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价值取向教育,它着重研究和解決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能力是人类资源中最丰富的潜能,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基本能力,而创新能力不是天生不变的,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培养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教育 教学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并不是离开素质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我结合自身的经验,对小学数学的创新教育之我见谈谈一些体会。
一、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提高教学的效率
目前,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已经落实到各个地区。在每一位教学者都深入了解新课标的改革方案后,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改革的同时我们也要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出保证。评价标准并不是老师有没有按照计划完成教学内容,而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知识的掌握和扩展能力有没有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是面对乏味枯燥的内容,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很痛苦的事情,就说明老师教的方式需要很大的改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探索创新之路,来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从营造教学氛围入手,课堂教学由沉静型向活跃型转变
由于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即使是小学数学中也有诸如概念、性质、法则、符号等抽象的知识。数学的抽象是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征。而小学生又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渐近阶段。加上传统教学方法固有的单一性、枯燥性,整个课堂显得较为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缺乏,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于是让课堂活跃起来就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现代教育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是采取教师的直观演示,如实物、图片、教具和电教手段进行教学;二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学生感官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用触摸得到的实物让学生从表象上感知所要学的知识,如通过摆积木、垒砖块、叠纸盒等方法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等;三是学生的角色扮演等形式,如在余数教学部分,我们就用分小玩具、分泡泡糖、分水果或分小棒等游戏活动(如7颗糖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用这些丰富多彩的感观活动来增强和丰富学生的表象,从而掌握余数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三、创新学生好奇,培养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理
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好奇心、求知欲与创新思维是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好奇心可以唤起创新的意识,激发创新的动机,推动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还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融洽的氛围,树立“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教学内容应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桥梁支架,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
四、以宽松作为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环境
对教学要求是否具有弹性是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显著性区别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得到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就说明了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能是千人一面,要达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探究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克服对出现错误的恐惧心理,体验到学习数学带给自己的乐趣。一个人在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当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一件事情在成功的过程中是充满失败的。成功就是对失败经验的总结基础上才能够取得的。其次,教师要对学生探索过程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最后,教师要正确运用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每次失败的原因,做到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五、培养质疑问难习惯,激发创新意识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不挖苦、歧视差生,用真情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爱,逐步唤起学生勤奋学习,追求进步的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快的创新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就不会害怕表现自己,就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可以在进行创新时无须处于保守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我们应经常鼓励那些用不平常方式来理解事物的学生,使其处在创新情境之中,让学生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活动而无须拘束。在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首要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通过经常教育,使学生树立以下观念:不懂就问,敢于发问是个好学生,学问的积累就要靠好学和善问。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就是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想、去尝试。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而不是教师摘果子喂学生。同时,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带动学生,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一代创新人才。从整体着眼,既重视教法和学法的指导,又注重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使养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有意识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莫春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0,(14)
[2]杨彩霞.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06)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教育 教学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并不是离开素质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我结合自身的经验,对小学数学的创新教育之我见谈谈一些体会。
一、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提高教学的效率
目前,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已经落实到各个地区。在每一位教学者都深入了解新课标的改革方案后,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改革的同时我们也要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出保证。评价标准并不是老师有没有按照计划完成教学内容,而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知识的掌握和扩展能力有没有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是面对乏味枯燥的内容,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很痛苦的事情,就说明老师教的方式需要很大的改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探索创新之路,来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从营造教学氛围入手,课堂教学由沉静型向活跃型转变
由于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即使是小学数学中也有诸如概念、性质、法则、符号等抽象的知识。数学的抽象是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征。而小学生又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渐近阶段。加上传统教学方法固有的单一性、枯燥性,整个课堂显得较为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缺乏,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于是让课堂活跃起来就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现代教育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是采取教师的直观演示,如实物、图片、教具和电教手段进行教学;二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学生感官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用触摸得到的实物让学生从表象上感知所要学的知识,如通过摆积木、垒砖块、叠纸盒等方法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等;三是学生的角色扮演等形式,如在余数教学部分,我们就用分小玩具、分泡泡糖、分水果或分小棒等游戏活动(如7颗糖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用这些丰富多彩的感观活动来增强和丰富学生的表象,从而掌握余数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三、创新学生好奇,培养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理
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好奇心、求知欲与创新思维是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好奇心可以唤起创新的意识,激发创新的动机,推动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还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融洽的氛围,树立“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教学内容应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桥梁支架,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
四、以宽松作为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环境
对教学要求是否具有弹性是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显著性区别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得到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就说明了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能是千人一面,要达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探究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克服对出现错误的恐惧心理,体验到学习数学带给自己的乐趣。一个人在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当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一件事情在成功的过程中是充满失败的。成功就是对失败经验的总结基础上才能够取得的。其次,教师要对学生探索过程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最后,教师要正确运用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每次失败的原因,做到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五、培养质疑问难习惯,激发创新意识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不挖苦、歧视差生,用真情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爱,逐步唤起学生勤奋学习,追求进步的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快的创新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就不会害怕表现自己,就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可以在进行创新时无须处于保守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我们应经常鼓励那些用不平常方式来理解事物的学生,使其处在创新情境之中,让学生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活动而无须拘束。在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首要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通过经常教育,使学生树立以下观念:不懂就问,敢于发问是个好学生,学问的积累就要靠好学和善问。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就是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想、去尝试。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而不是教师摘果子喂学生。同时,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带动学生,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一代创新人才。从整体着眼,既重视教法和学法的指导,又注重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使养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有意识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莫春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0,(14)
[2]杨彩霞.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