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宋元时期的白莲教对佛教净土信仰的吸纳是显而易见的,只不过在南宋创立时所依傍的是弥陀净土信仰,此外还吸取了天台宗的教义。入元以后,白莲教更多地受到弥勒净土信仰的渗透,逐渐成为民间反叛运动的工具。摩尼教既为白莲教提供了宗教戒律方面的样板,也为其注入了鲜明的叛逆性格。宋元时期的白莲教是一种为下层社会提供信仰和依靠的组织,但从一种纯粹宗教信仰社群转而为下层民众试图用来作为改变世界的法器,其中原因是值得探讨的。
关键词 白莲教 佛教净土信仰 摩尼教 下层社会
〔中图分类号〕B94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5-0146-08
白莲教,作为一种中国民间宗教,它所包含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可以说,宋代之后发生在中国的种种“异端邪说”、“旁门左道”都可从白莲教那里窥得影子,并屡为下层民众所利用,作为改变现行政治及社会秩序的工具。美国学者欧大年(Daniel L.Overmyer)说,白莲教的特性是“将虔诚与政治、反叛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民间佛教教派的典型例子。”[注:①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92页。]从宗教思想史层面考察,白莲教对佛教净土信仰和摩尼教均存在依傍、吸纳的关系,故而将白莲教定义为佛教净土宗的一个支派,或断定为佛教净土宗与天台宗结合的产物[注:② 参见杨讷:《白莲教》,载《百科知识》1984年第10期;《元代的白莲教》,载《元史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83年。]。 尽管与事实稍有出入,也并不显得非常唐突。
一、白莲教与佛教净土信仰
白莲教与佛教净土信仰的关系最为密切。白莲教自南宋绍兴三年(1133)由昆山(今江苏昆山)僧人茅子元创立的那天起,其教义便与佛教净土信仰纠缠在一起。中国佛教之净土信仰,有弥勒净土、弥陀净土、药师佛净土、阿佛净土、文殊菩萨净土等多种,但以前两种最为显赫。弥勒净土礼念弥勒佛,弥陀净土礼念阿弥陀佛(即无量寿佛)。亦各自相信存在一个绝对完美、祥和的彼岸世界,此即“净土”之本意。弥勒净土向望的彼岸世界是弥勒所在的兜率天,弥陀净土则指阿弥陀佛所在的西方极乐世界为理想境地。两种信仰都有本门之经典[注:③ 参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第575-577页。]。 东晋时期,提倡弥勒净土念佛的是道安(312—385),提倡弥陀净土念佛的是慧远(334—416),两派并驾齐驱,难分轩轾[注:④ 参见杨讷:《元代的白莲教》,载《元史论坛》(第二辑),中华书局,1983年。在中国学者中,杨讷的白莲教研究成就最为显著。]。此后,随着弥勒经典的译出和广泛传播,弥勒净土信仰在上层社会和民间迅速传播,高僧大德多发愿往生兜率净土,南北朝及隋朝时,弥勒信仰之影响压过弥陀信仰。弥勒佛则成为仅次于释迦牟尼而先于阿弥陀佛的民间崇拜偶象[注:⑤ 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一书有详尽的论述。]。 隋代是弥勒信仰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原因即在于民间屡以弥勒下生为号召,发动暴力反叛(注:有关弥勒信仰与底层社会反叛运动的描述可参见马西沙、韩秉方合著的《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6-59页)。由此而引发了统治者对弥勒信仰的警觉和禁止。其实,据弥勒经典所载,弥勒下生成佛,当在58亿年之后,其时,人们的寿命已达8万4千岁,富足安乐,远离兵燹及水火之灾。而弥勒下生之目的在于度化释迦未度之众生,将此世界化为清净佛土。原本与底层社会叛乱运动毫无关系。但现实世界苦难的人们,由于极度的愤懑和对未来绝端美好的世界的迫切期待,以致于误解弥勒经典,借弥勒下生号召民众,改造苦难世界。所以,隋王朝对付反叛的弥勒信众的手法极其残酷,政府的这种严厉态度,导致了弥勒信仰的式微。降及唐代,终有《禁断妖讹等敕》的颁布:
比者白衣青发,假托弥勒下生,因为妖讹,广集徒侣,称解禅观,妄说灾祥。(注:事在唐开元三年(715),《册府元龟》卷一百五十九《帝王部
关键词 白莲教 佛教净土信仰 摩尼教 下层社会
〔中图分类号〕B94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5-0146-08
白莲教,作为一种中国民间宗教,它所包含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可以说,宋代之后发生在中国的种种“异端邪说”、“旁门左道”都可从白莲教那里窥得影子,并屡为下层民众所利用,作为改变现行政治及社会秩序的工具。美国学者欧大年(Daniel L.Overmyer)说,白莲教的特性是“将虔诚与政治、反叛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民间佛教教派的典型例子。”[注:①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92页。]从宗教思想史层面考察,白莲教对佛教净土信仰和摩尼教均存在依傍、吸纳的关系,故而将白莲教定义为佛教净土宗的一个支派,或断定为佛教净土宗与天台宗结合的产物[注:② 参见杨讷:《白莲教》,载《百科知识》1984年第10期;《元代的白莲教》,载《元史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83年。]。 尽管与事实稍有出入,也并不显得非常唐突。
一、白莲教与佛教净土信仰
白莲教与佛教净土信仰的关系最为密切。白莲教自南宋绍兴三年(1133)由昆山(今江苏昆山)僧人茅子元创立的那天起,其教义便与佛教净土信仰纠缠在一起。中国佛教之净土信仰,有弥勒净土、弥陀净土、药师佛净土、阿佛净土、文殊菩萨净土等多种,但以前两种最为显赫。弥勒净土礼念弥勒佛,弥陀净土礼念阿弥陀佛(即无量寿佛)。亦各自相信存在一个绝对完美、祥和的彼岸世界,此即“净土”之本意。弥勒净土向望的彼岸世界是弥勒所在的兜率天,弥陀净土则指阿弥陀佛所在的西方极乐世界为理想境地。两种信仰都有本门之经典[注:③ 参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第575-577页。]。 东晋时期,提倡弥勒净土念佛的是道安(312—385),提倡弥陀净土念佛的是慧远(334—416),两派并驾齐驱,难分轩轾[注:④ 参见杨讷:《元代的白莲教》,载《元史论坛》(第二辑),中华书局,1983年。在中国学者中,杨讷的白莲教研究成就最为显著。]。此后,随着弥勒经典的译出和广泛传播,弥勒净土信仰在上层社会和民间迅速传播,高僧大德多发愿往生兜率净土,南北朝及隋朝时,弥勒信仰之影响压过弥陀信仰。弥勒佛则成为仅次于释迦牟尼而先于阿弥陀佛的民间崇拜偶象[注:⑤ 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一书有详尽的论述。]。 隋代是弥勒信仰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原因即在于民间屡以弥勒下生为号召,发动暴力反叛(注:有关弥勒信仰与底层社会反叛运动的描述可参见马西沙、韩秉方合著的《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6-59页)。由此而引发了统治者对弥勒信仰的警觉和禁止。其实,据弥勒经典所载,弥勒下生成佛,当在58亿年之后,其时,人们的寿命已达8万4千岁,富足安乐,远离兵燹及水火之灾。而弥勒下生之目的在于度化释迦未度之众生,将此世界化为清净佛土。原本与底层社会叛乱运动毫无关系。但现实世界苦难的人们,由于极度的愤懑和对未来绝端美好的世界的迫切期待,以致于误解弥勒经典,借弥勒下生号召民众,改造苦难世界。所以,隋王朝对付反叛的弥勒信众的手法极其残酷,政府的这种严厉态度,导致了弥勒信仰的式微。降及唐代,终有《禁断妖讹等敕》的颁布:
比者白衣青发,假托弥勒下生,因为妖讹,广集徒侣,称解禅观,妄说灾祥。(注:事在唐开元三年(715),《册府元龟》卷一百五十九《帝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