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的妈妈逝去之后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ia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申竟,太行山上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2004年中国基层公益事业爱心大使,一位40几个孩子的“母亲”。她将满腔的热情给予了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们,用她无私的爱感动了中国。然而一场车祸却无情地夺走了这位伟大妈妈的生命。
  2006年10月18日上午,43个孩子齐齐跪在山西省长治市殡仪馆的送别灵堂。“妈妈,妈妈,别走,别扔下我们!”“妈妈,我们想你,你快回来!”孩子的哭喊声重重地敲在现场每一个人的心上,大人们偷偷擦拭着眼角的泪水。花圈挤满了灵堂,很多和申竟素昧平生的群众都自发来到这里,送这个伟大的“爱心妈妈”最后一程。
  
  下岗女工撑起一个“家”
  
  2003年之前的申竟和很多同龄人一样,经历了贫苦的童年、如花的青年、收获的中年。只是她的命运却要比一般人坎坷得多:幼年时父母早逝,勤勤恳恳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有所成就时却遭遇下岗。然而,不服输的申竟没有因此一蹶不振,擦擦眼角尚未滴落的泪珠,她从零零碎碎的杂工做起,开始了自己另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六七年里,勤劳、诚信、不服输的申竟,和丈夫两个人从一无所有的下岗职工,发展成为公司业务遍及太原、临汾、晋城、长治4市,年纯利润达几十万元的涂料企业老板。
  申竟尝过生活的苦,因此她对贫困家庭的孩子有种特殊的感情。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中看到失学儿童的不幸遭遇,她萌发了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他们命运的想法。
  一个小女孩成为申竟的第一个帮扶对象,申竟将她安置在城里的寄宿学校,让她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待遇。然而,因为不习惯城里的生活,没过多久,孩子就哭闹着回到衬里了。申竟深深地明白,单纯给予年幼的他们一个好的物质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孩子需要有个心灵的寄托,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家。
  于是,2003年,“长治市申竟救助贫困失学儿童教育中心”成立了。30几个长治周边市县的孤儿、单亲家庭和特困家庭的孩子在这里扎了根。1年后,10名来自贵州大山中的特困儿童成为他们“家”中的成员。
  申竟用自己的全部精力为这些孩子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园,却也因此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运转。不久。她和丈夫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事业就垮了下来。但是申竟没有让已经渐渐熟悉城市生活的孩子们感受到一点不安。她独自苦苦支撑着40几个孩子的希望家园,卖掉了私家车,几乎花光了家中全部的积蓄。只要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申竟就会忘记自己所经受的一切苦难。
  但是,厄运没有放过这个善良的母亲。2006年10月9日,她外出催款归来,遭遇车祸,撒手离开因她而改变命运的40几个孩子,离开这个因她而充满温暖的世界,年仅42岁。
  
  孩子们:我们知道妈妈不容易,但她从来不跟我们说
  
  带着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崇敬和缅怀,记者走进长治市紫坊小学院内的申竟希望班生活区。正值午饭时间。墙根下蹲着几个小男孩儿,端着大大的搪瓷碗,认真地享受着阳光中的午餐。
  每个孩子都亲切地向记者问好,清澈的眼神中没有一丝的羞怯。这些孩子都非常懂事、非常有礼貌,有着超乎他们年龄段的成熟。这是孩子们带给记者最强烈的感受。
  他们的午餐是山西的特色——面条,一个小女孩给记者盛了满满的一大碗。我和孩子们一起端着搪瓷碗,开始仔细打量这个小院。
  这是一个独立的四合院,曾经是紫坊小学存放杂物的仓库。坐北朝南的3问房子中,左右两间分别是男女生宿舍,中间的一间,是孩子们吃饭和学习的地方。东边是洗漱问。西边是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5个生活老师的休息室,南边是他们的小厨房,氤氲着煮面的热气。这座小院看似已有年头,显得有些陈旧,但却异常整洁,不见一丝杂乱。
  2003年,申竟带着35个孩子住进了这个小院,从此,这里成为这些孤儿、单亲家庭、特困家庭孩子们的家园。
  孩子们带我走进饭厅,满满一面墙上贴满了他们的证书、奖状;一块由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颁发给申竟的“中国基层公益事业爱心大使”的铜匾格外醒目;孩子们和申竟夫妇在一起的大幅照片也在无声地讲述着这个家庭的温馨……
  吃过午饭,孩子们把我领进他们的宿舍。小屋中挤满了小床,却不显凌乱。
  “看这些灯,都是妈妈刚刚给我们换的,以前的太昏暗了,妈妈说对眼睛不好。”一个叫陈菲的小女孩指着天花板,说着眼圈就红了。2004年,她和其他9个孩子一起,被申妈妈领出阴暗潮湿的大山洞、走出愚昧的山寨,同时她还拥有了家。
  年龄大些的孩子罗秋敏说:“妈妈从来不跟我们说自己创业有多苦,也不讲维护这个‘家’有多难,但我们都知道她有多不容易。”
  “妈妈刚出事儿的时候,我们都不相信,直到开追悼会的那天,我们才接受这个事实。”申竟走后,罗秋敏去了申竟家里两次,每次都是一个人,走着去走着回。她说,她也不知道去那能做什么,也说不出安慰爸爸和哥哥的话,只是想再看看和妈妈一起呆过的地方。
  
  张新民:我也曾经不理解,这是我对申竟最深的歉疚
  
  和申竟的丈夫张新民的见面有些意外,是在共青团长治市委的办公室里。记者来采访目前接管申竟希望班的负责人,而张新民是来借钱。他说,办丧事花去了家里所剩无几的积蓄,现在跟肇事司机打官司,都拿不出诉讼费用了,
  很难想像,面前这个无奈的中年男人,在几年前还是长治市第一个开上帕萨特的百万富翁。如今的他,嘴上密布着层层的水泡。宣传部的同事说,申竟出事以后,张新民明显苍老了许多。
  “这么多年,申竟为了孩子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公司倒闭了,她把我自己存的‘私房钱’都‘偷’出去给希望班的孩子们了!”张新民的一席话让记者有些意外,一时揣测不出其中的真正含义。
  他细细道来和申竟一起筹建希望班这么多年的风雨历程。他说,申竟的一个决定改变了40几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特别是从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紫云县来的10个孩子。如果没有申竟,他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鸡蛋也可以炒着吃,不知道水杯可以是透明的,他们会和他们的父辈、祖辈一样,在大山中赤着脚,永远愚昧下去……
  当初申竟萌发救助贫困学生的念头的时候,他举双手赞成,对这些孩子,他和申竟有着同样的感情,却难以拥有申竟那份坚持的勇气。
  “处理完申竟的事情,我打算带着子女回山东老家。岁数大了,就总想着落叶归根,申竟也特别喜欢威海那个海滨小城,曾经多少次下定决心和我一起回去,但是只要一见到孩子们,再坚定的决心都动摇了。”
  张新民双手捂住眼睛,泪珠还是不停地从指缝
  张新民曾经也刘申竟有过不解,他觉得申竟的“爱心”奉献得有些过,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最终她会撇家舍业。“儿子昨天还批评我,说我一点也不替他妈着想。其实,也不是,但是那曾经的不解,将成为我对申竟一生的歉疚。申竟太倔强了, 永不言败的性格也许注定了这场悲剧。”
  平静之后的张新民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上党大地已是一片白雪皑皑。
  
  吴小华、陈小珠:让申竟精神传递下去,成为整个社会的义举
  
  申竟追悼会那天,没有人注意到人群中有个始终泪眼婆娑的男子。跪在地上痛别妈妈的孩子们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日子,会和这个男。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叫陈小珠,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与申竟素昧平生却被她的精神深深感动的人。
  追悼会后,陈小珠联系了暂时接管申竟希望班的团市委领导,表示自己有能力、有决心接过申竟的接力棒,将孩子们培养成人。
  但是,为了孩子们的明天苦苦思索了许久的团市委领导却犹豫了。团市委书记吴小华与陈小珠有过很多接触,他对申竟希望班、对陈小珠都非常了解。孩子们每年的生活支出,保守估计要25万~30万元,陈小珠公司的实力雄厚,完全拿得起这笔费用。但是,这不是还要继续走“申竟模式”吗?
  痛定思痛,申竟企业的倒闭,与她全身心放在孩子身上不无关系。反过来说,“希望班”目前举步维艰,也与申竟企业的倒闭有着直接联系。
  吴小华说:“申竟给予她的孩子们最真诚的母爱,这是很多资助者难以做到的。但是‘申竟模式’中也的确有一些不确定因素,我们不希望再出现申竟独木难支的局面,我们需要寻找一个稳妥、可靠的方式将申竟希望班继续下去。有时,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
  申竟刚刚离去时,共青团长治市委马上成立临时小组,接管孩子们的日常起居。有关孩子们长期去留的议案,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着。
  当时有3套方案:一是寻找一位有能力、有爱心的企业家继续扮演申竟的角色,独立撑起希望班;二是利用希望工程等助学手段,让每个孩子和社会热心人士结为帮扶对子,化整为零;三是由团市委出面搭建平台,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将资助“希望班”变成一个社会行为,期待涓涓细流汇入江海。
  前两种因为怕重蹈申竟个人悲剧的覆辙,也是不愿将相处几年的孩子们分开,他们选择了最为妥当的第三套方案。现在来看,他们的选择是对的。
  通过申竟精神的感召,长治市很快就形成了一股资助“希望班”孩子的热潮。长治市总工会捐助1万元;长治市妇联送来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长治市庆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捐赠昌河面包车一辆;在长治市公证处公证下,私企董事长陈小珠与团市委签订捐助协议书;威鹏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每年出资20万元,用于“申竟救助贫困失学儿童教育中心”全部学生的生活学习等费用,首期捐助5年……
  陈小珠的一席话让记者颇为感触,他说:“我亲眼见过一些有钱人在寺庙中一掷万金买那么细细的一炷香为自己祈求安福,却不曾想过像申竟一样奉献社会。那些人的钱包比申竟鼓出十倍百倍,但精神上的财富却是亏空的、其实几十万元对于一家相当规模的企业来说并不是个大的数字,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也许就会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
  陈小珠说,最初自己头脑一热,想过大包大揽,全权负责起申竟希望班的大小事务。但是经过和团市委吴小华书记的沟通,加上自己的深思熟虑,他不想再将这种善举变成个人英雄主义行为,他们共同期待将它变成一个社会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希望班”的孩子们得到更好的培养,能保证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更能发挥他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现在陈小珠不管多忙,每周都要到“希望班”去看孩子们一两次。他可能没有申竟对孩子们那么深厚的母爱表达,但是,孩子们还是喜欢聚在他的身边,在他们眼里,陈叔叔和妈妈、和很多甚至没有见过面的好心人一样,都是他们至亲至爱的人。
  
  记者沉思:申竟的悲剧是个人悲剧?
  
  申竟走了,带着对40几个孩子满腔的爱。人们都在为她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但同时也在深深地思索着。
  作为一个成功企业家,申竟本可以或高调、或低调地把钱捐给希望工程或者其他社会福利部门。但是她选择了凭着自己一双手、一颗心去关注孩子们的日常小事,亲眼见证他们的茁壮成长。
  和申竟家人、团市委领导、“希望班”的孩子们交谈的过程中,记者在心中勾勒出一个清晰的申竟的形象:心地善良,为人诚恳;个性独立,从不在外人面前表露她的困难、她的脆弱;永不言败,即使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也咬牙坚持……
  只有这样的申竟才能走出下岗窘境走向人生小康;只有这样的申竟才能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顶住一切来自经济、家庭、社会的压力,保住“希望班”。
  有人设想,如果申竟没有成立“希望班”,她和丈夫的企业就不会倒闭;如果她在“希望班”难以运转时,送回孩子们各回各家,她也就不用承受那么大的经济、精神压力;如果申竟早些向政府、社会申请援助,她也就不至于为了资金四处奔波,也许就不会有这场不幸的车祸……
  申竟的悲剧难道真是性格悲剧吗?“申竟模式”表露的弊端。是由于申竟的大包大揽造成的吗?
  最初申竟成立“希望班”的时候,企业运转仍然良好,但是后来一些涂料行业欠款的潜规则将企业活活拖垮了,一些欠债的合作者甚至不无讽刺地对申竟说:你那么有爱心,这点钱就算资助我们困难企业了。
  2004年,申竟申请“希望班”的注册登记,但是在寻找“上级主管部门”时,几次碰壁。一些政府部门以不归自己管理为由对申竟的申请置之不理。
  申竟只能靠自己。为了让走出大山、走进文明的孩子不再重归愚昧,为了让走出残缺家庭、走进集体温暖的孩子继续有家的归属感,申竟再孱弱的肩膀也要挑起这个重担。
  申竟清晰地看到了她和“希望班”的困难,可她看到了过程,却没有看到结果。她的离去,将“希望班”的困境带到了谷底,却也让它浮出水面。
  贵州孩子罗秋敏对记者说,妈妈刚走的时候,他们一直在想自己会不会被送回去,心里面除了失去妈妈的悲痛外,就是深深的忧虑。
  幸运的是,申竟希望班的孩子们在政府、媒体的共同关注下,得到各界人士的关爱。他们拥挤的住宿环境在新的一年里将会改善,春暖花开的时候,一座二层小楼也许就会在布满申妈妈希望的那方小院中拔地而起。
  记者离开长治时,团市委的办公室电话几乎已经成为申竟希望班的热线,全国各地的热心人纷纷打来电话询问孩子们现在的情况,表达自己想捐钱、捐物,或者一对一资助、领养孩子的愿望。
  申竟做的,不仅是为孩子们重建了一个家园,而且还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东西……
其他文献
也许在名人圈里他算不上出名,也许在艺术界里他算不上泰斗,但你不会没有看过他创作的小品。也许走在大街上和他擦肩而过你都没有认出他来,如果认出来了你也会觉得他是一个长得很标准的农民,普普通通,看不出他身上的幽默细胞。但在春晚的那几个小时里,可能你的笑声有很多都是他制造出来的。他就是何庆魁。  对于“神爹”名称的来历,何庆魁的小儿子何树成说,最初是子女跟父亲开玩笑,这样称呼他,现在很多人都这么叫。说他是
这个37岁的青岛男人有着一双“小眼睛”,或许正由于他这坏坏的、略带一丝乡土气息的形象,使他至今已塑造了无数家喻户晓的“坏蛋”角色  自199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军旅小品《东西南北兵》中“寥寥数语”的一闪而过,到2001年与春晚大腕黄宏初次合作的《家有老爸》《真情30秒》,再到2005年、2006年的《装修》《邻居》,他终于凭着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演技成功地将一位“破了相”的大姐形象扎根在观众
小品界有名的“三赵”?赵本山、赵丽蓉、赵……还有哪一“赵”?赵德平啊!听到这个名字,被采访者总是一脸茫然,摇摇头。  “就是曾经给赵丽蓉写过小品剧本的那位。”“是他呀!哪一个是他写的?”仿佛幡然醒悟,又是一句反问,记者只能无语。  观众本该记住他——赵德平,一个为群众创作欢乐的人。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歌舞团的团长、国家一级剧作家。经他创作编剧的小品曾数次在春节晚会上亮相,最早亮相的作品就是,19
《中国娃》《常回家看看》《咱老百姓》《好运来》《儿行千里》……自1997年以来,由“业余作曲家”戚建波谱写的歌曲,已经陆续有16首入选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为全国观众送去欢乐和祝福,而他只是山东威海一中的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    初登春晚的“中国娃”    “最爱喝的水呀永远是黄河水,给咱一身太阳色能把那雪融化,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不掺假,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干层底,站得稳
吴昊,北京昌平人,生于1934年。《人民日报》原国内政治部主任、高级记者;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一生3件事:上学读书,当右派,做新闻工作。写杂文是副业,所以总也没有高出“业余的水平”。聊以自慰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当了十几年新闻官,是高级编辑,拿国务院特殊津贴,如今退休了,又受托分管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日常工作。曾出版了《求全集》《搔痒集》《司里集》《小心你的鼻子》《吴昊杂文集》《台上台下》《
在1997年央视春节晚会上,一段《红高粱模特队》几手让所有人记住了那个用眼睛舞蹈的“小辣椒”——王晓燕。见到王晓燕时,记者有门,分惊讶,惊讶于她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身材,也惊讶于她一如十几年前“大姑娘美”时闪亮、灵动的眼睛。    我与“小辣椒”    “如果说曾经的《大姑娘美》让我在舞蹈界站稳了脚跟,那么1997年央视春晚的‘小辣椒’则是真正让我在全国老百姓心里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  “当时那个小
“逆向创新(又译为反向创新、回溯创新)”的概念在2009年被首次提出,即创新活动不是率先在发达国家而是在后发国家完成,进一步成功扩散到国际市场。显然,创新活动的全过程跨越国界是逆向创新的显著特征。外部技术源是内部研发的有效补充,毫无疑问,外部技术源的获取对于成功开展逆向创新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构建技术源获取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
秦梦瑶,一个“一出生就会演戏”的名人:6个月听了音乐就会停下哭声,1岁跟着音乐起步,两岁会像大人一样说话,3岁上舞台表演,5岁拍摄电视剧,9岁荣登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擂主,10岁夺得全国少儿梅花奖,11岁开始连上两届春晚……而这个小小童星最为著称的形象竟然是“小老太”。    部长慧眼识梦瑶    2000年4月1日,时任中宣部部长的丁关根到河南视察工作,河南《梨园春》栏目专门组织一场演出请部长观
片刻当上招生代理    为了验证“扫大街的大妈都能做北京民办高校的招生代理”这个行业内公开的“秘密”,本刊记者编造了这样一个“善意的谎言”:  本人王刚,系安徽淮北某职业高中校长之子,因学校曾在春季招收了一批初中未毕业的学生,眼看这批学生今年春季就要毕业,在无法保证其完全就业的情况下,学校号召学生继续学习,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本人来京联系这批学生春季入学事宜。  记者电话联系了某经贸大学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