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在提倡“轻负担,高质量”的今天,在语文教学忽略文本现状的时候,在无数繁华的组装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彰显有效,回归文本;准确定位,读透文本;关注整合,活学文本;运用媒体,丰富文本。
关键词: 文本阅读教学有效性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师一直孜孜探讨的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人文性凸显了,语言感悟强调了,合作学习体现了,探究过程重视了……然而,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或者教学中的操作失当,不少教师过分突出了教材“重组”,忽略了对语文教学的本源——文本的解读,出现了“脱离文本、架空文本、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等问题。因此,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打造真实有效的课堂,就成了当前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首要任务。
一、融入文本,让读与写在阅读课堂上齐头并进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现在有些教师,特别是上示范课、观摩课的优秀人才,展示给我们的是太多的小实验、小制作,太多的资料补充、媒体演示,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大组发言……这些,或多或少地减损了语文教学的功能,使得文本的阅读反倒成了次要的。“语文课要上语文”,这是一些老教育家“无奈的呼吁”,更应该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身体力行的共识。只要我们立足文本,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就一定能唤起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轻松打造出简约、开心、有教无痕的灵动课堂。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就可以抓住“情节”、“人物”这两条主线,分两课时,引领学生跟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展现当时的情景,再现人物形象。尤其是第二课时,我们可以更多地聚焦人物的性格。解读林冲时,不妨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几个词语来形容林冲。如果有学生很快就想出了一两个好词语,我们就可以鼓励他和小伙伴再去深挖课文,试着用两、三句话评价人物形象;有能力的,还可以把它写下来,形成文章。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跳起来摘到果子”,合作学习的需要自然就出来了。
课堂如战场,千变万化,需要我们始终保有一颗不懈追求的爱心与随机应变的智慧,需要我们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听说读写的挖掘与创新,需要我们褪尽繁华,回归简约,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体现浓浓的语文味。
二、研透文本,为学生的个性阅读当好向导
新课程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浅度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准确、有效地解读文本?别无他法,唯有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找到文章的立足点。
例如,《夹竹桃》一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当做一般读者,对文本进行赏读,投入其中,感受文本,研读文本,抓住“韧性”和“幻想”这两条主线,其次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琢磨这篇文章的重难点、质疑点,最后,才能从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品味语言文字,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作者对比、联想的写作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教学时,可以先深入文本,从整体上感知全文。然后,从四、五两个核心段落入手,借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把握,引领学生寻找夹竹桃、作者、读者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并由此体现语文的“文道统一”精神。
课文中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爆发、心灵升华的产物。教师要多在学生觉得深奥的地方下功夫,引领学生从重点词句、写作技巧等不同角度去品味作品中的妙处;也可以把学生没留意的地方点出来,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感受,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朗读和精要点评中,在自己反复的诵读和自主探究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最终,促进知、情、意的和谐发展,达到读透文本之目的。
三、活用文本,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舞台
不少优秀作品隐藏着许多作者有意或无意中留下的未定性意蕴空间,给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提供了活动的舞台。教学中,教师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同时,要极力找寻这些作品中的空白点,不断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空间,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加强文本与现实之间的沟通。
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教师可以课本剧的形式展开教学。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并提出具体要求: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编,可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角色,并将其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语气、神态动作等,课堂上大家对表演进行点评、质疑,小组成员进行解释。为了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特点,大家反复阅读课文,讨论,修改,甚至请教家长,上网查资料……为了使自己的小组成为最优秀的,每位成员主动参与,有的小组甚至还自制了道具,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不仅做到了学科间的整合,还促进了合作学习的形成,高质量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标。
在这个课堂上,教师只需充当一个欣赏者、评价者、参与者,当学生遇到疑难时,引导他们思考,为他们铺路架桥,使他们到达彼岸。这个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巧用媒体,实现文本内容的有效丰富
信息化社会的高速运转,使得知识换代日新月异。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农村孩子的感性认识。但是,不能因为它高效,我们就滥用,甚至认为“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语文教学中应该主张“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用语言来教语言”,避免学生的“懂”是靠看课件看懂的,而不是读书读懂的。语文教学中只有巧用多媒体手段,解决用语言难以描述的难题,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与作者、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比如,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黄河的主人》、《月光启蒙》等,适宜用多媒体展现,尤其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及情感体验的情节,该用则用。但是《三打白骨精》这篇文章,我们就没必要把电视剧《西游记》的片段放给孩子们看,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八戒、悟空到底是何模样?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看法。应该促使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之中,发挥想象能力和语言能力,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学生思维与想象,代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要我们本着“固本强基,凸显有效”的教学心态,积极引领学生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多媒体必将成为我们课堂的点睛之笔,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趣、理的挖掘,这将是一条艰巨的道路,但我想:只要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必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报刊社.
[3]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4]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5]薛法根.有效阅读教学谈.
关键词: 文本阅读教学有效性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师一直孜孜探讨的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人文性凸显了,语言感悟强调了,合作学习体现了,探究过程重视了……然而,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或者教学中的操作失当,不少教师过分突出了教材“重组”,忽略了对语文教学的本源——文本的解读,出现了“脱离文本、架空文本、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等问题。因此,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打造真实有效的课堂,就成了当前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首要任务。
一、融入文本,让读与写在阅读课堂上齐头并进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现在有些教师,特别是上示范课、观摩课的优秀人才,展示给我们的是太多的小实验、小制作,太多的资料补充、媒体演示,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大组发言……这些,或多或少地减损了语文教学的功能,使得文本的阅读反倒成了次要的。“语文课要上语文”,这是一些老教育家“无奈的呼吁”,更应该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身体力行的共识。只要我们立足文本,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就一定能唤起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轻松打造出简约、开心、有教无痕的灵动课堂。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就可以抓住“情节”、“人物”这两条主线,分两课时,引领学生跟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展现当时的情景,再现人物形象。尤其是第二课时,我们可以更多地聚焦人物的性格。解读林冲时,不妨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几个词语来形容林冲。如果有学生很快就想出了一两个好词语,我们就可以鼓励他和小伙伴再去深挖课文,试着用两、三句话评价人物形象;有能力的,还可以把它写下来,形成文章。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跳起来摘到果子”,合作学习的需要自然就出来了。
课堂如战场,千变万化,需要我们始终保有一颗不懈追求的爱心与随机应变的智慧,需要我们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听说读写的挖掘与创新,需要我们褪尽繁华,回归简约,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体现浓浓的语文味。
二、研透文本,为学生的个性阅读当好向导
新课程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浅度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准确、有效地解读文本?别无他法,唯有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找到文章的立足点。
例如,《夹竹桃》一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当做一般读者,对文本进行赏读,投入其中,感受文本,研读文本,抓住“韧性”和“幻想”这两条主线,其次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琢磨这篇文章的重难点、质疑点,最后,才能从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品味语言文字,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作者对比、联想的写作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教学时,可以先深入文本,从整体上感知全文。然后,从四、五两个核心段落入手,借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把握,引领学生寻找夹竹桃、作者、读者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并由此体现语文的“文道统一”精神。
课文中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爆发、心灵升华的产物。教师要多在学生觉得深奥的地方下功夫,引领学生从重点词句、写作技巧等不同角度去品味作品中的妙处;也可以把学生没留意的地方点出来,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感受,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朗读和精要点评中,在自己反复的诵读和自主探究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最终,促进知、情、意的和谐发展,达到读透文本之目的。
三、活用文本,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舞台
不少优秀作品隐藏着许多作者有意或无意中留下的未定性意蕴空间,给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提供了活动的舞台。教学中,教师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同时,要极力找寻这些作品中的空白点,不断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空间,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加强文本与现实之间的沟通。
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教师可以课本剧的形式展开教学。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并提出具体要求: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编,可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角色,并将其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语气、神态动作等,课堂上大家对表演进行点评、质疑,小组成员进行解释。为了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特点,大家反复阅读课文,讨论,修改,甚至请教家长,上网查资料……为了使自己的小组成为最优秀的,每位成员主动参与,有的小组甚至还自制了道具,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不仅做到了学科间的整合,还促进了合作学习的形成,高质量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标。
在这个课堂上,教师只需充当一个欣赏者、评价者、参与者,当学生遇到疑难时,引导他们思考,为他们铺路架桥,使他们到达彼岸。这个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巧用媒体,实现文本内容的有效丰富
信息化社会的高速运转,使得知识换代日新月异。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农村孩子的感性认识。但是,不能因为它高效,我们就滥用,甚至认为“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语文教学中应该主张“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用语言来教语言”,避免学生的“懂”是靠看课件看懂的,而不是读书读懂的。语文教学中只有巧用多媒体手段,解决用语言难以描述的难题,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与作者、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比如,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黄河的主人》、《月光启蒙》等,适宜用多媒体展现,尤其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及情感体验的情节,该用则用。但是《三打白骨精》这篇文章,我们就没必要把电视剧《西游记》的片段放给孩子们看,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八戒、悟空到底是何模样?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看法。应该促使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之中,发挥想象能力和语言能力,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学生思维与想象,代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要我们本着“固本强基,凸显有效”的教学心态,积极引领学生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多媒体必将成为我们课堂的点睛之笔,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趣、理的挖掘,这将是一条艰巨的道路,但我想:只要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必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报刊社.
[3]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4]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5]薛法根.有效阅读教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