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这个概念的提出,响应了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教学理念和活力。本文选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典型案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吸引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探索教学、视频教学。
在教学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中,有的教师会将教学重心放在课文的生字生词、关联句子以及可能会考到的知识点上,对圆明园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以及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并没有进行深入讲解。学生如果仅从课本文字或几张图片来学习,无法深入体会对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感叹及毁灭的痛心的情感变化。
我在教学该文第一段时,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有什么特点?到底有何宝贵和重要之处?接下来,我给学生播放圆明园3D复原科教纪录片,该片详细介绍了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圆明园聚集了海内外的名胜古迹,以及在园林建筑方面的杰出成就。我又用幻灯片展示圆明园内所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然后,播放《火烧圆明园》几个电影片段,当学生看到屏幕上圆明园火光冲天,国宝在熊熊大火中烧毁,久久不能回神,教室里一片肃静。接下来,我让学生对比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被毁灭的场面——被毁的圆明园有多辉煌,学生就有多痛心,他们了解到侵略者疯狂掠夺和破坏我们国家历史宝物时的贪婪和凶残,并深入了解到清政府的软弱无能。通过看电影和交流,学生产生强烈共鸣,一种民族使命感油然而生。
二、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潜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关系教学的成败。进行师生互动、角色教学等,要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课文《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该文生字多、篇幅长,而且事件历史久远。学生大多对历史缺乏了解,需要“预热”。我让学生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先了解故事的大概,再逐步揣摩各个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我又组织学生扮演秦王、赵王、廉颇、蔺相如等角色。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模拟对话,要求学生按照不同人物表现不同的说话神态。例如要求扮演秦王者:要有高高在上、恃强凌弱的骄横;赵王:虽胆小,爱惜人才,能听取别人意见;蔺相如:不畏强势,勇敢机智,宽容大度,深明大义;廉颇: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于改过,知错就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认知,积极开展讨论,强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廉颇、蔺相如各自高尚的品质,体会他们忠于国家,以和为贵的团结崇高精神。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此外,我还向学生提问:这三个故事有何关联性?能不能把它们的排序调换一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想法,表扬主动发言者。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三个故事的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这三个故事构成“将相和”完整故事,如果没有前两个故事的发生,就不会产生第三个故事——以此培养学生主次、因果的逻辑思维。
三、扩展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实践和思考能力
作为交流的语言工具,语文学科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语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优化教学模式。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作品。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来写,重点突出“议花生”。本篇文章语言浅显,所说明的道理却很深刻,同时,文章升华部分的说理比较抽象。学生一般缺乏生活经验,不了解花生的种植和生长过程,不知道花生果其实是生长在土里的根部的,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必须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教学该文时,我播放了花生的种植、生长、收成以及可以做成的食料及榨油的科普片,让学生对花生特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事先带几个学生到种植花生田里实地体验,用手机录视频到教室与其他同学探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導他们进一步思考:文章借物喻人,花生到底比喻哪一类人?我们身边有哪一类人具备落花生的精神?通过些环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让他们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让语文课堂因为开放而有活力,因为真情而有实感。
责任编辑黄铭钊
一、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吸引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探索教学、视频教学。
在教学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中,有的教师会将教学重心放在课文的生字生词、关联句子以及可能会考到的知识点上,对圆明园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以及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并没有进行深入讲解。学生如果仅从课本文字或几张图片来学习,无法深入体会对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感叹及毁灭的痛心的情感变化。
我在教学该文第一段时,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有什么特点?到底有何宝贵和重要之处?接下来,我给学生播放圆明园3D复原科教纪录片,该片详细介绍了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圆明园聚集了海内外的名胜古迹,以及在园林建筑方面的杰出成就。我又用幻灯片展示圆明园内所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然后,播放《火烧圆明园》几个电影片段,当学生看到屏幕上圆明园火光冲天,国宝在熊熊大火中烧毁,久久不能回神,教室里一片肃静。接下来,我让学生对比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被毁灭的场面——被毁的圆明园有多辉煌,学生就有多痛心,他们了解到侵略者疯狂掠夺和破坏我们国家历史宝物时的贪婪和凶残,并深入了解到清政府的软弱无能。通过看电影和交流,学生产生强烈共鸣,一种民族使命感油然而生。
二、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潜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关系教学的成败。进行师生互动、角色教学等,要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课文《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该文生字多、篇幅长,而且事件历史久远。学生大多对历史缺乏了解,需要“预热”。我让学生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先了解故事的大概,再逐步揣摩各个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我又组织学生扮演秦王、赵王、廉颇、蔺相如等角色。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模拟对话,要求学生按照不同人物表现不同的说话神态。例如要求扮演秦王者:要有高高在上、恃强凌弱的骄横;赵王:虽胆小,爱惜人才,能听取别人意见;蔺相如:不畏强势,勇敢机智,宽容大度,深明大义;廉颇: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于改过,知错就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认知,积极开展讨论,强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廉颇、蔺相如各自高尚的品质,体会他们忠于国家,以和为贵的团结崇高精神。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此外,我还向学生提问:这三个故事有何关联性?能不能把它们的排序调换一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想法,表扬主动发言者。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三个故事的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这三个故事构成“将相和”完整故事,如果没有前两个故事的发生,就不会产生第三个故事——以此培养学生主次、因果的逻辑思维。
三、扩展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实践和思考能力
作为交流的语言工具,语文学科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语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优化教学模式。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作品。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来写,重点突出“议花生”。本篇文章语言浅显,所说明的道理却很深刻,同时,文章升华部分的说理比较抽象。学生一般缺乏生活经验,不了解花生的种植和生长过程,不知道花生果其实是生长在土里的根部的,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必须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教学该文时,我播放了花生的种植、生长、收成以及可以做成的食料及榨油的科普片,让学生对花生特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事先带几个学生到种植花生田里实地体验,用手机录视频到教室与其他同学探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導他们进一步思考:文章借物喻人,花生到底比喻哪一类人?我们身边有哪一类人具备落花生的精神?通过些环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让他们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让语文课堂因为开放而有活力,因为真情而有实感。
责任编辑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