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上空“吉祥鸟”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8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汶川、北川、都江堰、崇州、彭州、什邡、绵竹、青川、理县、茂县等地12万平方公里地域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由于震区地处高原,加之震后山体滑坡严重,致使大量重灾区域陆路、水路均被堵死,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城”、“孤村”。地面部队很难在短时间内赶赴震中,被困群众陷入恐慌,危重伤员痛苦呻吟。
  “动用陆军航空兵部队,实施垂直机降。”14日晚,总参谋部下达了紧急命令。
  
  全军陆航部队总动员
  
  灾情就是命令,救援就是打仗。陆航部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关于抗震救灾的重要指示,按照总参的统一部署,快速反应,主动出击。
  从5月12日下午16时起,总参陆航部作战值班室24小时全程监控和掌握一线陆航部队抗震救灾情况。
  14日晚,总参陆航部马湘生部长连夜组织各主要业务部门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具体任务,提出明确要求。随后,从总部、军区、集团军各级陆航机关到各陆航团的每一个机组;从作战训练部门到政工、装备、后勤各业务部门;从大西北到中原腹地、东南沿海各地域,全军陆航部队每一名官兵都迅速行动起来。此刻,全部工作的中心就是:救灾。
  为加强对陆航部队抗震救灾行动的组织指挥及协调控制,确保陆航部队救灾行动的有序和高效,5月15日拂晓,马湘生部长带领业务机关参谋人员紧急奔赴成都,参加了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工作,统一组织协调全军各陆航团近百架直升机的救灾行动。
  15日6时58分,伴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总参陆航某团7架战鹰紧急升空,奔赴千里之外的汶川地震震中地区。该团是15日凌晨4时接到前往灾区救援命令的,面对这次该团建团史上多机编队跨区飞行距离最远、一次性同时出动机组最多的“特殊”行动,他们不仅没有慌乱,而且仅仅用两个多小时就提前完成了所有任务直升机的开飞准备。
  


  途中,该团机群突遭巨大云团,机窗外白茫茫一片,危险随时有可能发生。然而,为了不因返航而耽误救援时间,紧要关头,多为20多岁的年轻陆航飞行员们在老飞行员带领下,果敢地向一个又一个云洞扎了进去,在绵延数公里的云层中开辟出了一条惊险航道。
  随后,其它各陆航部队任务直升机也相继升空,大机群挺进汶川灾区。
  当晚22时整,从多个方向陆航部队紧急调集的近百架运输直升机全部在成都地区集结完毕。此后,在全军陆航抗震救灾指挥协调组的统一调度指挥下,各任务部队迅速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全面展开了勘察灾情、空投救灾物资、输送救援专家和转运危重伤员等救援任务。
  任务中,多数情况下天气和地形都极其复杂,特别是狭窄地域内飞行频繁,给安全带来了极大压力。为此,马湘生部长带病坐镇指挥,带领指挥组成员每天连续工作近20个小时。他们按照安全发展理念,针对救援行动的实际,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科学措施。比如针对各任务部队来自四面八方,特别是一些北方部队对南方的地形、天气不了解等问题,重点安排南方陆航部队直接执行山沟任务,北方部队先执行一些亚高原任务,尔后逐步转入复杂地形。再比如针对在一个小小的区域内上百架直升机同时起降,最多时21架直升机同时进入一个山谷的实际,注重加强空中带队指挥,合理调配飞行高度和集群批次飞行,既有效提高了执行任务的效率,又确保了飞行安全。
  


  这是我军陆军航空兵部队组建22年来,在执行同一急难险重任务中,集中动用直升机架次最多的一次,也是飞行环境和气象条件最为复杂的一次。按规定,飞行员每天的飞行强度在6小时以内,但现在,多数飞行员都要飞8到12个小时,最多的甚至达到了17个小时。
  
  “头雁”领航闯禁区
  
  群雁高飞头雁领,船载万斤靠舵人。
  他们个个是安全飞行数千小时的特级飞行员;人人都执行过数十次重大军事演习和急难险重任务,当汶川8级地震无情袭来后,震中及其周边重灾区的天空中,骤然间铁翼轰鸣——来自全军6个陆航团的“头雁”们驾机奋飞,带领陆军航空兵年轻的雁阵,越高山、穿峡谷、钻云洞……冒死在环境极端恶劣、危险此起彼伏的崇山峻岭、深沟峡谷间开辟了一条又一条通向灾区人民的空中生命航道。
  大峡谷简直就是“鬼门关”!山林陡峭,地域狭窄,山谷两侧直线距离不到100米;天气阴沉,乌云密布,能见度不足400米。
  气象和地形条件如此复杂,贸然进入无异于羊入虎口。
  然而,大峡谷的那一端,灾情十分严重,特别是被困深山沟中的数百重伤灾民,生命危在旦夕。
  是雄鹰就要展翅,是“头雁”就要领航。临危受命,总参陆航某团团长蔡有固第一个驾机升空,在峡谷中沿着陡峭的崖壁摸索前行。随后,6架满载救灾物资的直升机沿着他刚刚开辟的航线,依次穿过这道海拔2600米的大峡谷,朝百公里外偏远重灾山乡——白羊乡急速飞去。
  震区崇山峻岭。为驾驭陆航直升机飞赴其它陆空力量无法触及的重灾死角展开救援,6个陆航团团长亲自挂帅,在没有现成航线的高山深谷间,一次2,-次地开辟惊险的生命航线。
  5月17日,为向重灾区北川县青片乡投送救灾物资,南京军区某陆航团团长司启富率队在大雾弥漫、通信指挥中断的山谷内,冒着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撞山坠机事故的危险,目视飞行,成功将救灾物资送到了灾民手中。
  5月20日,绵竹小木岭发电站情况告急,紧缺救生器材。广州军区某陆航团接到命令后,团长李波带领一个机组紧急出动,在3000多米深、最窄处只有数十米宽的峡谷中,一边驾机,一边指挥另一架直升机跟进,经过1个多小时的艰难航行,终于把救生器材送到了灾民手中。
  


  5月22日晚,四川绵阳地区普降大雨,北川县部分山体再次滑坡,许多村落已成“孤村”。被困群众陷入恐慌,危重伤员痛苦呻吟。灾情就是冲锋号令。23日拂晓,济南军区某陆航团团长赵理准率5架直升机冒雨火速升空,消失在海拔3500多米高的连绵群山之间。
  震后,灾区出现了34个堰塞湖,加之进入汛期,降雨量不断增强,水位迅猛上涨,堰塞湖险情一触即发,危急时刻,济南军区某陆航团团长张茂生冒雨挺进堰塞湖。
  就这样,6个陆航团长带领着各自麾下的空中勇士们,像打仗一样一次又一次攻难克险。
  
  为了人民的利益义无反顾
  
  汶川、北川、绵阳……哪里灾情最重,哪里就有陆航直升机在奋不顾身地执行着党、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
  这是中国军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直升机行动。一条条生命通道,一架架直升机,带给灾民的,除了物资,还有活下去的勇气。
  然而,谁也不知道,在这些昼夜不间断飞行的机组成员中,到底有多少人家就在灾区;到底有多少人出来执行任务,至 今还没能和家里取得联系;到底有多少人义无反顾,时刻准备着迎接那悄然潜伏的凶险。
  


  5月31日下午,由特级飞行员邱光华机长驾驶的“米-171”运输直升机在执行救灾任务途中,局部气候骤然变化,遭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14时56分,邱光华机组5名机组成员不幸失事。
  邱光华机组失事地点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
  汶川县映秀镇是此次地震的震中,受灾严重,到处山体滑坡,造成停水、停电,通讯、交通中断。在通往映秀的道路没有打通前,救援工作主要依靠直升机进行。
  有关专家指出,进入映秀的航路非常危险,是典型的“两山夹一沟”的地形,两山之间气流对流非常剧烈,部队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展开救援。然而,自5月12日以来,机长邱光华率领机组在这条“死亡航线”上连续执行复杂地理、气象环境条件下抢运受伤群众和运送救灾物资任务,共飞行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运送救灾人员87名,转移受灾群众234名,其中因灾受伤人员54名。
  就在邱光华机组失事的次日,媒体记者在采访一位刚刚穿行峡谷返航的28岁的年轻机长时问道:“面对复杂的地形,恶劣的气象,你害不害怕?”
  


  “怕?”“从三个机轮离地的那一刻起,脑子里就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想方设法去完成救灾任务。”“哪还有功夫去害怕?”
  朴实而坚毅话语后分明是,他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采访中,总参陆航某团政治处主任告诉笔者,面对飞行事业的高度风险性和此次任务的异常艰巨复杂,其实每一名陆航飞行员甚至是每一名搭乘直升机执行救灾任务的陆航官兵,都早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有的甚至早已将写好的遗书压在枕头下面。
  正因如此,虽然救灾任务异常艰巨,救灾路上危机四伏,全军陆航官兵仍然不怕困难,不怕疲劳,不计代价,随时做好为灾区人民牺牲一切的准备。
  越往偏远深山飞,地形和天气情况越恶劣。但为了打通飞往那些重灾“孤村”、“孤寒”的空中生命线,团长蔡有固毅然驾机一次又一次地启航。
  熟悉蔡有固的人知道,他那即将高考的儿子就是他的心头肉。在执行急险任务前,他有时会对地勤干部开玩笑:“老弟,我儿子就拜托你了。”
  大家知道,蔡有固的这句话,看似玩笑,其实,在他内心,早已做好随时牺牲一切的准备。为了在崖壁的斜坡上运出9名被困7个昼夜的危重伤员和年迈老人,他冒着可能因侧翻而导致机毁人亡的危险,单侧轮悬空作业。为了解救地形地貌极其复杂的北川县小坝乡8名病情恶化的危重伤员,他冒着可能因为迷航而导致航油耗尽坠落山谷的危险,毅然驾机起航……
  在那一条条通向灾区人民的生命通道上,仅在5月12日到5月27日这关键的15天中,各陆航任务部队就累计出动直升机2078架次,共向汶川、茂县、理县、映秀、青川、北川和绵竹等重灾区投送食品、药品等急缺物资1164.1吨,前运应急通信、医疗救援人员4221人,回运危重伤员2164人。此外,还执行了巡查受损水坝、电站,解救外国游客、台胞,保障中央和军委首长专机等大量飞行任务。
其他文献
与上世纪60年代的40多万兵力相比,台湾陆军已经今非昔比。在所谓的“减少兵力、增强火力、提升战力”原则指导下,经过“精实案”和“精进案”,台军装甲部队的编制已经从坦克群、装甲师演变到目前的装甲旅。目前,台陆军总兵力19万人,有第6、第8、第10三个主力军团,金门、马祖、澎湖、花东四个防卫指挥部和一个陆军特战指挥部。其中以装甲车辆为主要装备的16个打击旅,遂行快速反应和机动作战任务,是台军实施地面决
期刊
坎特在吉尔吉斯语里的意思是“糖”。坎特城位于距离吉尔吉斯斯坦最大的工业中心比什凯克20公里的丘亚谷地,1932年这里建起了苏联第一座糖厂,一座崭新的城市也就此诞生。目前坎特的居民共有2.7万人。  1941年12月,坎特修建了第一条飞机跑道。当时这个机场是苏联中央训练班的所在地。这一训练班是在敖德萨空军飞行员学校的基础上组建的。战争年代,航空学校培养了1507名飞行员,其中7人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期刊
5月下旬,北海舰队某水警区结合实弹射击科目考核,成功组织了一次跨海区对“敌”岛突袭打击演练,强化锤炼了部队的快速反应和远程奔袭能力。  接到上级命令,该水警区迅速成立以司令员吴洪乐、政委梁亚平为指挥员的猎潜艇编队,紧急起航,他们为避开敌人侦察,发挥猎潜艇吨位小、机动性能强的优势,组织舰艇编队采取“分散机动、高速开进、隐蔽接敌、快速编队攻击和快速撤离”的方案,实施对“敌”岛屿攻击。指挥所命令编队各艇
期刊
说起波澜壮阔的苏联卫国战争,大家想到的往往是茫茫雪野、飞机轰鸣、战车驰骋,却很少有人关注苏德战场上的敌后游击运动。  事实上,游击战在苏联有着悠久的光辉历史。在19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战争中,多股农民武装就曾经袭击过不可一世的法兰西大军。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神出鬼没的红军游击队也曾让白匪军闻风丧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红军的每一次胜利几乎都离不开敌后游击力量的支援。在近4
期刊
第二代隐身舰艇    阿基坦级大量采用了著名的拉斐特级护卫舰和法意合作开发的地平线级防空驱逐舰(项目名称为护卫舰计划,但按其技术性能和所承担的任务来看,应划入驱逐舰范畴)的设计经验,也可以说该级舰的隐身设计是地平线级的升级版。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并缩短了开发周期,其全部开发费用与欧洲其它同级舰相比减少了25%~30%。  法国洛里昂舰船制造局的工程师们为阿基坦级设计了“基础平台加功能模块”的总
期刊
过去的危机反应战略表明,在侦察、识别目标和定下决心进行打击(例如呼叫空中打击或进行火力控制)的中间过程太长,导致常常贻误战机,尤其是在混有大量平民目标的城区作战时更是如此。再加上西方国家对人员伤亡非常敏感,极为担心作战人员在战斗中的损失会带来国内民众产生强烈反应或带来政治上的被动,所以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够远距精确攻击又不会带来人员伤亡,而且费用还要低的武器(现代战争的巨额费用使许多国家部感到吃不消)
期刊
由于朝鲜半岛核危机的加深,韩国军队也开始以“内紧外松”的方式进行着军事准备。面对朝军强大的远程打击火力,韩军将目前国防更新计划的主要精力倾注在地面防空体系上。当前韩国空防武器仍以美制装备为主,但来源日益多样化,关键是国产化程度稳步提高,韩国三星公司目前已开始为本国部队部署“天马”机动防空导弹系统,它属于低层中高空防御系统,它在降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作战危险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天马”是韩国唯一
期刊
2009年3月1日,台湾陆军装训部高调举办了所谓“装甲兵成立80周年”暨建校73周年庆典,还特别进行了主战坦克静态陈列与动态表演。刚刚就任的台陆军司令杨天啸上将、战略顾问霍守业一级上将、前装甲兵指挥官岳天将军,以及装甲兵“三三联谊会”、“长安联谊会”会员悉数参加。杨天啸声称,期盼各界能持续秉持“诚、热,爱”的装甲兵精神,给陆军及装甲兵指导建言,继续提升台装甲部队战力。    “四大战役”成就“装甲
期刊
作为第一种投入实战的下一代战斗机,“阵风”项目的进展情况显然受到了其在阿富汗战场经验的影响。参战一年后,即截至2008年初,法国空军共装备了31架F2标准“阵风”,其中单座的“阵风c”和双座的“阵风B”数量分别为7架和24架。在这3l架飞机中,6架c型机和2I架B型机属于驻圣迪济耶的1/7“普罗旺斯”战斗机中队(E c1/7),剩下4架飞机留在位于蒙德马桑的法国空军试验中心(cEMA)接受测试。此
期刊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被称为“电流飞镖”的“泰瑟”电击枪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它在2005年抓捕伦敦爆炸嫌犯中大显神威,在伊拉克跟随美军亲临一线战场,作为警察装备目前在世界12000个警察部门使用……据说,“9·11”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允许民航飞行员配备的武器也是“泰瑟”枪。这种看上去像枪,能射击但不会致死的武器为何如此受宠?    新型反恐利器    “泰瑟”是“Taser”的音译,是托马斯·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