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下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管礼尧
新课程改革既对学校文化提出了挑战,也为学校文化重建提供了契机。同时,课程改革本身也是学校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学校文化。可以说,学校文化重建是新课程最深层次的改革。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的新型学校,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明确学校文化建设方向
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促进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是教育改革乃至社会变革的客观要求。这种客观要求又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许多课程专家指出,这在根本上就是学校文化的变革。那么,课程改革到底在呼唤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呢?在众说纷纭的观点中,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改变教师过于倾向于单方面传授知识的状况.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改变教师过于封闭的学科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超越学科的综合的课程意识;改变教师过于着力于教书而忽视全面育人的工作态度和方式;改变学校管理过于偏重通过评价等行政手段管理教师的方式,注意管理者与教师一起共建学习型组织等。
任何一种新的教育改革都是在呼唤新的学校文化。也就是说,教育改革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要求是极其丰富的。这种丰富性可能会使管理者有陷入茫茫大海而无所适从的感觉。另外,文化还具有一致性的特征。例如:“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等诸多的“校本”之间的一致性。因此,管理者要善于把握新课程改革丰富性背后的一致性。归根结底,新课程倡导的仍然是民主、科学的文化。
二、把握学校文化建设内涵
文化是看不见的,甚至可能不被我们所察觉。管理者要真正推进改革,建设新的学校文化,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涵。学校文化建设的本质是共享的价值和信仰的改造。其中,其享的价值变化起着核心作用,而促进这一变化的前提条件,就是管理者首先要有非常明确的理念。例如:要构建学习型学校,就首先要搞清楚“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如果管理者没有把握住具体概念的内涵,就不知道学校文化该向什么样的价值方向去转变,迷失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明确目标,这样,也就根本谈不上建设新的学校文化了。
三、探求学校文化建设起点
学校文化的表象是学校中大多数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其核心是这些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我们明确了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文化的挑战,还应该考虑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观必要性,即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起点。具体说,就是现有学校文化是如何表现的、学校文化中的哪些方面是被推崇的、哪些方面是被忽视的。还是以创建学习型学校为例,在管理者基本理解、把握了学习型组织的内涵之后,还应该进一步找到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起点,可在教职工中进行相关内容的调查:教师个人平时学习吗、学习什么、是怎样学习的、是如何理解学习的等等。不了解这些,就去构建学习型组织,无异于建空中楼阁。
学校的组织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学校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都会形成系统的行为规范或标准。管理者要了解学校文化的实际现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究工作,其中包括观察学校教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力求弄清楚他们在所经历的事情中的思维、信仰和价值观等。
四、改造学校文化建设氛围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学校需要对原有的文化氛围进行改造,从具体的行为、事件或者人物入手,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这是一种微弱地、渐进地改造学校文化氛围的方式。
确定改造学校文化建设氛围的切入点,从根本上取决于两点:一是找准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比如:若以构建学习型学校为目标,那就需要集中精力寻找与“学习”相关的有象征性意义的行为、事件或者人物。二是注意观察,发现那些有象征性意义的行为、事件或者人物。如:到图书馆借书的人为什么那么少。(行为)学校要求教师每周交学习笔记,有的教师就是不交。催急了,一位教师竟说:“这么要求,我干脆早点调动!”(事件)学校请专家讲座,有的教师不爱听。可据说不爱听的教师之一W老师,逮着机会就出去求学,她的教学成绩特别突出。那么,她学的是什么呢,又为什么那么爱学呢……(人物)
五、规范学校文化建设导向
如果说从具体的行为、事件或人物人手是微弱、渐进地推进学校文化改造,那么修订学校制度、规范学校文化建设导向就是强势、有力的方式。例如:某校有三位教师申请晋级,但只有两个名额。其中M老师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搞科研、做班主任,都非常出色,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校领导想,她肯定能评上。可没想到,学校评委会居然没评上她,而另外一位业务上一般的Z老师却被评上了。听说,z老师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怎么办?这种结果肯定会伤害那些认真工作、业务突出的教师。校长决定,一方面做那位到处跑关系的z教师的工作,让她认识自己的错误做法;另一方面向上级评委介绍其他两位教师的具体情况,让他们了解实情;接着,又调整了学校评委会的成员。
校长采取有力的措施来制止类似事情的发生,进而规范学校的文化导向,是非常必要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导向。但是,仅仅通过做人的工作和进行人员调整是不够的,还必须制定相关的制度,依法治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些情况的发生,使学校的每个人都清楚地明白:在这里事情应该怎么办。
六、扩大学校文化建设半径
学校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但只要影响参与者看待和理解事件的方法,就会影响着参与者的态度和感情。文化的管理不同于物的管理,也不同于知识的管理。学校文化是具有选择性和辐射性的文化,可以进行相互传递。文化的传递是一个逐渐影响的过程:是一部分人带动另一部分人,再带动更多人的过程:是通过一件事影响人们,再通过一些事情逐渐深入影响人们的过程。弗朗西斯·福山曾经提出过“信任半径”的概念。这个概念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既然,学校文化的建设与改造是一个不断相互影响传递的过程,那么,从总体上说,就会存在新的学校文化的半径不断扩大的情况。因此,管理者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具体分析学校文化的半径,即具体分析有哪些人、哪些群体、哪些组织已经被影响了,还有哪些没被影响,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不断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便最终使新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的主流和强势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背景与源泉,是教师受教育与教育学生的土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也必然要求学校文化的转型,要求对学校文化土壤进行改造。所以,建设具有个性特征和现代教育思想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 新课程改革取得预期效果的根本保证。
实施多元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范永雄
我们学校遵循“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把“明确理念、把握原则、鼓励创新、及时反馈、促进发展”作为评价改革工作的新思路,构建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考试评价等全方位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为实施素质教育打造起新的“导航仪”。
一、探索多元评价途径,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多一把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要增加几把衡量学生的尺子,让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坚定信念,走向成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实施多元的、积极的、全过程的评价,探索出评价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让评价“立”起来
根据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学校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能,构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一是纸笔测试评价;二是体现学习过程的课堂、作业评价;三是非学业评价;四是特长评价。评价体系内容多、范围广,展示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情况,更呈现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形成状态和潜能的发展程度以及创新实践的成果等等。教师关注点拓宽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增大了,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评价方式多元化,让评价“活”起来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多角度、深层次地刺激学生发展。变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学生自我和相互评价,教师、家长及社会参与的多元评价。学生根据目标要求,在评价标准上自定等级,从而坚定学习信心,体验成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肯定;在小组评价中,学生慢慢学会在诚恳反映出别人不足的同时,努力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人,适时地、努力地给别人以赞扬和鼓励,这样不但营造了互帮互学、轻松愉快、和睦相处的氛围,而且培养了将来立足社会的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和能力。家长评价无疑扩大了课程资源,通过联系、反馈、评价。家长与教师携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与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评价方法多样化,让评价“实”起来
1.课堂评价,激励学生人人成功。
在日常教学中,有的课堂评价语言形式过于单一,教师只是简单的重复着“太好了”、“你真棒”,到底好在哪里,缺乏因势利导的导向作用。为了使课堂评价真正具有激励作用,学校要求教师课堂采用多样的评价语言,杜绝千篇一律的评价,并对课堂评价用语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等。同时,我们强调评价学生采取“低、小、勤”的原则。“低”指“低起点”。教师要站在儿童成长角度看问题,从低到高,激励学生。“小”指“小目标”,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确定近期发展目标,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能力。“勤”指“勤评价”,教学中教师们用积极的眼光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看学生,不断探索口语评价的内涵,总结出了赞赏式评价、包容式评价、推进式评价、挑战式评价、纠偏式评价、延迟式评价等。
2.作业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新的作业评价观认为,作业应是具有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和愿望的活动,应该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与辛苦。教师们积极探索新的作业评价方法,采用“等级 评语”的作业评价模式,把学习态度和作业质量结合起来,把学习与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学生年级的不同,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采用的评价方式也不尽相同。如,低年级学生的作业采用“等级 图案”式的评价方式,设计了三项评价等级的图案:“小红花”代表基础牢固;“小红旗”代表进步;“小红星”代表创新。这样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帮助学生认识了自我,及时了解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不足,不断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实施成长记录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为了使发展性的评价理念真正落实到学生成长之中,学校在课改年级实施成长记录评价。我们遵循“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指导思想,本着激励、自主、有效发展和可操作的原则.设计了“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中以学生《成长记录册》为主,可以珍藏学生认为写得最漂亮的字、画得最美的图画、最满意的手工作品;每个学生还有一盒录音带,录下了孩子们读得最有感情的课文、唱得最好听的一首歌、最想对家长说的一句话;还有试卷、作业等纪实材料。成长记录评价,较好地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真实、深入地再现了学生发展的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了学生水平提高的程度。这样,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从而提高评价的效果。
二、改革考试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基于这样的理念,学校对考试评价进行改革,以期达到考试评价的最主要目的——“双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一)考试办法多样化
我们结合新课改进行考试与成绩评定方面的改革,积极探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维度关系的处理办法。考试由书面考试和实践能力考核两部分组成:书面考试重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强调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允许出现不同于“标准答案”的答案;实践能力考试内容包括学生的动手操作、问题的探究方法、结论的验证过程等,重在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学习发展水平。
(二)试题内容趣味化
在试卷的呈现形式上充满了人文气息,试卷标题是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数学试卷的标题改为:“数学快乐园”、“数学信心站”等。这样的标题,孩子们易于接受,感到亲切、有趣。在考试内容上,增强试题的开放性、趣味性。试卷中还设有“友情提示”:“请小心,我是拦路虎”、“认真、细心是成功的关键”……这些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减轻了考试的压力。
(三)评价结果人文化
试卷评价结果变“数字化”为等级加“情感化”特色评语,体现人文性。根据不同的学生批注不同的评语,指出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查找原因。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用诚恳的态度同他们一起分析,寻找解决的办法;对成绩好的同学提出努力方向。如教师在一份56分的试卷上写下:“你有所进步了,离及格仅一步之遥,相信下次一定会有满意的成绩。”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成绩进行分析,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恩和改进。
实践中,我们感悟到:评价不再是千人一面的“套印模子”,而是引导和培养个性的“催化剂”;评价不再是分数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师生前进的“泵”。
管礼尧
新课程改革既对学校文化提出了挑战,也为学校文化重建提供了契机。同时,课程改革本身也是学校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学校文化。可以说,学校文化重建是新课程最深层次的改革。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的新型学校,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明确学校文化建设方向
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促进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是教育改革乃至社会变革的客观要求。这种客观要求又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许多课程专家指出,这在根本上就是学校文化的变革。那么,课程改革到底在呼唤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呢?在众说纷纭的观点中,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改变教师过于倾向于单方面传授知识的状况.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改变教师过于封闭的学科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超越学科的综合的课程意识;改变教师过于着力于教书而忽视全面育人的工作态度和方式;改变学校管理过于偏重通过评价等行政手段管理教师的方式,注意管理者与教师一起共建学习型组织等。
任何一种新的教育改革都是在呼唤新的学校文化。也就是说,教育改革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要求是极其丰富的。这种丰富性可能会使管理者有陷入茫茫大海而无所适从的感觉。另外,文化还具有一致性的特征。例如:“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等诸多的“校本”之间的一致性。因此,管理者要善于把握新课程改革丰富性背后的一致性。归根结底,新课程倡导的仍然是民主、科学的文化。
二、把握学校文化建设内涵
文化是看不见的,甚至可能不被我们所察觉。管理者要真正推进改革,建设新的学校文化,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涵。学校文化建设的本质是共享的价值和信仰的改造。其中,其享的价值变化起着核心作用,而促进这一变化的前提条件,就是管理者首先要有非常明确的理念。例如:要构建学习型学校,就首先要搞清楚“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如果管理者没有把握住具体概念的内涵,就不知道学校文化该向什么样的价值方向去转变,迷失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明确目标,这样,也就根本谈不上建设新的学校文化了。
三、探求学校文化建设起点
学校文化的表象是学校中大多数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其核心是这些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我们明确了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文化的挑战,还应该考虑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观必要性,即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起点。具体说,就是现有学校文化是如何表现的、学校文化中的哪些方面是被推崇的、哪些方面是被忽视的。还是以创建学习型学校为例,在管理者基本理解、把握了学习型组织的内涵之后,还应该进一步找到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起点,可在教职工中进行相关内容的调查:教师个人平时学习吗、学习什么、是怎样学习的、是如何理解学习的等等。不了解这些,就去构建学习型组织,无异于建空中楼阁。
学校的组织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学校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都会形成系统的行为规范或标准。管理者要了解学校文化的实际现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究工作,其中包括观察学校教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力求弄清楚他们在所经历的事情中的思维、信仰和价值观等。
四、改造学校文化建设氛围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学校需要对原有的文化氛围进行改造,从具体的行为、事件或者人物入手,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这是一种微弱地、渐进地改造学校文化氛围的方式。
确定改造学校文化建设氛围的切入点,从根本上取决于两点:一是找准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比如:若以构建学习型学校为目标,那就需要集中精力寻找与“学习”相关的有象征性意义的行为、事件或者人物。二是注意观察,发现那些有象征性意义的行为、事件或者人物。如:到图书馆借书的人为什么那么少。(行为)学校要求教师每周交学习笔记,有的教师就是不交。催急了,一位教师竟说:“这么要求,我干脆早点调动!”(事件)学校请专家讲座,有的教师不爱听。可据说不爱听的教师之一W老师,逮着机会就出去求学,她的教学成绩特别突出。那么,她学的是什么呢,又为什么那么爱学呢……(人物)
五、规范学校文化建设导向
如果说从具体的行为、事件或人物人手是微弱、渐进地推进学校文化改造,那么修订学校制度、规范学校文化建设导向就是强势、有力的方式。例如:某校有三位教师申请晋级,但只有两个名额。其中M老师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搞科研、做班主任,都非常出色,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校领导想,她肯定能评上。可没想到,学校评委会居然没评上她,而另外一位业务上一般的Z老师却被评上了。听说,z老师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怎么办?这种结果肯定会伤害那些认真工作、业务突出的教师。校长决定,一方面做那位到处跑关系的z教师的工作,让她认识自己的错误做法;另一方面向上级评委介绍其他两位教师的具体情况,让他们了解实情;接着,又调整了学校评委会的成员。
校长采取有力的措施来制止类似事情的发生,进而规范学校的文化导向,是非常必要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导向。但是,仅仅通过做人的工作和进行人员调整是不够的,还必须制定相关的制度,依法治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些情况的发生,使学校的每个人都清楚地明白:在这里事情应该怎么办。
六、扩大学校文化建设半径
学校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但只要影响参与者看待和理解事件的方法,就会影响着参与者的态度和感情。文化的管理不同于物的管理,也不同于知识的管理。学校文化是具有选择性和辐射性的文化,可以进行相互传递。文化的传递是一个逐渐影响的过程:是一部分人带动另一部分人,再带动更多人的过程:是通过一件事影响人们,再通过一些事情逐渐深入影响人们的过程。弗朗西斯·福山曾经提出过“信任半径”的概念。这个概念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既然,学校文化的建设与改造是一个不断相互影响传递的过程,那么,从总体上说,就会存在新的学校文化的半径不断扩大的情况。因此,管理者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具体分析学校文化的半径,即具体分析有哪些人、哪些群体、哪些组织已经被影响了,还有哪些没被影响,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不断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便最终使新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的主流和强势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背景与源泉,是教师受教育与教育学生的土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也必然要求学校文化的转型,要求对学校文化土壤进行改造。所以,建设具有个性特征和现代教育思想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 新课程改革取得预期效果的根本保证。
实施多元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范永雄
我们学校遵循“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把“明确理念、把握原则、鼓励创新、及时反馈、促进发展”作为评价改革工作的新思路,构建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考试评价等全方位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为实施素质教育打造起新的“导航仪”。
一、探索多元评价途径,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多一把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要增加几把衡量学生的尺子,让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坚定信念,走向成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实施多元的、积极的、全过程的评价,探索出评价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让评价“立”起来
根据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学校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能,构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一是纸笔测试评价;二是体现学习过程的课堂、作业评价;三是非学业评价;四是特长评价。评价体系内容多、范围广,展示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情况,更呈现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形成状态和潜能的发展程度以及创新实践的成果等等。教师关注点拓宽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增大了,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评价方式多元化,让评价“活”起来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多角度、深层次地刺激学生发展。变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学生自我和相互评价,教师、家长及社会参与的多元评价。学生根据目标要求,在评价标准上自定等级,从而坚定学习信心,体验成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肯定;在小组评价中,学生慢慢学会在诚恳反映出别人不足的同时,努力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人,适时地、努力地给别人以赞扬和鼓励,这样不但营造了互帮互学、轻松愉快、和睦相处的氛围,而且培养了将来立足社会的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和能力。家长评价无疑扩大了课程资源,通过联系、反馈、评价。家长与教师携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与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评价方法多样化,让评价“实”起来
1.课堂评价,激励学生人人成功。
在日常教学中,有的课堂评价语言形式过于单一,教师只是简单的重复着“太好了”、“你真棒”,到底好在哪里,缺乏因势利导的导向作用。为了使课堂评价真正具有激励作用,学校要求教师课堂采用多样的评价语言,杜绝千篇一律的评价,并对课堂评价用语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等。同时,我们强调评价学生采取“低、小、勤”的原则。“低”指“低起点”。教师要站在儿童成长角度看问题,从低到高,激励学生。“小”指“小目标”,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确定近期发展目标,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能力。“勤”指“勤评价”,教学中教师们用积极的眼光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看学生,不断探索口语评价的内涵,总结出了赞赏式评价、包容式评价、推进式评价、挑战式评价、纠偏式评价、延迟式评价等。
2.作业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新的作业评价观认为,作业应是具有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和愿望的活动,应该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与辛苦。教师们积极探索新的作业评价方法,采用“等级 评语”的作业评价模式,把学习态度和作业质量结合起来,把学习与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学生年级的不同,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采用的评价方式也不尽相同。如,低年级学生的作业采用“等级 图案”式的评价方式,设计了三项评价等级的图案:“小红花”代表基础牢固;“小红旗”代表进步;“小红星”代表创新。这样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帮助学生认识了自我,及时了解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不足,不断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实施成长记录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为了使发展性的评价理念真正落实到学生成长之中,学校在课改年级实施成长记录评价。我们遵循“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指导思想,本着激励、自主、有效发展和可操作的原则.设计了“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中以学生《成长记录册》为主,可以珍藏学生认为写得最漂亮的字、画得最美的图画、最满意的手工作品;每个学生还有一盒录音带,录下了孩子们读得最有感情的课文、唱得最好听的一首歌、最想对家长说的一句话;还有试卷、作业等纪实材料。成长记录评价,较好地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真实、深入地再现了学生发展的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了学生水平提高的程度。这样,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从而提高评价的效果。
二、改革考试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基于这样的理念,学校对考试评价进行改革,以期达到考试评价的最主要目的——“双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一)考试办法多样化
我们结合新课改进行考试与成绩评定方面的改革,积极探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维度关系的处理办法。考试由书面考试和实践能力考核两部分组成:书面考试重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强调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允许出现不同于“标准答案”的答案;实践能力考试内容包括学生的动手操作、问题的探究方法、结论的验证过程等,重在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学习发展水平。
(二)试题内容趣味化
在试卷的呈现形式上充满了人文气息,试卷标题是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数学试卷的标题改为:“数学快乐园”、“数学信心站”等。这样的标题,孩子们易于接受,感到亲切、有趣。在考试内容上,增强试题的开放性、趣味性。试卷中还设有“友情提示”:“请小心,我是拦路虎”、“认真、细心是成功的关键”……这些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减轻了考试的压力。
(三)评价结果人文化
试卷评价结果变“数字化”为等级加“情感化”特色评语,体现人文性。根据不同的学生批注不同的评语,指出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查找原因。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用诚恳的态度同他们一起分析,寻找解决的办法;对成绩好的同学提出努力方向。如教师在一份56分的试卷上写下:“你有所进步了,离及格仅一步之遥,相信下次一定会有满意的成绩。”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成绩进行分析,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恩和改进。
实践中,我们感悟到:评价不再是千人一面的“套印模子”,而是引导和培养个性的“催化剂”;评价不再是分数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师生前进的“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