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诞生于清朝末、世纪初的《图画日报》,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最早的画报类日刊,它的时事性很强、信息量很大,《外埠新闻画》、《本埠新闻画》紧紧抓住国内的新闻热点,《新智识之杂货店》也经常以漫画形式讽刺社会恶习、官场黑暗,揭示国家多难、时局维艰,起到警世的作用。 《图画日报》以大量篇幅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民间习俗。《营业写真》(又名《三百六十行》)用图画与竹枝词配合的方式图说民间百行百业,十分传神。《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诞生于清朝末、世纪初的《图画日报》,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最早的画报类日刊,它的时事性很强、信息量很大,《外埠新闻画》、《本埠新闻画》紧紧抓住国内的新闻热点,《新智识之杂货店》也经常以漫画形式讽刺社会恶习、官场黑暗,揭示国家多难、时局维艰,起到警世的作用。
《图画日报》以大量篇幅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民间习俗。《营业写真》(又名《三百六十行》)用图画与竹枝词配合的方式图说民间百行百业,十分传神。《上海社会之现象》、《上海新年之现象》、《上海曲院之现象》等栏目保存了许多文化、经济史料。第91号《上海社会之现象·小菜场买物之拥挤》表现了租界中新建室内菜场里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这在当时是社会新闻,在今天看来也是一幅非常吸引人的城市风俗画。
《图画日报》的绘画和文字颇具写实性,可信度很高。《上海之建筑》、《上海著名商场》等栏目用工笔手法绘下当时上海的各种新、旧建筑。这些百年前的建筑物,少数留存下来,大部分则已荡然无存;那消失了的建筑少部分尚有照片存世,人们得以识其真容,更多的却只见文字载录。《图画日报》中的工笔画建筑物,留下了大量业已消失的建筑的形象资料,史料价值极高。
《图画日报》思想倾向的进步性也是十分明显的。《庚子国耻纪念画》揭露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径;《鸦片烟毒之现象》阐述了毒品对人的种种危害。《新智识之杂货店》栏目的后期作品用“游戏科学”的形式普及物理、化学知识,颇有新意。
《图画日报》出版了404期,有数十栏目。《大陆之景物》描摹了欧、亚、美洲大陆的建筑、雕塑、风景;《世界名人历史画》讲述了近代名人拿破仑、罗兰夫人、俾斯麦等的故事;《世界新剧》、《社会小说》、《当代名人纪略》等栏目也各具特色,多角度、多层面地反映了上世纪初的社会全景。
鉴于《图画日报》对中国近代史研究者的史料价值以及对美术、电影、建筑工作者的参考价值,上海古籍出版社用上海图书馆馆藏善本作底本,首次将这份尘封近百年的旧刊重新结集出版,全书共分8册,16开精装精印。
其他文献
为了使广大散文爱好者能更加系统而全面地欣赏到世界经典散文中的旷世佳作,一套13卷本、近700万字的散文经典丛书“世界经典散文新编”最近已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全部出齐。这也是迄今为止工程巨大的散文丛书,全部由国内著名的权威专家策划选目,资深的文学编辑历经5年的编撰梳理,整套丛书涵盖了世界各地散文总体风貌。 作为国家“九五”重点图书,“世界经典散文新编”共收编了来自世界各地五大洲近百个国家的散文作品,所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一项治国方略。怎样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是必须走的第一步。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因此,搞好农村的普法教育便成了首当其冲的任务。为了进一步在广大农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由河北人民出版社与河北省法制宣传教育办公室共同组织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这是一本令人振奋的、充满生命之记忆的书,一册在手,可以使人们触及到岁月中已经消逝的令人怀念的那些微小的情绪、微小的闪光、微小的惊奇和莫大的喜悦。只要读读封面的题语:“我,沉浸在美好世界的昏暗中,感受着微凉世界所带来的往日回忆的温暧”。读读它的题目:《时光中的铁狮子坟》。我们就已经可以感受到这一点了。 《时光中的铁狮子坟》是北京师范大学20年来(1980~2000)的学生创作精品结集。分为小说、散
《学苑奇峰——文史学家胡小石》 (南京大学出版社) 胡小石先生同宗白华先生、朱光潜先生、缪钺先生一样,都是深受尊敬的老一辈学者。 胡先生的字真有功底,真有特点。书论也真精彩。他说,线条“须有丰富之弹力,刚而非石,柔而非泥。”“须如钟表中常运之发条,不可如汤锅中烂煮之面条。如此,一点一划始能破空杀纸,达到用笔之最高要求。”说得人恍然大悟。谈到“结体”,又是妙语连珠:“欧书倾左亦特甚,然观
最近,一位同事看过一本题为《深圳城市病》的书后,颇有点不以为然,劝我也看看,且希望我能发表一点意见。老实说,当代世界的大趋势仍是“和平和发展”,轻易发表商榷之类的文字于人于己似乎意思不大。但当我看到该书对整个深圳城市含讥带讽,缺乏起码的实事求是与调查研究,信笔发挥失却客观真实之际,我竟有了“商榷”的兴致。 该书说深圳人患有三大病症。哪三大病症呢?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在此,不妨一一道来。 一曰崇尚
通常,我们提起文抄公,常常与他的欺世盗名行为联系起来。而今,这种丑行,已衍变成为一种学术界的腐败。这从两层意义上理解:一是当年的文抄公从遮遮掩掩的小打小闹,发展到公开的大肆盗猎;二是精神产品的抄袭剽窃,已从单兵作战上升到群体配合、分工严密,其使用手段无其不有。学术界的这种腐败,当予彻底揭露,予以严厉批判。 杨守建先生的新著《中国学术腐败批判》,最近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真是一部读前疑惑、读后
在这个不驻足于习惯的力量而渴望不断刷新的年代,呈现多元化趋势的少儿文学创作中,比较多地倾向都市化,倾向轻巧和灵动,正在慢慢陷入另一种单调。在我的阅读里,的确觉得少了一些大的人文情怀的关怀,少了一些厚重而沉潜的主题,这方面的优秀创作也许不能吸引一时的热烈视线,但能激荡并沉淀于少年的心灵,在他们的生命中激起深远一点的回响。当然,与那些避重就轻的作品相比,后者需要更长久的积累和思考,需要更为强烈的作家的
捧读《20世纪灾祸志》,震惊,更多的是感动。 本来应该由一个不小的部门,依靠集体的力量,还得依靠行政的手段去完成的一项工程,一桩事业,却是一对现在均已年过70的夫妻花了20年的时间与精力,历尽艰辛去完成的,而这对夫妻的人生历程又十分坎坷。丈夫1957年和1967年先后遭受了两次劫难,妻子当然不免株连。他俩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搜集灾害资料,1957年被迫中断,十年浩劫中资料更又全部散失,直到19
关于“60年代”,几年前曾喧嚣了一阵。那时我自认为是70年代的人,觉得“60年代”这个名词充满往事如尘的灰暗色彩,离自己很远似的。后来读了李皖的《我们这一代》,才惊觉“这一代”更确切的是指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期出生的一批人。自己也位列其中。于是,当许晖主编的《“六十年代”气质》一跃入眼帘,便觉得异常的亲切了。 在书中,许多人都说:“描述自己是难的。”但他们还是努力回过头去,从孤独的童年开始
适值鲁迅先生120周年诞辰之际,由鲁迅研究学者王吉鹏、于九涛、荆亚平编著的《鲁迅民族性的定位——鲁迅与中国文化比较研究史》2000年12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大半个世纪以来,关于鲁迅的思想与人格,作品阐释与精神追索,始终是一代代学者探求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文化课题。人们从不同角度的探寻构成了一部丰富的、深入的鲁迅研究史。而该书的作者们又另辟蹊径,从鲁迅与整个中国文化密切关系的视角切入,给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