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张寿康先生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hu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语言学家、文章学家、原首师大张寿康教授诞辰90周年,他是我的叔叔,如今已故去24周年了,教师节将至,写此文表达我深深的怀念。
  我的曾祖父是清代举人,任礼部侍郎家馆(家庭教师)。祖父从事官话字母教学,与语言学家王照先生来往密切,这对叔叔后来从事语言学研究影响很大。虽然祖父去世得很早,但叔叔自小就为学上进,不满6岁就上小学,学习用功、刻苦,作文多次获奖。中学他是在很重视文言文教学的四存中学读的,这也奠定他厚实的文言基础。更幸运的是,在北平师范大学的4年中,他得到了黎锦熙、罗常培、陆宗达等名师的指导。那时我已六七岁,见他从早到晚不是背诵诗词就是和同学研讨学问。每天,他书房的灯亮得最早,晚上熄得最晚。在原女一中教学期间,他又把全部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是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在他的身边,总围着—群群好学的学生。
  到北京师院后,正当他要发挥更大才智时,1957年被划为右派,直到1978年才得以平反。然而,就在这20年的逆境中,他受到叶圣陶先生、吕叔湘先生、老舍先生的教诲和鼓励,受到吴晓玲、侯宝林、张志公先生的关照,从而增强了他生活的信心。他的精神未垮,事业未衰,他夜以继日勤奋苦读,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制作了大量的学术科研卡片。有时在深夜,他忽然想起了一个学术问题,就会马上敲开我们的房门,欣喜得像个孩子似的和我们交谈……也许,正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执着与奋斗,才使他在平反后10年里写出数百万字的学术著作。
  作为学者,他是严谨的;作为老师,他是严格的。不管是对自家的子侄还是学校的学生,他一样严肃认真、诲人不倦。对他的学生,他不仅是老师,还是长辈。只要学生有所求,他总是放下工作,尽量满足。他每天都接到很多来信,有求教的,有求作序的、求写书的,他都按时回信。1984年初,四川一个中学生写信给他请教高考复习的问题,他把信交给我:“你是搞语文教研的,对这个问题有发言权,一定要好好地答复人家!别辜负了人家的一片期望!”像这样的事,他不知做了多少!他常对晚辈们说:“做人和做学问一样,都需要一种精神,那就是‘真’!做人要真诚,做学问要认真,两样缺一样都不算具备完整的人格。”他是这样说的,又何尝不是这样做的呢?在他的身上,我不仅找到了自己行为的楷模,更使我看到了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忠贞不渝、无私奉献的伟大人格!我将会永远铭记他在1987年赠我的那首《七绝·示子侄一书赠浩侄》:“好画流丹血作色,鲜花悦目汗入盆。浮云似物终成幻,不历艰辛不进门。”
  往事如烟,如今只剩下深深的怀念了。张浩文并供图
  杨汝兴老师今年99
  我和老伴儿高淑清都是北京64中学的学生,1961年9月上初中时与杨汝兴老师相识,至今我们和99岁的杨老师仍保持着联系。
  杨老师中等身材,大眼睛、短头发。她教我们七班数,讲课时声音清脆,我坐在教室最后一排都听得格外清楚。上初二时,我的眼睛开始近视,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迹,杨老师知道后让我坐到前排抄题,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答题。杨老师是高淑清所在四班的班主任,1964年7月初中毕业时,杨老师和四班全体学生在北海公园的合影,现在还保存在我家的影集中。
  杨老师大学毕业后就到学校教书,当了一辈子老师。她对昔日的学生特别关心,跟许多学生还保持着联系。记得2006年10月16日上午,在同学闰雪英的搀扶下,杨老师爬楼梯到五层我们家“家访”,与老师分别40多年,师生情不减当年。2008年5月1日,杨老师的学生铁振华的女儿结婚,92岁的杨老师亲临现场祝贺,新人的亲朋好友以掌声欢迎,不少人与杨老师合影留念。
  杨老师性格开朗,始终保持心情愉悦,即使遇到困难或问题,她也乐观对待,她曾说过“要善待他人,也要善待自己”。杨老师眼不花,耳有一点背,每天都闲不住,她的儿媳佟淑兰女士告诉我,杨老师自己洗澡、洗小件的衣服;她的三餐很简单,家里人吃什么她就吃什么,不用单做饭。她的牙特别好,除个别是假牙,满嘴都是真牙。
  杨老师爱旅游,前几年她独自去美国探亲;她还在儿子儿媳的陪伴下坐老年专列到南方旅游。杨老师爱动脑,对数独游戏情有独钟,孙子给她买的数独游戏机就放在她的床头,每天做数独题成了她日常生活的乐趣。她还喜欢看排球,尤其是中国女排的比赛,电视只要直播或转播,她一场不落地观看,有时女排输了,她还偷偷掉眼泪。她在屋里能自己活动,我们推她出去转转时,她显得特别高兴。”
  马仲清文并摄
  高老师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珍藏着一张高老师当年的照片。一看到这照片,我就想起他对我的培养教育,深感他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
  我家祖辈扛长活出身,父亲没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1947年,小伙伴们都去上学了,我也想读书,可父亲却说上学没用。我背着父亲扛着凳子,从村后偷偷去上学了。
  老师是本村的高畔芝大叔。那年头没课本,大叔教我们珠算、毛笔字、识字、算术,我成了我家的“小先生”。初小毕业后,因附近没有高小,我就回家务农了。1951年春,邻庄周村成立了高小,高畔芝老师去当校长。一天晚上他来到我家,动员我去上高小。我说不去了,年岁大了,都该娶媳妇了。大叔说:“该娶媳妇才去上学呢,才会学好!你现在虽然识俩字,但干得了啥?告诉你吧,赶上了这好时代,不去上学的是傻瓜!”
  初小四年,大叔对我很好,手把手地教我,见他说得动情了,我答应他去上高小。父兄整天泥里水里地干活,我总过意不去,甚至觉得对不起他们,因此我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生活。我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上下学的路上还在背书,回到家吃点东西又去小树林里“啃课本”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学习成绩上去了,还被选为学习委员。大叔对我很满意,感到给他争光了。
  高小毕业后,县里招50名小学教师,初中招两个班。我问大叔报考小学教师还是考初中,他说两个都报,考上哪个去哪个,两个都考上自己挑。结果都考上了,小学教师还考了第一名。但我选择了上初中,成了我村第一个中学生。以后我又上了师范、师专,并带回了同窗的未婚妻。
  我有二男一女,大儿子是博士后,二儿子是硕士研究生,现都在美国工作,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我们身边教英语。我和老伴都已退休,生活很美满。吃水不忘打井人,是恩师改变了我的命运。
  张希合文并供图
其他文献
随着夏季暑气逐渐褪去,秋天的脚步也近了,到了瓜果梨桃大丰收的季节了,桃、杏、李等水果都已经成熟,很多家庭会从市场上买回家食用,但是老话说:“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中医认可这种说法吗?专家说老祖宗留下的经验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今天也应该与时俱进,如果注意食用方法就可以做到“桃养人,杏帮人”。如果我们能够正确食用这些水果,它就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健康的疾患。节目邀请到来自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
期刊
猝死、肿瘤、肝胆疾病都与血液里的哪种“垃圾”直接相关?为什么有—种饮食方法可以清洗血液?  据统计,北京人每天的脂肪摄入量达到83克,北京人每年吃掉的脂肪有60,59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卫生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委员李建军说,有一种胆固醇,它会在我们的身体里到处游走,是肉眼看不见的一种物质,到达了胆囊就会生成结石,到达了血液就会形成血栓、到了皮肤就会变成黄色瘤,所以
期刊
夏末秋初。天气开始变干燥。人也容易上火。这个时节吃点清淡滋补的饭菜对养生大有好处。《吃喝玩乐大搜索》特邀北京工贸技师学院高级烹饪技师杨旭,传授独家秘籍,教大家轻松搞定清清淡淡又营养丰富的“四菜一汤”。  微波炉蒸鲈鱼  [原料]  1斤左右的海鲈鱼一条,葱、姜、料酒、盐、辣椒、香菜适量  [做法]  1.将鲈鱼收拾干净,注意,鱼肚子里有一层黑膜一定要去掉,鱼头和鱼身之间的喉骨、腥线也要去掉。接下来
期刊
1958年我开始上小学,母校是北京宣武区广内大街一小,在那里我度过了幸福的童年。那时我们无忧无虑,学习之余,我还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包括学校的义务劳动和家务劳动),剩下的时间就是玩儿了,一年四季我和小伙伴儿们尽情地游戏。  1965年我作为一名北京知青,报名去了宁夏生产建设兵团,那年我才15岁。我的小学同学,也是我童年的好伙伴儿为我送行,我们还在菜市口的人民照相馆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我和杨宗
期刊
当代著名画家朱松发
期刊
由于很多人担心蔬菜上有残留的农药或细菌,就习惯把蔬菜去皮后再吃。其实,有4种蔬菜带皮吃才是最营养的哟,但是又担心蔬菜表面的农药,这可怎么办呢?  流水冲洗+浸泡法:此方法用于叶类蔬菜,如菠菜、金针菜、韭菜花、生菜、小白菜等。一般先用清水浸泡15分钟后,再用流水冲洗两三遍。果蔬清洗剂可增加农药的溶出,所以洗这些蔬菜时可加人少量果蔬清洗剂。  储存法:在存放过程中,农药可随时间缓慢地分解为对人本无害的
期刊
本报太极进社区活动这次走进朝阳区农光东里社区。此次来时正赶上下起绵绵小雨,太极队站长王博华带领队员们在社区公园一角避雨。我们问王博华站长,下雨了,今天的活动是不是取消了?王站长说:不会取消,我们队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坚持练习太极拳,今天这场雨是小雨,再有十几分钟就停了,像这种天气我们常见,已经有经验了。果然像王博华站长说的那样,雨在十多分钟后就停了,队员们纷纷走进社区活动场做太极锻炼的准备
期刊
七十年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浴火重生,世界人民走出了战争的阴霾。让我们一起祝愿全人类远离战争,珍爱和平。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由国家大剧院主办的《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京剧交响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隆重举行。这次京剧交响音乐会汇聚了来自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天津青年京剧团等顶级京剧院团的老、中、青三代京剧名家,由国
期刊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红色情感史诗大剧《历史永远铭记》于9月16日起登陆CCTV-1黄金档。该剧改编自开国元勋人物、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美国人马海德及其夫人的传奇经历,年轻演员罗伟、刘萌萌担任主角,以全新面貌展现延安时期纯真年代的革命浪漫。  1933年,美国医生马海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55个春秋,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马海德是第一个参加中国工农
期刊
再过两天就是传统的中秋佳节,正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在这个传统佳节来临之际,BTV的主持人们都在忙些什么呢?记者分别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李扬薇:中秋节几乎都在忙碌中度过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从传统角度说,中秋若不与家人团聚,便是愁思。但对于北京电视台新闻主持人李扬薇来说,中秋却并不知愁。  她告诉记者,儿时中秋节的主题词很简单:欢快。小时候的中秋李扬薇都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现在想来那是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