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而推行创新教育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怎样贯彻创新的原则,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呢?笔者认为:如果物理老师能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便能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一、尊重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
在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主动地解读物理课程,也意味着把握了物理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
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主观能动与自主性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建构。物理教程中的每一章每一节展现出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和发人思考的“科学之谜”,使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通过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老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对物理教程中每一章每一节的理解,学生们的这种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保证了学生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物理教程中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得以建立起实质性的,并非任意性的联系——认识结构同化或顺应外界信息。在两种类型的理解,都会给学生们带来认识结构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带来学生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如:在探究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 《 声现象》 第五节“声的利用”学习之后,我留了二道思考题:
1、 生活中,你认为哪一个现象反映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传递了什么信息?
2、 生活中你认为哪一个现象反映了声音具有能量且能够传递能量?它有哪些表现的现象?
两分钟过去了,一位学生举起手,我示意后,他站起来表述:“听到小孩的哭声是属于声音传递信息,表现的现象有:要么是小孩饿了、要么是小孩渴了、要么是小孩哪个部位不舒服、要么是小孩需要妈妈哄他睡觉”等等;“修公路的点炮声具有能量且能够传递能量,表现的现象是:点炮声震耳欲聋、点炮声震的树叶哗哗响、点炮声震的窗户直晃荡、点炮声震的耳朵引引作痛”。我听之颇为惊喜,当即给予表扬,他的表述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共鸣,大家也纷纷举起了手,要回答自己的己见,课堂之活跃,使我事料所未及的。
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灌输所为的某种形式的正确答案,往往就不能与学生们原有的认识结构发生联系,而最终成为学生们所记忆的内容,扼杀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鉴于此,为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尊重学生们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使学生感到老师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伙伴”,让学生自由地去观察、去发现、去分析、去思考、去发言,同时把老师的讲和问压缩到最低限度,使学生们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进行创新活动的氛围和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们的创新精神。
二、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建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每一位优秀的物理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无不借助探究课程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于宇宙,训练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探究物理课程中现象的理解,结论的得出,都需要借助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如;在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 《力和运动 》第五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我提出下列一系列问题,与学生们进行互动探究,过程如下:
老师: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小车在毛巾的表面运动的距离最近,在棉布的表面运动的距离较远,在光滑的木板表面运动的距离最远。
老师:小车在不同的表面运动的距离为什么不一样呢?造成这样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交流后答出:不同的表面其粗糙程度不一样,对小车前进的阻力大小不同。
老师:小车在哪个表面速度减小地最慢呢?为什么呢?
学生们思考交流后答出:在光滑的木板表面速度减小地最慢。表面越粗糙速度减小地越快,表面越光滑速度减小地越慢,光滑的木板表面与毛巾的表面、棉布的表面相比木板的表面最光滑,对小车前进的阻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地最慢。
老师:如果有这样的表面,它的表面是理想的光滑,表面的阻力会怎样?小车的速度将怎样运动,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
学生们想象思考交流后得出结论:理想的光滑表面→没有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不会减小→小车保持一定的速度将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小车的运动状态将保持不变。
老师:“小车保持一定的速度将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简而言之是小车将永远“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归纳、推理、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老师的重要任务就尽量避免学生授课程的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程中被动地接受一些知识的局面,而应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探究课程中的现象所唤起的全部激情和想像、理智去思考,以学生们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观能动性去发现一些东西,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程深处连编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东西,给学生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使物理课程中所要探究的物理学现象或某些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中引出不同的见解。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热现象》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探究水的沸腾”实验的学习过程中,我曾设计出一道习题,其中的一小问是这样:“某物理探究实验小组虽然完成了对水沸腾实验的探究,但对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太长了,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A:盛水的容器如烧杯太大,装入的水可能太多了。
学生B:没有使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可能使用了酒精灯内焰加热了吧。
学生C:烧杯里装入的水初温太低了,可能是冷水。
学生D:该小组实验时,可能忘记盖上盖子。
学生 E :酒精灯的火焰距石棉网可能太远了吧。
学生们的思维真得像长上了翅膀,所有可能造成该现象的原因都想到了。
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们就能借助于带着翅膀的想象的创造力、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程中的内容,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使学生们步入神思自由的创新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爱思考、善质疑、勇于设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由于思维定势力的影响,学生们往往对物理教程中或带有权威性的说法总想去领会它,记住它,不敢另作新设、推翻原创,正因为如此,物理老师就更应该充分利用物理课程中的优势,在探究物理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们用审视的眼光大胆质疑、敢于设计、不盲从、不迷信、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
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三节“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这节课时,学生们根据“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有什么样关系”探究过程,利用类比法对“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有什么样关系”进行了探究,在评估交流的过程中,各探究小组各抒已见,我印象最深的是:某实验小组组长提出了与其它实验小组不同的建议,他说:“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中,对实验探究程序中的设计实验可以改进,教程中指导我们“以A、B、C三处断开依次接入电流表进行实验”。可改为:“在A、B、C三处同时断开,同时分别接入电流表实验”,这样做有两方面的好处:一可以减少实验操作的次数;二可以缩短实验操作的时间;三可以同时观察到电压表的示数及示数之间的关系。多么有创造性啊﹗敢于向课程编辑权委者挑战,且改进的建议合情合理,我对此敢于创新当即给于肯定。
看来,要是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必须从下面三方面着手:首先,老师要在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任何学者或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其次,在探究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在学习方法上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动机,引导学生们谈看法,摆见解,让学生注意凡是都要问个为什么,到底是否有道理,经过比较,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在思考问题时,不要用预制的结论或模式去束缚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设想,提出自己的新看法。第三,在探究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的进去:接受、领悟、吸收、获得人类创造智慧,还要引导学生跳得出来: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去触角,从辨析、迟疑、引申、设计等角度来审视,善于从貌似正确的现象中敏锐地发现其错误,敢于否定,勇于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意识是一门学问,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物理老师在探究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想象的氛围,使学生在探究互动、和谐情景中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们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从而达到学生们个性特长的发展,创造意识的训练,激发出学生们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们的创造能力。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0-07-25
一、尊重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
在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主动地解读物理课程,也意味着把握了物理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
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主观能动与自主性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建构。物理教程中的每一章每一节展现出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和发人思考的“科学之谜”,使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通过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老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对物理教程中每一章每一节的理解,学生们的这种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保证了学生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物理教程中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得以建立起实质性的,并非任意性的联系——认识结构同化或顺应外界信息。在两种类型的理解,都会给学生们带来认识结构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带来学生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如:在探究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 《 声现象》 第五节“声的利用”学习之后,我留了二道思考题:
1、 生活中,你认为哪一个现象反映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传递了什么信息?
2、 生活中你认为哪一个现象反映了声音具有能量且能够传递能量?它有哪些表现的现象?
两分钟过去了,一位学生举起手,我示意后,他站起来表述:“听到小孩的哭声是属于声音传递信息,表现的现象有:要么是小孩饿了、要么是小孩渴了、要么是小孩哪个部位不舒服、要么是小孩需要妈妈哄他睡觉”等等;“修公路的点炮声具有能量且能够传递能量,表现的现象是:点炮声震耳欲聋、点炮声震的树叶哗哗响、点炮声震的窗户直晃荡、点炮声震的耳朵引引作痛”。我听之颇为惊喜,当即给予表扬,他的表述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共鸣,大家也纷纷举起了手,要回答自己的己见,课堂之活跃,使我事料所未及的。
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灌输所为的某种形式的正确答案,往往就不能与学生们原有的认识结构发生联系,而最终成为学生们所记忆的内容,扼杀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鉴于此,为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尊重学生们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使学生感到老师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伙伴”,让学生自由地去观察、去发现、去分析、去思考、去发言,同时把老师的讲和问压缩到最低限度,使学生们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进行创新活动的氛围和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们的创新精神。
二、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建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每一位优秀的物理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无不借助探究课程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于宇宙,训练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探究物理课程中现象的理解,结论的得出,都需要借助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如;在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 《力和运动 》第五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我提出下列一系列问题,与学生们进行互动探究,过程如下:
老师: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小车在毛巾的表面运动的距离最近,在棉布的表面运动的距离较远,在光滑的木板表面运动的距离最远。
老师:小车在不同的表面运动的距离为什么不一样呢?造成这样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交流后答出:不同的表面其粗糙程度不一样,对小车前进的阻力大小不同。
老师:小车在哪个表面速度减小地最慢呢?为什么呢?
学生们思考交流后答出:在光滑的木板表面速度减小地最慢。表面越粗糙速度减小地越快,表面越光滑速度减小地越慢,光滑的木板表面与毛巾的表面、棉布的表面相比木板的表面最光滑,对小车前进的阻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地最慢。
老师:如果有这样的表面,它的表面是理想的光滑,表面的阻力会怎样?小车的速度将怎样运动,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
学生们想象思考交流后得出结论:理想的光滑表面→没有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不会减小→小车保持一定的速度将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小车的运动状态将保持不变。
老师:“小车保持一定的速度将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简而言之是小车将永远“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归纳、推理、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老师的重要任务就尽量避免学生授课程的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程中被动地接受一些知识的局面,而应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探究课程中的现象所唤起的全部激情和想像、理智去思考,以学生们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观能动性去发现一些东西,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程深处连编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东西,给学生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使物理课程中所要探究的物理学现象或某些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中引出不同的见解。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热现象》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探究水的沸腾”实验的学习过程中,我曾设计出一道习题,其中的一小问是这样:“某物理探究实验小组虽然完成了对水沸腾实验的探究,但对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太长了,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A:盛水的容器如烧杯太大,装入的水可能太多了。
学生B:没有使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可能使用了酒精灯内焰加热了吧。
学生C:烧杯里装入的水初温太低了,可能是冷水。
学生D:该小组实验时,可能忘记盖上盖子。
学生 E :酒精灯的火焰距石棉网可能太远了吧。
学生们的思维真得像长上了翅膀,所有可能造成该现象的原因都想到了。
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们就能借助于带着翅膀的想象的创造力、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程中的内容,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使学生们步入神思自由的创新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爱思考、善质疑、勇于设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由于思维定势力的影响,学生们往往对物理教程中或带有权威性的说法总想去领会它,记住它,不敢另作新设、推翻原创,正因为如此,物理老师就更应该充分利用物理课程中的优势,在探究物理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们用审视的眼光大胆质疑、敢于设计、不盲从、不迷信、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
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三节“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这节课时,学生们根据“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有什么样关系”探究过程,利用类比法对“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有什么样关系”进行了探究,在评估交流的过程中,各探究小组各抒已见,我印象最深的是:某实验小组组长提出了与其它实验小组不同的建议,他说:“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中,对实验探究程序中的设计实验可以改进,教程中指导我们“以A、B、C三处断开依次接入电流表进行实验”。可改为:“在A、B、C三处同时断开,同时分别接入电流表实验”,这样做有两方面的好处:一可以减少实验操作的次数;二可以缩短实验操作的时间;三可以同时观察到电压表的示数及示数之间的关系。多么有创造性啊﹗敢于向课程编辑权委者挑战,且改进的建议合情合理,我对此敢于创新当即给于肯定。
看来,要是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必须从下面三方面着手:首先,老师要在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任何学者或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其次,在探究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在学习方法上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动机,引导学生们谈看法,摆见解,让学生注意凡是都要问个为什么,到底是否有道理,经过比较,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在思考问题时,不要用预制的结论或模式去束缚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设想,提出自己的新看法。第三,在探究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的进去:接受、领悟、吸收、获得人类创造智慧,还要引导学生跳得出来: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去触角,从辨析、迟疑、引申、设计等角度来审视,善于从貌似正确的现象中敏锐地发现其错误,敢于否定,勇于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意识是一门学问,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物理老师在探究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想象的氛围,使学生在探究互动、和谐情景中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们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从而达到学生们个性特长的发展,创造意识的训练,激发出学生们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们的创造能力。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