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以及初中阶段普遍使用新教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摆在思想品德教师面前不得不思考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激励 环境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58
大家知道,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成了说教的代名词。一是学生不喜欢学习思品课、不愿意花哪怕一点点时间来学习思品课,而另一面,我们思品教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思品课的教学,还常常为此付出很多心力,但是教学效果还是差强人意。
随着新《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施以及初中阶段普遍使用新教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摆在思想品德教师面前不得不思考的迫切问题。下面就如何贯彻新课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一点浅显看法。
一、激励学生参与
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被他人关注,也渴望参与课堂教学。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课堂上,往往是教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教师不提问,学生就鸦雀无声。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实地调查、小组合作等方式收集资料,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教学方法;上课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组讨论;新课结束时可以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等。
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第三课第一框题《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我曾经在两个教学班做过对比。第一个班我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学生反应平平。第二个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看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资料,结果这个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新课标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落实,思想品德课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二、创设宽松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多地强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权威的化身,容不得学生冒犯,上课总是板着脸,笑容不多,学生对教师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不可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现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励学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题《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我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上网的学生人数以及上网对自身的影响。在调查前,我作了声明,对上网的同学一律不追究。因此学生非常配合,我也顺利地完成了调查。在讨论上网对自身的影响时,我加入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也把我的看法告诉学生。结果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听课效率,容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过于严肃、单调的教学环境就会阻碍学生思考问题,最终也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因材施教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采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这种模式不可能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际上,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感悟能力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力求满足优生、中等生、后进生等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包括对学生的提问、作业的设计、练习的布置等都要有针对性,而且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精神,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请优生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留给后进生回答;难度不大的问题,就直接让中等生回答。也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样安排,既可以达到培养优生、照顾中等生的目的,又可以达到增强后进生自信心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二框题《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我设计了三个不同难度的问题:“购买商品时你会留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当你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你应该怎么办?并说明理由”这几个问题我分别请后进生、中等生和优生进行回答。由于问题的设计比较合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事例,既可以安排学生收集,也可以由教师列举。
课本的例子一般都滞后于现实,因此教师要关注当今社会发生的各种新闻,要在讲授新课时补充新的事例,把新的事例与课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思想品德课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框题《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时,我插入了曾经轰动全国的湖北“佘祥林杀妻案”,以案说法,以此说明“人格尊严不可辱”。这样鲜活的案例既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本知识,又能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同时也会使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这门课程。
思品,本来就是教育人的科目,作为思品教师,更应该学会如何和学生相处,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和他人相处,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如何在学校搞好学习,当然其中更要学好思品课本身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思品教師不仅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还要善于学习和思考,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思品课才能够让学生真有所得。
【关键词】激励 环境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58
大家知道,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成了说教的代名词。一是学生不喜欢学习思品课、不愿意花哪怕一点点时间来学习思品课,而另一面,我们思品教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思品课的教学,还常常为此付出很多心力,但是教学效果还是差强人意。
随着新《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施以及初中阶段普遍使用新教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摆在思想品德教师面前不得不思考的迫切问题。下面就如何贯彻新课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一点浅显看法。
一、激励学生参与
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被他人关注,也渴望参与课堂教学。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课堂上,往往是教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教师不提问,学生就鸦雀无声。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实地调查、小组合作等方式收集资料,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教学方法;上课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组讨论;新课结束时可以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等。
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第三课第一框题《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我曾经在两个教学班做过对比。第一个班我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学生反应平平。第二个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看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资料,结果这个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新课标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落实,思想品德课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二、创设宽松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多地强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权威的化身,容不得学生冒犯,上课总是板着脸,笑容不多,学生对教师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不可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现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励学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题《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我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上网的学生人数以及上网对自身的影响。在调查前,我作了声明,对上网的同学一律不追究。因此学生非常配合,我也顺利地完成了调查。在讨论上网对自身的影响时,我加入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也把我的看法告诉学生。结果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听课效率,容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过于严肃、单调的教学环境就会阻碍学生思考问题,最终也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因材施教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采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这种模式不可能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际上,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感悟能力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力求满足优生、中等生、后进生等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包括对学生的提问、作业的设计、练习的布置等都要有针对性,而且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精神,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请优生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留给后进生回答;难度不大的问题,就直接让中等生回答。也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样安排,既可以达到培养优生、照顾中等生的目的,又可以达到增强后进生自信心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二框题《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我设计了三个不同难度的问题:“购买商品时你会留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当你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你应该怎么办?并说明理由”这几个问题我分别请后进生、中等生和优生进行回答。由于问题的设计比较合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事例,既可以安排学生收集,也可以由教师列举。
课本的例子一般都滞后于现实,因此教师要关注当今社会发生的各种新闻,要在讲授新课时补充新的事例,把新的事例与课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思想品德课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框题《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时,我插入了曾经轰动全国的湖北“佘祥林杀妻案”,以案说法,以此说明“人格尊严不可辱”。这样鲜活的案例既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本知识,又能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同时也会使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这门课程。
思品,本来就是教育人的科目,作为思品教师,更应该学会如何和学生相处,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和他人相处,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如何在学校搞好学习,当然其中更要学好思品课本身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思品教師不仅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还要善于学习和思考,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思品课才能够让学生真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