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泄露”看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397760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韩胜乐(1990-),男,汉族,河北人,浙江农业大学本科在读;田信桥(1963-),男,汉族,浙江人,硕士,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习惯法、自然资源法、法理学、行政法学;姚央迪(1993-),女,汉族,浙江人,浙江农林大学本科在读;泮巍丰(1991-),男,汉族,浙江人,浙江农林大学本科在读。
  【摘要】隐私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其受法律保护的程度,直接显出一国的文明程度和法治化水平。我国立法虽然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公民的权利保护,但对公民隐私权的认识和保护水平都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肆意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政府监管部门疏于监管、缺乏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等。因此,加强隐私权立法,实施有效的监管机制,提升网络监管技术水平等是当前极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信息泄露;隐私权;隐私权保护
  一、引言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脑和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都将步伐迈向不可阻挡的信息化时代。实际上,我们在享受着全球化信息服务的同时,也时刻利用和交换着个人信息,由此随之而来不可避免地是信息泄露和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简称《指南》,它对公民的个人信息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个人一般信息和个人敏感信息,并由此提出了默许同意和明示同意这两个概念。对这两种信息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在对待个人敏感信息的时候,需要公民个人的明示同意,在收集和利用之前,必须要有公民个人的授权,而处理公民个人的一般信息的时候就不需要这么麻烦了,只要公民默认就可以了,只要个人信息主体没有明确表示反对,便可收集和利用。[1]。
  二、隐私权及稳私权立法现状
  隐私权一般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生活信息收到法律保护,不受他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我国立法十分重视公民隐私权保护,在我国《宪法》第38、39、40条中就针对公民的人格尊严、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在我国《刑法》中也有对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刑期做出相关规定,对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以及侵犯公民通信自由较为严重的情节的惩处。这些规定虽然没有对侵犯公民隐私和隐私权的行为给出直接规定,但这些条款却体现了刑法在保护隐私权方面的立法精神。在我国《民法通则》中,虽然也有没直接提出隐私权保护的明确条文,但对对公民的人格尊严进行了保护,如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已经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就在公民隐私权方面有了明显规定,认为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益,这是我国立法中首次明确提出“隐私权”的法律。该法规定了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同时还规定如果由于网络服务者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而对网络用户造成了更多的损失,那么他需要承担扩大损失部分的赔偿责任。该规定相比较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规定,更加具体[2]。
  从司法解释中同样也可以看出我国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在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当中就有着关于公民隐私权的相关规定,如第141条:盗用、假冒他人姓名、名称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犯姓名权、名称权的行为。根在这个司法解释中,肯定了以口头或书面等方式,宣传他人的隐私,或以虚假捏造的事实丑化、侮辱诽谤他人,使社会公众对他人的评价下降,造成较大或较恶劣影响,即为侵犯了他人隐私权。其中对于侵犯隐私权的规定,这既体现了司法解释对隐私权的保护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民法对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3]。
  除了上述法律外,《行政诉讼法》中也规定了人民法院审判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可以不公开审理等。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也对隐私权的保护制定了一些规定。
  在发达国家,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相对比较成熟和专门化。有代表性的立法主要为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首先美国模式可以概括分散立法和行业自律相结合,在该领域的公众分类制定特殊的法律保护。在私营部门采取行业自律模式,政府主导下的行业标准,通过自律,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德国模式是一个统一的立法模式,它是该模式下对公私领域对个人资料进行统一立法保护,并成立一个独立的监督机构,还有一种模式就是日本模式,它是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兼具美国和德国模式[4]。
  三、当下我国隐私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隱私受到侵害时在多数情况下,受侵害人不欲诉诸于讼,加上我国历来是一个重刑轻民的国家,立法者对私法权利不够重视,这些导致了我国在私法领域没有直接关于隐私权保护方面的内容,而只是间接的给予保护。就目前而言,我国这种不是十分积极的间接保护方式存在着很多缺陷,在实践中显示出软弱无力和操作性差的特点,函待修改、补充和完善。[5]笔者认为,我国隐私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公民信息被任意贩卖的现象严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民的个人信息也遭到了严重的威胁。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不法利润,他们将公民的信息当作商品严重贩卖,这不仅严重侵害了公民的隐私权同时也对市场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现今网络社会,公民在网上不知不觉中就留下了好多个人信息,这也就是的不法分子利用这个来获取公民的个人信息,除此之外现在还有好多不法分子利用木马病毒等技术或者利用网站吸引人民在其内注册来获取公民的个人信息。在他们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之后就会去贩卖公民的信息或着通过敲诈用户的方式来获得不法收益。除了不法分子通过不法手段获得信息贩卖之外还有好多网站内部管理人员主动泄密,在面对丰厚经济利益的诱惑的时候他们就禁不住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获得用户的信息然后再通过各种手段去贩卖,这造成了好多的大规模信息泄露事件。
  (二)隐私权保护的技术水平不够成熟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运用网络进行交易,在网上聊天,在网上注册个人信息的情况越来越多,这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安全稳定的技术水平来保障公民的个人信息,就会给公民的个人信息泄露带来严重的威胁,然而,现实中也正是这样,由于技术水平的不够完善,黑客的大量存在,这使得公民的个人信息遭受着巨大的威胁。
  而主要威胁来自于网站被黑客盗窃技术漏洞。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攻击和渗透的方法越来越多,黑客利用网站安全漏洞和软件漏洞通过自己植入的木马来窃取用户信息。一旦网站被攻击的用户数据库被攻破,用户的个人信息就遭泄露,没有任何安全性可言。随着黑客技术的发展,黑客还可以创造网络钓鱼网站、网页挂马、等许多新的方法和手段获取和收集个人信息。
  (三)监管部门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监管不力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加强市场监管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功能。然而在公民隐私权保护方面并没有尽到应该应有的责任。政府在公民个人隐私泄露方面没有建立事前监管机制。这就造成了在网上总是能看到公民信息被泄露的新闻之后才会有政府去监管,这时候政府才会去监管,才会去处理。同时政府也没有制定一个合理的应急预案,当公民信息泄露的时候甚至是发生了大规模的信息泄露事件的时候政府没有一个合理可行的应急预案,这就造成了政府的执行不力。
  (四)公民隐私保护的立法体系不够完善
  公民隐私权保护的相关内容零散的分布于各类部门法及司法解释和行政法规之中,各项法律规定不是很明确,内容繁杂且缺乏统一性,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立法体系。而法律的不统一性直接导致公民在隐私权受到侵犯时没有救济的途径,在履行保护公民隐私权职责时司法机关也无所适从,这使得隐私权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
  个人信息泄露事件的时有发生,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涉及到每一个公民的切身隐私权利益。对此,政府、企业需要明确责任,需要健全完善法律法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严厉打击不法行为;我國立法虽对个人信息的隐私权保护有相关规定,如2009年颁布的《刑法修正案(七)》对保护个人信息做出了规定,然而仍存在惩罚力度小、可操作性难等问题,也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
  四、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建议
  就我国当今形势而言,对隐私权的保护程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结合我国现实状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保护隐私权:
  (一)提高公民隐私权保护的意识
  提高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意识,这就需要使公民认识到自己的个人信息是个人的隐私权是属于自己个人权利的一部分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在知道自己的个人信息应当受到保护的同时提高对自己个人信息保护的手段。“节约型”地使用个人信息。只有当我们必须使用个人信息时,才将尽可能少的个人信息泄露出去,并且在提供之前要问清楚这些信息的具体用途[6]。比如,办理信用卡时,如果非必须提供那么就只填写必须要填写的那一部分,如果确实有需要,最好将个人信息的使用进行一定的记录。
  再就是有效管理个人账号密码,增强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首先是要提高广大网民的防范意识。互联网虚拟等独特特征,使得网民往往在使用过程中不自觉的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防范意识弱。因此,我们不仅要从技术方面强化防范,更重要的是加强网民对个人信息的保密,用户自己恰恰是经常被忽略的网络安全链中最薄弱的一环,也是最容易给网络犯罪以可乘之机。也就是说,除了制度和法律的保障,用户必须要有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不轻易泄露自己的真实信息,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就网络这一开放的空间来说,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使用网络这一便利的工具在手机或电脑上“搜素”你。任何人都可以浏览到你的微博,搜寻你的人人账号查看你的个人信息。因此在让自己的个人信息流传到网络上之前,就应该预料到这些信息被用作其他的可能性。否则,就应该避免使用微博、人人、网上银行,杜绝网购,拒绝所有可能将个人信息泄露到公共区域的行为。在这个公民账号颇多的时代,我们不能为了便于记忆就在各个账号上都使用相同的密码、也不能以规则数字、字母、姓名首字母、等与用户的个人信息相关性很强的组合作为密码[7]。
  (二)提升隐私权保护的技术水平
  首先各个企业需要加大对企业信息防护的资金投入,改进自己的技术,同时拥有一支保护自己企业内部信息资料的员工队伍,加强对企业内部安全漏洞的修复加强企业的技术防护力度,确保自己范围内的公民个人信息不回由于技术问题而遭到泄露。
  其次,各个行业也可以加强在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方面制定相关的行业规定,在各个企业本身不会去泄露公民个人信息,同时也不会去购买公民的个人信息,这就可以从根本上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最后,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网络防火墙水平,力争在网站防护、网络加密和网站监控等方面有所突破,同时还可以加强网络安全评估,完善网络安全技术防护体系。从整体的提高网络保护层面来讲,需要把现有的业务保护层面应当进化成为整体网络保护层面;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网络安全模式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去发现病毒攻击然后先采取网络设备之间的联动实施主动防御再通过网络查杀系统去主动查杀病毒,以保证网络的安全。
  (三)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
  政府部门可以在个人信息保护监管方面加大投入,构建专门的监管平台,同时畅通个人信息保护的沟通渠道,能够及时将信息泄露带来的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监管机制,在事前预防与事后惩治相结合,从而减少公民信息买卖的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减少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
  因此,政府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快建立监管机制,制定周密的应急预案,以保证在发生信息泄露事件的时候可以积极地采取措施,及时采取具体策略,以降低影响,解决问题。再就是要严格审核信息内容,通过一定的关键词设定等对敏感信息进行过滤,对点击量增长过快的信息进行审查,如果发现有可能违法或侵犯隐私权的内容,应尽可能追查到信息源头。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确定他们具体的职责,同时完善网络泄密机制。在发生信息泄露事件的时候要利用好媒体、及各门户网站,确保对事件进行及时公开,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加强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对网民进行正确引导,及时控制事态的发展。   (四)构建严格的隐私权保护法律体系
  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对公民民事权利保护的基本方法大致有两种,即预防和救济。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中,立法和司法两种保护方式应该是并存的,是相互促进的[8]。
  首先,我们需要在《宪法》等法律中加入隐私权的相关内容,以提高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级层,进一步明确隐私权的独立地位,使公民的隐私权成为一项独立的权利加以保护。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的时代,政府权力变得越来越强大,而公民个人权利对抗政府权力肆意扩张的能力却变得越来越小,这就导致了个人隐私权受到的威胁也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为了防止公民个人面对更多地可能来自政府的侵害,公民隐私权的保障自然而然地也就由当初的民法视角转向宪法视角[9]。
  其次,在《民法》方面对隐私权进行更为详细的规定。《民法通则》关于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有十种,由于侵犯隐私权也属于侵权行为,原则上它的责任承担方式也应该也包括这十种方式。然而考虑到隐私权作为一项人格权及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公民隐私权被侵犯之后的承担方式主要是: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这三种。有些学者认为还应包括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但本人认为这两种责任形式不能适用于侵害隐私权的案件中。因为这两种必须用公开的方式进行,而隐私是当事人不想被别人知道的个人信息,隐私权的秘密性决定了隐私权一旦被侵害,秘密性即被破坏,甚至广为人知,侵害人想要一时补偿或恢复原状几乎不可能。这样势必在客观上会将他人隐私再次公开、披露或宣扬,使受害人的隐私权又受到侵害。结果适得其反,不但没有达到抚慰受害人的目的,反而是受害人的隐私权受侵害的程度更深。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在《刑法》上明确侵犯隐私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当侵犯公民隐私权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就应该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这个限度要明确,不能仅仅是一个严重情节,我们需要做到在体现立法精神的同时从实际上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对侵犯公民隐私权的情节加以具体规定。
  同時,明确个人信息及犯罪主体。《刑法修正案(七)》增设的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这对犯罪主体规定的不是太明确。各地现行的司法实践对公民个人信息还尚未达成共识,对是否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难以认定[10]。这就需要明确个人信息犯罪加以明确认定。
  最后,制定单行法。我国已开始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它的颁布将明确公民个人信息的地位,明确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的惩罚措施,这对有效遏制现实生活中严重侵犯个人隐私的不法行为有着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胡琳娜.谈谈个人信息——由大学生快递袋上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3.1.
  [2]林喆.公民基本人权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于智精.论网络隐私权保护[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
  [4]孙妍.关于我国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立法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3.1.
  [5]翟娅丽.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及完善[J].人民论坛,2012:30.
  [6]陈怀阳.个人信息频遭泄露安全防护需加强[J].信息安全,2012.1.
  [7]彭默馨,袁艺,亓东.大规模个人信息泄露事件特点、成因及对策[EB/OL]2012.
  [8]高岩.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探讨与研究[J].甘肃农业,2011:11.
  [9]田维民.耻感文化与个人隐私保护[J].西部法学评论,2010.02.
  [10]宛江涛.李萌欣.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刑法适用及司法机制研究[J].法学研究,2012.09.
其他文献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另一个途径。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由于政府,学校和女大学生个人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创业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认为应该通过解除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健全女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完善女大学生创业教育三个方面着手解决女大学生创业问题。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业问题  据有关资料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
期刊
【关键词】高校组织部门;处级干部;监督工作  十八大提出要“从严管理监督干部”,新修订的党章增写了干部监督的内容,要求“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在“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下,党对干部监督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强化高校对作为学校建设中坚力量的处级干部的监督工作,更好地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公道正派的用人作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高
期刊
【摘要】近年来接连发生的“酒驾肇事”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2011年5月1日起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施行《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等危险驾驶行为正式入罪。  【关键词】酒驾;酒驾犯罪特点;对策措施  据福建省A市统计,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因酒驾引起的事故平均占50%-60%之多。2011年5月1日起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施行《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等危险驾驶行为正式入罪。
期刊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平等就业,是实现人人生而平等的基本生存权。近年来,各种就业歧视层出不穷,不断的破坏着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与此同时,在我国少数民族就业歧视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但是在学界很少有人关注民族就业歧视,也很少有人研究民族就业歧视的现状。我们此次调查,旨在了解少数民族就业歧视现状,深入剖析就业歧视原因,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为解决少数民族就业歧视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平
期刊
作者简介:安博(1990-),男,汉族,山西太原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社会学。  【摘要】在2012年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中增加的检察院检察建议,学界对其褒贬不一。通过分析检察建议的历史过程,作用,区分检察建议与抗诉功能,并以恶意诉讼和群体诉讼作为说明对象,检察院检察建议程序相比较抗诉具有自身特性和程序价值。并且检察建议具有对于检察院履行监督职能的提高效率,加深同级法院和
期刊
作者简介:陈荣昌(1983-),男,汉族,江西赣州人,南昌大学法学院11级诉讼法硕士研究生。  【摘要】近段时间再次曝光的一系列冤假错案——从河南死刑保证书案到浙江张氏叔侄涉嫌强奸案,再到河北省赵艳锦涉嫌故意杀人案等案件又再次强烈刺激着公众对法律公信力的内心评判。回顾这些案件,特点之一即部分公安机关在执法的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刑讯逼供等非法行为。因此,如何强化政法机关执法行为规范化并有效提升
期刊
作者简介:姚雁鸣(1986-),男,辽宁丹东人,贵州大学法学院政治学系“政治学理论”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政府经济学、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学。  【摘要】中国的政党制度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也就是中国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为指导,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它是经过共产党领导的包括各民主党派
期刊
赖奇作者简介:谢海良(1988-),男,江西临川人,永安市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赖奇(1987-),女,福建永安人,永安市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  【摘要】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简易程序案件由以往检察机关可以派员出庭支持公诉修改为应当派员出庭支持公诉,这对公诉机关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本文从新刑诉法对简易程序修改着手,探讨其修改的必要性、意义,最后以简易程序派员出庭支持公诉着眼增强诉讼监督能力做出一些
期刊
作者简介:魏晋庆,甘肃景泰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警察管理系学生。马明亮牛鉴郭慧闫志鹏  【摘要】大一新生进入警校就读后,面对新的环境、陌生的面孔、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模式,总会出现种种适应性心理问题,这会给大一新生的学业及生活带来严重障碍。本文基于对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12级新生的客观调查,从学习、生活及警务化管理各方面对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做出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有助于警校新生尽快完成从高中
期刊
作者简介:李冰心(1989-),四川广安人,西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学;薛晖(1988-),陕西西安人,西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摘要】虚构降价原因是一种价格欺诈行为,主要有通过虚构降价原因隐瞒真实情况、以虚构的降价原因吸引消费者两种类型。目前,我国对该部分的法律规制存在较大缺陷,现有监督方式难以克服价格欺诈行为的隐蔽性。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