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猪致谢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7116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低估了猪。它们小嘴向上翻着,钩子一样的小尾巴高高翘起,可爱程度不亚于小猫。但它们与猫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不止一次地牺牲自己,拯救了危难中的人类。

心脏瓣膜


  猪的器官可以用于人体移植,为所有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带来了新的希望。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永远的终结者”和曾多次获得“环球先生”称号的阿诺·施瓦辛格15岁时就开始坚持健身。但在1997年,施瓦辛格的心脏瓣膜出现异常,需要进行心脏搭桥手术。施瓦辛格很快顺利完成了手术,因为他第一时间找到了与自己条件匹配的人。但其他心脏病患者就没他这么幸运了,他们都久久不能等到与自己相匹配的人选,如果地球上没有猪这种动物,他们将没有机会继续活下去。猪的心脏瓣膜大小正适用于人类,且优于人造瓣膜,移植过程中不会引起血液凝结。移植中引起血液凝结意味着,术后病人需要一直服用抗凝血剂。



  第一台用猪的心脏瓣膜替换人类心脏瓣膜的手术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在手术前,要先将猪心脏瓣膜里的动物细胞仔细“清洗”干净,为避免移植时脱落,需保留所谓的“架构”———细胞间质。但在移植过程中,细胞间质会遭到破坏,猪的“裸心”无法从机体获得动力,就会很快衰败。因此,猪的心脏移植到人体后寿命十分短暂:平均每次使用15年左右,就要再进行移植。
  但这个问题可能很快将得到解决:一些猪的心脏移植的临床试验表明,动物细胞不携带能引发人体免疫反应的分子,因此就可以将整个瓣膜进行移植,如果技术达标,那么猪将成为给人类捐赠器官的长期最佳伙伴。

胰岛素


  伦纳德·汤普森于1908年出生在加拿大,他从小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直到有一天,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汤普森的医生预判他的生命可能要在漫长的病痛折磨中消耗殆尽。他将像所有其他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那样:胰腺逐渐完全停止产生胰岛素,导致体内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而一种能让细胞从血液中吸收糖分的激素,就是他们的主要食物。
  但汤普森很幸运,他的父母愿意让他尝试生理学家弗雷德里克·班廷和查尔斯的实验治疗。1922年,汤普森第一次注射了从动物胰腺中分离出来的胰岛素,他的病情开始逐渐有所好转,直到27岁死于肺炎。早在1923年,胰岛素就已经进入药品市场。同年,加拿大生理学家、外科医师班廷与C.H.贝斯特等研究人员一同从动物胰腺中提取出了可供临床应用的胰岛素,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些成就要归功于成千上万头献出生命的猪,它们的胰岛素蛋白质与人类不同,只有一种氨基酸,但却是一种基础的蛋白质,相当于垒成城堡的积木,比其他动物的胰岛素更适合人类。
  猪的胰岛素给Ⅰ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第二次生命:在猪供给人胰岛素之前,患者平均1.3年病发一次,之后则延长到了40年以上。直到1978年,研究人员学会了如何利用基因工程获取与人类激素相同的基因。

身体


  2013年,善待动物组织要求禁止波兰、丹麦、挪威和英国的军医将猪作为医学实验对象。但军方对善待动物组织的要求并未予以回应,他们认为如果外科医生不能在动物身上精炼技能,受伤士兵的生命将受到更大的威胁。猪为医学界提供了无价的服务:年轻的外科医生常用它们练习复杂手术。
  多虧了猪,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才得到显著的快速发展。医学人员还在猪身上测试了心脏微创手术的方法。同样大小的心脏瓣膜可以不用大切口就加以替换,使用通过大血管进入人体的探针即可。这种手术操作更易被病人接受,且康复期也要比之前短得多。

下丘脑


  1977年,内分泌学家罗杰·吉尔曼和安德鲁·沙利领导各自的研究团队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但他们的工作地点不是实验室,而是养猪场和屠宰场。他们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终于从下丘脑(领导整个内分泌系统的一个小的大脑腺体)中分离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因子。这是一种促进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物质,可以调节很多最重要的生理现象,如身高、性成熟、睡眠周期、压力的反应和生殖系统等。
  激素是一种过度活跃的物质,即使在腺体内它们也很少,尤其是在体积很小的下丘脑里。为收集一定数量的新鲜样本,吉尔曼和沙利总共实验了超过20万头猪,终于从它们的下丘脑提取出来了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因子。多亏了这些猪,今天内分泌专家才知道该如何治疗从孩子的身高异常到月经周期紊乱的各种问题。

皮肤


  “麦当娜”“白雪公主”和“蝴蝶”等复杂的花纹是比利时文身艺术家威姆·德沃伊最擅长的设计,他能做出最复杂的文身,这也多亏了猪的帮忙。1997年,美国人开始在活猪身上文身。2004年文身艺术节开幕,人们在活猪身上试文,该活动能顺利进行,不仅要感谢猪的皮肤,也多亏了动物权益保护法的宽容大度。
  猪皮肤的弹性构造与人的皮肤非常相似。但这种相似性除了练习文身还可用于一个更高尚的目的———治疗人类的严重烧伤:先将人类严重烧伤的坏死组织去除,然后将一块健康的猪皮肤移植上去。
  但不幸的是,如果烧伤面积超过身体的50%,这个方法就不能完全适用了。这时候猪皮只能对灼伤皮肤进行保护,帮助人类修复损伤:提取一层0.3~0.4毫米的猪皮,消毒,晾干。猪皮肤这种生物材料可以长时间保存,且尽管其价值很高价格却非常便宜。将晾干的猪皮肤直接浸泡在生理盐水中,然后放置在烧伤的地方。因为猪皮肤上的细胞在这样的加工下早已经死了,因此移植到人体上也不会有生命力,但可以保护伤口不被水浸和感染。在它的保护下,伤口处逐渐形成新的血管和组织,最后猪皮自行脱落。
  不得不承认人类发展能有猪相伴是非常幸运的:猪在它们的进化之路上,一直保持着与人类构造和生理的相似性。更幸运的是,从古时起,农民就选择猪这种动物进行养殖。现在家养猪很普遍,且繁殖力很强,是它们拯救了数百万条人类生命。
其他文献
电影《妖猫传》中,白居易因写作《长恨歌》而卷入了宫廷秘闻之中。历史上,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几度宦海沉浮。①  我觉得起初白居易是幸运的。  在他16岁那年,带着诗稿来到了长安,直接去找大唐朝管宣传工作的大领导顾况,当时顾况原本不大想见他,但听说他是个地方基层干部的孩子,大老远跑来长安,于是皱着眉把他叫进了办公室。  顾况坐在办公桌前,问他:“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  “白居易。”  顾况
期刊
镇上的姑娘,没想过要离开。  曾经,家,学校,新华书店,十字路口的百货商店,上学路上的石头桥,石头桥下卖卤豆干和油墩子的小摊,构成全部的世界。  八个按键的铅笔盒,是最先进的科技成就;三十五块一件的班尼路,是顶高级的时装。封面精美的小本子,用来抄写心爱的诗词和句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温热的脸颊流下一滴冰凉的泪,此生最爱的人是谁。”  第一次和同学去镇上新开的KT
期刊
NBA(美國男子职业篮球联赛)中有这样一群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成为NBA球员的天赋,但凭着对篮球的热爱,他们把看似单调平凡的工作做到了极致,他们就是装备经理。  装备经理的工作包括在一场比赛开始前,为球员带上干净的球衣和球鞋,准备好所有可能用上的东西;比赛结束后,清点所有装备,并将需要清洗的球衣、毛巾和护具等清洗干净并晾干。  这些工作听上去并不复杂,但要为15个身价百万甚至千万美元的职业球员做好
期刊
任何时期都有巨富,可是钱如过眼烟云,今天在你的口袋里,明天可能就会到别人的口袋里,所以很少有富豪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或另类,在意大利曾经有一个富豪不但把名字留在了史册上,而且是永远令人尊敬地留在了史册上,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巨富美第奇。  美第奇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这个家族从14世纪到17世纪,与佛罗伦萨这座城市纠缠了差不多3个世纪。在复杂的政治与宗教势力的角逐中
期刊
1894年,因为想得到更好的试验环境,玛丽认识了当时的巴黎理化学校实验室主任皮埃尔·居里。一年之后,两人在巴黎结婚,玛丽从此成为“玛丽·居里”。  1896年8月,玛丽通过了巴黎理化学校的职称考试,在校物理实验室谋得了一份职位,从此开始与自己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工作。  1898年,居里夫妇宣布发现了“镭”。这个宣布发布后,在科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你说你发现了这个东西,但这个东西在哪里?你指
期刊
一个人的自我欺骗叫作矫情,一群人的自我欺骗叫作刻奇。  我们从小到大都处于刻奇之中:小时候写作文“看着胸前的红领巾我骄傲地笑了”,军训结束之后抱着教官哭得稀里哗啦,在人山人海的地方求婚,引来千人围观如同商场促销。  这些时刻的共同点是:当事人带着激动和赞美看着自己的灵魂,感慨自己的崇高。  网络时代,刻奇变得越来越专制:灾难之后,微博上满屏插遍红蜡烛,拒绝加入感伤洪流的人被视为冷酷或居心叵测;微信
期刊
我不主张国内家长送小学生、中学生去国外读书。主要原因在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家庭的关系、和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密切相关,与家庭分离对他一生会有很大的影响。  我见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我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任教之初,曾有一位中国外交官的儿子在那里读书,他在比较小的时候就被送到美国去,举目无亲,不能排除孤独对他的影响。他后来生了病,不是学业问题,回国探亲时自杀了。要考虑到家庭的温暖对孩子的一生很重要。家长能
期刊
生命的种子  我的童年是在内蒙古包头度过的,那里的教育水准相对落后。我父母都是中学毕业,但他们很有意识地培养我和弟弟,使我们都上了很好的大学。  我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一直爱看书,也爱买书。所以,我从小在家里能找到的最多的东西就是书,尤其是俄国文学。我读书的种子就是那时种下的。当时家里没有电视,也没录音机,我闲着没事就看书。我在书里得到的乐趣,比做其他事情得到的多很多。  父母对我最大的影响,
期刊
谁都不想买满身淤伤的香蕉,也没有哪个人喜欢长得奇形怪状的草莓。可丑陋的水果蔬菜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股风潮逐渐从欧美向全世界蔓延。一些国家和地区专门成立了低价销售丑陋水果的组织,解决了农民销路的同时,也让一些低收入家庭能够买得起健康食品。最重要的是,宝贵的食物不至于被丢弃或浪费。  近几年,一小拨关心生态环境的消费者开始专门选购一些长得不是很好看的蔬菜和水果。除了能够以低价购买到相同味道的蔬果
期刊
1997年9月,我在戏剧学院的师父、几乎朝夕相处10年的于占元先生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正在荷兰拍摄电影《我是谁》,那一刻脑子里浮现出自己7岁时被带到师父身边的情景。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会在那里度过漫长而痛苦的10年,当然也不会知道如果没有那10年就没有今天的成龙。身在世界各地的元家班成员,包括当时已经声名鹊起的“七小福”,都在尽一切力量赶到洛杉矶,参加我们共同的师父的葬礼。我也停下电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