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比较重视对知识线索及知识宽度的构建,相对来说对各类“点”的重视与运用不够。事实上语文课中的知识线索和知识宽度都是建立在各种“点”的基础上的,如果忽视对各类“点”的重视与运用,那么势必造成知识线索的混乱和知识宽度的狭窄。只有重视并挖掘各类“点”,并运用于教学之中,才能稳固知识线索,扩大知识宽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教学更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下面谈谈语文课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点”及其运用。
一、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
重点与难点是语文课课堂教学中的两只拦路虎,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某一课时教学内容中最关键、最核心和最有现实意义的知识。教学难点一方面是教学中学生认知上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是学生思想实际上容易产生的疑难问题或容易混淆和误解的知识内容。如修辞里的借喻与借代,文体知识里的书序与赠序学生就容易混淆,这就构成了教学法难点。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总是要千方百计围绕教学目标,努力突出教学重点与突破教学难点。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应该找准重点与难点,否则课堂教学就会平淡乏味。其次要强化重点与难点,不要在次要和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上花大力气、绕圈子,否则只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要通过运用旧知识的迁移、比较等方法,层层分析揭示,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重点,消化难点。
二、解析疑点
语文教学中学生会经常存在和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其表现为新旧知识间的冲突或知识与实际的冲突,其实质是一种认知冲突或知行冲突。如果不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疑点,就不可能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更不可能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对各种疑点的解析。一是要善于设置疑点,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中的“可烧而走也”的“走”字时可提问:既然用火攻可打败曹军,应乘胜追击才是,为何要“跑”呢?通过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疑点,引出教学内容,本课的重点动词的使动用法,启发学生思维,就显得十分自然得体。二是通过解决学生思想实际中的疑点,如在教学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时,学生很关注将来毕业后如何就业、如何选择职业及职业真像梁先生说的那样没有高下之分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语文课教学中不加以及时解决,一方面我们传授的知识难以为学生所真正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会扼杀在学习中的思维积极性与创造性。语文教学中不断地解析各种疑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生获得知识,同时不断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三、着眼渗透点
隨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评价体系的更新和素质教育对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提出新要求,语文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和跨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影响越来越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因此,语文课教学中的渗透功能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着力抓住语文课教学中的渗透点是充分显示渗透功能的一条有效途径。如在教学梁衡的《把栏杆拍遍》时,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一定的事实材料有机渗透本学科内知识,而且可以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渗透,比如运用一定的地理、历史及自然科学相关知识,突出辛弃疾的豪放词风。着眼和利用一定的渗透点,不但能够强化学生学科内的综合能力,而且能够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培养他们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四、抓住兴奋点
语文课不应是枯燥的“教其书习其句读”,应当而且应该有一定的生动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保持兴奋感。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设置和捕捉各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从生理角度说,兴奋往往是由于外界事物对人的敏感性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生理与心理的反应,在语文课教学中可以运用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刺激其情感与思维神经,从而刺激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奋点。例如我们在教学《富春江上》时,可让学生描述自己去过的一些风景名胜,讨论各地名山大川的不同特点,这些话题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一个抽象的问题成为一个形象的问题,需要他们立即解决,他们在学习中会显得十分兴奋和投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设置与捕捉各种兴奋点,不但有助于吸引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情绪,使其在兴奋的心理状态下自觉而又主动地投入学习与探索之中,而且有助于学生灵活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正是寓创造性学习于兴奋之中,不失为一种乐学型的好形式。
五、巧设联结点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然是在一种十分和谐的教学环节中得以实现的,它宛若流水,水到渠成,因而语文课教学同样需要重视教学环节上的和谐联结。如导入新课环节上就有旧课与新课的联结点,一个成功的导入就可以使学生以积极的心理状态进入一种新的学习气氛之中;在导学环节上有教学目标的展示—自学讨论—讲授之间的内在联结点;评价环节上有学生练习与教师反馈的联结点;结课与新课的铺垫之间的联结点。一个成功的联结可以通过层层设问、创设情境、简明的补白和设置悬念等方法实现。重视联结点能有效调控课堂教学气氛与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做到有张有弛、有紧有松,在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下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这同样是语文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生动体现。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教学中的“点”看似貌不惊人,就像绵绵细雨中的一颗小雨滴,一不注意,便会稍纵即逝,留下许多教学遗憾和空白。事实证明,语文课教学中重视和适时适量地运用好“点”,会直接影响到语文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养成。因而,在平时的语文课教学中,我们在关注知识线索和知识宽度的同时,不能小看诸多“点”的运用。
一、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
重点与难点是语文课课堂教学中的两只拦路虎,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某一课时教学内容中最关键、最核心和最有现实意义的知识。教学难点一方面是教学中学生认知上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是学生思想实际上容易产生的疑难问题或容易混淆和误解的知识内容。如修辞里的借喻与借代,文体知识里的书序与赠序学生就容易混淆,这就构成了教学法难点。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总是要千方百计围绕教学目标,努力突出教学重点与突破教学难点。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应该找准重点与难点,否则课堂教学就会平淡乏味。其次要强化重点与难点,不要在次要和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上花大力气、绕圈子,否则只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要通过运用旧知识的迁移、比较等方法,层层分析揭示,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重点,消化难点。
二、解析疑点
语文教学中学生会经常存在和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其表现为新旧知识间的冲突或知识与实际的冲突,其实质是一种认知冲突或知行冲突。如果不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疑点,就不可能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更不可能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对各种疑点的解析。一是要善于设置疑点,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中的“可烧而走也”的“走”字时可提问:既然用火攻可打败曹军,应乘胜追击才是,为何要“跑”呢?通过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疑点,引出教学内容,本课的重点动词的使动用法,启发学生思维,就显得十分自然得体。二是通过解决学生思想实际中的疑点,如在教学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时,学生很关注将来毕业后如何就业、如何选择职业及职业真像梁先生说的那样没有高下之分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语文课教学中不加以及时解决,一方面我们传授的知识难以为学生所真正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会扼杀在学习中的思维积极性与创造性。语文教学中不断地解析各种疑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生获得知识,同时不断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三、着眼渗透点
隨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评价体系的更新和素质教育对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提出新要求,语文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和跨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影响越来越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因此,语文课教学中的渗透功能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着力抓住语文课教学中的渗透点是充分显示渗透功能的一条有效途径。如在教学梁衡的《把栏杆拍遍》时,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一定的事实材料有机渗透本学科内知识,而且可以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渗透,比如运用一定的地理、历史及自然科学相关知识,突出辛弃疾的豪放词风。着眼和利用一定的渗透点,不但能够强化学生学科内的综合能力,而且能够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培养他们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四、抓住兴奋点
语文课不应是枯燥的“教其书习其句读”,应当而且应该有一定的生动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保持兴奋感。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设置和捕捉各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从生理角度说,兴奋往往是由于外界事物对人的敏感性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生理与心理的反应,在语文课教学中可以运用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刺激其情感与思维神经,从而刺激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奋点。例如我们在教学《富春江上》时,可让学生描述自己去过的一些风景名胜,讨论各地名山大川的不同特点,这些话题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一个抽象的问题成为一个形象的问题,需要他们立即解决,他们在学习中会显得十分兴奋和投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设置与捕捉各种兴奋点,不但有助于吸引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情绪,使其在兴奋的心理状态下自觉而又主动地投入学习与探索之中,而且有助于学生灵活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正是寓创造性学习于兴奋之中,不失为一种乐学型的好形式。
五、巧设联结点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然是在一种十分和谐的教学环节中得以实现的,它宛若流水,水到渠成,因而语文课教学同样需要重视教学环节上的和谐联结。如导入新课环节上就有旧课与新课的联结点,一个成功的导入就可以使学生以积极的心理状态进入一种新的学习气氛之中;在导学环节上有教学目标的展示—自学讨论—讲授之间的内在联结点;评价环节上有学生练习与教师反馈的联结点;结课与新课的铺垫之间的联结点。一个成功的联结可以通过层层设问、创设情境、简明的补白和设置悬念等方法实现。重视联结点能有效调控课堂教学气氛与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做到有张有弛、有紧有松,在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下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这同样是语文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生动体现。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教学中的“点”看似貌不惊人,就像绵绵细雨中的一颗小雨滴,一不注意,便会稍纵即逝,留下许多教学遗憾和空白。事实证明,语文课教学中重视和适时适量地运用好“点”,会直接影响到语文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养成。因而,在平时的语文课教学中,我们在关注知识线索和知识宽度的同时,不能小看诸多“点”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