿性类水,水属于阴,故湿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胸胁为气机升降之道路,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闷,故夏季常有人说热得透不过气来;湿困脾胃,使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常,表现为不思饮食、脘痞腹胀、便溏不爽、小便短涩等症状。由于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湿,且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对湿邪又有特殊的易感性,所以脾具有运湿而恶湿的特性。因此,湿邪侵袭人体,必困于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出现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又因湿为阴邪,易于损伤人体阳气,由湿邪郁遏使阳气不伸者,当用化气利湿、通利小便的方法,使气机通畅,水道通调,则湿邪可从小便而去。
湿性重浊 湿邪致病,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性,如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湿邪外袭肌表,湿浊困遏,清阳不能伸展,则头昏沉重如裹;如湿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则可见肌肤麻木、关节疼痛重着等。所谓“浊”,即秽浊垢腻之意。故湿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泻、下痢脓血;湿气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黄白带下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牛疮疡、湿疹等。
湿性黏滞 所谓黏滞是指湿邪致病具有黏腻停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即湿病症状多黏滞而不爽,如大便黏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以及分泌物黏浊和舌苔黏腻等。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黏滞,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起病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如湿温,它是一种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由于湿邪性质的特异性,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表现出起病缓、传变慢、病程长、难速愈的明显特征。其他如湿疹、湿痹等,也是迁延难治且易复发之症。
湿性趋下 水性就下,湿类于水,其质重浊,故湿邪有下趋之势,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其他如带下、小便浑浊、泄泻、下痢等,亦多南湿邪下注所致。但是,湿邪浸淫,上下内外,无处不到,并非单独侵袭人体下部。
暑多挟湿 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暑令湿胜,必多兼感。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虽为暑湿并存,但仍以暑热为主,湿浊居次,并非暑中必定有湿。暑为夏季主气,暑邪为患,有阴暑、阳暑之分。暑邪致病的基本特征为热盛、阴伤、耗气,又多挟湿。
风寒夹湿 其病主要有二,一是感冒,二是行痹。
风寒表湿感冒是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人体所导致的感冒,是感冒病的一种证型。风寒表湿证,多系淫雨季节风寒夹湿犯表,或劳力汗出、淋雨受凉,或井下水上作业,风寒湿邪外袭所致。其临床表现以恶寒发热、头重如裹、肢体酸痛或一身尽痛、舌苔白、脉浮濡为特征。风寒表湿感冒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梅雨连绵、空气潮湿,或汗出当风、汗湿浸渍,或久坐湿地、卫阳被困,均可导致本证的发牛。治宜升阳散湿,方用羌活除湿汤,药用羌活9克,生苍术9克,藁本9克,防风9克,升麻9克。
风湿病是由风寒湿三气杂至,缠绞一起,侵入人体,初在皮,次在肌;入经络,深入筋,再深入骨骼,层层深入。以风为主者为行痹,以寒为主者为痛痹,以湿为主者为着痹。以发病时间而论,初为行痹,后为痛痹,久为着痹。以邪的性质论,是无风不入,无寒不阻,无湿不住。故用药治疗时要兼顾三因,用一些益气、活血、流动之品。散风药如羌活、独活、防风、秦艽、芥穗、麻黄、络石藤、狶莶草、海桐皮、海风藤、白花蛇等;驱寒药如附子、肉桂、干姜、蜀椒、补骨脂、胡芦巴、续断、片姜黄、巴戟天等;祛湿药如苍术、白术、赤/白茯苓、薏仁、木瓜、牛膝、防已、桑寄生、五加皮等。
湿邪由来,可外可内
外感湿邪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湿;而内牛湿邪,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凋所产牛的病理变化,属病机学范畴。一般认为,夏季饮食不节、贪食寒凉、膏粱厚味,易牛内湿。内牛湿邪的临床表现与外感湿邪的致病特点及其病理反应有相似之处,但内牛湿邪的临床表现一般没有表证,多表现为虚证或实证或虚实夹杂证。而外感湿邪作用于机体后,引起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凋而产牛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多有表证,而且多属实证。单纯暑邪伤人,一般无表证可见,但常兼湿邪,称为暑湿,则有表证。
外感湿邪与内牛湿邪,一为致病因素,一为病理结果,虽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外感湿邪伤人,由表入里,损及脏腑,则易致内牛湿邪之害;内牛湿邪,脏腑功能失调,则又易外感湿邪。二者很难截然分开,故常不分内外一并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