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出土商代玉器赏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re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殷墟玉器主要出土于中、大型的墓葬,种类繁多,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各式装饰用器。其中以装饰品最多,又可分成佩饰、镶嵌饰及用途不明的饰品等类。表现的题材以人物、动物和抽象的几何线条为主。这些玉器大多数是墓主生前所使用的物品,再成为随葬品陪葬。换言之,当时玉器的实用价值高过后世所强调的象征涵义。事实上,殷墟玉器的雕琢技术精湛,一方面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一方面也反映了商文化的部分样貌。这些玉器造型丰富,大量结合浮雕与立雕的技术,使纹饰与器型自然结合。同时殷人也掌握了熟练的镂空、钻孔、开料和抛光技巧,不仅增加玉器的实用性,也凸显了玉材本身的美质。近年来河南安阳安钢厂区出土了一批商代玉器,择其精品介绍,以供大家鉴赏。
  玉戈(图1),青灰色。有两道黑纹,锋尖锐,援呈长三角形,上刃前部下曲,下刃近直斜上,略残。长方形内尾残,中间有圆孔。中有脊,阳纹脊线与上下刃通内后缘。长5.2厘米,长4.6厘米,宽1.5厘米,内长0.6厘米厘米。
  玉戈(图2),淡黄色有灰斑。锋尖锐偏下,援呈长三角形,两刃内弧通至内后缘,有中脊,阳纹脊线前端下曲至锋尖,后端与内面三角纹线相接。内长方形,中间有圆孔。长5.9厘米,宽2.2厘米,内长0.7厘米。
  玉戈(图3),白色。锋尖锐偏下,援后部长条形,上下刃近直,前部曲至锋。有中脊,阳纹脊线与上下刃通至内后缘。内长方形,中间有圆孔。长5.5厘米,宽2.2厘米,内长0.8厘米。
  玉兽面饰(图4),浅黄色。体呈梯形,上边微弧,背素面,正面饰兽面纹,上下两小圆孔,左侧上部有半圆凹口。高1.6厘米,上宽1.8厘米,下宽1厘米,厚0.2厘米。
  玉璜(图5),青白色。弧形片状,两端各有一个小穿孔。弧度为圆周的三分之一。出土时位于墓主人的头部。通长9.4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
  玉环(图6),青白色。扁平圆环形,中间有一大圆孔,较圆。周缘不甚圆,有一个小三角形的缺口。两面抛光,制作较精。出土时位于墓主人颈部。直径10.3厘米,孔径6.2厘米。
  玉兔(图7),青黄色。蹲踞状,张嘴,双耳后展,长尾,尾尖上翘。四肢前伸,前肢前端有一个圆形穿孔。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0.4厘米。
  玉兔(图8),青白色。蹲踞状,张嘴,圆形凸眼,双耳后展,短尾下垂,尾尖上翘。四肢前伸。长3.2厘米,宽1.9厘米,厚0.6厘米。
  玉兔(图9),青灰色。体呈弧形片状,兔为蹲踞状,嘴微张,圆形眼较大,长耳后展,短尾下垂,尾尖上翘。四肢前伸,爪分离。嘴后部有一个圆形穿孔,两面钻。长5.9厘米,宽2厘米,厚0.3厘米。
  玉兔(图10),青灰色。伏卧状,前肢前伸,圆臀,嘴微张,圆凸眼,大耳后展,尾宽短,微翘。长3.6厘米,宽1.7厘米,厚0.9厘米。
  玉柄形器(图11),青白色,有灰斑。扁平长条形,上端有一凹槽。通长9.2厘米,厚0.7厘米。
  玉璜(图12),青灰色。体呈弧形片状,上下分别有三角形和长方形缺口交替出现,形成锯齿状。璜身上下各饰两道阴线弦纹。两端各有一圆形穿孔,两孔径大小略有差异。长9.7厘米,宽2.8厘米,厚0.4厘米。
  玉璜(图13),青灰色,有黑色斑点。体呈弧形片状,左右两侧斜削,各有一个圆形穿孔。长8.1厘米,宽0.2厘米,厚0.4厘米。
  玉鱼(图14),青灰色。体呈弧形片状,方形嘴唇,圆眼凸出,嘴后有一个圆形穿孔。背、腹鳍用斜线纹雕刻,背鳍较窄长,腹双鳍较短。刻刀在尾部,呈斜三角形,刃部中间有一个圆形穿孔。长6.8厘米,宽2.3厘米,厚0.4厘米。
  玉鱼(图15),青灰色。体呈弧形片状,方形嘴唇,嘴后有一个圆形穿孔。鱼鳃呈弧形,背鳍用斜线纹雕刻,较长。刻刀在尾部。长3.6厘米,宽0.7厘米,厚0.4厘米。
  玉鱼(图16),青灰色。体呈扁平长条状,方形嘴唇,微长,嘴后有一个圆形穿孔,象征鱼的眼睛。以阴线雕刻出弧形鳃和背、腹的鳍。刻刀在尾部,略呈长方形,前部出上下榫与鱼体分开。长6.7厘米,宽1.7厘米,厚0.15厘米。
  玉戈(图17),青灰色。体呈扁平长条三角形,援有中脊,鋒为三角形,长方形直内,内与援相连处有一个圆形穿孔。长4厘米,宽1.3厘米,厚0.3厘米。
  安阳安钢厂区出土的这批商代玉器从选料看:大部分属于透闪石型软玉,并且往往用同一块玉料和玉色相近的料琢雕成成对之物,如玉兔(图8和图9)。从造型上看:其形式变化多样,某些作品突破了过去的传统程式,在人物和动物的玉雕中尤为突出。如鱼形刻刀(图14),玉鱼形象逼真,鱼尾似刻刀造型,纹样优美。玉兔(图7)设计成蹲卧状,玉兔前肢伏地,后肢紧贴于腹部,似要随时展开奔跑状,给人以躲避天敌的感觉。从玉器的花纹看:纹饰各具特征,刻划细腻。如玉兽面的变形云纹,眼部的“目”字形纹;鱼类多用斜线纹或鱼鳞纹,眼多为圆圈纹等。从玉器的制作工艺看:比较熟练地掌握钻孔和抛光等技术。钻孔大致有“管钻”和“钻”两种,一般扁平形,孔眼较大的如璧、环等中心部位的孔都用管钻;而一些佩带饰物上的小穿孔,则多用钻。多数玉器的表面,晶莹光泽,都经过不同程度的抛光。在殷代,可能用兽皮或丝麻织品作材料,蘸水加金刚砂对玉面进行抛光。
  在古代,一件玉器的制成,必须经过选料、开料、造型、琢纹、钻孔、抛光等一系列工序。而以琢纹的难度最大,技术要求也较高,有可能由专人操作。各个工序都配合得较好,从而能有效地生产出许多精品,即使用今天的工艺水平来衡量,也是很高的。(责编:禹默)
其他文献
燕下都乃春秋战国时期都城之一,其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易县县城东南五华里处,其规模在战国时期诸侯国都城中最大,遗址面积约40余平方公里。百余年来,出土瓦当数量之丰富、纹饰种类之多样、制作工艺之精美、青铜气息之浓郁、文化内涵之深厚,为学术界所关注,与齐临淄瓦当和秦雍城、栎阳、咸阳瓦当并称为我国先秦时期三大地域瓦当。  瓦当乃建筑物脊端和檐前筒瓦的当头部分,除保护建筑物檐前、脊端免受风侵雨蚀外,在其上设计纹
期刊
评委集体亮相:  路遥文学奖联合终评委(一、二审评委)  王向晖 文学批评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作家  王素霞 文学批评家、深圳大学教授  方 岩 文学批评家、《扬子江评论》编辑  萧夏林 文学批评家  邵燕君 文学批评家、北京大学教授  陈汉萍 文学批评家、新华文摘理论编辑  赵 勇 文学批评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旷新年 文学批评家、清华大学教授  黄发有 文学批评家、南京大学教授  顾
期刊
人类第一件陶器诞生在何处?又是怎样产生的?长期以来一直是充满争议的话题,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日本发现了公元前13000年左右的陶器,俄罗斯远东地区发现了公元前11000年左右的陶器,那么,中国的第一件陶器又是产生于何时呢?  20世纪初,瑞典学者安特生(图1)主持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图2),不仅翻开了中国考古学史的第一页,拉开了探索中华文明的序幕,同时也揭开了中国史前陶器文化神秘的面纱
期刊
2014年12月19日,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五周年这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记者前往澳门参观采访由中国紫檀博物馆、澳门美高梅联合主办的“老北京城紫檀雕刻展——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五周年”。  “老北京城紫檀雕刻展”主题展品为永定门城楼、天坛祈年殿这两件大型紫檀雕刻艺术珍品,向澳门市民和广大游客展示昔日老北京城的风貌。为配合展览主题,澳门美高梅将展览现场布置成明清时期宫廷面貌,同时展示名贵紫檀木家具,还
期刊
唐代 “参军戏”俑  胎呈白色,一件着绿釉长衫,穿长靴;另一件彩绘装饰,着衣与绿釉基本相同,两俑微向前偃,面部形象丰富。两俑多被认为是侍从仆人,应是排优俑,他们是唐代流行的“参军戏”中的角色。这种戏一般由两个人演,一个机智,穿着绿衣服叫“参军”,一个愚笨,叫“苍鹘”,二人对话诙谐。  “参军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戏曲形式,由优伶演变而来。十六国后赵石勒时,一个参军贪污军费,石勒就令优人穿上官服,扮作
期刊
印纹陶是指表面压印几何纹以作装饰的陶器,也称几何印纹陶器。几何印纹陶可分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两种。印纹硬陶烧成温度比正常陶器较高,达到了1150到1200摄氏度左右。因此敲击胎体有铿锵之声,有的陶器表面还有透明釉状体。  印纹陶是比较特殊的一种陶瓷,除了制作工艺有别于一般的陶器,重要的一点是,印纹硬陶(这里强调一下是印纹硬陶,不是其他的印纹陶)是陶与瓷的联结点,或者说是印纹硬陶孕育了今后的瓷器。  
期刊
背景链接:  蒋春音,艺名佳依,1982年出生于陶都宜兴。青年紫砂艺术家、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年度提名奖得主。祖上世袭承陶,师承紫砂艺术大师何道洪先生,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省紫砂器具收藏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工艺美术师、徐悲鸿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  多次参加京、广、沪等地的紫砂艺术展览,作品相继被新华社、《香港大公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河南日报》《福建日报》《天津
期刊
“清初四僧”中的石(1612-约1692年),乃享誉古今艺坛的大画僧之一。他融禅理于丹青之中,并将之付诸于探索实践,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的艺术世界,细细品味他笔下的几件山水禅画。  一、画家石生平事略  石俗姓刘,法名髡残、大杲,字石(亦作“溪”)、一字介丘,号白秃、石道人、电住道人等,明末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他自幼聪颖好学,性情耿直不阿,且不善言辞和
期刊
锡都博物馆位于世界锡都——云南省个旧市,它是滇东南锡文化、青铜文化的收藏与展示中心,其收藏和展示的青铜器精美绝仑,别具一格。  锡都博物馆原名为个旧市博物馆,成立于1987年11月4日,2008年11月14日更名为锡都博物馆。该馆现收藏有两千余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16件、三级132件,汉代提梁壶、铜俑灯(又称“三枝铜俑灯)、三羊盒、龙纹三足盘、孔雀灯(又称“凤灯”)、博山炉等精美器物,堪
期刊
收藏之始,只逛地摊,连店里的东西都不肯买,嫌店老板的东西其实也不过来自地摊而从中赚了钱,贵。好几年都在捡垃圾。这样的情况直到零八年才有所改变。这一年买了几件贵一点的东西,其中就有这只道光的粉彩瓶子。  瓶子很精彩,用上好的彩料在如玉的釉面上绘了通景红楼十二钗。  说真的,一个玩普品粗瓷的初学者,忽然收到红楼题材的细路粉彩瓶子,而且是道光年间的东西,离红楼的成书年代那么近,让我有点始料不及。我不相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