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an8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气越来越冷了。”
  “是啊,赶快把冬过完吧!”
  这已经是第三十天我和车站女人的对话了,简短的答复,不多一字,不少一词。
  这是我第三十天从这里搭车回程,也就是说,从我第一天等车开始,就遇到了这个女人。说她是女人,倒不如说是一个老人,五六十岁的模样,头发花白,有些佝偻,端坐在长椅上,两手放在膝上,宛如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她与别的等客没有什么区别,但又有很大区别,我第一天就发现了。
  我是在等车,而她是在等人,准确地说,她是在等声音,等列车到来时报站的声音,等一个平稳厚重的男声。因为我看到,当列车到站报站时,所有人都一拥而上准备上车时,每一个人都迫不及待,唯恐落后,只有她努力地坐直身子,费劲地把耳朵凑向声源方向,露出恬静的微笑,双手不由地绞在一起,似乎有点紧张和兴奋,眼里闪出一缕微弱却耀眼的光,满心欢喜。我没有询问她、打扰她,我想那大概是让她有愉悦记忆的声音吧!可能是她从小听着这个声音长大,可能是她送别儿子离家时听到的声音,也可能是……这平淡温厚的声音似乎只属于她一个人。
  “天气真是更冷啦。”
  “是啊,不过,冬也快过完了。”我们打了个照面,静静坐着。列车进站,我看她又不由地绞起手,挺直腰,迎来的却是一个机械的女声。是啊,在这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报站已不受欢迎,连我们这小镇的语音系统都改朝换代了。女人没有料到会是这样,眼里的光仅一瞬就暗了下去,身体有些颤抖,花白的头发也有些晃,她躬下腰,无力地瘫在座位上,像被抽了魂,而后她走了出去,头也没有回。
  天气又冷了,但没有回应我的人了。我再也没有见过女人,但我知道了她等的人——准确说是她等的声音。报站的人是她的丈夫,当初就是因为听到这声音,她才爱上他的。而后两人相识、结婚,但丈夫因病早逝,只留下她一人。她便每天坐在这里,只为听到那一声声的报站声,就像和丈夫再相见一样。不知为何,我心里有一块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眼前浮现出老人等候的场景,女人等候的场景,少女等候的場景。一样的眉眼,一样的欢欣,我觉得应该做点儿什么。
  “天气暖和起来了。”
  “是啊,春天快到了。”
  “是啊,是啊!”老人回来了。不止我,还有许多看了报道的人静静坐着、等着,等那个平稳厚重的男声再次响起。
  雪化了,天晴了,春色溜进来,良人也归来。
其他文献
姨妈家住六楼,那是个陈旧的“混凝土灌木丛”般的公寓,被一片破破烂烂的棚户区包围着,和马路对面的那一片繁华形成鲜明对比:那边俨然是“北上广”,而我们这则是“小渔村”。我童年的乐趣,却和这个“小渔村”紧密相连。  那时在姨妈家常住,虽一点点大的小萝卜头,精力却旺盛得惊人。早上,我会趁着他们都没起床,偷偷溜进那个逼仄的储物间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房间东侧那唯一的小窗户射进来,让我感到十分温暖。  穿着姨
期刊
何 杰    南开大学汉文化学院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语言学研究。曾赴拉脱维亚大学讲学、任教两年,同时在波罗地海语言中心讲学。曾应邀赴德国汉诺威参加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一篇论文入选。出席第6届、9届、11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2009年论文入选美国布莱恩大学北美语言学会议。2012年应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邀请赴美交流学术。出版有《现代汉语量词研
期刊
16岁那年,我认识了一位隐者。  彼时,在我16年短暂的人生经历中,所有有关隐者的形象和意念,都来源于书本。书本告诉我,“不食周粟,采薇果腹”的伯夷、叔齐是隐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是隐士;“五斗先生”王绩是隐士;还有那些政途不顺,纵使心怀“兼济天下”的宏大理想,却只能在现实前“独善其身”,不得已而归隐的文人墨客,也成了我想象隐士生活的主要源泉。因此那年夏天,当一个东北大汉坐在我面前
期刊
太阳肆意地散发着光和热,柏油马路似乎要和鞋底粘合在一起。一切都归于沉寂,只有一声声“知了知了”在这午后平添了几点旋律。  阳光被撑开的伞挡住了,嘴里的冰淇淋化了,凉凉的,但热气像被一张膜覆盖着,免不了几分燥热。  “吱呀,吱呀……”一阵难听的摩擦声破坏了午后的安宁。  我从二楼的窗户往下看,那是一辆破旧而生锈的三轮车,一个年纪不大的男子用力地蹬着,车轮与轴的摩擦阻碍了车的行进,车速看上去很慢,激烈
期刊
在文章描述的场面或事件中,所写人物虽然都在作者“我”的视域里活动,但“我”并未介入、参与其中,“我”的叙事身份只是一个“置身事外”的“看客”,但在看似“客观” 的记叙中,文章的选材、立意、构思都体现着“我”的感悟和思考。作家孙道荣的《吃面》就是一篇运用“身置事外,心入事内”的佳作。  【佳作引路】  吃 面  孙道荣  小区边有家面馆,生意火爆。我也常去吃。  店里的桌子,都是那种四人座的,两两相
期刊
余秋雨  能够获得“汪曾祺散文奖”,我很高兴。但是,由于今年我在喜马拉雅讲中国文化史的课程,无法到高邮参加盛会,只得请我的助理金克林先生前往,代我表达感激之情。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与汪曾祺先生一起被大连市聘为文化顾问,与他有过一个星期的交往。当时两人住在棒棰岛的一个老宾馆里,天天参加多种仪式和会议,还一起旅游,非常愉快。我在一本书里写过,在欢迎仪式上他曾当场轻声纠正两位年轻领导过于华丽的欢迎词,
期刊
中国散文奖  《幽幽长者》 余秋雨  余秋雨的文字从容畅达而意蕴深厚,《幽幽长者》通过张可老师在动荡年代的人生选择和命运沉浮,直接将笔触指向了人性之美这个终极命题。相较于知识分子的学识、思想和风骨,张可老师展现出的人性之美,更因人之脆弱,之不屈,之坚守,之慈悲。  《亲人老师恩人》 阎纲  阎纲的文章丰满生动,朴实真挚,《亲人老师恩人》中的老师有严厉的教学,更有生活中的关爱。随着时光推移而来的,是
期刊
总有一些被我们忽略的光阴,被一个名为余秀华的诗人拾起,她用独属于自己对诗歌的悉心体会,对文字细密的编织手法,把时光的边角料优雅地织好,颜色尽是真诚与热爱,带着涩味,却挡不住其间的温婉美好,挡不住“不适宜肝肠寸断”的清澈,挡不住“把无数个黑夜摁成一个黎明”的执着。  最喜欢余秀华诗集的名字:摇摇晃晃的人间。这让我想起刘年对她的评价:“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樣
期刊
王 倩 任教于西安市铁一中,所带学生高考成绩优秀。郑州铁路局骨干教师,西安市教学能手。2005年获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课题成果展示会观摩课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全国、省市区级一等奖;参与编写《唐诗鉴赏辞典》(中学版)、《“新课程”读本》等书;参加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并获奖。    一个发际线岌岌可危、形貌油腻、笑得邪性的中年男子,提着啤酒瓶,正往玻璃杯里倒酒——这个名为“人间
期刊
住进崭新、干净、整洁、高大的楼房,喜悦满足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春去秋来,躲在楼房里,依然听不见季节姗姗来迟的脚步声和雨滴敲打的声音,焦虑失落之情顿生。于是,我怀念起我的瓦屋,怀念那拍打在瓦背上的熟悉的悉悉唰唰、滴滴答答、噼噼啪啪的雨韵声。  老宅建造于1962年,那是在太爷建造的瓦房因建设长青水库被淹后搬到半山腰建造的泥墙瓦房。当时爷爷与二公、九公等几家人几十号人就住在一起,后来后两者两家人搬离。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