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海、一域”新挑战
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周边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具体表现为“两海、一域”的挑战。其中,“两海”是指东海与南海;“一域”则是指来自网络空间的挑战。以钓鱼岛问题为例,日本态度依然强硬,小动作不断。7月9日,日本发表新版《防卫白皮书》,称日本周边安全环境日趋严峻,指责中国国防政策和军力发展不透明,中国海洋活动具有危险性。就在当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一次会议上称,中国试图通过力量改变现状,而日本将制定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日本不会在“尖阁诸岛”(即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问题上妥协。对此,我外交部发言人予以驳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方应丢掉一切幻想,正视历史和现实,为通过对话谈判妥善管控和解决问题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而在南海,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6月27日至7月2日,菲律宾与美国海军在南海举行代号为“卡拉特”的联合军事演习。菲律宾派出巡逻舰以及数艘小型舰船,美国则出动驱逐舰等。选择如此敏感的时期进行军演,菲律宾与美国的不良用心可见一斑。菲律宾去年在黄岩岛海域动用军舰袭扰中国渔民,挑起黄岩岛事件;今年又在其军舰非法“坐滩”的仁爱礁企图修建固定设施,遭到了我方的有力回击,图谋没有得逞。
而愈演愈烈的美国“棱镜门”事件则敲响了全球网络安全警钟。“棱镜”项目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负责实施,主要监控全球互联网通讯的邮件、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和社交网络资料等10类信息,甚至可以实时监控某个人的网上搜索,这意味着,任何一个人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美国所监视。通过这一项目,美国还可以秘密侵入外国目标电脑和通讯系统,发起网络攻击。监控项目曝光后,引发极大争议。就连欧洲的铁杆盟友也表达出对美国的不满。中国也表示,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黑客攻击。网络空间需要的不是战争和霸权,而是规则与合作。
美国的战略图谋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之所以敢不断挑起事端,背后显然有美国的因素。继宣称《美日安全保障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后,美国又明确表示在南海地区“拥有国家利益”,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演习也在日益增多。那么,美国在东亚地区采取这一系列做法的战略企图是什么呢?
长期以来,为了遏制中国,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了三条封锁中国的岛链,力图将中国封锁在边缘内海。随着中国力量的增强,特别是中国海军力量的发展,美国急需巩固这些岛链,特别是第一岛链。在美国看来,第一岛链中的东南亚地区存在薄弱的地方,而利用东南亚一些国家与中国存在的岛屿和海洋权益争端,可以进一步增大这些国家对美国的依赖,从而为美国获得新的军事立足点创造条件。美国希望,通过在东南亚地区获得新的军事立足点,从而建立从东北亚经过南海,直到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的针对中国的封锁链,以阻止中国通过南海突破第一岛链,走向远洋。
同时,美国多年来一直努力把在太平洋地区的双边同盟发展成多边同盟。美国希望利用东亚地区的紧张局势,确立美日联手打压中国的态势,力求形成以传统盟国为核心,辐射多国联盟的集体安全体系,为建立亚洲版北约创造条件。
美国战略重心转向太平洋地区明显具有遏制中国的一面,而近期美国在东亚地区实施的各种行动均为配合美国战略重心转移。美国力图通过这些行动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消耗中国的战略资源。美国认为,把中国周边的安全问题国际化和复杂化,会让中国背上更多的安全包袱,使中国为了对付诸多安全问题而消耗战略资源,减缓中国崛起的速度。二是利用周边国家的力量与中国抗衡。美国希望加强在中国周边的军事行动,显示美国重返太平洋的决心,既利用周边国家的力量与中国抗衡,也防止中国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扩大,以及周边国家因中国力量的增强而倒向中国。三是加大中国在安全上对美国的依赖。目前,美国遏制中国的牌在安全领域要多于政治和经济领域。美国希望中国周边一些国家挑起事端,可以使中国认识到中国周边安全问题解决的关键是美国,从而加大中国在安全问题上对美国的依赖,使中国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尤其是经济竞争中作出更多的让步。
中美打造新型军事关系
虽然美国遏制中国的图谋始终未变,但也要看到,中美军事关系依然有合作共赢的一面。前不久,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会晤中,一致同意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其实质是致力于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推动“跨越太平洋的合作”,而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型军事关系。
回顾冷战后的中美军事关系发展史,其基本特点是战略互信差、交往水平低、关系时断时续。尤其是近年来,中美之间的“安全困境”有强化的趋势。美国对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对中国新一代战机试飞、航母下水及反舰导弹研发保持警惕,认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目标就是挑战美军的优势地位,“把美国赶出西太平洋”。而美国不断强化与亚太盟友的关系,推动美日澳、美日韩等三边同盟,推出“空海一体战”构想,布局海洋、网络、太空等战略空间,也强化了许多中国人关于美国正在加紧对华围堵的认知。
在这种情况下,若能实现中美军事关系的重大突破,意义不可估量。一方面,将使两军关系从中美关系的“短板”转变为新的增长点,为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20多年来,中美两军关系时断时续,既没有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上的交流,也没有军校学员间的交换,也基本上没有联合军事训练和演习,与中美经济关系深度融合的情况大相径庭。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就是防止两国因安全领域矛盾的增多,侵蚀以经济依存、合作共赢为主调的两国关系基本面,避免在亚太地区形成美苏式“冷战”。另一方面,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增进中美战略互信,既可减少两国因第三方因素走向冲突的风险,也有助于为中国周边热点问题降温。
目前,中美军事关系发展面临良好契机。习近平主席在安纳伯格庄园的“阳光之旅”,开启了中美关系“新的历史起点”,也为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中美两国两军要以此为契机,加深了解、累积互信,确保两国利益的共同面始终大于冲突面,把“对抗与冲突”关在“合作与共赢”的笼子里,减少两军关系的对抗性和脆弱性,增强合作性和可控性。 首先,突破零和思维,为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创造必要前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利益交织,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美国只有摆脱零和思维,树立全球化时代的合作安全观,才能在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其次,管控敏感问题,为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排除障碍。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的最大考验,是双方能否妥善处理敏感问题。多年来,中美军事关系磕磕绊绊的重要原因,是始终存在阻碍两军关系发展的“三大障碍”,即:美对台出售武器;美舰机对中国近海实施大范围、高强度侦察;美国内一些法律限制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两军交往领域。美国必须切实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才能实现其倡导的“健康、可靠、稳定和持续”的两军关系。
再次,建立必要机制,为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建立制度保障。目前,中美两国建立了国防部防务磋商、国防部工作会晤、海上安全磋商、军事环保、人道主义救援减灾等一系列机制,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下还建立了战略安全对话机制。这些机制促进了两军关系的发展。但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还需要建立更多、联系更紧密的机制。特别是要深化务实合作,为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积累正能量。如在反恐、反海盗、抢险救灾、维和、失踪人员搜救、非战斗人员海外撤运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继续深化合作,进一步推进两军高层互访、舰艇互访、院校交往、军官交流等。此次美军邀请中国军队参加2014年“环太平洋”多国联合演习,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链接:中俄海军举行联合军演
7月5日至12日,代号为“海上联合——2013”的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在日本海彼得大帝湾附近海空域举行。联合军演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系列海上联合防卫作战行动,包括舰艇无设防锚地防御、编队联合防空、联合反潜、联合打击海上目标、联合护航、联合补给、联合搜救、联合解救被劫持船舶等:二是实际使用武器,包括对海上目标射击、对空目标射击和发射火箭深弹等;三是海上阅兵。
这是中国海军迄今一次性向国外派出舰艇兵力最多的一次中外联合演习。在反潜、防空等联演课目中,双方军舰上的多种雷达和光电、通信等电子设备都打开和使用,装备的战术及技术特点向对方展示,体现了两军的战略互信水平。
此次中俄海上联演是根据双方达成的共识,按照两军交往计划,努力营造周边安全环境的年度例行性军事活动。演习不针对第三方。
虽然两国官方有意保持低调,但此次演习的分量却不容低估。中国军事专家邢广梅认为,中俄两个大块头在复杂地区局势下的走近,客观上可以看作是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平衡。7月27日至8月15日,两国还将在俄车里雅宾斯克举行联合反恐军演。
责编/木艮
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周边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具体表现为“两海、一域”的挑战。其中,“两海”是指东海与南海;“一域”则是指来自网络空间的挑战。以钓鱼岛问题为例,日本态度依然强硬,小动作不断。7月9日,日本发表新版《防卫白皮书》,称日本周边安全环境日趋严峻,指责中国国防政策和军力发展不透明,中国海洋活动具有危险性。就在当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一次会议上称,中国试图通过力量改变现状,而日本将制定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日本不会在“尖阁诸岛”(即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问题上妥协。对此,我外交部发言人予以驳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方应丢掉一切幻想,正视历史和现实,为通过对话谈判妥善管控和解决问题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而在南海,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6月27日至7月2日,菲律宾与美国海军在南海举行代号为“卡拉特”的联合军事演习。菲律宾派出巡逻舰以及数艘小型舰船,美国则出动驱逐舰等。选择如此敏感的时期进行军演,菲律宾与美国的不良用心可见一斑。菲律宾去年在黄岩岛海域动用军舰袭扰中国渔民,挑起黄岩岛事件;今年又在其军舰非法“坐滩”的仁爱礁企图修建固定设施,遭到了我方的有力回击,图谋没有得逞。
而愈演愈烈的美国“棱镜门”事件则敲响了全球网络安全警钟。“棱镜”项目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负责实施,主要监控全球互联网通讯的邮件、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和社交网络资料等10类信息,甚至可以实时监控某个人的网上搜索,这意味着,任何一个人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美国所监视。通过这一项目,美国还可以秘密侵入外国目标电脑和通讯系统,发起网络攻击。监控项目曝光后,引发极大争议。就连欧洲的铁杆盟友也表达出对美国的不满。中国也表示,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黑客攻击。网络空间需要的不是战争和霸权,而是规则与合作。
美国的战略图谋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之所以敢不断挑起事端,背后显然有美国的因素。继宣称《美日安全保障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后,美国又明确表示在南海地区“拥有国家利益”,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演习也在日益增多。那么,美国在东亚地区采取这一系列做法的战略企图是什么呢?
长期以来,为了遏制中国,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了三条封锁中国的岛链,力图将中国封锁在边缘内海。随着中国力量的增强,特别是中国海军力量的发展,美国急需巩固这些岛链,特别是第一岛链。在美国看来,第一岛链中的东南亚地区存在薄弱的地方,而利用东南亚一些国家与中国存在的岛屿和海洋权益争端,可以进一步增大这些国家对美国的依赖,从而为美国获得新的军事立足点创造条件。美国希望,通过在东南亚地区获得新的军事立足点,从而建立从东北亚经过南海,直到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的针对中国的封锁链,以阻止中国通过南海突破第一岛链,走向远洋。
同时,美国多年来一直努力把在太平洋地区的双边同盟发展成多边同盟。美国希望利用东亚地区的紧张局势,确立美日联手打压中国的态势,力求形成以传统盟国为核心,辐射多国联盟的集体安全体系,为建立亚洲版北约创造条件。
美国战略重心转向太平洋地区明显具有遏制中国的一面,而近期美国在东亚地区实施的各种行动均为配合美国战略重心转移。美国力图通过这些行动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消耗中国的战略资源。美国认为,把中国周边的安全问题国际化和复杂化,会让中国背上更多的安全包袱,使中国为了对付诸多安全问题而消耗战略资源,减缓中国崛起的速度。二是利用周边国家的力量与中国抗衡。美国希望加强在中国周边的军事行动,显示美国重返太平洋的决心,既利用周边国家的力量与中国抗衡,也防止中国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扩大,以及周边国家因中国力量的增强而倒向中国。三是加大中国在安全上对美国的依赖。目前,美国遏制中国的牌在安全领域要多于政治和经济领域。美国希望中国周边一些国家挑起事端,可以使中国认识到中国周边安全问题解决的关键是美国,从而加大中国在安全问题上对美国的依赖,使中国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尤其是经济竞争中作出更多的让步。
中美打造新型军事关系
虽然美国遏制中国的图谋始终未变,但也要看到,中美军事关系依然有合作共赢的一面。前不久,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会晤中,一致同意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其实质是致力于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推动“跨越太平洋的合作”,而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型军事关系。
回顾冷战后的中美军事关系发展史,其基本特点是战略互信差、交往水平低、关系时断时续。尤其是近年来,中美之间的“安全困境”有强化的趋势。美国对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对中国新一代战机试飞、航母下水及反舰导弹研发保持警惕,认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目标就是挑战美军的优势地位,“把美国赶出西太平洋”。而美国不断强化与亚太盟友的关系,推动美日澳、美日韩等三边同盟,推出“空海一体战”构想,布局海洋、网络、太空等战略空间,也强化了许多中国人关于美国正在加紧对华围堵的认知。
在这种情况下,若能实现中美军事关系的重大突破,意义不可估量。一方面,将使两军关系从中美关系的“短板”转变为新的增长点,为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20多年来,中美两军关系时断时续,既没有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上的交流,也没有军校学员间的交换,也基本上没有联合军事训练和演习,与中美经济关系深度融合的情况大相径庭。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就是防止两国因安全领域矛盾的增多,侵蚀以经济依存、合作共赢为主调的两国关系基本面,避免在亚太地区形成美苏式“冷战”。另一方面,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增进中美战略互信,既可减少两国因第三方因素走向冲突的风险,也有助于为中国周边热点问题降温。
目前,中美军事关系发展面临良好契机。习近平主席在安纳伯格庄园的“阳光之旅”,开启了中美关系“新的历史起点”,也为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中美两国两军要以此为契机,加深了解、累积互信,确保两国利益的共同面始终大于冲突面,把“对抗与冲突”关在“合作与共赢”的笼子里,减少两军关系的对抗性和脆弱性,增强合作性和可控性。 首先,突破零和思维,为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创造必要前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利益交织,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美国只有摆脱零和思维,树立全球化时代的合作安全观,才能在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其次,管控敏感问题,为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排除障碍。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的最大考验,是双方能否妥善处理敏感问题。多年来,中美军事关系磕磕绊绊的重要原因,是始终存在阻碍两军关系发展的“三大障碍”,即:美对台出售武器;美舰机对中国近海实施大范围、高强度侦察;美国内一些法律限制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两军交往领域。美国必须切实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才能实现其倡导的“健康、可靠、稳定和持续”的两军关系。
再次,建立必要机制,为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建立制度保障。目前,中美两国建立了国防部防务磋商、国防部工作会晤、海上安全磋商、军事环保、人道主义救援减灾等一系列机制,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下还建立了战略安全对话机制。这些机制促进了两军关系的发展。但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还需要建立更多、联系更紧密的机制。特别是要深化务实合作,为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积累正能量。如在反恐、反海盗、抢险救灾、维和、失踪人员搜救、非战斗人员海外撤运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继续深化合作,进一步推进两军高层互访、舰艇互访、院校交往、军官交流等。此次美军邀请中国军队参加2014年“环太平洋”多国联合演习,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链接:中俄海军举行联合军演
7月5日至12日,代号为“海上联合——2013”的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在日本海彼得大帝湾附近海空域举行。联合军演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系列海上联合防卫作战行动,包括舰艇无设防锚地防御、编队联合防空、联合反潜、联合打击海上目标、联合护航、联合补给、联合搜救、联合解救被劫持船舶等:二是实际使用武器,包括对海上目标射击、对空目标射击和发射火箭深弹等;三是海上阅兵。
这是中国海军迄今一次性向国外派出舰艇兵力最多的一次中外联合演习。在反潜、防空等联演课目中,双方军舰上的多种雷达和光电、通信等电子设备都打开和使用,装备的战术及技术特点向对方展示,体现了两军的战略互信水平。
此次中俄海上联演是根据双方达成的共识,按照两军交往计划,努力营造周边安全环境的年度例行性军事活动。演习不针对第三方。
虽然两国官方有意保持低调,但此次演习的分量却不容低估。中国军事专家邢广梅认为,中俄两个大块头在复杂地区局势下的走近,客观上可以看作是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平衡。7月27日至8月15日,两国还将在俄车里雅宾斯克举行联合反恐军演。
责编/木艮